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信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信贷
分类号: F830.5
页数: 3
页码: 310-312
摘要: 解放初,为医治连年战乱创伤,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渡过难关,西固县人民政府倡导民间自由借贷,互通有无,在群众自愿协议的原则下,保证有借有还。1950年贷出粮食888.3石,解决1060户农民的生活困难。
关键词: 金融业 信贷业务

内容

一、农业信贷
  解放初,为医治连年战乱创伤,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渡过难关,西固县人民政府倡导民间自由借贷,互通有无,在群众自愿协议的原则下,保证有借有还。1950年贷出粮食888.3石,解决1060户农民的生活困难。1951年上半年,借出粮食509.5石,人民币130.5万元(旧币),马铃薯88石以及棉花、铁铧等物资,解决困难户1850余户;另由政府发放农具贷款1000万元(旧人民币),耕牛贷款2000万元(旧人民币),有重点的贷给630户贫苦农民。1953年,给全县灾区18个生产组、2124户贫困户发放各种贷款3.82万元(折新币,下同),其中种子贷款1700元,小农具款3600元,支持农民安装水车两部,打井两眼,修水渠一条,买耕牛17头。1954年农贷金额19.1万元。农业合作化后,发贷对象由个体转向集体。1954〜1974年农贷数额平均每年都在20万元左右。1980年起,国家为发展舟曲粮食生产、不断增加发贷数额。1980年发放农贷款122万元,1985年发放264万元,1990年1376万元。
  为解决信用社支持贫苦农民资金困难,1963年发放贷款1.2万元,1965年贷款2.14万元,并对1961年前旧农贷进行了清理,报请县人民委员会批准,豁免贫下中农贷款9.24万元.银行还对信用社所需资金给予支持,利息优惠。1956年到1963年信用社向农民贷款36万元,平均每年4.5万元。1980〜1990年共贷782万元,平均每年贷款78.2万元。1990年贷133万元。
  1978年后,发贷对象逐渐由社队集体转向支持“承包户”、“专业户"、“重点户”和发展乡镇企业。1980〜1990年为乡镇企业贷款335.5万元,占农贷总金额的32%。1986年,县农行把农贷工作的重点放在扶贫上。1987、1988两年贷放扶贫贴息款759万元,支持种养业、加工业、个体企业及乡办企业等46个项目。二、工商信贷
  解放初,工商信贷分工业、商业、国营企业和合作事业4种。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商信贷重点支持国家工商业和供销合作的建立和发展,县人民银行对合法经营、有利国计民生者在信贷上适当支持,坚决限制投机倒把、唯利是图。1953年为县供销合作社贷款19万元。另为收购土特产的7户私商和经营百货商共贷3900元。1957年,商业贷款额45万元。1958年,银行实行大收大放、敞开供应资金,商业贷款猛增至232万元。1959年实行金额信贷,企业所需流动资金全部包干,商业贷款额乂增至316万元。1960年高达426万元,是1957年的9倍,贷款被大量挤占、挪用和积压。1959~1962年共贷工业款134万元。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中,银行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从严从紧管理贷款,清理收回被挤占挪用贷款,对亏损企业停止贷款。
  1963~1968年工业贷款甚少,商业贷款亦逐渐下降,由1963年的232万元降到1968年的2万元。1979年后,银行对工商信贷业务实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和以销定贷的原则,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985年后,信贷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互相融通的原则,加强了宏观控制。随着改革开放,1988年工商信贷分工业、商业两大类,以商业贷款为主。1990年,工商信贷金额785万元,其中工业贷款205万元,商业贷款580万元。县银行对农村个体工商业也给予支持,工商贷款持续上升,仅商业贷款就由1982年的127万元上升到1988年的899万元,增长6倍。
  商业贷款中粮食贷款所占比重较大,1966〜1970年均73%,1980〜1990年均25.5%;其中1990年占31.3%。(表四)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