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分类号: D922.5
页数: 1
页码: 433
摘要: 1955年7月与1956年6月,首批刚从初中毕业的北京青年学生和上海等地职业青年,响应党中央“到西北去,到边疆去,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号召,志愿献身甘肃社会主义建设,有10名北京男青年和22名上海职业青年(男19名、女3名,实际报到9名)分配到舟曲县。县上为他们举行隆重欢迎会,分配县属单位工作。
关键词: 劳动人事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内容

一、支建青年
  1955年7月与1956年6月,首批刚从初中毕业的北京青年学生和上海等地职业青年,响应党中央“到西北去,到边疆去,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号召,志愿献身甘肃社会主义建设,有10名北京男青年和22名上海职业青年(男19名、女3名,实际报到9名)分配到舟曲县。县上为他们举行隆重欢迎会,分配县属单位工作。
  1959年5月,河南省尉氏等县4200名男女知识青年(15名干部)响应党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志愿报名来龙迭县参加建设。7月18〜20日分批到达县城,受到党政部门与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接待。这批青年被分配到瓜咱、洛大农场和城关砖瓦厂、陶瓷厂、耐火材料厂等企业劳动,另有县师范(一年制)师训班招收20名支建青年,毕业后分配小学任教。另外,从中挑选演员组建豫剧团。在三年生活困难时期,部分支建青年调四川省和县内一些林场,部分自回或调回原籍,剧团人员调合作。余20多人,绝大部分陆续参加工作。
  30多年来,北京、上海、河南支建知识青年在舟曲艰苦条件卜勤奋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已多年担任各级领导工作,有的被省、州树为先进工作者,为舟曲建设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知识青年插队
  为贯彻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标,舟曲县于1973年开始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第一批安排瓜咱良种场。1973年7月,县委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后改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统一负责办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和安置工作,在峰迭乡的杜坝、武都关、瓜咱城内、峰迭城外、城内、好地坪,憨班乡黑峪寺村,巴藏乡各皂坝,坪定乡九原,武坪乡哑下等乡村设立知识青年点,修建专用房屋。有关单位先后派出带队人员,协助社队管理教育知识青年。1979年6月,依照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停止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此,动员到农村插队劳动的城镇知识青年有298名,其中男148名,女150名。
  城镇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在人民群众的热情接待和多方照顾下,大多数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协助生产队举办农民夜校,参加农业科学实验, 有的被评为“五好”社员,有的还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
  插队知识青年上学、招工、招干,均由知青点全体知识青年民主评定和所在大队领导按其政治、劳动、生活、学习诸方面表现进行推荐。1985年,全县插队知识青年通过招工、招干等渠道全部离开农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结束。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