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83
颗粒名称: 第十节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分类号: D235.42
页数: 3
页码: 342-346
摘要: 1958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全国工业、农业、文教、卫生及各行各业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舟曲和全国一样,全县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一夜之间从社会主义跨入 “共产主义天堂”,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各生产大队、小队建立公共食堂;为超英赶美,全县一江两河沿岸、山前山后建起成百上千座土髙炉,数万人会战,大炼钢铁,炼出一堆堆小山似的“烧结铁”,庄稼烂在地里。全县人民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关键词: 政治活动 大跃进运动

内容

1958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全国工业、农业、文教、卫生及各行各业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舟曲和全国一样,全县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一夜之间从社会主义跨入 “共产主义天堂”,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各生产大队、小队建立公共食堂;为超英赶美,全县一江两河沿岸、山前山后建起成百上千座土髙炉,数万人会战,大炼钢铁,炼出一堆堆小山似的“烧结铁”,庄稼烂在地里。全县人民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一、工业大跃进
  大办工厂5月19日县委召开工业会议,提出“苦战三年,彻底改变舟曲面貌, 工业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战斗口号。7月4日,中共舟曲县委发出《关于当前大办地方工业的紧急指示》,全县一哄而起,掀起办建厂矿热潮.县、乡、机关单位、学校、农业社、商店职工群众短期内办起钢铁、砖瓦、陶瓷、水泥、耐火材料、磁铁、采煤等厂(场)矿557个。是年,《甘南报》曾载文虚夸地报道:“舟曲人民干劲冲天,分秒必争,快马加鞭,追赶临潭。全县4天建厂(场)4933个,工业产值达到了3625万元”。这些厂矿普遍存在原材料严重不足,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生产技术落后,土法上马,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生产也无以为继,形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久纷纷下马。是年底,除炼铁厂以外,其他厂(场)产值为210万元。
  大炼钢铁中共中央提出以钢纲。1958年钢铁产量翻番,全国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甘肃省的任务是30万吨铁、10万吨钢。舟曲县属全省24个钢铁冶炼县之一,州委下达舟曲炼铁任务是25万吨,大力推行小、土、群运动(小高炉、土法炼铁炼钢、群众运动)的方针。要求建土炉1080个,平均3户1炉。8月10日县委发出《关于分配8月份建炉及生产任务的紧急通知》,并于是日在舟曲召开有夏河、临潭、卓尼三县代表参加的以钢铁冶炼工业为中心的现场会议。8月21日,县委发出《大搞冶炼工业的指示》,要求书记挂帅,动员全民投入冶炼钢铁运动。5天内,全县建成土高炉77个,投产2个,炼铁3200公斤。9月10日县委提出号召:“全民总动员,男女齐上阵,苦战十昼夜,建成千炉县”,口号是“全民上阵,大搞冶炼,一斤不少,一天不延”。经过10昼夜苦战,实现“千炉县”。为完成冶炼任务,县委于9月12日召开20个小时的各级党委书记、县办各厂负责人会议,以整风的方法,开展批评,进行思想交锋。10月,县委转发州委书记马宗瀛到磨沟等处炼铁厂调查所写的情况报告,成立由9人组成的磨沟炼铁厂党委会,将1000多名民工编为运矿、运燃料、运炭、突击、建炉等6个连,分配该厂当年炼铁任务1120吨。其后,为确保舟曲冶炼任务完成,依照省委指示成立舟(曲)、岷(县)、宕(昌)三县指挥部,马宗瀛任总指挥。岷县、宕昌抽调2.5万名劳力支援舟曲,舟曲县抽调劳力4.12万人,组成30个战斗团(其中舟曲15个团)分赴全县各炼铁工地。省委抽调省级机关18名干部和技术人员,与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和西北师院、铁道学院等19所大专院校790名师生到舟曲各铁厂参加劳动,解决炼铁技术向题。省委副书记高健军、焦善民先后到舟曲炼铁工地调查了解大炼钢铁情况。是年底,参加舟曲大炼钢铁的农村劳动力有1.98万人,先后共建各种炼铁炉2.1万个,据浮夸统计:炼生铁1.8万吨,烧结铁9442吨,炼“钢”2655吨。舟曲大炼钢铁所生产出来的 “钢"、"铁”遍布白龙江、拱坝河沿岸公路旁及各山沟内迤遮数百里。为大炼钢铁提供燃料砍伐掉大片的原始森林,拆掉许多名胜古迹,砸碎几十口古钟。是年全县农村因强壮劳力被调进炼铁厂,庄稼烂在地里没有收回来,损失很大。
  二、农业大跃进
  高产“卫星田”——虚报浮夸风在舟曲刮起
  1958年6月中旬,甘肃省委要求全省农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学习河南等省 “高产卫星”经验,普遍开展“亩产粮食平均600公斤运动”,8月20日,中共舟曲县委发出《关于认真做好1959年“卫星田”的通知》,要求1959年要完成小麦亩产25万斤的1亩,6万斤的10亩,2.5万斤的5亩,1万斤的15亩;亩产马铃薯50万斤的1亩,10万斤的2亩,5万斤15亩,万斤籽棉2亩。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年上报全县农业数字,播种21万亩,亩产155公斤,总产3425万公斤,全县人均425.5公斤。也是大大夸张后的数字,亩产和总产分别占1958年浮夸数字的63%、52.9%。
  人民公社化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中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8日甘肃省委召开电话会议,指示各县进行人民公社试点。舟曲全县迅速掀起“人民公社化”热潮,将原来小社在一月多时间并为大社,直接合并成人民公社。后期,并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反封建斗争和民主改革运动,“一步登天”,实现人民公社化。按“一大二公”的要求,全县由原来17个乡并为9个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生产大队,大队之下又设几个生产队。9月21日,舟曲成为全省最先实现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化县份之一。在管理及分配上,大搞“一平二调”,大刮“共产风”,在全县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队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过多地搞义务劳动,把生产队以至社员一些财产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
  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强调“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供给制,大办集体食堂。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队(相当于现在一个村民小组)建立一个食堂。最初全队社员按时集体上工、集体就餐,实行吃饭不要钱制度,食堂吃饭有浪费现象,全县共建公共食堂671个。不久,实行定量供应,最初每人日均一斤粮。后,定量逐渐下降,最低时每人每日四、五两。其后连最低定量也无法维持,许多农民因此患浮肿病而死亡,公共食堂不得不于1961年夏停办。
  三、文教卫生大跃进
  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3月,全县人民总动员掀起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工人、农民、干部、学生一齐岀动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提倡讲卫生,消灭危害当地人民最严重的疾病。公社生产队、机关单位、学校纷纷制定卫生公约。全县年终统计:灭鼠12.45万只,灭雀4.15万只,灭蝇1.43万两,灭蚊240两。
  文化县建设1958年7月17日,《甘肃日报》报道,继临洮县成为甘肃省第一个“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全面跃进”的文化县之后,又有舟曲等县也宣布实现“文化县”,形成一个完整的“工农业余教育网、学校教育网、科学研究网、卫生保健网、文化宣传网”。这是当时盛行的高指标、浮夸风在舟曲的又一种表现。1958年,全县开展扫盲运动,各社村普遍办起夜校、识字班,村口、田间、街道巷口设置“识字板”。一中师生在搏峪、拱坝、铁坝等少数民族地区帮助扫盲,上报脱盲人数1.乃万人(浮夸)。另外,在“大跃进”形势下,全省出现县办大学热潮。1958年夏,舟曲也办起一所“工业大学”,向县内及甘南、陇南各县贴出“招生广告”,设采矿、冶炼两个专业,当年招生40名,校址设在瓜咱坝。在大炼钢铁高潮中,师生一律参加运输矿石、建土高炉炼铁。学校开办不久即行撤销。随“大跃进”应运而生的还有舟曲中学附设干部业余大学1所,学员79名,因流于形式而解散;工农业余学院两所,学员200余名;业余技校30多所,学生4000多名,其实没有教师和学生,徒有虚名。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