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文化大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87
颗粒名称: 第十四节 “文化大革命”
分类号: D235.42
页数: 4
页码: 349-352
摘要: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1966年春季,对《海瑞罢官》连续批判,发展成整个社会领域“联系实际”、“揭铁盖子”的深层次批判。
关键词: 政治活动 文化大革命

内容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1966年春季,对《海瑞罢官》连续批判,发展成整个社会领域“联系实际”、“揭铁盖子”的深层次批判。舟曲县从机关、学校到厂矿、企事业单位以至农村开展对吴哈、邓拓、廖沫沙“三家村黑店”的批判。3月,县委向文化单位、县属学校派出工作组,开展“亮思想”运动,后发展为“阶级斗争补课”,5月,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从此,拉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发表后,“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县,舟曲县首先以文教系统为“革命”重点对象。7月,将全县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和民办教师集中到城关小学(现城关一小)搞“文化大革命”。县委事先派出政法干部为主的工作队进驻学校,“指导”教师学习《五・一六通知》和六一《社论》,在教师中排名单,列对象,非法抄家,搜查个人笔记,乱揪“牛鬼蛇神”和“黑帮”。与此同时,县上召开县级单位职工动员大会,声讨、批判教师中的“牛鬼蛇神”,人委干部和县中队战士率先在街头贴出揭露文教战线“牛鬼蛇神”的大字报。一时间,大字报贴满学校校园。批判斗争“牛鬼蛇神”的口号声震耳欲聋。工作组错误地提出:“用照妖镜照”,“用梦儿箩”,"把妖魔鬼怪一网打尽”。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竟把一些同志生活、工作、思想行为上的缺点错误和一些平时闲谈玩笑以至个人所抄的古诗、个人心得等罗织罪名,无限上纲,当作“黑货”、“黑话”批判;把有历史问题和犯过错误早已改正,组织已作结论的教师和文教干部,也以“不放掉一个坏人”,当作“黑人物”揪出来批斗,以此连续“深挖”、“深揭”,“深批”、“深斗”。教师中11人首先被“批倒”,“批臭”,打成“牛鬼蛇神”。之后,全县即掀起批斗“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赫鲁晓夫式的人物”的高潮。期间,近百名职工受到重点批判。重点人物被关进“牛棚”,进行集训改造。
  是年12月,全县教师再度集中城关小学,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所有受害者平反,回单位工作。二、红卫兵运动
  1966年8月1日,毛泽东写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的一封信,表示对他们的造反精神的热烈支持,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猛兴起。8月18日〜11月26日,毛泽东在北京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和大中学校师生,大串连活动在大、中城市开始。9月上旬,舟曲中学学生打着“造反有理”的旗帜在县城大搞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运动。一时间,摧毁寺观庙宇及其神像,查抄焚烧所谓“封、资、修”的各种古典文史图书;商店的香水、香粉、胭脂等化妆品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查封禁售;家庭古典花瓶、种植的花卉统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被砸碎;妇女、姑娘的长辫强迫剪成短发;同时,废除城内各街道及学校等原有名称,换上富于“革命”性的名称。
  10月,舟曲中学学生建立全县最早的“红卫兵”组织。开始大串连的红卫兵组成数支徒步远征小分队,身着黄军装、黄军帽(缀红布领章和五星),戴“红卫兵”袖标,挎黄帆布包,扛上“红卫兵”大旗,分别经武都、西安、延安向北京进发。全县小学生建立“红小兵”组织,在教师带领下,于县内串连,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央通知停止串连,才告终止。
  1966年12月6日,从北京串联回来的“东方红”中学(舟曲中学)红卫兵在县城街头贴出“炮轰舟曲县委”、“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大幅标语。12月9日,全县第一个群众组织“红卫战斗队”在育红小学(城关小学)成立。随后,“延安红卫战斗兵团”等群众组织相继建立。1967年1月22日,兰州铁道学院串连的“红卫兵”来舟曲“煽风点火”,支持县城群众组织把斗争锋芒指向县委,揭发、批判县委书记赵生鹏及县上其他一些领导。此后,县党政机构陷于瘫痪,全县干部职工群众思想处于混乱状态。
  三、派性斗争
  196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精神,舟曲县人民武装部牵头成立“舟曲县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行使县委、县人委职权,对党政实行军管。此后,县城机关“文化大革命”暂处“低潮”。8月12日,“红卫战斗队”在街头贴出几张大字报,就县城地区运动冷清的势态等问题提出12个疑问。这一事件在广大职工群众中掀起轩然大波,一场围绕舟曲“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大论战在县城展开。辩论焦点是:谁是“保皇派”?谁在支持“保皇派”?谁是“革命造反派”?“县委主要领导该不该揭发批判”?辩论在机关、学校、部队、街道、家庭随时可见,并从县城发展到农村, 从早到晚,甚至吃饭、睡觉无时不在论战。辩论持续数月之久,形成一场空前规模和异常激烈的大论战。
  通过辩论,人们依据对“保皇”与“革命”,“县委书记赵生鹏该批斗或不该批斗”的不同观点,自然形成两种相互对立的派别。
  各持不同观点的群众组织以大字报、大幅标语、油印传单为武器,相互攻击,甚至两派群众集结街道进行舌战,以致后来形成剑拔弩张的对立形势。
  1967年12月4日,各单位职工学校教师、舟曲中学学生凡持拥护、肯定、赞成 “红卫战斗队”观点的,组织成立“舟曲县八• 一二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简称“八• 一二”)。而与此相反观点的成立“舟曲县靠舵手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简称“靠舵手”)。此后,由于支“左”部队的介入和对县委、人委领导干部批斗问题上观点不一,两派群众组织各发表自己的宣言,声明自己的观点。但最终把斗争矛头直指县委领导中的“走资派”。各派均派出队员外调回县委书记赵生鹏的假材料,罗列罪名,无限上纲,刑讯逼供,给赵冠以“三反分子”、“叛徒、内奸”的罪名,揪出游街批斗。
  1968年3月2日,舟曲两派群众组织代表和军方代表共17人赴合作参加全州第一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协商成立“三结合”的舟曲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班子。
  舟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一段时间,派性斗争日渐激烈,逐步升级。
  1968年12月8日,舟曲两派群众组织派代表参加兰州军区、省革委会举办的第九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7日正式开学,学习时间40天),主要解决舟曲的派性问题。
  四、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后,甘南州革命委员会和支左委员会于3月召集舟曲县两派群众组织、军方代表和领导干部共17人,在合作举行谈判,协商成立“三结合”的舟曲县革命委会员领导班子。5月3日,两派组织谈判代表基本达成协议,促成两大派群众组织大联合。
  5月24日,在全县19个人民公社均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基础上,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舟曲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军方代表任主任,委员25名,常委11名。县革命委员下设政治部、生产指挥部,保卫部、办公室。
  县级各单位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于1968年5〜6月陆续批准成立。
  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两派群众派性膨胀,继续给“三结合”的党政领导干部罗织罪名。县委和部分县直机关干部被集中审查,下放劳动。原县委副书记王应国等人被诬陷为“反革命二套班子”,遭非法监禁、毒打;一大批部门领导干部被列为赵(生鹏)、王(应国)的所谓“黑帮”、“黑干将”、“亲信”、“爪牙”,“扫地出门”,被监督劳动。
  五、清理阶级队伍
  1968年6月,在全国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县革委会于14日发出《关于当前舟曲地区对敌斗争中若干问题决定》,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派、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稳、准、狠地向一小摄阶级敌人发动猛烈进攻,召开千人大会,大刮“十二级台风”,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口号鼓动下,把有历史问题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挨过整以及社会关系复杂的人,又统统当作“阶级敌人”揪出来。“十二级台风”很快刮到基层单位和农村,对揪出的“阶级敌人”轰、拉、打、斗、捆绑、挂牌,“架土飞机”、戴高帽子、游行示众、关押、批斗、下放劳动,实行群众“专政”。12月,县直机关“清队';被揪斗的人员交由本单位“革命群众”监督学习或劳动改造。后,这些人员大部被分配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群众谓之流放。
  这次“清队”,使全县1400名党员、干部和群众遭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蒙受不白之冤。
  六、批林批孔
  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前后,毛泽东提出:批判林彪耍同批判孔子和儒家,推崇法家结合起来。江青集团为扩大自己的权势,利用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总理。1974年2月,舟曲县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各机关单位、职工和学校师生纷纷在街头墙壁专栏中“发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文章,举办批林批孔讲用会,报告会。县委政治部下发2万册铅印《评法批儒材料》等批孔材料,人手一册。运动持续一年之久。
  七、“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5年,舟曲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指示,结合前期“教育革命”大辩论,揭摆“右倾翻案风”在本县的表现。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