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乡村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2
页码: 279-280
摘要: 解放前夕,8个乡(镇)公所,多是公有土木结构平房,每个乡公所仅10余间简陋的房屋。50年代,不少乡政府因无公房利用庙宇或借用民房办公。60〜70年代,国家投资修建各乡政府,一般是土木结构瓦房,部分为砖木结构瓦房。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城乡建设管理

内容

一、乡政府驻地建设
  解放前夕,8个乡(镇)公所,多是公有土木结构平房,每个乡公所仅10余间简陋的房屋。50年代,不少乡政府因无公房利用庙宇或借用民房办公。60〜70年代,国家投资修建各乡政府,一般是土木结构瓦房,部分为砖木结构瓦房。1978年后,一些乡政府开始修建砖混结构的楼房,有不少两层、3层钢筋混凝土大楼。城关乡的“龙江宾馆”(高5层),在全县乡政府公房中为最高建筑。除乡政府住所外,学校、医院、商店、邮电所等基层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建立,形成以各乡政府为核心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龙江、拱坝河沿岸的巴藏、立节、憨班、峰迭、大川、插岗、大年等乡政府驻地的村已经形成集镇。解放以来建筑面积扩大几倍。立节位大峪沟与白龙江交汇处,设立节派出所、舟曲二中、立节小学、立节地区卫生院,邮电所,金融设施、供销社、民贸、食品等国营商业企业及10多户个体商户,形成上河地区较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瓜咱属峰迭乡驻地,有舟曲县职业中学、八年制学校、县良种厂、县苗圃、十几家商业企业、铸铧厂、粮站、邮电所,成为上河地区第2个文化中心。拱坝河流域插岗、拱坝、铁坝小镇,插岗较为繁华。除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外,还有舟曲林业局插岗林场场部及附属单位、加工厂,县内第二大水电站插岗电站。
  二、农村住房建设
  解放前,农民屋舍简陋,每村除个别富户有瓦房外,余皆土屋。河川地区平房、楼房都用泥巴、黄土棚盖,在泥土上苫一层砂土,可防渗漏。屋墙底层多砌干石墙,一米以上垒泥墙,或用土坯垒。高山阴湿森林地带多榻板房。由于人民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缓慢,因而建房造屋者甚少,几代人建房一次。农民惜田如命,修筑房屋很少占用耕地。
  50年代土改后,贫苦农民分得房屋,短时间内暂能满足住房需要,故农村住房无甚变化。60年代初期,天灾人祸,人口锐减,农民更无力建房「文化大革命”前的三年多,中央调整政策,农村住房始有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人口增长较快,住房有所发展。1976年后,住房增长速度加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改善,农村建房猛增。1980〜1990年增长速度超过解放后近30年之和。解放前几代人建一次房,现在有人建几次房和几座房。农村住房虽仍以土木为主,但普遍使用水泥、砖、玻璃。人们既要求住房坚固,并注重外表美观、实用。
  在住房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副作用,即大量占用耕地,砍伐森林最为突岀。80年代,县人民政府对此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乱占耕地和乱砍森林之风。截止1988年底,全县村镇房屋总建筑面积347.9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81.26万平方米。此后,每年建房面积新增22万平方米。
  农村村民居屋因无统一规划,各自按划拨土地而建。因而乡村道路多不规则,雨天满街泥泞,行路艰难。80年代末,村内道路有所改善,除省、县道外,相邻村庄间多通拖拉机或小汽车。山间村庄多修水泥桥、防洪堤。半高山缺水村庄大都兴修了人畜引水工程。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