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6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35.42
页数: 6
页码: 325-330
摘要: 1949年8月初,中共中央西北局组成西固县委时,任命刘志明为组织部长,随解放大军西进负责党的组织工作。
关键词: 地方组织 组织工作

内容

一、接收地下党
  1949年8月初,中共中央西北局组成西固县委时,任命刘志明为组织部长,随解放大军西进负责党的组织工作。
  西固解放后,县委接收原西固地下党组织及68名党员。1950年9月,西固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对原地下党组织进行清理,有9名党员承认其党籍,其余经思想教育后,补办人党手续(舟曲境内35名)。
  1952年3月整党,县委重新清理地下党党员。除2名重新补办入党手续外,其余56名均以入党手续不合格,取销了党籍。
  1986年,根据中央和甘肃省委落实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的指示精神,中共舟曲县委组织部门对原西固地下党进行细致调查后,报经县委批准:承认原西固地下党支部,时间定为1949年8月。根据甘南州委(93)001号“关于原西固地下党有关人员党籍问题的批复,省委组织部于1992年2月19日研究处理,对孙铁峰等5人地下党问题予以认可。1949年11月纳入名册的其他人的党籍问题,因入党手续不合党的组织原则,一律不承认。
  二、党的组织建设
  1950年,县委在建立农村人民政权过程中,从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优秀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是年,成立城关、西街完全小学2个基层党支部。1951年1月,成立城关、沙湾、官亭、大川、武坪自治区委和部分县直属党支部。1953年县委辖6个区委,33个党支部,全县党员207名。1954年6月,西固县委迁址宕昌后,建立中共舟曲工委,隶属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区工委领导。中共舟曲工委下辖城关、联合、武坪3个区委和阳山、坪牙、洛达、官鹅、大河坝5个直属乡党支部。3区24乡均建立党支部。1956年成立中共舟曲县委,全县党员由1954年西固县委移交舟曲工委时的100名发展到1178名。基层党委由3个增加到4个,基层党支部由12个增至40个。
  1958~1965年,全县区、乡党组织有6次大调整。1958年1月,撤销区党委,改设16个乡党委和1个镇党委。12月,全县建立9个人民公社党委和2个县机关党委,26个党总支及125个支部,党员1572名。1959年改名龙迭县委。1960年设立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处15个,党总支31个,党组3个,党支部135个,党员2439名。1961年设立23个公社党委,党支部223个,机关党组(党委)3个。1962年1月恢复舟曲县名后,改舟曲县委。原下迭5公社党委划归迭部县后,全县设23个人民公社党委,173个党支部,党员1817名。1965年,人民公社党委并为19个,党支部178个,党员1823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及下属各级党组织均受到红卫兵冲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斗争,党员组织生活处于停顿状态。
  1968年4月,舟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各公社、县级各单位皆以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取代党委、党支部。
  1969年2月,设立县革命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3月整党建党试点工作结束后,全县分两期进行“吐故纳新”的整党建党工作,19个公社全部成立新党委,184个农村支部恢复179个,占97.28%。县级机关支部(含公社机关)恢复28个,占应成立支部的73.68%。全县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1748名,占原有党员1847名的94.6%;纳新党员227名。1971年4月全县整党工作结束。这次整党,由于指导思想偏离党的建党基本原则,结果造成党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大部分“纳新”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偏低,削弱了党的战斗力。
  1976年,全县设党委(党组)21个,党支部222个,党员2903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级党组织贯彻“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吸收有理想、有道德、有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入党,充实党的战斗力。1979年,建立健全全县党组织。1980〜1990年全县党组织着重从文化高、年纪轻的先进分子中吸收新党员1100名,占1990年党员总数的26.8%。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老化的状态。(表一)
  1984年始,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注重在优秀分子和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至1990年底,25岁以下党员由1984年的16名增加到121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由31名增至112名。
  为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全面整顿党的作风,1985年,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精神,统一部署,分期分批地进行整党工作,发展新党员284名。
  经过整党,全县大部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989年7月1日,博峪乡阿路沟村党支部被州委树为先进基层党支部。(附表)三、干部管理
  解放初期,干部由县委组织部统一调配管理。后,党政干部以党委管理为主。1958年起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属州委组织部门管理的在县的县(处)级干部,县委主要从监督、了解、教育、鉴定等方面协助州委管理,对这些干部的提拔、调动、继续任用由县委组织部向州委组织部门提岀意见。此外,县委组织部管理全县科级干部和党、政、群的一般干部;呈报科级干部的任免,企业单位股级以上干部的任免和调动,中心小学校长的调动和任免。文教卫生部门一般干部由宣传部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管干部的工作处于瘫痪。1968年4月舟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政治部设组织组管理干部。1975年1月组织部恢复后,负责干部考察和呈报科级干部的任免;审批股级干部的任免,干部离休、退休、遗属供养和干部处理,干部的入党考察和违纪党员的处理等.
  1978年后,县委组织部主管党群、政法和全县股级以上干部的任免、调动及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审批。1982年4月组织部与人事局分设后,组织部主管全县股级以上干部和各乡党群、检察院、法院干部。其他行政、事业、企业的干部归人事局管理。
  1983年10月~1984年1月机构改革中,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经过考核,把一批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党员干部和非党干部选拔到34个县直单位和22个乡党政领导岗位上,配备正、副科级干部149名,其中高中、中专以上70名,占46.98%,比原先44名增长17.45%;少数民族55名,占36.91%,比原来44名增长7.38%;妇女干部由5名增加到7名;非党干部由6名增加到15名,其中县直属机关班子干部72名平均年龄45.2岁,比原班子平均年龄48岁年轻2.8岁;乡党委、政府、经委73名领导成员平均年龄36.3岁,比原来69人平均年龄42.4岁年轻6.1岁;其他部门领导成员4名,平均年龄47.8岁,比原先年轻4.4岁。县、乡领导班子中,知识、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依照干部制度的改革精神和“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实行“简政放权”。组织部门只管党群、政法、人事、人大、政府、政协、武装干部及科级干部的任免调动。农村发展新党员由基层党委审批。截止1990年,从农村招聘一大批初、高中青年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对470名干部带职带薪分期选送到省、州党校、电大等院校进行培训深造,接受高、中等教育。至1990年,组织部所管干部:党群系统146名,其中党委118名,工会2名,共青团10名,妇联16名;乡党政65名;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71名。
  是年底,组织部在册的科级以上干部共有319名,其中:县级干部25名。
  四、老干部工作
  1983年12月,县委设立老干部工作科,对离、退休干部实行分级管理。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科科长,设副科长1名,专管离、退休干部的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于1990年底以前全县共办理离、退休人员1631名,其中离休52名,退休1579名。
  舟曲县干部退休工作从70〜80年代始。60年代退休干部依照本人工龄一次性发给退休金。
  老干部由老干科组织学习、传阅有关文件。为使离、退休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1988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首次举办老人茶话会,宣传省人大关于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决定,开展“老有所为精英奖”、“敬老好儿女精英榜”评选活动。评出“精英奖”2名。1990年12月,设立老年人活动室1处,备有象棋、雀牌等娱乐工具;国家供给离、退休老年人身体检查费和医疗费,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