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1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
分类号: F123.3
页数: 5
页码: 250-254
摘要: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不顾民众生计,连年发动内战,国家经济频临没落状态,无从谈起经济计划。西固县政府对于民生经济不仅无系统计划指标,而且更无长远规划。即是有修筑地方公路和桥梁建筑,修建电力设施之计划,多因通货膨涨,财力空乏等原因屡推迟实施,有的建设项目无力实施。
关键词: 国民经济计划 经济计划管理

内容

一、解放前的经济计划状况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不顾民众生计,连年发动内战,国家经济频临没落状态,无从谈起经济计划。西固县政府对于民生经济不仅无系统计划指标,而且更无长远规划。即是有修筑地方公路和桥梁建筑,修建电力设施之计划,多因通货膨涨,财力空乏等原因屡推迟实施,有的建设项目无力实施。
  关系人民生计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亦无计划指标,由于荒灾、战乱、物价上涨,农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处在最低水平。
  二、解放后的经济计划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西固县人民政权从国民党手中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频临崩溃的烂滩子。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极为困苦。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71.3万元。工业只有设备十分简陋,生产手段非常落后的几家冶铁厂和十几家手工业作坊。农业生产手段也很落后,主要靠人力、畜力和原始耕种工具,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在一些边远山区,还是“刀耕火种”,全县粮食平均亩产47.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7公斤。
  面临当时处境,中共西固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稳定物价,救济灾民,管理市场,恢复农业生产。为根除腐败影响和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建立一个廉洁的人民政权和稳定的经济秩序,1951年和1952年根据中央方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反“、“五反"斗争,“土改”运动和调整工商业,组织互助生产工作。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号召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提前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政权已取得的胜利成果。
  西固县国营经济非常薄弱。1952年虽然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开始组建,但远不能承担城乡交流的重任.因此,县人民政府从本县经济落后于全省实际出发,合理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保护私营经济合法经营。本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积极帮助和私营经济迅速恢复生产。
  在农村灾区,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发动农户互助互借、各级领导下乡帮助灾民解决籽种和耕畜,恢复生产。
  在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稳定市场物价方面,县政府重点调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工农产品不合理的比价关系,迅速制止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
  经过全县各族人民3年艰苦奋斗,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全县农牧业及私营工商业经济向前发展。1952年底,全县农播总面积由1949年7.78万亩增加到13万亩,增加67.09%。是年,粮食总产量达到计划指标的726万公斤,比1949年总产量332.5万公斤,增长118.34%;人均占有粮食121.75公斤,比1949年人均占有粮食增加1倍。油料总产16.45公斤。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五”计划(1953〜1957)根据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岀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1953年起,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全县开始实施。翌年,贯彻中央“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省委“整顿、巩固、提高互助合作组”农村经济工作总方针和总任务,本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健康发展。是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占总农户的31.35%,初级农业合作社9个。但是,从1955年下半年起,以前提出的正确方针,步骤被当作“右倾”,“小脚女人”而受到批判,于是,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要求过急,改变过快的现象。到1955年底.全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突破预定计划指标猛然增加到178个,而且在初级社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随即转入16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9.6%,使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基本完成农业所有制的改造任务。
  本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实施工作虽然在后期出现一些失误,但由于国家投资进行了农田及水利基本建设,加上广大农民群众对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力还是得到发展。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069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8公斤,比经济恢复期1952年增长152.97%,创造历史最好水平。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95.44万元,基本建设投资10万元。1956年,修通舟曲至洛大62公里简易公路。
  “二五”计划(1958〜1962)“二五”计划的实施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本县同全国各地一样,由于对社会主义计划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全县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急于求成,从而在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同样,改变原有的经济计划,轻率地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大办工矿企业运动,再加高指标、高征购、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严重泛滥,全县农业生产及各行事业,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也取得不容忽视的成就。
  为完成钢铁任务,随意砍伐森林,农民砸锅交铁,不仅对生态、社会、经济和人民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破坏,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业上不切实际地对粮食单产和总产放“卫星”,高估计以致严重的浮夸风又直接引来农业上的高收税、高定购。按照以后落实的产量计算,1958年(原估产1404.4万公斤,而大量成熟的秋田因无劳力收回烂在地里,人为减产大半)应征入库的农牧税粮,定购粮占实际总产量的17.20%。而1959年占总产量1456万公斤(仍为浮夸数)的40.76%,事实上高达实产量的70%以上。如此,再扣除种子和饲料等留粮,农民所剩无几。1960年,县内发生旱、雨灾害,粮食大幅度歉收。入库征购粮290.5万公斤。社员已严重缺口粮种子。是年,回销农村粮食354.5万公斤。1961年返销177.5万公斤。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严重的是留粮不足,供应不足,使农村广大农民口粮严重不足。有的生产队仓库粮食颗粒不存,全县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相继发生。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造成的破坏,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舟曲县经济计划遭受到极大挫折。粮食产量锐减,人均占有粮和农业总产值大幅度下降。
  1960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后,国家和省、州抽调大量人力,调拨大批粮食、钱款、医药,立即在农村展开抢救人命的救灾工作。工业战线砍掉一批厂矿企业,科教文卫也进行了大幅调整,恢复正常的经济计划秩序。
  从1958年到1962年,虽然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稳定,但农村部分生产队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并对旧的部分生产工具进行改革。
  交通通讯和工业也有发展。期间,沙川、憨班白龙江公路桥竣工通车。架通舟曲至合作以及县内23个公社电话线路。农机修造厂、城关粮油加工厂、武坪煤矿建成投产。
  国民经济计划调整时期(1963〜1965)全县国民经济计划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政策,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通称“六十条”),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础,制定增划自留地,允许社员开垦小片荒地和饲养猪、羊、鸡,放宽小自由的规定,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困难开始缓解。由于经济计划又回到正确轨道,1965年全县粮食生产量平均亩产96.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93.58公斤,为解放以来第二个粮食高潮。
  经济计划调整后期,农业上开始贯彻“以阶级斗争为钢”的方针,全县纠正单干,收回多划自留地和多开的荒地,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五”计划(1966〜1970)"文化大革命”前5年,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舟曲的国民经济关系同样比例失调,政府的经济计划无法实施。农业上虽然开展“拼命学大寨,加油赶昔阳”的群众运动,兴修一些水利。期间,也无大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是人口却从1966年底的64685人急剧增长到1970年的74892人。此时期,1970年人均占有粮食284.94公斤。1970年冶金工业憨班铁厂恢复生产。1966年修通“立大”公路。
  “四五”计划(1971〜1975)“文化大革命”的后五年,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本县国民经济同样严重失调,5年中人口无限制的增长10673人。而“文化大革命”中1966〜1975年增加22630人,是1965年人口数的36.03%,平均每年增长营3.6%。1975年粮食亩产10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9.9公斤;低于经济作物中油料产人均占有28.1公斤。工业生产波动较大,工业总产值忽上忽下。但本期建成插岗电站,全县各公社建立放大站,队队通广播。修通“城九”、“两峡”、“城化”、“沙大”地方公路。
  “五五”计划(1976〜1980)1976年10月,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此后1977年,舟曲经济计划与各项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1979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里程。农村放宽政策,761个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占总队数的97.19%。农民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业生产力大力发展。本期粮食总产量比“四五”有所降底,一直徘徊在亩产90余公斤,人均占有粮食比“四五"期间减少,最低的1978年是217.3公斤;最高的1976年是220.2公斤。1980年农业总产值1293.69万元(不变价),农业生产量因连年遭受旱、雨、雹等自然灾害而降底。仅1978〜1980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2.12%。
  1980年工业总产值143.77万元(不变价)。锁儿头电站建成投产,两峡,曲瓦公路通车。
  “六五”计划(1981~198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指导思想结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左”的错误路线,恢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舟曲全县各族人民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重点也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之,经济计划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1981〜1984年农业上连续遭受几次大的自然灾害,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战胜灾害带来的各种严重困难,加上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人民生活还是得到明显改善。1978年到1985年,舟曲工农业总产值由万元增加到1376.04万元(不变价),其中农业总产值1216.45万元,工业总产值159.59万元。1985年粮食总产量比1981年增加34.70%,人均占有粮食144.4公斤。“七五”计划(1986〜1990)全县进一步贯彻和完善党中央制定的农业联产责任制、承包制,制定三年吃饱(人均纯收入达到210元,含口粮250公斤),五年温饱的发展经济的奋斗计划。由于1988〜1990年农业上连年遭受风、雹、暴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加之耕地面积及保灌面积逐年减少,粮食生产仍然不能自足,不得不靠国家调拨返销,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特困县之一。但粮食作物播种上引进优良品种和实施科学种田技术,改进耕作制度,兴建农田水利和护堤,在粮食增产上发挥一定作用。1984年后粮食生产量回升,但递进的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增长仍不相适应。期间,县属大企业实行第一轮承包。省政府扶贫舟曲县投资151万元,建设铁合厂,坪定金矿,疫病防治及经济开发服务公司。
  期末,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052.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60.9万元,占比重80.91%。是年,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分别是1949年的4.46倍、22.29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278元;工业实行第二轮承包,总产值257.8万元,占比重12.56%。
  为扩大耕种面积和提高亩产量,县计委参与县委、县政府制定“315”扶贫开发工程规划,决定在1991〜1995年内,完成3个1万亩(恢复水浇地1万亩,恢复耕地面积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到1993年达到粮食总产达5000万斤(250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表一、二、三、四、五)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