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86
颗粒名称: 第十三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分类号: D235.42
页数: 2
页码: 348-349
摘要: 根据中央“双十条”(《关于目前农村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修正草案》为《后十条》)精神,1963年舟曲县委在坪定公社先锋大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工作。1964年初成立县委社教工作团,设立社教办公室。3月开始在南峪公社及所属生产队进行社教试点和部分公社的大队进行第一期面上社教。
关键词: 政治活动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内容

根据中央“双十条”(《关于目前农村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修正草案》为《后十条》)精神,1963年舟曲县委在坪定公社先锋大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工作。1964年初成立县委社教工作团,设立社教办公室。3月开始在南峪公社及所属生产队进行社教试点和部分公社的大队进行第一期面上社教。
  社教运动分五步进行:宣传“双十条”,访贫问苦,提高干部思想认识,“下楼”、“放包袱”、“洗手洗澡”;发动群众,开展“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检查“六十条”贯彻情况,忆苦思甜,提高阶级觉悟,掀起“四清”高潮;纠正单干、开展对敌斗争;评选“五好干部”、“五好社员”,总结“社教”工作。
  社教试点和第一期面上社教分别于5月和8月结束。到会听中央文件的群众占93%。期间,放包袱社队干部1967名。清查交待问题的8811名,其中贪污盗窃1820名,投机倒把114名,不执行政策的194名,阶级路线不清的444名,多吃多占的1602名,单干223名,瞒产私分的324名,挪用集体粮款的1155名,违法乱纪的528名,搞迷信活动的16名,搞打击报复的8名,铺张浪费的142名,其他方面的1957名;清出贪污盗窃现金约4万元,粮食(包括粮票)29.02万公斤,工分3.9万分,布票(包括棉布)1058公尺,棉票(包括棉花)242.3公斤,木料1084根,各种家俱2437件,衣服25件,羊324只,鸡327只,猪21头,火枪4支等。经教育退赔现金6311.59元,粮食8163公斤,工分3665分,布票(棉布)839尺,棉票(棉花)103斤,木料99根,家俱412件,肥料3500公斤,肉14公斤,皮张15,羊毛7.5公斤,衣服10件,手表1只。收回多划自留地3746亩,开荒地6641亩,园子313亩,借种二荒地107亩,隐瞒地907亩(合计1.17万亩)及规定自留羊1149只,自留树1347棵。
  9月,中央发布《后十条》修正草案,中共甘肃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全省农村路线教育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11月下旬起,县委即按省委通知,抽调46名脱产干部和积极分子参加省上在张掖地区进行的社教运动。
  1965年1月,中央发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强调这次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县委根据《二十三条》精神,改县委社教团为“四清”办公室。2月,在全县展开“四清”运动。8月,县上又抽调57名脱产干部和35名农村积极分子参加州委在临潭县进行的“四清运动”。
  “社教”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指导思想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因而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社教后,对92.8%的农村“四不清”干部宣布解放,仅把粮食增产还是减产作为衡量运动搞得好坏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的损失。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