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放前的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解放前的交通
分类号: F542
页数: 3
页码: 203-205
摘要: 民国34〜35(1945~1946)年,西固县政府征调全县劳工修筑三段道路:即甘川公路西固境官亭至沙湾段45公里公路;两河口(衔接甘川公路)至西固县城段17公里(两固支路),建石台木面桥3座,涵洞1处,过水路面两道,开炸石方2000余立方米,1947年11月24日支路与两河口大桥工程同日竣工通车,成为本县有史以来第一条公路;后修建县城至巴藏45公里简易公路道1条。
关键词: 交通 发展建设

内容

民国34〜35(1945~1946)年,西固县政府征调全县劳工修筑三段道路:即甘川公路西固境官亭至沙湾段45公里公路;两河口(衔接甘川公路)至西固县城段17公里(两固支路),建石台木面桥3座,涵洞1处,过水路面两道,开炸石方2000余立方米,1947年11月24日支路与两河口大桥工程同日竣工通车,成为本县有史以来第一条公路;后修建县城至巴藏45公里简易公路道1条。(表一)
  一、运输
  未建公路前,生产生活资料的输入全靠人背畜驮。农副产品外运和外地日用百货内销亦如此。清末民初,全县“驮脚”畜运户20多家,来往中坝、碧口、岷县、兰州驮运货,另有100多户农民为商人背“背子”运货。民国36年(1947),全县专业运输和农业运输畜力1790头(匹)。过去民有“生在穷山窝,出门就爬坡,人靠脊梁马靠驮”之说。甘川公路修通后,官亭至沙湾只有7辆木轮牛车来往运货。
  1947年西固县畜力运输统计二、古桥、船渡
  1、“神仙桥”木拱桥,俗称“飞桥”。人渡桥时桥板上下颠簸摇晃,似有神仙腾云驾雾之感,故称“神仙桥”。此种桥民间较多。清前所建跨越白龙江的永定桥(县城南门外),建于清康熙5年(1666)。此西1公里是南桥。县城西5公里沙川桥1座。跨岷江的有两河口桥,又名济川桥。北魏宕昌政权时期,吐谷浑为打通白龙江谷地东西通道多次复修。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种家桥,距县城25公里,康熙50年 (1711)建。新桥距县城30公里。邓邓桥,位县东北花石关(今宕昌境),传三国魏邓艾父子所建,后几经修缮,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近化桥,在县城东北。1941年2月,架通峰迭与好地坪两村间白龙江索桥一座。
  解放前,除少数临时性的木排桥及独木桥外,跨越白龙江、拱坝河和岷江的便桥大多为木拱桥,其结构是:两岸各竖两根间距3米左右,直径约65厘米的粗圆木,称“将军”,其横穿圆木,称“千斤梁”,两端各铺垫圆木数层,每层向前延伸,至两岸桥梁接近,再以两根横木连接桥顶,上铺木板,净跨二、三十米不等。解放初期仍使用的有梁家坝桥、大川坝桥、南峪桥、后坝桥、沙川寨桥、武都关桥、项哈桥、果折桥、花年桥、立节桥、下巴藏桥、上巴藏桥、曲瓦桥、水冷子桥(原貌今存)等14座。60年代陆续以新建的16座钢筋混凝土桥及钢索桥取代。
  2、龙桥过去,大多建筑在县城内外大水沟通道上。桥面构筑楼阁,竖4柱或6柱,边缘镶栏杆,顶覆瓦,雕梁画栋,精工细做。基底砌筑石条及石块。整体建筑,别具一格。建修过的龙桥有北水门、北街、东街、南关、西关、后坝、三眼、北关、罗家峪等10余座。50年代桥上建筑相继拆除。至70年代陆续以水泥、石拱桥代之。
  3、索道临时性渡河用竹绳索道(俗称蔑绳)。竹绳固定在两岸木架(俗称辘辘)上,滑溜时用两块硬木圆筒(俗称溜壳儿)套住蔑绳,外以缚身绳系紧溜壳,用力攀蔑绳滑动向前来回渡河。解放后60年代仍保留有索道,但陆续以钢丝绳和滑轮取代,牢固省力。
  4、船渡解放前沙坝、沙湾、上堠各设木船一只,在白龙江上摆渡。船绳竹蔑做成,往往绳断船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1949年秋,沙湾渡船翻沉,44人遇难。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作品

“神仙桥”
相关作品
龙桥
相关作品
索道
相关作品
船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