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女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妇女组织
分类号: D412.842
页数: 3
页码: 367-369
摘要: 1950年6月,西固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马玉林任主任。1951年11月会员发展到7177名。1954年7月10日,召开舟曲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全县19个乡设立分会。1957年4月改名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妇联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县妇联恢复后,于4月17日召开全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妇联委员会。
关键词: 地方组织 妇女组织

内容

一、组织沿革
  1950年6月,西固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马玉林任主任。1951年11月会员发展到7177名。1954年7月10日,召开舟曲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全县19个乡设立分会。1957年4月改名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妇联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县妇联恢复后,于4月17日召开全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妇联委员会。
  解放初,妇联基层组织称“妇女会”,实行会员制。1954年始逐步建立乡妇女分会。人民公社化后,公社设妇女联合会,大队设妇女代表会。1978年后,随着女职工的日益增多,在县直企事业单位中,设立妇女委员会或妇女小组。1988年,全县有22个乡妇女联合会,210个村妇女代表会,31个机关妇委会(小组)。(附表)二、主要活动
  解放前,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无政治、经济地位。
  解放后,妇女解放,大批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半边天”的作用。1955〜1958年,主要是整顿和健全乡级组织机构,订立简易可行的工作会议制度,在19个乡成立妇女组织。为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遵照全国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确定的“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妇女工作方针,全县各级妇女组织带领妇女们养鸡、养猪、养蚕、做针线、挖药材,举办妇女识字班。县妇联与司法部门配合,揭露批判封建婚姻的种种罪孽,使婚姻自主,婚礼从简,尊婆爱媳,夫妻互敬互爱,家庭和睦逐步形成风气。各级妇联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做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工作。1955年,全县设接生站3个,接生小组1处,接生人员13名,接生婴儿42个。1959年后,全县设保健站17个,产院8处,接生站122个,接生人员217名,提高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水平。1958年,全县一哄而起办托儿所312所,入托数6379名,保姆561名,幼儿园196个,入院幼儿5336名;敬老院47个,入院老人482名;同时,号召广大妇女移风易俗,改灶、改炕、改烟筒,放头、放脚、改服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妇联组织发动全县妇女治穷致富,争当“两户”。1984年后,以妇女为主体的“两户”有1000多家,参加者6728名;组织农村妇女劳务输出,向兰州等地输入家庭服务员86名;举办1期妇女裁剪缝纫班。办起妇女草编厂(全县设点10处)。办妇女夜校2所,参加夜校学习的妇女140余名;举办3期男女扫盲班,参加人数163名,其中女65名,脱盲111名,其中妇女50名。
  全县妇女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批模范先进人物,被评为甘肃省“三八”红旗手和优秀专职妇干11名,树立省级“五好家庭”1户;评为甘南州优秀妇女专职干部8名,州级先进集体2个。另有141名被县上授于优秀妇干、女能人、好婆婆、好媳妇先进个人等称号,15个家庭被县上评为“五好家庭”。
  1990年,全县有233个妇女组织。其中县级1个,乡级22个,村级210个。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