第五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50
颗粒名称: 第五编 军事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21
页码: 439-457
摘要: 本编主要讲述了舟曲县历代军事、民国地方武装等相关内容介绍。
关键词: 舟曲县 军事

内容

第一章历代军事
  舟曲,俗有“秦陇之锁钥,川蜀之咽喉”之称。战国时期,这里就是秦与氐羌争夺的战场。秦建羌道后,历代统治者在这里设军事,固防御。两千年屡遭兵燹。频繁的争战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既有汉、羌(蕃)人民共同联合抵御外部势力的战争, 又有人民反抗统治阶级和统治者镇压人民起义的战争,也有统治者有意挑起的民族间的争战。
  解放前夕,舟曲人民不堪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和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用武装斗争换来西固县的解放。
  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舟曲县驻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剿灭残匪,协助地方巩固各级人民政权,维持地方秩序,支援生产建设;抢险救灾,帮助灾民恢复发展生产, 军民共建文明村;建立和发展地方民兵武装力量,支援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
  第一节古代军事设置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军事势力已扩至县境东部,其西部为秦边塞。西汉中央政府为统治羌人,除设武都郡太守,羌道(县)令外,又在羌地置护羌校尉,主要是“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警备”(《汉书•赵充国传》)。东汉袭旧制,建武九年(33)复设护羌校尉;同时还在县境设武都郡西部都尉,加强军事防御,以统治归降的羌人。其日常军事由羌道令及常驻别部司马代摄,遇战事,则由太守(都尉行将军职)率兵征讨。东汉后期,羌与汉军争战频繁。
  三国时期,县境西部为蜀汉阴平郡沓中地区,为魏、蜀后期战略决战要地。唐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分置节度使总理兵事,县境要城据守重兵。安史之乱后,县境尽陷于吐蕃,成为吐蕃军队进攻中原的后方。
  宋熙宁六年(1073),宋收复县境,重筑城垣,分兵守御。端平三年(1236),蒙古贴木耳镇守西固,改巩昌府为巩昌路便宜都元帅府,县境军事隶其府。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西固城蕃汉军民千户所,军队官职五品以上,镇抚、都尉率兵千员以上。
  明袭元制,委土千户、土百户、土司,“以夷治夷”,“军、民屯垦”。洪武四年 (1371),傅友德兵至。十四年,改西固城军民千户所为军民守御千户所,千户7员,百户5员,吏目1员,千、百户世袭制。驻扎守备1员,马队官军199员。嘉靖二十三年(1544),欧宁人鄯虎补西固城守备。万历三年(1575),西固守备悉听洮岷参将。六年,千户所之民事交由阶州同知管理,军事仍由岷州卫办理。十年,山西平定州人郭邦为阶、文、西固参将。
  清初,废千、百户,改置御所千总。顺治十二年(1655),裁西固守御并阶州。康熙十三年(1674)改千总为守备,十七年裁守备,设都司1员,率领马战兵23名,步战兵18名,守兵176名,马27匹。十四年,马任远抵西固,招安守备1员,州同1员,守御所掌印1员。十七年恢复西固守御所,守备及千总等官教员、兵400名。雍正七年(1729)西固复裁守御。
  第二节民国地方武装
  国民党西固县地方武装除保安队、警察队、自卫队外,余为民团。国民兵是临时性的地方群众武装组织。
  一、民团、保安队、自卫队
  民国25年(1936)成立县民团,设中、东、北三区总团。每团设团总1名、排长1名,团丁60名。西南各小村镇均设教团。1938年成立保安队,后改中队,下辖3个分队,官兵366名。
  1938年成立西固县民众抗敌后援会救护队支队,设分队两个,官兵32名。1945年,保安队改为自卫队,设1个中队,3个分队,官兵100余名。1949年设自卫总队,队长、副队长各1名,下设两个中队,官兵300余名。
  二、国民常备队、后备队
  西固县国民常备队在西固设大队部,乡设中队部,三保设一分队部,下设班。大队长、中队长、分队长分别由县长及所在乡、保长兼任。后备队设县、乡、保总队部,县长兼任总队长,副总队长由常备队副大队长兼任;大队长、中队长分别由乡、保长兼任。
  后备队除常备队队长、队员和病残者外,凡12岁以上的民众,依照年龄、性别,分为老年、青壮年、儿童和妇女4个分队。另外,还有警卫班。每乡1班,10名左右,每人配有长枪1支。
  第三节军事设施
  一、古城(堡)
  西固城始筑于汉代,位西关,为历代军事戍守要镇。羌道古城筑于秦汉,位舟曲西北10公里的坪定乡,历代军事防守要地,秦汉羌道(县)治所。
  西寨羌道古城西北1公里,秦汉筑,古为石头城,历代电军戍守重城。
  瓜咱城位于县城西白龙江谷道中,舟曲通迭部大道的咽喉地段。城东北临水,西依岗,南靠峻山,东南凭牛头山关,在地理上形成協角之势,古道路惟通牛头关。城池汉代始筑。曾为宕昌政权统治中心和古军事经略重镇。
  牛头山古城堡位瓜咱城东,遗留汉城墙。城堡内有地下通道。为古宕昌城军事防御之要隘。
  峰迭城史载宋守戍要镇,城东南原遗存“兵岗城”,均为汉筑。
  华年城华年村对岸,古名华阳和华严,三面环山,一径可通,其东北(江北)以横亘谷道的堡子山凭险。山堡为华年古城之卫城,历代军事守戍要地。
  大峪沟城(堡)群峪口有马莲坪、加下、阴面及溪岭(堡)谷中有得力坎、多拉、半沟、老地、上坪、阿阳坡、闪坎、少下、大崖城(堡)。以上城(堡)出土铜箭簇和一些残铜兵器,多为汉筑,部分明清复筑。为边防戍守之地。
  沙滩寨(堡)群位今武坪沙滩村西峪口台地一带。
  武坪寨(堡)哈河坝村西,汉筑,含有地道工事。
  力族古城位力族坝村东,汉筑。
  以上三地古城(堡)为县南境拱坝河谷,屯军守戍之地。
  二、烽燧、关隘、桥梁
  1、烽燧自秦汉到宋,县境内烽燧20余处。古军事燃火报警。西北路有锁儿头墩、沙川墩、西寨墩、靖边墩、长永墩、永宁墩;东南路有五里墩、十里墩、南峪墩、威蕃墩、黄水湾墩、上堠子墩、长乐墩、湾口墩、塞巷墩、糜子坝墩、渠水墩、守彝墩、杀贼桥墩、刘二墩、土地堂墩、豆二石墩。
  2、关隘化石关、坪定关、武都关等。
  3、桥梁两河口桥、杀贼桥、邓邓桥、南峪桥、沙川桥。
  第二章人民武装部
  第一节沿革
  一、西固县大队
  甘肃解放前夕,于1949年8月2日在西安临时筹建西固县大队,张玉山任大队长。石峻任政治委员。西固解放之日,吸收福津镇、官亭镇和其他乡的起义警卫班士兵,以及自愿参加革命的60名知识青年及农民组成县大队。
  二、县人民武装部
  1950年6月相继建立以工农为基础的县、区、乡人民武装部,隶属武都军分区。1953年7月,按照中央指示,成立西固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广植 (县委书记),副主任委员田桂璋(县人民武装部长)。1954年6月分县后,舟曲县工作委员会新组建人武部,隶属甘南军分区,编制8名,配正、副部长各1名。1959年人武部编制10名,设副政治委员1名。“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武装部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县人武部原为军队序列。
  1986年6月,根据中央裁军百万的决定,改为地方建置。1990年10月中旬恢复军队建置,归甘南军分区领导。县人民武装部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因成绩突岀,1990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现在,全县均设有基层武装部(包括舟林局),武装干事若干名。第二节民兵建设
  一、组建与发展
  1951年在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初建农村民兵组织。1952年土地改革后至1954年在曲瓦、巴藏、立节、大峪、憨班、峰迭、坪定、城关、江盘、南峪、大川、弓子石12个乡组建民兵组织。半高山地带的池干、三角坪、武坪、插岗、拱坝、大年、铁坝、博峪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兵组织于1958年春建立。至此,全县编有3134名民兵。总编3个中队,91个分队,并在全县始实行民兵预备役工作』958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改进民兵工作指示,将预备役工作和民兵工作合而为一,内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以复退军人为骨干,按各人身体、年龄等条件组成;不编入基干民兵而适合服预备役的公民编成普通民兵。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全县贯彻“全民皆兵”,组织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民兵队伍迅速壮大。是年底,全县民兵人数发展到4.13万名,其中基干民兵7075名,普通民兵3.42万名(含女性1.18万名),建制为1个师,10个团,36个营,125个连。
  二、大办民兵师
  1963年,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整顿。整顿后的民兵数量减少到1.37万名,其中,基干民兵9152名(女737名),普通民兵4586名(女2164名),复转退伍军人246名。建制81个连、330个排,其中基干排75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民兵1.62万名,其中,基干民兵9788名 (女3625名),武装基干民兵403名,普通民兵6509名(女3005名)。排以上干部1085名(女109名),复退军人303名。建制100个连,425个排,其中武装基干排8个。1976年全县民兵发展到2.71万名(女1.34万名),其中复退军人278名,普通民兵1.12万名(女4595名)。排以上干部2437名。全县建制1个民兵师,13个团,20个营,219个连,691个排(其中独立排14个,班226个)。县武装部基干团在城关武装连中改装一个侦通连。在巴藏、大川、峰迭、武坪武装连中,各组建一个侦通排,共25个班。在12个武装独立排中各建一个击坦克爆破班。
  三、民兵整组
  1980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全县开展民兵“三落实”活动。一、进行民兵组织调整和改革,压缩民兵年龄,简化层次,缩小范围,调整装备。二、整顿武装民兵组织,解决超龄民兵不宜持枪和一家多兵问题;压缩机关民兵数量,增加男民兵,减少女民兵总数量;调整战时兵员的动员对象。三、重视和加强民兵政治思想教育。是年,民兵总数2.54万名(女9037名)。其中复退军人185名,基干民兵1.20万名,普通民兵1.11万名。排以上干部2317名(女297名)。全县建制一个师、4个团,12个营。235个连,705个排,其中基干团1个,营1个,连27个,排97个。下属迫击炮连1个(109名),重机枪连1个(75名),髙射击枪连1个(78名),侦察连1个(90名)。
  1981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州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全县缩小组建民兵的范围,撤销县、乡机关、社办企业和学校等单位的民兵组织;压缩民兵年龄,减少民兵数量;撤销县编民兵师、团领导组织的虚设机构。
  四、军事训练
  舟曲县建立民兵组织后,即开展正规军事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时期中心任务的实施,因地制宜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活动。
  1959年,县人武部从大川、城关、峰迭公社和憨班铁厂各调1支基干连与武装部机关直属分队共800人,用9天时间进行以战术、射击、执勤等课目为主的训练,并进行组织整顿。1962年,组织5个武装基干排进行射击、战术、治安、执勤训练,参加民兵305名。
  1965年,进行突击野营训练,全县训练基干民兵1111名,排以上干部180名。专职武干20名。项目达到走、打、吃、住、藏等“五会”。为提高民兵战时素质,8〜9月,进行一次野营拉练,重点培养特等射手40名,投弹能手18名。县人武部为达到考核标准的21名民兵进行奖励。
  1971年,计划训练民兵4600名,参加实弹射击的3460名,组织拉练46次,野营拉练120人(次)。
  1978年,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精神,对民兵训练的时间由年度改为周期。其主要内容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战术等课目。按照新的训练要求,全县先后共训练民兵6442名。其中排以上干部870名,武装民兵3982名,基干民兵1446名,普通民兵144名。
  1982年,根据甘南州军分区指示:结合军事训练、整组,对广大民兵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及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年,训练民兵637名,参加步枪第二练习,实弹射击优秀民兵211名,良好149名,及格156名。在全州民兵训练总评中,本县民兵训练成绩评为优秀。1985年,采取集中和连片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完成200名民兵军事训练任务,参训人员均达到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1986〜1988年,根据甘南军分区指示,全县先后完成上级安排的30名民兵的六0迫击炮分队训练任务,并对城关、南峪、大川3个乡编入炮兵分队的18—22岁民兵教练20日,经考核5个班优秀。两个班良好,总评成绩优秀。第三节民兵作用
  解放初期,全县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民兵踊跃报名,争当志愿军,积极捐献“飞机大炮"。上堠子、石圖子、梁家坝、城关等地民兵在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改运动中昼夜站岗放哨,巡逻村庄,监视恶霸匪特的行动,维持大会会场及社会秩序, 此后,坪定和沙湾村堡子乡民兵带头参加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
  1952年,全县民兵积极组织担架队,支援公安11团平定马良股匪叛乱。
  1958年,甘南地区少数反动分子挑起武装叛乱,舟曲县1570余名民兵和积极分子协同人民解放军清剿,彻底平息叛乱。
  1962年,全县民兵开展毛泽东提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活动,民兵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涌现岀锁儿头、沙川、杜坝、舟曲林业局机修厂等先进单位。
  农业生产建设中,民兵发挥突击队的作用。杜坝200名民兵苦战两个月,整修梯岀150亩,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连续7年被兰州军区及省、州评为先进单位。巴藏乡民兵在一年中投工修成两条水渠(一条1400米,另一条1.8万米)。在修筑城九公路中,骨干民兵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对承担的整个工程任务,在短期内赶修出来。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一级战备命令。县人武部部署战备:指定城关锁儿头和武坪亚下大队的武装排为值班分队,警卫毛泽东追悼大会.在县城海拔1650米的制高点上,增设两个对空监视哨,配制火器,构筑工事,布置兵力5个班,共50人执行对空观察和射击任务,圆满完成追悼会的保卫和执勤战备任务。
  1973年2月,全县民兵响应甘肃省军区《关于动员广大民兵积极投入抗旱备耕的紧急通知》的口号,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开展抗旱救灾活动。
  1978年9月,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全县民兵批判和清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流毒,总结错误地学习“上海经验”,组织民兵小分队(俗称棒棒队)等经验教训。“三落实”先进单位作经验介绍。组织部分民兵连进行6项军事技术表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兵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结合县内实际,组织民兵治穷致富。
  1981年4月,泄流坡大滑坡,临近乡780名民兵配合兰州军区某部工兵连奋战抢险,疏通河道。根据甘南军分区和县委的指示,县人武部于7月23日对抢险抗灾的民兵予以通报表彰,爆破班20多名民兵荣立三等功,并对城关、大川两个民兵连和40名民兵予以嘉奖。
  1984年4月,迭部县达拉沟森林发生火灾,舟曲县1000余名民兵参加灭火战斗,连续奋战4昼夜,胜利完成灭火任务,受到省政府、省军区的通报表扬。陈光毅第三章兵役
  省长赞扬说:“舟曲民兵工作做得好,这支队伍真正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全县民兵长期坚持帮助军、烈属耕地收田,并在维护社会治安、移风易俗、学习文化、“军民共建”、办“青年民兵之家”和“以劳养武、富兵强民”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章兵役
  第一节兵役制度
  民国前通行招募兵制。民国时期实行派兵和抓兵(抽壮丁)的强制入伍制度。
  1929后冯玉祥驻防西固,实行派兵制。兄弟多人,派1名兵。1933年6月与1946年10月,国民党中央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兵役法》,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役,长子缓征”,“小学教师和师范学生缓征,在地方,实际有钱有权势的人不当兵,公职人员不当兵,符合所谓《兵役法》规定的人不当兵。而征兵任务,全部压在贫苦农民头上,群众视当兵如上杀场。为逃避当兵,有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剁掉手指,终身残废;有的投江或跳崖,以死拒抗「家境好的,也倾家荡产,卖田卖地买马顶兵。
  1943年,蒋介石以抗日为名,号召10万知识青年从军。这次征兵,由西固县政府宣传鼓动青年学生从军服役。是年3月,全县有20余名知识青年报名应征。其中3名教师,余皆学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扩大内战,加大征兵任务,天天抓兵,鸡犬不宁。乡(镇)长及保甲长进村抓兵,抗拒者,遭捆绑、吊打,索钱要粮。壮丁送到兵营,犹如投入牢狱,终日关押,不得自由。若有逃跑,抓住枪杀、活埋。服役时期,年少者备受凌辱,受非人之苦。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每年要在县境抓走强壮劳力数百人,农业生产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新中国的兵役制度是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崭新的兵役制度。解放初期,西固县始实行志愿兵役制度。1955年7月30日国家颁布第一部《兵役法》后,本县实行义务兵役制。为适应军队现代化要求,1984年5月31日颁布新《兵役法》,规定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解放以来,在征兵过程中实行思想动员,政治审查、体格检查、登记审批等制度。批准入伍新兵披红挂花,群众敲锣打鼓欢送。服役期间,部队官兵平等,亲如手足,待遇优厚;军人婚烟受法律保护,家庭受政府优待,复员后给予适当安置。第二节征兵
  一、解放前的派兵
  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混战。陇南境内为小军阀盘踞,经常向地方派募壮丁、征收骡马,为军队修筑工事、碉堡、运送弹药食粮。县府将配额分摊于各乡镇,乡镇压于农民头上。民国30〜35年,每年派募壮丁500名左右。现列民国33年派募壮丁征收骡马情况表,以见一斑。
  民国33年(1944)西固县征交壮丁、马骡情况
  单位;名、匹33年,征交西北马骡办事处抵丁骡34匹,宪后二团壮丁42名,师管区补二团壮丁260名;中央军校壮丁100名;保安二团附征壮丁42名。
  1946〜1948年上半年,国民党为打内战在本县强制征兵(抓兵)592名。
  二、解放后的征兵工作
  解放后,本县于1949年12月18日始征兵,兵员主要扩充人民武装部队。中共武都地委、军分区下达西固县征兵名额100名。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宣传力量,广泛宣传征兵目的、意义及政策,让群众认识新旧社会兵役制度的本质区别,解除思想顾虑。农村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经验收、批准100名青年,光荣入伍,编入县大队。
  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本县奉命于1951年3月上旬征兵。全县青年踊跃报名,有186名光荣应征入伍。
  解放后一般每年征兵1次。1954〜1990年,全县为部队输送兵员1300余名,部分入伍战士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荣立战功,不少战士以身殉国,英名长存。
  征兵方法,一般是由县委书记、县长、武装部长等组成征兵领导小组, 下设征兵办公室及农村设征兵站。人武部统一组织实施体检、政审、后勤工作。对检验合格应征青年,经征兵办公室批准后,发给《入伍通知书》,由武装部负责送交接收部队。
  城镇入伍战士在服役期满退伍或军内提干转业后,由民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妥善安置。农村退伍军人冋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政府対其生产生活困难者优待粮款,扶持他们发展牛.产,勤劳致富。
  第四章驻军
  舟曲僻处,向为东进西出,南征北战的军事要地。清前驻军因缺少史料多不可考。辛亥革命后至红军长征前,战乱频仍。川军军阀杨抚泉、马廷贤部,惯匪白云部,陇南小军阀、惯匪王佑帮及王长胜部,国民军冯玉祥军之吉鸿昌部.洗岷军阀鲁大昌等部相继占据西固。以后有阻截红军长征的中央军胡宗南部,解放战争时期的119军247师亦驻过西周。他们在西固委任官吏,摊粮派款,骚扰地方。甚者大肆劫掠,屠戮无辜。当地人民时常躲避战乱,苦不堪言。
  第一节军阀和惯匪部队
  一、江防军
  川军部队。约于民国14年驻扎舟曲,百姓误称“姜黄军"。
  二、川匪白云部
  约在民国17年驻西固县城。冋军马廷贤部越东山攻打县城。白云部据城抵御, 川军广队长出城抗击阵亡。回军暂退,二次攻陷西固。
  继白云部之后,川军邓锡候部团长杨抚权军来西固两月余,任命况清泉为县长。
  三、惯匪王佑帮部王长胜军
  王长胜,俗称王胡子,约于民国17年冬数次来西固。起先至官亭,佯攻西固,百姓集资杀猪宰羊,公推两名绅士为代表,到官亭犒劳王长胜。结果仅有一小部分人到西固,将国民军任命的县长金鑫捕杀于武都。尔后,王胡子军队复越东山攻陷县城,县长于光和赤身被擒。王长胜任命何彦林为代理县长。王10余天后撤走。
  四、国民军冯玉祥部
  17年国民军冯立辉旅率军队来西固剿匪,驻扎县城。冯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其口号:“不扰民、真爱民”,颇受城内百姓称道。
  五、甘肃国民革命军
  民国19年夏,马廷贤“甘肃国民革命军”数次来西固。西固人民见回军袭扰,纷纷逃匿。10月下旬,回军属队南下时,秦家峪民众以擂木、石头击之,回军迫退。旋又攻占秦峪村庄。11月初,回军进攻西固城未遂。后,’回军复改,城陷。
  六、鲁大昌新编14师
  民国22年,国民党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为扩大其势力范围,令任谦团部驻西固。任团14营营长孙铁峰驻西固城至巴藏一线堵截红军。该部征粮要款,骚扰百姓,为害地方,无恶不作。
  1936年秋,红军攻克腊子口后,孙铁峰率营与红军激战于岷县二郎山。鲁急调任谦团回岷,终于结束鲁大昌在西固的横征暴敛。
  第二节中央军自卫军
  一、胡宗南12师
  1935年4月,国民党当局令胡宗南率部到碧口堵截红四方面军进入甘肃,并调60师、61师等部增援。8月,又调中央军12师驻西固、岷县一线,设置封锁线。胡宗南驻沙湾乡大寨村,属部12师分驻西固城内外高寺、阎家寺、大佛寺、隍庙山及城内富户家中。军需补给和军饷用飞机空投。中央军在城北校场坝加紧军事训练的同时,又在寨子坪、雷崖石、盐土山、王家山等地挖掘战壕、构筑碉堡。是年底,胡宗南部相继撤离西固。
  二、胡宗南15师
  1943年胡宗南部康庄15师在武都围攻农民军刘鸣(刘羽)部队。义军失败后,康部15师2营调西固,镇压巴藏前后北山藏汉群众联合“提团”抗铲烟运动。一月后康部撤离西固回武都。
  三、国民党119军247师
  1949年9月上旬,国民党119军247师李惠民部1000余人溃退西固。该部步、骑、炮团装备精良。10月26日,李部闻官亭解放,247师逃至南峪。县城为起义部队控制。11月8日,247师反攻县城,城陷。12月9日人民解放军歼灭247师。期间,胡宗南部338师驻甘川公路要冲官亭、沙湾一带,11月撤至武都。
  四、甘肃农民抗日自卫军
  1943年2月陇南起义。4月24日义军刘鸣(刘羽)率2000余人,攻西固县城。翌日,城陷。县长王慨儒投降。农民军安民告示,开仓放粮,劫富济贫。委任龙兴海为县长兼城防司令,任韩老七为城防副司令。数日后义军撤离县城。
  第三节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8兵团62军165师53团
  1949年10月24日〜12月上旬末,中国人民解放军62军165师53团一个连解放西固官亭镇后,全歼247师。西固全境解放后,该团随即入川。
  二、公安11团
  1952年7月,公安11团进驻西固,进剿马良股匪。团部、参谋部驻上翠号,炮兵营驻忠烈祠,政治部驻西街李家大厅,余驻西固城西沿江至洛大一线。县城群众家家户户为子弟兵做干粮。剿匪瞬隙,驻军与县城人民群众、学校师生进行文娱联欢, 体育联谊比赛,协助学校团、队开展活动,留作佳活。
  第五章重大军事纪略
  第一节古代重大战事
  一、秦汉时期
  秦徙无一爱剑种部参狼羌居武都(含今舟曲县境),胜兵数千,时常扰秦,时为边患。
  西汉武帝开拓疆土,于无狩六年(前117)遣李广征西,入迭州,压服羌人,在羌道初置武都郡。元鼎六年(前111),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击西南夷,“灭白马羌”,战事扩及羌道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底,参狼羌与塞外诸羌种杀长吏。陇西太守马援击4000余羌。中元元年(56),参狼羌攻武都。陇西太守刘阡军5000人赴武都,途与羌战,斩其千余人。后被武都兵击溃,斩首千余级,余悉降。汉安帝永初元年 (107),滇零羌种称天子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等种羌举事。东攻赵魏,南徼益州,杀汉中太守,断陇道。这次战事,威慑地方统治,但百姓死亡也不计其数。翌年十二月,参狼羌降汉。桓帝建和二年(148),白马羌进攻广汉属国都尉,杀长吏,被益州刺史击破。此后,羌部族起义无常,无少宁息。
  二、魏、蜀汉时期
  三国时期,今白龙江中上游的县境成为蜀魏争夺之疆场。县境西部已为蜀汉阴平郡沓中地区。蜀汉延熙十二年(249)秋,蜀军姜维出攻魏陇。魏军邓艾与雍州刺吏郭淮拒之,留邓艾屯白水(白龙江)北。姜维遣廖化于白水南,向邓艾逼进时,又策军自东袭取洗城(史载:洮城在白水北,去艾屯60里)。邓艾先至洗城据守,维不能攻取。景耀五年•魏景元三年(262),姜维出候和攻洮阳,败于邓艾,退还沓中。翌年秋,魏诏邓艾、诸葛绪等统军3万进军沓中,寻姜维主力决战。诸葛绪守武街(今武都西南),绝姜维归路。维自沓中欲引兵东还,金城太守杨顽等追维于疆川口战,维败。”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诸葛绪截维,较一日不及。维寻还从桥头过,遂东引,还守剑阁”。
  三、宕昌国战争
  宕昌国通魏初期,宋进号仇池氐王杨难当征西将军。难当封其侄保宗为镇南将军,遂以武力割据宕昌。民有“杨(难当)家将至狼岔坝,挽弓射箭于石崖”之口碑。后,宕昌复有其地。宕昌王虎子(弥忽孙)死后,其弟羊子欲夺其侄弥治王位,联吐谷浑攻宕昌。武都镇将宇文生击退吐谷浑,保住梁弥治王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南朝葭芦戎主杨文度遣兵4万伐仇池。宕昌国派兵攻打杨文度。保住仇池。九年,吐谷浑进逼宕昌国,王梁弥博逃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率兵3万绕道松潘,击走吐谷浑。北魏末年,宕昌国济州酋王梁仙定引吐谷浑举兵犯魏,被部下杀,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年),宕昌叛羌獠干逐其王弥定而自立,被史宁破斩。保定四年(564)弥定王(巩廉玉)“寇洗州”,旋“寇石门,保定六年(566),周武帝令大将军田弘灭宕昌。“获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二寨”。
  四、唐、宋时期
  唐初,吐蕃东进,占领、兼并白龙江上游流域的羌族部落,其间有过唐蕃及蕃汉之间的小规模战事。
  唐至德元年(756)至宝应初(762),吐蕃乘“安史之乱”与唐争夺陇右土地,战事纷沓,陇右诸州县尽陷吐蕃。贞元八年(792)“山南道节度使破芳州、取黑水堡,焚积聚”。大中五年(851),吐蕃随军奴隶在河陇广大地区大暴动,自号“嗢末军”(又称“浑末”),其势力扩至今舟曲县境。
  宋熙宁六年,宋使王韶率大军连拔宕、岷诸州,吐蕃部落及羌酋皆以城降,归附于宋。
  南宋时,金章宗完颜璟泰和中期(1204〜1205),金兵临洗府首领乌古论长寿曾两次遣兵攻打岷、宕、福(津)故城镇等地。“杀人八千多,获马二百匹”。
  南宋吴阶,弟吴璘、子吴挺于成(成县)、武(武都)、宕(宕昌)、西(西固)山地筑工事抗击金兵。以茶换取西固、宕昌、铁布、洮岷良马、充实国防。端平三年 (1236),阶、岷、迭、宕、西降于元。
  五、明、清时期
  境内战事迭起。洪武四年(1371)徐达、傅友德击败元兵,兵至西固。成化二年 (1466)春,阶州赵家坪番人反明,西固番民响应,杀守备顾铎。西固有30族震慑乞降、被屠戮无算。
  正德十五年(1520)秋八月,西固番民举事,进攻阶州。总制尚书王琼遣镇守刘文率师征讨,攻破8旗寨,杀300余人,降36族。万历二十四年(1596),杀贼桥庙见哑及官鹅(今宕昌)一带番民聚众反抗地方统治。洮岷道袁宏德兵压。
  崇祯十年(1637),李自成义军混天星部据洗、岷、阶、文、西(固)深谷间,洪承畴派曹变蛟等会击,义军受重挫。
  清康熙四十八年(1790)十二月二十三日,西固八楞一带番民聚众起事,杀伤清官兵多人。洮岷协副将张宏印率部镇压,于次年正月初二攻破五族,初五攻破二族,至正月十三日共剿抚34族。是年,武坪24部族反清,卓尼土司杨汝松率军3000征抚。翌年,西固番民又起事,文县守备程梓率部镇压。五十一年(1712)武坪头目二哥带山后插岗等18族头目何儿等29人投诚。
  同治三年四月,四川南坪地区番民起事反清,文县白马峪藏民响应,合攻西固、洮岷等地,西固番民响应起事,陕甘总督沈兆霖遣副将李玉珍镇压,义军伤亡甚众。六年(1867)西固、文县人民聚众反清,临洗镇总周建武率重兵围剿。七年十二月,西固西部番民起事,各族群众抗清斗争揭竿而起。
  光绪六年(1880)四月,西固“黑番”起事。先是卓尼土司所辖铁坝瓜子沟(今舟曲铁坝乡境)一巫师古旦巴妻于上年五月十二日地震时生一子,古旦巴伪称其子活佛,哄动番人朝拜。番众头裹红巾,执刀跳舞,口称降神,狂叫不止,反形大露。其头目哈力、古旦巴趁机发动四旗黑番4000余人反朝廷武装斗争,攻打哈河坝、武坪和阶州辖地“杀贼桥”。武都、文县、南坪、铁布、松潘等地番民响应。巩秦阶道龙锡庆随同阶州游击陈再益率兵征剿,至八楞等处。翌日,夜袭黑松坪。举事番众未散。同年四月十七日,陕甘总督左宗棠派道员刘璈、总兵沈玉遂、王仁和、李志刚、马占鳌、沈福田、田连考等各率所部进剿,生擒哈力、古旦巴、点纣及伪活佛等20余名,伏诛。余番皆平。这次番人起事,总督左宗棠曾于是年四月十三日、四月二十三日、五月十八日上奏光绪皇帝,震惊了清王朝,光绪曾两次手谕(详文见附录三)。第二节民国时期战事
  民国元年(1912),西固藏汉人民为反抗当地封建士官头人和地方恶霸的残酷压榨,聚集200余人起义。提出“抗粮抗款” 口号,遭地方军队镇压,一月后失败。
  民国2年(1913),卓尼土司辖境铁坝瓜子沟苟占熬和石彦龙以拥立一“大耳朵” 小孩为“真龙天子”为名,自封左右承相,聚众造反。卓尼土司杨积庆、杨楹,安维珍奉省政府令,进行镇压,将苟、石缉拿,悬首示众。
  民国3年,西固县武都关秀才王国昌(藏族,俗名王背锅儿)和杜坝秀才杜世忠联合藏汉群众1000余人聚众起事,(当地人称聚众起事为“提团”),攻打西固县城。国民党县政府纵使外国传教士卜尔登和法朗尔以“洋枪”击溃团众,王国昌被杀害于县城。杜秀才逃匿,起事失败。
  1928年,“河湼事变”爆发后,马仲英转移洮岷、西固时,集百人攻西固城未遂撤走。是年冬,马部复攻西固城,城陷,民遭劫难,南街、西街烧毁房屋多处。
  1934年,甘肃省政府在宕昌马土司所辖八楞、武坪等地编保甲,,并将其划归西固县辖。当地藏汉集众反对接管。至1937年5月,西固县长屠安良派遣县保安队和城关、上河民团500余名,分赴八楞、武坪以武力征剿。该地群众组织力量防范,因寡不敌众,战败,屠戮无辜16人。县民团一连长被武坪群众击毙。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红军进入迭部后,原计划东出西固,经两河口北上。后因国民党胡宗南十二师唐怀源、鲁大昌部任谦先期在西固堵截,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到哈达铺。1936年7月,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组织制定洮、岷、西战役计划,准备夺取洮州、岷县、西固三地。兵分三路:一部由包座、俄界经旺藏寺、哈达铺攻打岷州,主力向洮州方向进攻。一部取道白骨寺经西固向武都移动。此路线已部署到县境瓜咱一带。由于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电令鲁大昌新编14师在岷县〜腊子口〜西固一线构筑工事,堵截红军。红军从腊子口北上,到达哈达铺。
  1943年,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领导和组织有各族民众参加的为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而进行的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暴动。是年,义军刘鸣(原名刘志明,字远锋,化名刘羽)部2000余人于4月24日攻克西固县城。义军任命龙兴海为西固县长,龙安民告示,开仓赈粮,释放羁押犯人。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
  一、孙铁峰率队起义
  1949年8月,兰州等重镇解放后,国民党胡宗南调集338师与王治岐119军244师、247师沿宕昌、西固、武都境内甘川公路布防。人民解放军62军准备向陇南进发,解放四川。迫于形势,西固县长孙铁峰等谋求起义。在征得武都地下党负责人王锐青同意,组建中共西固支部后,即着手组织成立官亭镇游击队,秘密组织起事。是年10月26日晚,孙铁峰等佯传解放军占领两河口,诱使驻守西固县城的国民党247师李惠民部仓皇撤至白龙江南岸(布兵南峪和河南村)。后,孙即派人拆毁南桥,留部分自卫队员守御驼岭山,在尖子石修筑防御工事,切断公路。11月1日凌晨1时。孙铁峰率自卫队和警察队及党、政、军300余人在驼岭山龙山寺举行武装起义,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统治,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通电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总司令员彭德怀和驻岷县的62军。电文:“雄师西指,解民倒悬,云霓指望,遐迩同心。地处边陲之西固人民,三十年以来受尽国民党反动派之剥削压迫,人民负担奇重,实无喘息之余地。铁峰等不忍坐视民疾,遂率西固军民高举义旗,欢迎解放大军,并正式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在钧座领导下为人民服务。临电迫急,不胜待命之至”。起义主要人员有:西固县长孙铁峰,西固县参议会议长沈容海,国民党西固县党部书记长李春森,甘肃省建设厅秘书、省议员尚佐周,国大代表刘克仁、房存义,省参议员王玺,县副参议长尚维周,自卫队大队长韩廷俊等。制定对付247师作战策略和扩展训练队伍方案,由孙铁峰指挥开展游击战,扰乱敌人部署,切断敌人供给,坚持斗争,迎接解放军进击李惠民部,解放全县。
  二、县城突围
  11月2日,驻南峪的247师李惠民派马队进县城抢粮,在尖子石遇民兵火力伏击,逃回南峪。此后,李部屡派兵进城抢粮,均无所获。
  274师抢粮失败后,李惠民欲攻西固。孙铁峰调集巴藏、立节藏民火枪队进城, 配合自卫队向247师出击,击毙敌连长1名。藏兵火枪队长安代九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是月8日,赵龙文电令338师刘享龄团和武都专员李永瑞,新任西固县县长兼城防司令边固赶赴南峪,协同李部进攻西固城。敌炮团经白龙江南岸山路,直抵西固城南崖头,炮口对准县城;刘享龄步团取道东山,迂回城东、北山岗,形成对县城弧形包围;骑兵沿白龙江谷道直扑县城。9日凌晨4时许,敌军进攻县城,县城上空浓雾弥漫,故盲目炮击。孙铁峰令自卫队和警察队紧急动员城内群众向城北疏散。守御南山和尖子石的部队迅速转移坪定集结,暂留小部队伍监视敌情。6时许,敌合围县城。驻城外罗家峪的自卫队两小分队受敌围困,分队长集中队员手榴弹,炸开一条血路,掩护队员突围,与大队会合于坪定。
  西固城陷。孙铁峰率队员转移黑峪寺后,即组织藏汉民兵对敌展开游击战。峰迭民兵在一次激战中俘获247师连长、指导员各1名,打死打伤敌人数名。孙铁峰在接到解放军62军65师53团部和地下党的指示后,即率起义人员翻越海拔4000米的黄家路大雪山,到达宕昌与解放军会合后。孙铁峰南下为解放军作向导,解放武都。尚佐周为西去追歼李惠民的解放军作向导。起义部队编入解放军武都军分区独立营。三、解放官亭
  10月下旬,被国民党338师破坏的宕昌至官亭的几座桥梁修复后。62军165师53团3个连,1个侦察排,由游击队作向导,分四路逼近官亭守敌。一路正面直取邓邓桥。二路翻山到董家山堵死后路。三路沿贾家山梁迂回敌侧后,用火力控制青林子桥。四路截右翼之敌。24日晨,解放军出其不意地攻取官亭,消灭守敌一个连(伤敌11名,俘获80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杨佐廷游击队在滑石关、化马击败残敌一部,缴获机枪1挺,步枪5支。驻沙湾的338师团长付耀华数次偷袭石阏、化马,并烧毁化马桥,炸断两河口公路。是月底,62军先头部队进驻化马。
  12月6日,尚佐周、沈容海作向导带领62军林师部队沿白龙江西进。国民党338师刘享龄团事先协同247师残部布防大川、南峪一带,修筑暗堡,增筑工事,控制制高点。人民解放军林师部队西进大川时,守敌佯装西逃,解放军追击“逃”敌,险遇炭窑山附近和白龙江南岸守敌火力伏击和“逃”敌的反扑,三面受困。为减少部队损失,解放军撤回大川土桥子。
  四、攻克大川据点
  12月7日晚,人民解放军65师侦察部队的夜战连、老虎连从化马渡河,趁夜上西山,翻越晚霞山,并绕道大川北山顶隐蔽。8日上午匍匐下山,贴近寺院外墙时被守敌发觉,双方展开激烈枪战。解放军战士冲进寺院,猛攻狠打,击毙敌机枪手,迫使敌人缴械投降。我军两战士受伤。随后向山下突击,和正面部队集中火力摧毁沙骨堆敌暗堡据点,缴获敌机枪4挺,卡宾枪几十支,子弹20箱,手榴弹一批。是日黄昏前,解放军侦察部队隐蔽在大川西南峪对岸山坡,控制南峪南北附近有利地理形势。
  五、突破南峪
  解放军连续摧毁大川西白龙江两岸敌火力点后,247师师长李惠民急令驻守县城部队撤回南峪。此时,埋伏在南峪桥北山坡的解放军部分侦察战士奉命伪装。黄昏时混入敌群,越过木桥隐蔽,监视敌人行动。守桥敌军未待撤回部队完全进入南峪,便火力掩护其部强行拆桥,木桥仅剩两根横木。在千钧一发之刻,隐蔽在南岸的解放军战士迅即跃上桥头与拆桥敌人拼杀。此时,解放军广播李惠民逃窜的消息。由于情势紧迫,北岸解放军亦以机枪对桥南守敌猛烈射击,掩护部队冲锋。先头战士顶着弹雨在桥木上匍匐前进。有的战士中弹牺牲,掉进江中。守敌欲烧毁桥梁。紧急关头,一解放军战士跃上桥头,将正在泼油烧桥的敌人踢进白龙江中。与此同时,另一战士炸毁敌一挺机枪。敌余机枪手携枪逃命。我军迅即铺好桥板,大军全面进攻。群敌向磨儿坪安扎梁逃窜。南峪寨解放。六、追击残敌
  1949年12月9日晚,解放军追击部队两个连在插岗梁丛林中包围247师残部, 敌慌乱应战,解放军英勇战斗,与敌拼搏,夺取枪支,敌伤亡惨重。解放军到达博峪地里坎,247师副师长王潮鼎率残部投降。南峪争夺战中,未来得及过桥的原西固守敌247师残部100余人在县城广坝向解放军投诚。西固县又回到人民手中。
  第四节剿匪
  1951年4月,甘南地区以马良、马顾卿等为首的反革命武装股匪与台湾直接联系,空投特务10余名,“60炮”1门,机枪10挺,卡宾枪80余支,弹药100余箱,电台两部,以及短枪、白洋、钞票等。委任马良“反共救国军”103路司令,马顾卿及敏海峰、敏胜德为“反共突击军独立第七纵队”正、副司令。其中活动在郎木寺和黄河支流才宝山一带的股匪,与当地潜伏的反革命分子、伪军政人员、恶霸、惯匪等聚集一起,伪装商人搞联络,到处造谣惑众,煽动落后群众,残杀我军政人员,抢劫财物,破坏乡村设施。马匪经常窜入西固境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曾于深夜袭击洛大乡政府,绑走并杀害该乡乡长,社会治安很不安定,武都地委根据敌情,部署兵力。1953年西固县武工队与兄弟县、区地方武装一起,配合公安十一团全歼1400多名马良股匪,活捉128人,生擒匪首马良。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