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减租反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减租反霸
分类号: D235.42
页数: 2
页码: 339-340
摘要: 解放前,在长期封建剥削制度下,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利用雇工、地租、高利贷残酷剥削贫下中农。他们勾结官府,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迫使许多农民濒临绝境。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
关键词: 政治活动 减租反霸

内容

解放前,在长期封建剥削制度下,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利用雇工、地租、高利贷残酷剥削贫下中农。他们勾结官府,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迫使许多农民濒临绝境。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
  1952年2〜4月,中共西固县委、县人民政府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省委关于全省土改的部署,抽调110名干部分赴城关、沙湾、官亭3区8乡开展减租反霸斗争运动。宣传发动劳动群众,査租田,算剥削,初定成份,没收地主恶霸的财产,废除373户初划地主的债务,削弱202户富户的剥削量,按“二五减租” (25%),减回租子计粮食约694.313石(合17.36万公斤),有2813户贫苦农民分得胜利果实。
  减租反霸进入开展诉苦、斗争地主恶霸阶段。个别不法地主转移财产,隐藏租约,采取金钱收买等手段,对抗减租。工作组召开诉苦大会,发动苦大仇深的贫雇农,对恶霸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清算血债。第一阶段减租反霸斗争运动于是年底结束。这一运动的胜利进行,为1952年春季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为贯彻民族地区“慎重稳定”的土改工作方针,结合西固县民族地区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对武坪自治区的那下、磨儿里、武坪、八楞乡及峰迭区的巴藏共5个乡(占全县25个乡的20%)未进行土改,只进行减租减息。从1952年2月开始,抽调59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分赴各乡,历时一个半月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份,查清出租田地,计算剥削量,开展说理斗争,减租减息、清理债务,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建立发展农会、民兵、妇女、青年等组织,整顿乡、村人民政权,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开展群众自由借贷和生产运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由此,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加强了民族团结,提高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期间,共划地主成份47户,富农78户,中农1199户,贫农1379户,雇农434户,其他37户。査明5个乡140户出租土地,共计3391亩,按“二五减租”政策,共减租子9.69万公斤。减租斗争后期,自由借贷粮食6.62万公斤,马铃薯4930公斤,人民币100万元(旧币),解决937户农民春荒及所缺籽种。2731人自动组织起404个变工组。减租减息斗争中涌现出积极分子427名,提拔村干部412名。农村政权得到巩固。
  由于长期反动统治及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些地区部分群众工作基础差,阶级意识不强,给地主阶级和个别上层人士以可乘之机。这些人反对在本地区实行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解放初的两年中曾几次组织上访团,赴省要求划归卓尼管辖,直至武坪自治区成立后仍有上访活动。减租减息斗争前,他们造谣破坏,拉拢干部,恐吓、威胁群众,企图维持他们的统治权益。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