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舟曲县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6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舟曲县地方组织
分类号: D235.42
页数: 22
页码: 317-338
摘要: 本章讲述了舟曲县中国共产党舟曲县地方组织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舟曲县 地方组织

内容

第一节中共西固地下党的活动
  1949年8月上旬,国民党甘肃省第八战区上校保安副司令孙铁峰(武都县池坝孙家磨人)秘密参与中共武都地下党(是年8月由八区工作委员会改名,简称中共甘南工委)李忠孝、龙一飞组织策动八区保安团武装暴动,因事意外暴露,孙暗护地下党员龙一飞出城隐蔽,遂引起国民党陇南公署赵龙文的怀疑,孙即被调任西固任代理县长。在形势迫使下,孙与尚佐周(原国民党甘肃省建设厅秘书,西固县狮子乡人)、尚维周(尚佐周弟,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沈容海(原国民党西固县参议会参议长,西固县官亭镇人),王玺(原国民党甘肃省参议会议员,西固县党部副书记长,西固北街人)4人密议,决定扩大武装力量,举行起义,派尚维周去武都寻找地下党组织。8月19日,尚维周在武都高山巩家坪找见地下党员王锐青(中共甘南工委负责人,尚维周幼年时的老师),向王汇报西固武装起义意图.王锐青听取尚的汇报,即表示赞成;同时,尚又代孙铁峰等要求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王依照工委必须“坚持放手发展组织,武装工作第一”的工作原则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白色地区发展地下党员“可以不用片纸只字”的有关规定,口头同意接收孙铁峰、尚佐周、尚维周、王玺、沈容海5人为地下党员。中共西固支部化名“周志仁”,武都地下党为“王兆南”。王一再强调:“一要严守秘密,二要保护好敌伪档案,三要保护好粮仓。”尚维周回西固汇报,即成立中共西固支部,尚佐周任支部书记,孙铁峰为组织委员,尚维周为宣传委员。另列王玺为情报委员。中共西固地下党支部成立后,即按照上级要求秘密开展起义组织工作:对中下级人员进行思想动员;扩充地方武装力量,控制自卫队,警察队。并将马步芳在西固扩征的百余名新兵编入自卫大队。沈容海到官亭镇与杨佐廷建立武装游击队。另派孙毓书、马如麟去立节、巴藏组织藏民火枪队。此后,自卫队、警察日夜守卫粮仓。
  10月下旬,孙铁峰命官亭镇长杨佐廷铺通被国民党338师破坏的临江、通北口等处桥梁,迎接解放军南下。
  是月23日夜〜24日,杨佐廷率游击队配合解放军先遣部队奇袭国民党官亭守军,占领官亭。
  11月1日凌晨,孙铁峰率自卫队,警察局军警及县府职员300余人,在西固城东驼岭山龙山寺举行武装起义。宣告脱离国民党统治,宣读给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及其62军部的起义代电信,布置自卫队和东山民兵阻击进城运粮的国民党247师骑兵队。是日上午,县城东南尖子石两军激战,247师伤残甚众,狼狈逃窜。
  11月18日晨,国民党338师骑兵团协同247师的炮、骑、步兵分三路进攻西固县城,欲消灭起义部队。孙铁峰等指挥自卫队和警察掩护城内群众迅速撤离县城。起义人员大部转移坪定。后,翻越擂古山到达宕昌,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此后移驻礼县的西固县委派人员到宕昌官亭清林子接收西固地下党组织,临时突击发展党员63名。
  12月6日,62军先头部队分两路进发。孙铁峰引一路解放武都。二路由沈容海、尚佐周作向导歼守南峪、大川的247师顽敌,解放西固。其他支部成员随队先到官亭、化马一带发动群众,修路架桥、筹集粮秣。
  沈容海等人完成任务后,在返回途中抓获潜逃到武坪村的国民党西固县末任县长边固,将其押送西固城,后解武都。
  西固解放后,西固地下党支部配合西固县委作接管工作。
  第二节中共舟曲县委员会
  1949年7月26日,中共武都地委在西安成立。8月3日,中共西北局决定了中共西固县委领导班子。是年12月10日中共西固县委正式成立,书记石峻,组织部长刘志明,宣传部长郭秉。1954年,中共西固县委迁宕昌。7月1日,中共舟曲县工作委员会在原西固城成立。1956年4月7日经省委批准,中共舟曲工委更名中共舟曲县委员会(简称舟曲县委)。1958年12月20日改名中共龙迭县委。1961年2月复名中共舟曲县委至今。
  1949年12月〜1954年7月前,县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若干名。所属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秘书室、工会联合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固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西固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农民协会等部门。
  1958年12月,县委设立书记处,除第一书记外,另设书记处书记3名,常委5名,委员13名。下属机构增设合作部、监委会、财贸部、工交部、机关党总支。
  1961年1月撤销书记处,恢复县委书记、副书记称谓。设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7名,委员13名。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成立以县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领导为主的“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生产指挥部,取代县委,统一领导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
  1968年4月成立舟曲县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后,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革命委员会下设3部(政治部、保卫部、生产指挥部)1室(办公室),代替县委、县人委工作部门的职能。1971年4月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领导机构,县委恢复。设书记、副书记各1名,常委7名,委员21名。县委与县革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部一室”既是县革委会的工作机构,又是县委的办事机构。
  1979年县委、县革委会分署办公。县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3名、常委9名、委员21名。所属机构有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机关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委)信访办公室、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团县委、总工会、妇联等部门。
  1990年底前,县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4名。秘书室改为办公室,农工部改称政策研究办公室,新设机要室、老干部科、信访办公室、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3年设政法委员会。翌年,纪委升格为副县级部门。
  1993年1月,县委召开第十届委员会,选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8名,委员22名,后补委员3名(表一、二)第三节历次代表大会
  1956年6月1日召开中共舟曲县首届代表大会。至1993年1月,共召开过10届代表大会,并选举委员会及以后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节组织工作
  一、接收地下党
  1949年8月初,中共中央西北局组成西固县委时,任命刘志明为组织部长,随解放大军西进负责党的组织工作。
  西固解放后,县委接收原西固地下党组织及68名党员。1950年9月,西固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对原地下党组织进行清理,有9名党员承认其党籍,其余经思想教育后,补办人党手续(舟曲境内35名)。
  1952年3月整党,县委重新清理地下党党员。除2名重新补办入党手续外,其余56名均以入党手续不合格,取销了党籍。
  1986年,根据中央和甘肃省委落实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的指示精神,中共舟曲县委组织部门对原西固地下党进行细致调查后,报经县委批准:承认原西固地下党支部,时间定为1949年8月。根据甘南州委(93)001号“关于原西固地下党有关人员党籍问题的批复,省委组织部于1992年2月19日研究处理,对孙铁峰等5人地下党问题予以认可。1949年11月纳入名册的其他人的党籍问题,因入党手续不合党的组织原则,一律不承认。
  二、党的组织建设
  1950年,县委在建立农村人民政权过程中,从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优秀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是年,成立城关、西街完全小学2个基层党支部。1951年1月,成立城关、沙湾、官亭、大川、武坪自治区委和部分县直属党支部。1953年县委辖6个区委,33个党支部,全县党员207名。1954年6月,西固县委迁址宕昌后,建立中共舟曲工委,隶属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区工委领导。中共舟曲工委下辖城关、联合、武坪3个区委和阳山、坪牙、洛达、官鹅、大河坝5个直属乡党支部。3区24乡均建立党支部。1956年成立中共舟曲县委,全县党员由1954年西固县委移交舟曲工委时的100名发展到1178名。基层党委由3个增加到4个,基层党支部由12个增至40个。
  1958~1965年,全县区、乡党组织有6次大调整。1958年1月,撤销区党委,改设16个乡党委和1个镇党委。12月,全县建立9个人民公社党委和2个县机关党委,26个党总支及125个支部,党员1572名。1959年改名龙迭县委。1960年设立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处15个,党总支31个,党组3个,党支部135个,党员2439名。1961年设立23个公社党委,党支部223个,机关党组(党委)3个。1962年1月恢复舟曲县名后,改舟曲县委。原下迭5公社党委划归迭部县后,全县设23个人民公社党委,173个党支部,党员1817名。1965年,人民公社党委并为19个,党支部178个,党员1823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及下属各级党组织均受到红卫兵冲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斗争,党员组织生活处于停顿状态。
  1968年4月,舟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各公社、县级各单位皆以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取代党委、党支部。
  1969年2月,设立县革命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3月整党建党试点工作结束后,全县分两期进行“吐故纳新”的整党建党工作,19个公社全部成立新党委,184个农村支部恢复179个,占97.28%。县级机关支部(含公社机关)恢复28个,占应成立支部的73.68%。全县恢复组织生活的党员1748名,占原有党员1847名的94.6%;纳新党员227名。1971年4月全县整党工作结束。这次整党,由于指导思想偏离党的建党基本原则,结果造成党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大部分“纳新”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偏低,削弱了党的战斗力。
  1976年,全县设党委(党组)21个,党支部222个,党员2903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级党组织贯彻“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吸收有理想、有道德、有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入党,充实党的战斗力。1979年,建立健全全县党组织。1980〜1990年全县党组织着重从文化高、年纪轻的先进分子中吸收新党员1100名,占1990年党员总数的26.8%。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老化的状态。(表一)
  1984年始,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注重在优秀分子和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至1990年底,25岁以下党员由1984年的16名增加到121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由31名增至112名。
  为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全面整顿党的作风,1985年,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精神,统一部署,分期分批地进行整党工作,发展新党员284名。
  经过整党,全县大部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989年7月1日,博峪乡阿路沟村党支部被州委树为先进基层党支部。(附表)三、干部管理
  解放初期,干部由县委组织部统一调配管理。后,党政干部以党委管理为主。1958年起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属州委组织部门管理的在县的县(处)级干部,县委主要从监督、了解、教育、鉴定等方面协助州委管理,对这些干部的提拔、调动、继续任用由县委组织部向州委组织部门提岀意见。此外,县委组织部管理全县科级干部和党、政、群的一般干部;呈报科级干部的任免,企业单位股级以上干部的任免和调动,中心小学校长的调动和任免。文教卫生部门一般干部由宣传部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管干部的工作处于瘫痪。1968年4月舟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政治部设组织组管理干部。1975年1月组织部恢复后,负责干部考察和呈报科级干部的任免;审批股级干部的任免,干部离休、退休、遗属供养和干部处理,干部的入党考察和违纪党员的处理等.
  1978年后,县委组织部主管党群、政法和全县股级以上干部的任免、调动及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审批。1982年4月组织部与人事局分设后,组织部主管全县股级以上干部和各乡党群、检察院、法院干部。其他行政、事业、企业的干部归人事局管理。
  1983年10月~1984年1月机构改革中,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经过考核,把一批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党员干部和非党干部选拔到34个县直单位和22个乡党政领导岗位上,配备正、副科级干部149名,其中高中、中专以上70名,占46.98%,比原先44名增长17.45%;少数民族55名,占36.91%,比原来44名增长7.38%;妇女干部由5名增加到7名;非党干部由6名增加到15名,其中县直属机关班子干部72名平均年龄45.2岁,比原班子平均年龄48岁年轻2.8岁;乡党委、政府、经委73名领导成员平均年龄36.3岁,比原来69人平均年龄42.4岁年轻6.1岁;其他部门领导成员4名,平均年龄47.8岁,比原先年轻4.4岁。县、乡领导班子中,知识、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依照干部制度的改革精神和“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实行“简政放权”。组织部门只管党群、政法、人事、人大、政府、政协、武装干部及科级干部的任免调动。农村发展新党员由基层党委审批。截止1990年,从农村招聘一大批初、高中青年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对470名干部带职带薪分期选送到省、州党校、电大等院校进行培训深造,接受高、中等教育。至1990年,组织部所管干部:党群系统146名,其中党委118名,工会2名,共青团10名,妇联16名;乡党政65名;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71名。
  是年底,组织部在册的科级以上干部共有319名,其中:县级干部25名。
  四、老干部工作
  1983年12月,县委设立老干部工作科,对离、退休干部实行分级管理。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科科长,设副科长1名,专管离、退休干部的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于1990年底以前全县共办理离、退休人员1631名,其中离休52名,退休1579名。
  舟曲县干部退休工作从70〜80年代始。60年代退休干部依照本人工龄一次性发给退休金。
  老干部由老干科组织学习、传阅有关文件。为使离、退休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1988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首次举办老人茶话会,宣传省人大关于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决定,开展“老有所为精英奖”、“敬老好儿女精英榜”评选活动。评出“精英奖”2名。1990年12月,设立老年人活动室1处,备有象棋、雀牌等娱乐工具;国家供给离、退休老年人身体检查费和医疗费,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五节宣传工作
  中共西固县委在西安组成之时,任命郭秉为宣传部长。西固解放,县委设立宣传部,作为县委宣传党的中心工作的领导机构。宣传工作,按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内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确定宣传内容,组织宣传队伍,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形式去进行。
  解放初至1954年建立农村宣传网,全县4个区委配有宣传干事,25个乡党支部配有宣传委员,每村有1〜3个宣传员。这时期根据毛泽东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和西固县解放后所面临的实际,县委宣传部广泛组织读报组、歌咏队、演唱队、小广播队、标语书写组,走街串巷,深入农村家庭院落,宣传“迅速动员起来,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新生政权”的号召和政策。
  西固解放不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藏匿的土匪、反动会道门头子和恶霸地主勾结一起,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宣传和发动群众,剿灭匪特组织的“反共工作团”、“一贯道”、“十兄弟会”、“犯盟兄弟会”等反动武装势力和反革命组织,成为当时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县委宣传部调动全县宣传力量,宣传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动员全县人民群众,深入开展剿匪肃特和坚决镇压反革命运动。群众书写诉状和揭发反革命分子的材料170份,并查获不少枪支弹药、电话机、迫击炮引芯;逮捕拘留反革命分子200余人,不法地主70余人,镇压罪大恶极的土匪和反革命头目。之后,剿除马良反革命武装势力。
  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和平签名运动,谴责美国侵略罪行;号召全县人民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征集爱国青年人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全县人民开展支前运动,全县妇女做慰问袋1389个,写慰问信230份,并开展慰问军属烈属活动。此后,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在经济宣传工作中,教育农民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向地主、富农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消灭农村土地剥削制度,于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宣传农村互助合作,建立临时和常年性互助组,发展生产,抗灾救灾,并与1955年推动农村农业合作化;1956年宣传党对私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粮、棉统购统销政策和使用新币的政策。
  1958〜1959年上半年,党的“八大”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县掀起宣传“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是年,全民动员,“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县委先后发出《关于当前大办地方工业的紧急指示》、《大搞冶炼工业的指示》并转发省委关于《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动员,大战一百天保证完成全年钢铁和铜的生产任务》的动员令,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办工厂、大搞钢铁“冶炼”运动。几天之内全县所有高级社实现“人民公社化”。农业上,大力宣传县委《关于认真做好1959年,卫星田,的通知》,鼓动农民千方百计地完成不可能实现的超客观实际的粮食特高产生产任务,全县以开展反右倾、大鸣大放和全民大辩论的斗争形式促进粮食产量和钢铁产量的增长,并浮夸地公开宣传报道:“舟曲也宣布实现了文化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农业教育网,学校教育网、卫生保健网、文化宣传网”(《甘肃日报》1958年7月17日)。由于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导致以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简称“五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继续泛滥,持续更长时间,使国民经济遭受极大损失。
  1961年1月后,县委开始纠正“左”倾错误给经济工作带来的严重失误,抽调88名干部(包括州委工作组)分赴全县公社,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及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西北局会议的决定》的文件。彻底纠正“五风”,安排群众生活,抢救人命,整风整社、恢复生产,把农业正式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使各项生产建设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3〜1965年,广泛宣传学习雷锋先进事迹,全县开展“学习雷锋同志好榜样” 和“学习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的活动,并掀起“学锁儿头,赶锁儿头”为中心的比、学、赶、帮群众运动。同时,全县农村社会主教育运动全面开展。1965年全县农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宣传学习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以及《毛主席语录》。各中心小学师生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毛泽东思想,各学校师生、机关职工纷纷成立“造反派”组织,到处横扫“牛鬼蛇神”,层层揪斗“走资派”,“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提出全面夺权。1967年6月,县委宣传部撤消。翌年4月宣传工作由县革委会政治部代之。1974年,组织机关干部,学校师生撰写“批林批孔”文章,政治部宣传组下发“批孔”材料20000册。1975年1月恢复县委宣传部。1964年起,贯穿10年的“农业学大寨”一直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县委提出“远学大寨,近学锁儿头”;1975年提出“举旗抓纲学大寨,舟曲山河重安排,五年任务四年完,决心建成大寨县”的农业学大寨战斗口号。
  1976〜1978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面揭批江青等人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陷害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罪行和他们的极左路线在各方面造成的危害。期间,在干部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1979年起,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舟曲解放后30年来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纠正指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的极“左”错误;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多种经营。1980年底,全县包产到户达761个队,占总队数的97.19%。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在贯彻宣传党中央“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中,县委宣传部人员深入农村广泛调査,大力宣传报道农村推行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典型事例。
  1982年始,组织全县所有宣传力量,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少生优育”的宣传活动,并以县委“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奋斗目标为宣传中心。1985年,在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同时,县委向全县人民提出坚持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号召全县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重新认识舟曲,开发舟曲,加快致富步伐”的大讨论。1986年,宣传贯彻甘南州委、州政府在舟曲召开的开发脱贫会议上制定的“以林为主,振兴农牧,多种经营,开发致富”的生产方针。1990年,重点宣传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农为主"的“315”工程目标。
  1982年以来县委宣传部协同政法委员会、公安局、法院,宣传打击经济领域内的犯罪活动和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保证全县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1989年8月,根据甘肃省电话会议精神,县委决定成立由主管书记、县长及宣传、政法委、公安、工商、文教、广播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整顿文化市场领导小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扫黄”(制贩黄色书刊、录相)专项斗争.近一月时间,对县内书店、图书馆、放像点、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清查。査收各类禁放、无出版单位, 私自翻录,没有准放卡的录像带186盘.其中,明文规定查禁的《死亡劫杀》、《人狼》2盘,有色情、凶杀内容的录像带4盘,非法录制录像带78盘,无出版单位的录像带65盘,查缴无证经营,私自复制录像带12盘;收缴查禁不健康的书籍48本;取缔无证经营舞厅1处。全县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1989年12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县委宣传部配合政法委、公安、司法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扫除“六害”(卖淫嫖娼,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私种吸食贩卖毒品,聚众赌博,利用封建迷信骗财害人)的专项斗争,破获外省县拐卖舟曲妇女儿童案10件,岷县人戴金善贩毒案1件。
  1989年3〜6月与1990年3~5月,全县进行农村形势教育,前后抽调371名和355名县乡干部组成工作组,分赴各乡进行党的十三大路线及全县发展商品生产,脱贫致富等方针政策的宣传再教育.召开宣讲会2618场(次),听讲群众2.33万人 (次),党员受教育面88.9%。这次教育,各级干部纷纷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的部分生产生活难题。
  第六节统战工作
  1949年8月,中共甘南工委负责人王锐青寻找时机,争取西固地方国民党中上层人士,发展西固地下党组织,促成西固起义。配合武装游击队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迎来西固解放。
  中共西固县委成立后,宣传部兼管统战工作,将爱国的旧知识分子和旧职人员集中训练教育,吸收到革命队伍中为人民服务。在巩固政权,粉碎暗藏敌人阴谋破坏活动中,县委采取“团结群众,争取多数,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针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剿匪政策,前后剿灭和镇压顽固坚持反动立场的反革命集团及匪特分子,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减租反霸、土地改革中贯彻统战政策,团结开明绅士,打击了地主、恶霸势力。1950〜1953年西固县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吸收爱国的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和汉族民主人士参加,并在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选举爱国民主人士委员,让其参与县级人民政权建设。1953年2月,中共西固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成立,党的统战工作得到加强。1955年4月起召开的历次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和1981年1月后设立的常务委员会中,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均占有一定比例;在历届县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和人民委员会组成中,选举有爱国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委员和副县长。
  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舟曲县委员会(简称政协舟曲县委或县政协)成立时,民族、宗教、工商联组织,爱国民主人士及宗教人士占有一定比例。
  农业合作化时,县内部分宗教寺院拆毁,一些民族宗教人士被迫还俗。1958年在平息反革命叛乱和民主改革(反封建斗争)运动中,由于斗争形势紧迫严峻,造成打击面过宽,特别是下迭4公社没收667户(地主48户,富农198户),占总户的20.6%,并在具体处理中混淆敌我界限,伤害了部分藏族劳动人民和可以争取团结的爱国民主中上层人士的感情。是年,政协会议停止召开,工商联撤销,民族宗教寺院活动废除,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无法贯彻执行。
  1961年贯彻执行西北局首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精神,纠正统战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和违犯民族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出现的偏差.是年,对全县24名民主宗教上层人士中的13人安排工作,发生活补助费1250元;退赔平调196人物品15.69万件 (台人民币213.79万元),房屋2.45万间,开放寺院2座。恢复工商联组织,发了利息和定息。翌年,对全县37名民主宗教上层人士(宗教人士18名、民主人士19名),通过座谈协商和安排政协委员,调整关系,尊重了职权;对5名平反释放的人士安排工作,列入统战对象,给予生活补助。
  1962年,国际国内阶级敌人掀起反华大合唱。县委根据中央指示,抓紧对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965年,在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及点、面“社教”中,大抓阶级斗争,把正常的宗教活动当作封建迷信活动进行打击,使许多宗教喇嘛还俗还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战部被迫撤销,正常的宗教活动被当作“最反动的东西去消灭”。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和民族宗教人士虽然再次受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但他们始终念念不忘共产党,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接受劳动锻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默默工作,充分表现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主义觉悟。1975年县委统战部恢复,统战工作仍未正常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恢复正常。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县委、县政府配合有关部门抽调干部,组成县委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落实政协委员政策、非党知识分子政策、宗教和少数民族政策、台胞台属政策、以及起义投诚人员政策方面,实事求是地查证全部冤、假、错案,为他们进行平反,恢复名誉;同时,对党外爱国民主人士适当安置。1981年元月,政协舟曲县委员会议恢复后,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县政协六届委员会中,有12个界别的委员。在2名副主席中,有1名爱国宗教人士;委员中,宗教人士15名,占委员总数的35.71%。是时,县委又设立对台办公室。党的统战工作从此得到加强。
  1985年党中央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被作为基本国策后,“三胞”(台胞、藏胞、侨胞)、非党知识分子干部、投诚起义人员等4个方面和原来6个方面的统战范围更加扩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贯彻,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左”的作法,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主人士和民族、宗教人士全力投入到四化建设上来,为舟曲的改革开发、繁荣昌盛献策出力。在县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会中,其界别分别增加到13、15、19个,其中宗教委员比例居高。
  1990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见》,统战部协同县政协发挥统一战线人才的智力优势,帮助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突出舟曲县统战工作的特点。
  本县侨务工作,据1990年统计,全县有台属11户、41人,去台7人;原旅居国外华侨(藏胞)20人,其中分布在印度的12人,尼泊尔8人;国外亲属18人,国内亲属89人。以上是解放前因战争和生活原因而定居台湾和国外的。解放后,祖国日渐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建设形势激励他们爱国热忱和思乡之情。旅居印度的谷桑木旦和马它木克.(现在夏河寺院)于1957年回国,受到县人民政府和统战部门的热情接待。为动员更多的侨胞(藏胞)和台胞回到祖国的怀抱,至1990年,县委对台办公室共组织宣传稿件86件。
  第七节纪律检查
  195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成立西固县监察委员会(监委),县委书记兼任书记,并设副书记1名。1956年6月中共舟曲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后选举副书记1名,委员5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监察委员会受到“造反派”组织冲击,机构取销。1975年1月恢复监察委员会(设在组织部),书记由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兼任。
  1979年1月,召开中共舟曲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简称纪委),县委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并设副书记1名,委员7名。1984年4月,中共舟曲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年,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设专职书记1名,副书记2名,常委7名,委员11名。1986年在全县22个乡、县直机关党委配备兼职纪检干部39名,由各乡党委指定1名书记或副书记分管此项工作。1990年副书记增加到3名,常委5名,委员10名,并设立办公室、纪检室、审理室,配备副科级室主任3名。1993年1月,中共舟曲县第十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后增补2名),常委6名(后增补1名),委员10名(后增补1名).
  自党的纪(监)委成立以来,对党员进行党规党法纪律教育和继承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和党风党纪的检查,坚持正常的民主生活制度。对在“三反”“五反”运动和农业合作化时期违犯《党章》的党员给予党纪处分。1959年1〜2月,结合整社和机关整风补课进行整党,对査出的捆绑、打骂群众,道德败坏,贪污盗窃等严重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给予党纪处理的有72名;整顿13个3类支部,124名3类党员思想政治观念和组织观念得到改变;306名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文化大革命”中纪检工作受到冲击。
  1979年重新建立纪委后,学习中纪委1号《通告》,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配备培训纪检干事;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纠正党内不正之风。1979~1980年查处影响较大的党员违纪案件13件。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成的恶劣思想影响,加之面临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全县党员思想管理工作一时落后于形势,思想政治工作一度被忽视和放松,部分党员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社会不良风气乘机侵入党的肌体,党内不正之风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地侵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损害党在人民中的形象.针对党内存在的不良现象,1980年宣传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整顿一批基层党支部,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发扬;1980〜1981年为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宣讲骨干,各支部党员对照《准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上而下的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全县受教育的党员2539人,占党员总数的78.5%,同时表彰先进党支部19个,模范党员74名;1982〜1983年,县纪委发文通知基层党组织,要求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准则》。根据中央《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县纪委直接参与对经济领域不正之风的斗争和打击。全县立案查处的贪污受贿,投机诈骗等经济案件25件,24名,1个单位,其中涉及17名国家职工(内科级干部2名,党员7名),大队不脱产干部7名,其中千元以上的13名,千元以下的11名。以上经济案件1985年全部查结,追回赃款2.68万元。以此为戒,对广大党员进行反腐蚀教育,建立健全机关财务管理制度。此外,从1979年到1983年底,共査处党员干部违犯财经纪律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严重渎职、以权谋私案件24件,受处分党员15名;对违纪修建私房的29名党员干部和超标准住公房的39名干部进行清查清退,罚交建房地皮款和材积款8476.25元;对农村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的个别党员进行教育。对党员违纪典型案件通报全县,使全体党员受到教育。
  1984年以来,县纪委按照中纟己委二次会议决定精神,以查处党员的各种违纪案件,转移到以主要精力大抓党风的根本好转,举办乡党委、县直党支部负责人学习班,学习《整党决定》、《党章》和《准则》,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党风大检査制度、对照检查制度、“三会一课”(支委会、党小组会、党员会、讲党课)制度、党员冬训和党员联系户制度。
  1985〜1987年全县整党,受教育党员3547名,占党员总数3619名的98%。各级党组织抓教育管理规划,定措施,立约法,抓落实,形成全党抓党风建设的好风气。
  1985年,纠正机关中乱提工资、乱发奖金实物、乱提物价等违犯财政纪律的新的不正之风。收回干部历年拖欠借款6.47万元,占总拖欠借款23.17万元的27.92%,征收1979〜1984年底471名超计划生育职工多子女费14.43万元。根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的六条验收标准,县委组织人力对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党风转变情况进行检查验收,1985年底,24个基层支部的党委,已有5个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占20.83%,另有13个实现党风的明显好转,占54.16%在县直机关和乡党委79个支部中,党风根本好转的14个,占17.72%;党风明显好转的45个,占56.96%.通过整党,涌现出端正党风先进支部18个,先进党员38名。
  1984〜1986年,县纪委贯彻“坚决,持久”的工作方针,根据群众来信来访,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严肃査处党员各类违纪案件40件,其中1984年和1985年各11件,1986年18件,内经济案件4件4人,退赃款7217元;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5个乡中94名干部职工私分救灾粮票2.18万斤,20个乡中528名职工侵占农民回销粮违纪问题亦作适当处理,两案涉及党员和党员干部208名。
  1987~1990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大精神。县纪委开展党性教育,促改革开放,坚持基层党组织正常民主生活制度,增强党内监督意识,促进全县党风建设健康发展。全县30个基层党委(组),县直62个支部制定岀“职工岗位责位制”、“职工守则”、“服务公约”。通过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先进评选活动,党性教育向纵深发展。3年中,受州委表彰的先进党支部11个,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各1名。县委先后表彰先进党支部43个,优秀党员79名。4年共査处党员以权谋私违纪案件11件,并对1984年以来违纪违法,在城镇建私房的133户(名)干部罚款2.13万元。其中,土地罚款5640元,非法购买木材罚款1.57万元。1979~1990年,县纪委共处理党员违纪案件83件,违纪党员60名。1990年,健全基层党委一年两次民主生活会,支部每季1次生活会制度,加强党内监督。全县党风廉政建设走向新阶段。
  第八节党校
  中共舟曲县委党校始建于1958年8月,借用西关花园里张家3间房作校舍,有兼职校长(县委副书记)和副校长各1名。是年9月,始举办第一期理论学习班,另设有业余党校16所,分校45所.1961年校址迁城关小学院内师范楼(三楼),校舍13间。1971年2月,党校改名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校舍临时占用县委三楼(现政府中楼)同年8月迁址峰迭乡瓜咱坝并改名“红专学校”,10月成立校革委会,与县良种场合并,一套人马,两个牌子。1972年底恢复党校名称。1982年党校迁县城东北驼岭山新建校址。1990年,有教职工12名,其中专职教师4名,行政人员4名。校园面积246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12平方米,有教室、宿舍、图书室、医疗室等37间。
  党校建立以来,配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培训一批党员干部。1958年,全县各级党校举办89期学习班,学习《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和整党建党文件,学员1302名,其中党、团员及先进青年分别为730名、390名、182名。1960年办8期培训班,培训县、社、队三级干部249名。1961年11月~1962年2月以党的基本知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学习内容,先后举办10期农村不脱产干部学习班,培训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等544人(次).1962~1964年贯彻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及省委、州委《关于加强党员教育训练和整顿农村支部工作报告》,学习班以党课教育为主,讲授形势、阶级、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政策教育,以《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等为教材,举办27期训练班,培训县、社大队干部2452名,其中委托公社训练妇干390名,大队会计360名。1965~1966年训练5期农村大队级干部853名,学习内容突出党支部自身建设和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工作停止。1968年8月前,县革委会政治部以 “斗私批修”为主要内容,举办3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参加学员120名。1970〜1972年7月根据省革委会《关于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认真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的决定》,学习班"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大兴“三八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以“反骄破满”为教育内容,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举办社、队干部学习班5期,其中公社正、副书记87名,大队骨干150名,党支部委员等173名,辅导员及新党员42名;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班1期,273名。1973年,进行形势教育,举办农村学习班2期,参加的大队干部122名。1974~1975年,学习班转入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批判林彪反党集团和孔丘),学习毛泽东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办“抓革命、促生产”学习班16期,学员1555名(男1169名,女386名,党员590名,团员392名),不脱产大队干部766名。
  1978~1979年,以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主要内容,学习全国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新《宪法》、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实践论》,两年培训干部5期,366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1979年到1982年,党校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心,开设经济管理、哲学、党的建设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培训党课辅导员4期,脱产干部学员370名。1983〜1985年,以《邓小平文选》和中央整党决定为主要学习内容,举办14期学习班,培训干部808名。
  1986年起对干部进行正规化理论教育,根据干部行业特点,采取“三早”(宣传早、准备早、落实早)的方法,分别进行短期培训,离职集中培训,分散自学、统一辅导和电视教学的理论教育。至1990年,举办6期脱产学习班,培训党政干部240名,参加自学学员420名。开设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等,单科结业考试及格率90%。此间,举办村级干部学习班29期,524名;现职学习班7期,学员140余名;其他学习班7期,250名。
  1958〜1990年共举办县、乡(公社)、村(大队、小队)三级干部理论学习班234期,培训脱产和不脱产干部约9290名。另举办乡村“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民兵干部、会计、农林科技等其他培训班39期,培训学员1320名。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