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42
颗粒名称: 第二十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F323.22
页数: 4
页码: 281-284
摘要: 50年代,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青水秀,生态环境平衡,空气清新湿润,几乎无污染现象。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气候条件变化,气温上升,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逐年使用农药、化肥,人口迅速增长,工业任意排放垃圾废物,环境、空气、水源受到污染。
关键词: 舟曲县 环境保护

内容

50年代,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青水秀,生态环境平衡,空气清新湿润,几乎无污染现象。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气候条件变化,气温上升,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逐年使用农药、化肥,人口迅速增长,工业任意排放垃圾废物,环境、空气、水源受到污染。
  第一节环境污染
  一、地面污染
  地面污染,舟曲县城农民将农家肥料堆放到街道旁,不仅影响市容,且对环境和地面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农家饲养的猪、狗家畜,不严加管理,任其街上乱跑,拉撒粪便,也是地面污染的一个因素。另外,城内每年要产生上百吨垃圾,由于缺乏清运工具,远不能满足清洁要求。
  二、水源污染
  据化验:县境24处水中,混浊度达到10度以上的就有20处,硝酸盐达到0.05微克以上的100%(国家规定在0.01—1.7毫克)。城区部分单位居民和沿河村庄居民将垃圾、污水、粪便任意排放到白龙江及水沟中,使下游部分村民饮用污染的水,发生各种疾病。据化验,河南村所用白龙江之水质,大肠杆菌230个/毫升,其他细菌600个/毫升。三、空气、噪声污染
  由于工厂、车辆和生活燃煤排放烟尘,大气受到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城区内车辆高音喇叭音响设备及水泥厂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
  第二节环境监测
  解放40多年来,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较少,更未形成定期检查制度,仅在1984年5月4日枯水期和是年10月10日丰水期,曾请武都地区卫生防疫站和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对县内部分乡村水源进行过两次采样检验。
  第三节环境污染治理
  一、环境污染治理
  70年代,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卫生部门始对县城地面污染初步治理,在南街新建一处砖混结构公共厕所,由于基础差,污便流入居民房舍,后拆除。又于80年代在城南广坝汽车站西复建一座公厕。但仍不能满足居民之方便。1979年县卫生部门始招收3名清洁工,每日定时清扫街道,清除街旁水道垃圾。以后清道工作量增大,清洁工随之增加,每日清除大量垃圾,街道地面污染初步得到治理。
  80年代中、末期,环境保护部门数次公布严禁农户居民猪、狗等家畜上街之规定,虽大部农户居民遵守执行,但猪、狗等家畜上街拉粪不绝,不仅影响市容,而且污染街道。
  1979年后,县革命委员会发动县级单位职工绿化城区和主要街道。现在城区附近部分山丘绿树成荫,二郎山已辟为公园。但街旁所植之树由于管理不善,无一成活。
  农村大部分村庄除自有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外,已增大村庄绿化面积,有些农户于村头、街旁、公路旁设置简易公厕。有的村镇公路旁增植林木。
  二、水源污染治理
  为避免城区居民使用泉水污染和用水方便,70年代中期,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投资,在城区泉水水源之地建设蓄水池,于城内埋设输水管道,县城部分居民用上自来水。由于泉水源三眼峪沟以下到北门村地段皆为农耕地,农民使用化肥量逐年锐增,地下水质不纯,政府逐步增大自来水输送设施。
  居民集居区和一些单位设有垃圾暂储仓或箱,定期清理,运出城外。农户及少数单位垃圾皆入厕所。机关、居民点、街道清除之垃圾大半运出城区堆积在白龙江岸旁,每遇雨季水涨,河水冲走。有的机关、居民点垃圾仓堆积的垃圾焚后被农民清理作为肥料运走。虽然城内清除垃圾净化了地面污染,但又形成局部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县政府已禁令建筑单位在建设设有卫生间的高层楼房时,不准将污便排放到白龙江中,就地置坑处理排出污便,现已制止。但广坝街区沿岸建筑群的毎户污便仍排入白龙江。
  三、空气、噪声污染治理
  舟曲林业局机关、家属区冬季生煤炉取暖改为烧锅炉,向局内各部门、家属住宅输送暖气,并对排尘设置进行改造。县级部分单位及居民家庭采用电器取暖,而部分单位和大部居民、农民家庭仍燃煤取暖,排放烟尘。冬季,县城上空笼罩着厚厚的一层雾尘。
  县境两郎公路沿线乡镇、村庄车辆所经街道皆为沙土路面,各种车辆于街道超速行驶,车后尘土滚扬。以前,交通等部门明令减速行驶,但收效甚微。
  县水泥厂已采取消声措施,但排尘仍未降底。城区禁止车辆使用高音啦叭,但随着各种车辆的增多,其行进城区车辆的引擎声此起彼伏,甚者迭起,噪声不断。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