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民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0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民组织
分类号: D412.842
页数: 2
页码: 369-370
摘要: 农会组织成立于民国27年(1938)6月15日,会员240名,李春华负责。至民国34年(1945年)9月,会员达9327名,职员11名,下辖8个乡镇农会,由薛雨村、王贸负责。县农会归县政府领导,解放时废除。
关键词: 地方组织 农民组织

内容

一、农会
  农会组织成立于民国27年(1938)6月15日,会员240名,李春华负责。至民国34年(1945年)9月,会员达9327名,职员11名,下辖8个乡镇农会,由薛雨村、王贸负责。县农会归县政府领导,解放时废除。
  二、农民协会
  1950年,西固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农民协会,由县委书记徐象龄兼任协会主席。此后,区、乡、村农民协会筹建工作开始。根据政务院《农民协会组织通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构,在土地改革尚未完成以前,农民协会是农民群众反封建组织。1952年3月,随着全县土改工作的开展,在县城召开西固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农民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出席甘肃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至此,全县均成立农民协会,会员24691名(其中妇女会员11033名)。全县各级农民协会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改革法和各项政策,带领全县农民进行剿匪、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民协会逐渐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贫下中农协会
  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是6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贫农、下中农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的阶级组织。1962年2月,在各公社、大队普遍建立贫协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筹)。1965年1月13日与10月25日,先后召开全县第一次和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会,会议通过《告全县贫下中农书》。“文化大革命”中,县贫协机构1969年2月撤销,此前一切活动早已被迫停止。1973年,县委决定恢复贫协组织,并组织县贫协筹备领导小组。是年9月,召开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本届委员会。是时,全县19个公社和180个大队均建立贫协,占全县应建数的100%;同时在475个生产队建立贫协小组,占应建数的99.3%。全县已加入贫协组织的贫下中农23246名,占贫下中农总数的91%。1977年7月,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至1983年底,县贫协撤销。
  贫协组织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活动。在“文化大革命”前,主要协助党组织作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0年代,组织贫下中农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大修水平梯田。197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全县涌现出农业先进集体64个,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759名。1979年以来,贫协组织协助党委和政府在农村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