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0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412.842
页数: 11
页码: 362-372
摘要: "文化大革命”前,各基层工会贯彻以生产为主的工运方针,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开展阅报读书活动。80年代,在开展劳动竞赛中,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舟曲县 群众团体

内容

第一节工人组织
  一、西固县各业工人联合会
  民国34年12月,西固县各业工人联合会成立,会员217名,职员9名,归县政府领导,至解放。
  二、总工会
  解放初期,全县各区和县级机关陆续建立起基层工会组织。1956年10月22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成立由13人组成的舟曲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县委书记张晋旺兼主任,下设办公室。原计划于1957年10月下旬召开全县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并成立总工会,后因故未能如期举行。1958年12月,筹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调离,办公室撤销,县总工会筹委会名存实亡。但下属基层工会组织仍在开展互助金会、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工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73年8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
  县工会历次代表大会1956年10月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至1990年底,共召开5次代表大会。由于将筹委会认作首届会议,故将1973年召开的代表会确定为第二届。(附表)下属工会组织50年代,本县有教育、邮电、商业、粮食、大川区、城关区等14个基层工会委员会和2个工会小组。至1990年,全县已建立基层工会组织76个,其中:工会委员会46个,工会小组25个,有会员2746名。邮电局、工商银行、民贸公司、食品公司、供销社等15个单位建立职代会。
  主要活动工会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职工政治觉悟。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之际,大部基层工会关心职工生活,组织职工养猪种菜,发展副食品生产,补助生活困难职工。1957年始,县工会筹委会发动基层工会组织互助储金会。至1958年,全县设立12个互助储金会,会员323名,储金总额8798元,有34名困难职工得到补助,补助金额1390元。
  "文化大革命”前,各基层工会贯彻以生产为主的工运方针,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开展阅报读书活动。80年代,在开展劳动竞赛中,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984年,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81条,采纳66条。1982年以来,各基层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五讲四美”活动,表彰在此活动中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12个,先进个人100多名。1984年,贯彻“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改造山河”的战略任务,县工会通过基层组织动员县直、企事业单位的1289名职工在县城附近的荒坡上植树造林5.18万株, 成活率达86.6%。
  县内部分乡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工会动员全县职工支援灾区人民,捐款2600多元,粮票6780.5公斤,衣物702件。
  1985年,组织职工学习《邓小平文选》,经测验,有1670人考试及格率达96%。是年,动员全县426名职工参加读书自学活动,出现26个文化技术小组和15个兴趣爱好小组,至1988年,参加自学读书活动的职工达973名。1990年底,基层工会组织达80个,共有会员2738名。
  第二节青少年组织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组织沿革1950年1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固县工作委员会。冯志贤任副书记。7月14日,在西街小学设立第一个团支部。1954年6月分县后,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舟曲县工作委员会,王培林任书记。7月后,各区陆续建立团工作委员会,全县有团员2022名。1956年6月召开首届团代会,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舟曲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1957年,更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舟曲县委员会。是年,始建基层团总支。至1964年,全县26个人民公社均成立团委会,有团总支2个,团支部165个,团员1764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全县各级团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71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批准,各人民公社团委陆续恢复。197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共青团省、地、县委的《通知》精神,中共舟曲县委成立共青团县委会筹备小组。1973年2月,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舟曲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团县委第六届委员会。是年底,全县恢复基层团委19个,建立团支部213个,占全县应建支部数的97%。1990年底,全县乡团委22个,团总支5个,团支部374个,团员2376名。
  共青团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前,团县委历次代表大会均正常按期召开。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第六次代表大会延至1973年2月召开,前后间隔10年。(附主要活动团组织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各项活动。解放初期,团县委组织团结广大青年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全县有129名团员参加互助组,担任组长的团员40名,占加入互助组团员的31%。1956年,全县加入农业社的农村青年8642人。团员全部带头入社,其中担任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457人,占入社团员的22.8%。全县组织起亩产千斤玉米、小麦,万斤马铃薯,50斤棉花的青年突击队48个,参加青年1127名,其中有200名团员担任突击队正、副队长、组长;创办业余学校及夜校识字班8所,学生472名;同时,开展青年植树造林活动,共植树1455万株,占全县植树任务的70%以上。
  60年代初,全县团组织先后办起青年俱乐部60多个,业余文艺演出队6个,建设篮、排球场地120多个,为解决开展活动所需经费,种植青年文化田100亩。
  1963年春,全县各级团组织响应中央号召,组织全县团员、青年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雷锋及其他英雄事迹的活动,争做好人好事。同时,引导团员和青年学习科学文化。
  1956〜1964年近10年中,有1名女青年被授予全国红旗标兵,另有2名青年被评为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8名青年被授予全省红旗标兵,28个单位被甘南藏族自治州授予红旗单位,45个团组织授予全县红旗单位,116名青年团员授予红旗手,并授予474名团员为“五好青年”。
  1984〜1990年,本县团员和青年响应党的“种草种树,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绿化大西北”的指示,营造青年林9处。绿化面积5630平方米,采集树种5063.5公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开展争当“两户”(个体户、专业户)、“四能手”等活动,涌现青年团员个体户、专业户54户。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中,全县建立以青年团员为活动骨干的文明村7个,“青年之家”10处,夜校1所,文化站6所,拥有各种书报1万余册(份)。54个帮工、助工小组和77个学雷锋、送温暖、为民服务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共做好事10100余件。
  二、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0年6月1日,西固县第一个少年儿童队在西街小学(城关一小)建立,初设立一个中队,35名队员。1952年春,西街小学、城关女小两校联合建立一个大队部、5个中队。1953年6月按照团中央通知,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简称少先队)。1954年,全县4所完小设立3个少年先锋队中队部,队员185名,大队辅导员2名,中队辅导员5名。1957年,全县有7个少年先锋大队,5个中队,少先队员1958名,辅导员51名。1964年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2900名,学区辅导员8名,大队辅导员10名,中队辅导员37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停止活动,是年9月,在少年儿童中建立“红小兵” 组织。1978年10月,撤销“红小兵”组织,恢复了少先队。
  少先队组织对队员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50年代初,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教育活动,少先队员纷纷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慰问信,寄慰问品,踊跃参加捐献活动。西街小学(城关一小)学生通过劳动生产、种菜等活动,捐献人民币37.67元文化大革命”前,广泛开展科学小实验,除四害、讲卫生,积肥、拣麦穗、讲普通话等活动。1978年10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活动。营造红领巾林6处。1990年,全县有少先大队25个、中队364个,全县少先队员6340名,占全县少年儿童数的51.6%。
  第三节妇女组织
  一、组织沿革
  1950年6月,西固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马玉林任主任。1951年11月会员发展到7177名。1954年7月10日,召开舟曲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全县19个乡设立分会。1957年4月改名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妇联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县妇联恢复后,于4月17日召开全县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妇联委员会。
  解放初,妇联基层组织称“妇女会”,实行会员制。1954年始逐步建立乡妇女分会。人民公社化后,公社设妇女联合会,大队设妇女代表会。1978年后,随着女职工的日益增多,在县直企事业单位中,设立妇女委员会或妇女小组。1988年,全县有22个乡妇女联合会,210个村妇女代表会,31个机关妇委会(小组)。(附表)二、主要活动
  解放前,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无政治、经济地位。
  解放后,妇女解放,大批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半边天”的作用。1955〜1958年,主要是整顿和健全乡级组织机构,订立简易可行的工作会议制度,在19个乡成立妇女组织。为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遵照全国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确定的“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妇女工作方针,全县各级妇女组织带领妇女们养鸡、养猪、养蚕、做针线、挖药材,举办妇女识字班。县妇联与司法部门配合,揭露批判封建婚姻的种种罪孽,使婚姻自主,婚礼从简,尊婆爱媳,夫妻互敬互爱,家庭和睦逐步形成风气。各级妇联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做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工作。1955年,全县设接生站3个,接生小组1处,接生人员13名,接生婴儿42个。1959年后,全县设保健站17个,产院8处,接生站122个,接生人员217名,提高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水平。1958年,全县一哄而起办托儿所312所,入托数6379名,保姆561名,幼儿园196个,入院幼儿5336名;敬老院47个,入院老人482名;同时,号召广大妇女移风易俗,改灶、改炕、改烟筒,放头、放脚、改服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妇联组织发动全县妇女治穷致富,争当“两户”。1984年后,以妇女为主体的“两户”有1000多家,参加者6728名;组织农村妇女劳务输出,向兰州等地输入家庭服务员86名;举办1期妇女裁剪缝纫班。办起妇女草编厂(全县设点10处)。办妇女夜校2所,参加夜校学习的妇女140余名;举办3期男女扫盲班,参加人数163名,其中女65名,脱盲111名,其中妇女50名。
  全县妇女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批模范先进人物,被评为甘肃省“三八”红旗手和优秀专职妇干11名,树立省级“五好家庭”1户;评为甘南州优秀妇女专职干部8名,州级先进集体2个。另有141名被县上授于优秀妇干、女能人、好婆婆、好媳妇先进个人等称号,15个家庭被县上评为“五好家庭”。
  1990年,全县有233个妇女组织。其中县级1个,乡级22个,村级210个。
  第四节农民组织
  一、农会
  农会组织成立于民国27年(1938)6月15日,会员240名,李春华负责。至民国34年(1945年)9月,会员达9327名,职员11名,下辖8个乡镇农会,由薛雨村、王贸负责。县农会归县政府领导,解放时废除。
  二、农民协会
  1950年,西固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农民协会,由县委书记徐象龄兼任协会主席。此后,区、乡、村农民协会筹建工作开始。根据政务院《农民协会组织通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构,在土地改革尚未完成以前,农民协会是农民群众反封建组织。1952年3月,随着全县土改工作的开展,在县城召开西固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农民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出席甘肃省农民代表大会代表。至此,全县均成立农民协会,会员24691名(其中妇女会员11033名)。全县各级农民协会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改革法和各项政策,带领全县农民进行剿匪、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民协会逐渐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贫下中农协会
  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是6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贫农、下中农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的阶级组织。1962年2月,在各公社、大队普遍建立贫协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筹)。1965年1月13日与10月25日,先后召开全县第一次和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会,会议通过《告全县贫下中农书》。“文化大革命”中,县贫协机构1969年2月撤销,此前一切活动早已被迫停止。1973年,县委决定恢复贫协组织,并组织县贫协筹备领导小组。是年9月,召开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本届委员会。是时,全县19个公社和180个大队均建立贫协,占全县应建数的100%;同时在475个生产队建立贫协小组,占应建数的99.3%。全县已加入贫协组织的贫下中农23246名,占贫下中农总数的91%。1977年7月,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至1983年底,县贫协撤销。
  贫协组织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活动。在“文化大革命”前,主要协助党组织作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70年代,组织贫下中农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大修水平梯田。197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全县涌现出农业先进集体64个,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759名。1979年以来,贫协组织协助党委和政府在农村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五节工商科学教育组织
  一、商会
  西固县商会,成立于民国15年(1926年)4月,由洪懋学任会长,先后改建5次。至民国27年(1938年)4月,刘长春任会长,会员发展到127名,有职员13名,商会归县政府领导,至解放时废除。
  二、工商联合会
  1951年,西固县工商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5人组成,雷鸣声任主任委员。1953年3月,由县贸易小组主持,召开全县工商界代表大会,成立西固县工商联合会(简称“工商联”),选举产生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
  工商联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爱国守法,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交纳税收等。1958年由于工商联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调离,县工商联自行解散。
  三、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4月18日,成立舟曲县城关地区个体劳动者联合会(简称“劳协”)。归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导。1984年7月28日成立舟曲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劳协广大会员(个体工商业者)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宗旨,凡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公民,从领取营业执照即日起便成为该会会员。个体劳动者申请歇业,或有严重违法行为需要吊销营业执照等,经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后,即自行退会。劳协分别于1986年7月和1988年11月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代表大会,并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城关、大川、插岗、峰迭4乡均设有分会。1990年全县有会员848名。
  四、科学技术协会
  舟曲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成立于1960年2月,1962年10月撤销。1987年3月,根据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的方针,县委决定恢复舟曲县科学技术协会。
  县科协恢复以来,积极开展各种科学技术咨询及宣传活动,共印发各种科技资料6000余册。通过展览、墙报、电影、电视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观看人数达9000多人次;同时,在全县乡级逐步建立科协组织。截止1990年,共有14个乡成立科协组织。
  五、教育会
  西固县教育会,最早成立于民国6年,因名存实亡,后于民国27年3月复立教育会,先后改选过3次,有会员69名,负责人刘克仁。解放时废止。
  六、计划生育协会
  舟曲县计划生育协会于1990年7月22日成立。该会受县委、县政府领导,设有理事会,会长1名,副会长5名,常务理事26名,理事47名,现有会员111名。1990年底,全县已有8个乡成立了乡计划生育协会,会员164名。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