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环境污染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环境污染治理
分类号: F323.22
页数: 2
页码: 283-284
摘要: 70年代,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卫生部门始对县城地面污染初步治理,在南街新建一处砖混结构公共厕所,由于基础差,污便流入居民房舍,后拆除。又于80年代在城南广坝汽车站西复建一座公厕。但仍不能满足居民之方便。1979年县卫生部门始招收3名清洁工,每日定时清扫街道,清除街旁水道垃圾。以后清道工作量增大,清洁工随之增加,每日清除大量垃圾,街道地面污染初步得到治理。
关键词: 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保护

内容

一、环境污染治理
  70年代,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卫生部门始对县城地面污染初步治理,在南街新建一处砖混结构公共厕所,由于基础差,污便流入居民房舍,后拆除。又于80年代在城南广坝汽车站西复建一座公厕。但仍不能满足居民之方便。1979年县卫生部门始招收3名清洁工,每日定时清扫街道,清除街旁水道垃圾。以后清道工作量增大,清洁工随之增加,每日清除大量垃圾,街道地面污染初步得到治理。
  80年代中、末期,环境保护部门数次公布严禁农户居民猪、狗等家畜上街之规定,虽大部农户居民遵守执行,但猪、狗等家畜上街拉粪不绝,不仅影响市容,而且污染街道。
  1979年后,县革命委员会发动县级单位职工绿化城区和主要街道。现在城区附近部分山丘绿树成荫,二郎山已辟为公园。但街旁所植之树由于管理不善,无一成活。
  农村大部分村庄除自有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外,已增大村庄绿化面积,有些农户于村头、街旁、公路旁设置简易公厕。有的村镇公路旁增植林木。
  二、水源污染治理
  为避免城区居民使用泉水污染和用水方便,70年代中期,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投资,在城区泉水水源之地建设蓄水池,于城内埋设输水管道,县城部分居民用上自来水。由于泉水源三眼峪沟以下到北门村地段皆为农耕地,农民使用化肥量逐年锐增,地下水质不纯,政府逐步增大自来水输送设施。
  居民集居区和一些单位设有垃圾暂储仓或箱,定期清理,运出城外。农户及少数单位垃圾皆入厕所。机关、居民点、街道清除之垃圾大半运出城区堆积在白龙江岸旁,每遇雨季水涨,河水冲走。有的机关、居民点垃圾仓堆积的垃圾焚后被农民清理作为肥料运走。虽然城内清除垃圾净化了地面污染,但又形成局部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县政府已禁令建筑单位在建设设有卫生间的高层楼房时,不准将污便排放到白龙江中,就地置坑处理排出污便,现已制止。但广坝街区沿岸建筑群的毎户污便仍排入白龙江。
  三、空气、噪声污染治理
  舟曲林业局机关、家属区冬季生煤炉取暖改为烧锅炉,向局内各部门、家属住宅输送暖气,并对排尘设置进行改造。县级部分单位及居民家庭采用电器取暖,而部分单位和大部居民、农民家庭仍燃煤取暖,排放烟尘。冬季,县城上空笼罩着厚厚的一层雾尘。
  县境两郎公路沿线乡镇、村庄车辆所经街道皆为沙土路面,各种车辆于街道超速行驶,车后尘土滚扬。以前,交通等部门明令减速行驶,但收效甚微。
  县水泥厂已采取消声措施,但排尘仍未降底。城区禁止车辆使用高音啦叭,但随着各种车辆的增多,其行进城区车辆的引擎声此起彼伏,甚者迭起,噪声不断。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