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8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42
页数: 13
页码: 202-214
摘要: 舟曲县境地处僻壤,山高谷深,道路崎岖。自汉起,丝绸之路河南道虽然开通,经白龙江谷道中的羌道(县)西行北上。但历时两千多年至解放前,交通仍然不畅,农副产品的运出和群众生产生活用品的购进全靠人背畜驮。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经济发展

内容

县境地处僻壤,山高谷深,道路崎岖。自汉起,丝绸之路河南道虽然开通,经白龙江谷道中的羌道(县)西行北上。但历时两千多年至解放前,交通仍然不畅,农副产品的运出和群众生产生活用品的购进全靠人背畜驮。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交通事业,国家投资387.73万元兴建地方公路,县、乡交通运输有很大改善和发展。至1990年底,全县已有20个乡,108个村通了汽车(江盘通小车、小四轮拖拉机)。修建及养护公路12条,总长289公里,其中省道1条,73.5公里;县道5条,165.2公里;乡道4条,29.3公里;工矿专用线2条,21公里。以上四级公路3条,总长68.6公里;等外公路9条,总长220.4公里。另有舟曲林业局林区公路39条,461公里,大多修筑在本县境内(部分建在迭部县境)。此外,修建钢筋水泥公路桥梁14座,钢丝吊桥25座。全县有各种机动车辆564辆,其中汽车320辆,各种拖拉机244台。
  第一节机构
  解放前,县政府由建设科主管交通。解放后,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始设交通科。1957年交通科与工商科并为工交科,科长1名,科员2名,主管商业部门和养路段、邮电局、砖瓦厂、电站、农机厂等部门。
  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取代工交科,1973年恢复工业交通管理局,主管工业及交通运输。1990年底,工业交通管理局职工10名。
  第二节解放前的交通
  民国34〜35(1945~1946)年,西固县政府征调全县劳工修筑三段道路:即甘川公路西固境官亭至沙湾段45公里公路;两河口(衔接甘川公路)至西固县城段17公里(两固支路),建石台木面桥3座,涵洞1处,过水路面两道,开炸石方2000余立方米,1947年11月24日支路与两河口大桥工程同日竣工通车,成为本县有史以来第一条公路;后修建县城至巴藏45公里简易公路道1条。(表一)
  一、运输
  未建公路前,生产生活资料的输入全靠人背畜驮。农副产品外运和外地日用百货内销亦如此。清末民初,全县“驮脚”畜运户20多家,来往中坝、碧口、岷县、兰州驮运货,另有100多户农民为商人背“背子”运货。民国36年(1947),全县专业运输和农业运输畜力1790头(匹)。过去民有“生在穷山窝,出门就爬坡,人靠脊梁马靠驮”之说。甘川公路修通后,官亭至沙湾只有7辆木轮牛车来往运货。
  1947年西固县畜力运输统计二、古桥、船渡
  1、“神仙桥”木拱桥,俗称“飞桥”。人渡桥时桥板上下颠簸摇晃,似有神仙腾云驾雾之感,故称“神仙桥”。此种桥民间较多。清前所建跨越白龙江的永定桥(县城南门外),建于清康熙5年(1666)。此西1公里是南桥。县城西5公里沙川桥1座。跨岷江的有两河口桥,又名济川桥。北魏宕昌政权时期,吐谷浑为打通白龙江谷地东西通道多次复修。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种家桥,距县城25公里,康熙50年 (1711)建。新桥距县城30公里。邓邓桥,位县东北花石关(今宕昌境),传三国魏邓艾父子所建,后几经修缮,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近化桥,在县城东北。1941年2月,架通峰迭与好地坪两村间白龙江索桥一座。
  解放前,除少数临时性的木排桥及独木桥外,跨越白龙江、拱坝河和岷江的便桥大多为木拱桥,其结构是:两岸各竖两根间距3米左右,直径约65厘米的粗圆木,称“将军”,其横穿圆木,称“千斤梁”,两端各铺垫圆木数层,每层向前延伸,至两岸桥梁接近,再以两根横木连接桥顶,上铺木板,净跨二、三十米不等。解放初期仍使用的有梁家坝桥、大川坝桥、南峪桥、后坝桥、沙川寨桥、武都关桥、项哈桥、果折桥、花年桥、立节桥、下巴藏桥、上巴藏桥、曲瓦桥、水冷子桥(原貌今存)等14座。60年代陆续以新建的16座钢筋混凝土桥及钢索桥取代。
  2、龙桥过去,大多建筑在县城内外大水沟通道上。桥面构筑楼阁,竖4柱或6柱,边缘镶栏杆,顶覆瓦,雕梁画栋,精工细做。基底砌筑石条及石块。整体建筑,别具一格。建修过的龙桥有北水门、北街、东街、南关、西关、后坝、三眼、北关、罗家峪等10余座。50年代桥上建筑相继拆除。至70年代陆续以水泥、石拱桥代之。
  3、索道临时性渡河用竹绳索道(俗称蔑绳)。竹绳固定在两岸木架(俗称辘辘)上,滑溜时用两块硬木圆筒(俗称溜壳儿)套住蔑绳,外以缚身绳系紧溜壳,用力攀蔑绳滑动向前来回渡河。解放后60年代仍保留有索道,但陆续以钢丝绳和滑轮取代,牢固省力。
  4、船渡解放前沙坝、沙湾、上堠各设木船一只,在白龙江上摆渡。船绳竹蔑做成,往往绳断船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1949年秋,沙湾渡船翻沉,44人遇难。
  第三节公路
  一、两郎公路
  两郎公路东起甘川公路391公里处白龙江与岷江交汇的宕昌县两河口,西跨岷江两河口桥后入舟曲境,经大川、南峪、城关、峰迭、憨班、立节、巴藏,在黑水沟口出界人迭部县。在兰郎公路419公里处相接后直达郎木寺。在舟曲境内长73.5公里,其中解放前修筑的县城到两河口的公路长17公里。
  1956年3月19日,国家投资7.2万元,修建舟曲至洛大简易公路。5月1日,舟曲县抽调干部、工人15人成立“舟曲县修建地方简易公路大队”,动员民工1850名,分段包干施工。1957年1月5日峻工,历时8个月,投入21.84万个工日,完成土方38.89万立方米,石方6.45万立方米,干砌块石防护工程4655立方米,涵洞25孔,石台木面桥1座。1957年2月继续修建2.5公里未完工程7段,完成土方1.8万立方米,石方2.4万立方米,投入2.95万个工日。新建公路宽约6.5米(石方路段宽4.5米),沙川、憨班两座桥完工后通车。现砂砾路面。
  二、地方公路
  自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全县修建地方道路(省道除外)和厂矿专用道路11条,总长215.45公里。但这些公路大部分测设简单,质量较差,经常发生滑坡、塌方,交通不畅。.
  1985~1987年,国家为帮助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尽快改变交通落后状况,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建设县、乡公路。县工交局贯彻“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的方针和“民办公助”的原则,对全县地方公路和桥梁进行改建和修建,提高公路质量。现为砂砾路面。(表一)
  立大公路1966年2月,立节、大峪两公社组织850名青年民兵,开展劳动竞赛。经过一年苦战,于1967年2月修通立节至大峪的11公里公路。全工程国家助资1.2万元,共投入10.54万个工日,移动土石15万余立方米。
  1984年7月,特大暴洪冲毁立大公路。1985年7月重新测设,同年11月改建, 于1986年6月竣工。
  改建后的公路设单孔石拱桥一座,全长29米,净跨13米,桥面宽5米,设计负荷载汽一13,挂车一60吨;设置涵洞6处,总长52米;防护工程5处,总长1840米。国家投资40万元,投入18.56万个工日,移动土石38.65万立方米。九二三林场公路九二三林场公路自两郎公路26公里处(狼岔坝村)相接,东南伸入磨沟九二三林场,全长10公里。此路于1969年10月18日县上调集560名民兵始建,历时247天,投入13.73万个工日,投资7万元,移动土石方14.87万立方米。公路建成后,对开发森林资源,促进本县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方便磨沟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
  城九公路城九公路从县城起,终至坪定乡九原村,途经坪定乡政府及9个行政村。1971年10月10日,由坪定公社发动全社700多个农民修建,于翌年4月中旬竣工。投入25.68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38.28万立方米。国家助资2万元。
  由于原建公路未测设,坡陡弯急,路面狭窄,有的路段在滑坡一带。虽已通车,但晴通雨阻情况时常发生,不能畅通。1986年10月中旬重新测设改建,1987年4月底峻工,全程26公里。国家投资20万元,投入23.47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27.09万立方米。
  两峡公路两(河口)峡(子梁)公路是舟曲县重要的县乡公路之一,也是全县南北交通的纽带。北接两郎公路零公里+340米处,南与沙布公路相连,西连大川,沟通三角坪、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池干、八楞乡和金钱沟、武坪两个煤矿及舟曲林业局一、二、三林场。
  公路沿线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尤其石门沟、峡子梁地段多悬崖峭壁,工程十分艰巨。1973年7月由甘南州交通局地方道路工程队按四级公路标准测设,并负责施工,于1974年开工修筑。动员全县19个乡2121名基干民兵,组成12个施工队,投入28.47万个工日、移动土石33.68万立方米,修建涵洞129个。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全部工程峻工通车。
  此条公路的建成,为开发森林业、煤炭资源,加快沿线村居群众的脱贫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城化公路城化公路西起县城,盘山越岭,途经东山弓子石乡到中牌乡谢家村,跨岷江至化马与甘川公路相接。这条道路开通,可解决东山两乡48村1万多人口的炊燃、磨面及其他生活所需运输困难。1972年3月甘南州交通局道路队按简易公路测设后,9月初调集城关、弓子石、中牌三公社青年民兵1600多人修筑,4年后完工。投入47.21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63.03万立方米。1985〜1987年经三次重新整修,铺垫涉水路面12处,小涵洞4道,计17.5米.另修防护工程72处。国家投资40.27万元,投入30.85万个工日,移动土石41.22万立方米。1990年5月因中牌地区发生滑坡和泥石流,路毁桥断,未修复。
  坎拱公路1976年拱坝公社抽调1250名劳力26天修通坎坎坝至拱坝乡公路。共投入3.25万个工日,移动土石5.12万立方米。
  八楞公路(西岔梁至八楞)八楞公路是西岔梁至八楞乡政府的公路,全长9.6
  公里,经两次修成。
  第一次未测设,急于1974年6月开工,翌年春竣工,共投入8.43万个工日,移动土石11.24万立方米。建成后的路段线形不良,大部滑坡,坡陡弯急,不能保证车辆畅通。1985年5月中旬重新修建,1986年6月竣工,属地方道路第一条四级公路。设有单孔石拱桥一座,全长29米,净跨13米,桥面净宽6米,设计负荷载汽一15,挂车一60吨;另修涵洞8孔,防护工程两处。投入21.64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43.69万立方米。
  巴曲公路巴曲公路北接两郎公路,跨白龙江、曲瓦河,南至曲瓦乡政府。1975年10月,曲瓦公社540多名青年民兵承修,翌年秋峻工,投入4.47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6.18万立方米。
  金钱沟公路金钱沟公路是从沙布公路20公里+120米处接头,至金钱沟煤矿的工矿专用线路,总长11公里,其中悬崖段8.3公里,施工难度大。1975年9月10日开工,历时3年零4个月峻工通车。移动土石方18.5万多立方米(石方占15.75万立方米),投入16.49万个工日。
  沙大公路北起宕昌县沙湾镇,西至舟曲武坪乡境大水沟口。1974年6月〜1975年3月第一次修建。第二次于1985年6月测设,同年11月中旬施工,历时6个月竣工。设砼石拱桥涵洞6座,小型涵洞6孔,防护工程29处。国家投资38.38万元,投入23.64万个工日,移动土石方28.46万立方米。
  三、林区公路
  舟曲林业局所辖公路,分布在拱坝河流域和白龙江中上游各林场,初建于1952年,与甘川国家公路干线和两郎、岷(县)代(代古寺)省道相接,构成林区交通运输网。
  1990年底,有公路461公里,水泥桥7座,其中两水镇白龙江大桥1座;国家投资75万元;黄鹿坝大桥1座,插岗林场场部桥两座,共投资12.24万元;沙滩林场场部桥及卡子桥两座,国家投资9.89万元;腊子口林场场部桥1座,投资5.79万元。历年国家投资累计2844.3万元。(表二)
  舟曲县公路基本情况统计表第四节桥梁
  民国36年(1947)11月,两(河口)西(固)公路建石台木面桥3座。
  解放后,先后修建公路桥14座(包括林区7座),钢丝吊桥25座。
  一、曲瓦桥
  巴藏至曲瓦间横跨白龙江的公路桥,位于两郎公路65公里处。1976年10月1日建成,国家投资10余万元。
  二、立节大桥
  立大公路起端,跨越白龙江之桥,位于县城西40公里处的立节乡。1973年12月15日建成,国家投资13.5万元。
  三、沙川桥
  是两郎公路跨越白龙江的主要桥梁之一,位于两郎公路22公里处。解放后两次筑修。首次修石台木面桥,二次建混凝土双曲拱桥。
  1、石台木面桥下部结构永久式钢筋混凝土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净跨4孔 (2孔12.5米,2孔15米),全长75.10米的下承式木桁架桥。1958年7月底竣工, 支出13.48万元,投入7.43万个工日。1964年12月进行加固防腐防锈处理,重铺桥面及道板。后因河床下切和特大洪水冲击,桥梁中墩倾斜下沉20厘米,交通受阻。再次加固,以维持通车。
  2、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新桥距旧桥上游13.5米,省交通厅先期外业测量钻探4孔,59.57米。甘南公路总段承接工程设计后。并于1969年11月施工。次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设计荷载汽一13、拖一60。下部构造:南岸为混凝上沉井基础和加箱型桥台,高12.34米。北岸桥台座落于基岩上。上部构造为1孔净路67米,全长88.6米的六肋五波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高11.34米,桥面净宽7米,砂砾路面,填土厚度0.3米。工程投资40.53万元。
  四、憨班桥
  位于两郎公路45.5公里处,是两郎公路跨越白龙江的主要桥梁之一.解放后修筑两次。首次修石墩台下承式木桥,二次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1、石墩台下承式木桥1958年8月1日沙川石台木面桥峻工后,全部建桥人员撤到憨班修桥。憨班桥采用沙川桥设计图施工.因钻探基础不良,南、北桥台和“2号”桥墩改为木桩承台浆砌块石墩台,桩长6米,平均直径26厘米。又因河床砂砾层厚、卵石大,打木桩不易下沉。南承台计划打桩42根,只完成整桩37根。限于时间紧迫,北桥台由计划打木桩28根改为挖基坑浇筑混凝土;1号、3号桥墩设计抽水机挖坑,浇筑两层1.5米高混泥土,墩台浆砌块石。
  3号桥墩施工,须将白龙江北截南流。1959年6月5日上午9时截流工程即将合龙时,打好的围堰被激流冲断3米,不幸发生重大伤亡事故,10名桥工落入江中,4名献身。
  6月12日下午2时半,白龙江暴涨,1号桥墩被洪水冲塌,桁架下落,造成水泥、钢材、木材和劳力的重大损失,工程暂时停顿。
  同年9月29日,省交通厅同意甘南工交局工作组对施工中的憨班桥水毁原因的分析和重新施工的意见,全桥设计,采用标准图施工。变更后,下部结构为木桩承台浆砌块石基础,上部结构为“工”孔净跨30米、长75.10米豪式桁构下承式木桥,桥面净宽4.5米。经过1年半艰苦努力,终于在1960年3月10日建成,总投资16.03万元。
  憨班桥建成后,两郎公路于同年5月1日全线通车,与甘川、兰郎公路衔接,对促进甘南的经济建设及白龙江林区资源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4年10—12月,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投工1676个,投资1.93万元,进行全面加固。为保护中墩免受冲刷,在墩前设置集石铅丝笼,补修桥头导流坝,全桥进行防腐,重铺桥面及轨道板。延长使用年限。
  1970年初,北岸一侧1孔桁杆腐朽变形,成为危桥。
  2、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71年5月21日,省交通邮政局测设三队始勘测新桥址。5月25日〜6月20日完成第二桥位深钻探工作。
  新桥由甘南公路总段根据钻探资料,于是年9月9日完成设计,预算63.67万元,由其所属工程队于1972年3月5日施工。由于地质复杂,进行3次地质钻探, 在旧桥上、下游采取5种方案施工,终定新桥位置在旧桥上游40米处。后因待批方案过久,基础施工缺乏抽水设备和电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窝工浪费,前后延缓4个年头。而后实际施工只有14个月,基础6个月,上部构造8个月,1974年7月24日建成通车。
  新桥下部构造为150号混凝土空心沉井,底基落于枯水位下15.6米,沉井矩形断面,边长8.5米,混凝土封底厚4.5米,井盖厚2米,沉井掏空高度9.1米,容积432立方米。200号混凝土箱形桥台长17.5米,宽8.5米,高13.02米;上部结构为孔净跨70米,全长96米的五肋四波双曲拱桥。净跨5.5米的大腹拱8孔,净跨2.45米的小腹拱2孔,另有净跨0.5米〜2.21米暗腹拱8孔。全桥肋间用13根横系梁连接。200号混凝土桥面净宽7米。基底至桥面总高28.62米。
  全部工程耗用钢材31.32吨,水泥1311.9吨,木材660.9立方米。投入5.14万工日,总投资107.93万元。
  五、两河口人民大桥
  两河口人民大桥是两峡公路起端,跨越白龙江的公路桥,位于县城东17公里处。1974年8月10日建成,国家投资18.3万元。
  六、两河口大桥
  解放前建石台墩木面桥12孔,净跨7米,长84米,宽4.5米。每孔横排直径60厘米,长9米的园木桥梁8根,计大梁总数56根,伐自白龙江上游林区,每根大梁由二、三十人用木质大轱辘拉运两河口建成大桥。后因桥面损坏严重,1964年虽对上部结构进行维修、但终因不稳固和桥头引道技术等级过低,行车极不安全。
  钢筋混凝土单坡双曲拱桥1976年省公路局决定改建两河口桥。新桥由甘南公路总段勘测设计,位于旧桥上游35米处,荷载汽一15、拖一60;桥型结构上部构造为3孔、净跨23米,全长86.44米的钢筋混凝土单坡双曲拱桥,桥面净宽7米。下部构造为浆砌片石重力式桥台。1976年4月开工,7月25日建桥工地遭岷江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损失达4.8万元,致使工期延长。全部工程于1977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实际投资58.4万元。(表三)
  舟曲县公路桥梁概况七、钢索吊桥
  70年代起,全县先后新建和改建25座钢索吊桥,替代过去的神仙桥、索道、木船和其他落后的桥梁,既载人畜,又能通行小型汽车和拖拉机。
  南峪桥1970年建,跨白龙江,是构通南峪南北人畜往来的必经之桥。
  大川乡境两座跨越白龙江的钢索吊桥建于1972年。
  南桥是县城连结白龙江南岸江盘乡政府和所有村庄的吊桥,能通行小型汽车和拖拉机。也是25座钢索桥中幅度最宽、跨经最长的索桥。建于1969年。
  武都关桥跨越白龙江,建于1972年。
  憨班乡项尕村、憨班村、果者村,立节乡花年村和上下巴藏各有跨白龙江的钢索吊桥,先后建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谢家桥跨岷江,建于1973年,位城化公路东端。
  第五节运输
  一、汽车客运
  1948年3月成立“西固汽车站”,因无车辆未开展营运业务。
  1958年建立舟曲汽车站,隶属甘南汽车运输公司管辖,站务人员2名。卡车一辆。营运路线是:从舟曲发往合作(岷县住宿),每班往返4日,客运量30人左右。旅客周转量189万人次/公里,全年客运量2700人次。
  1963年,汽车站及其营运业务移交武都汽车运输公司管理1971年复归甘南汽车运输公司管理。1976年,重建车站,停车场2750平方米,候车室110平方米,其他房屋540平方米,站务人员4名。1978年9月,武都汽车运输公司复接管舟曲车站,增发武都和代发兰州、迭部的3辆营运客车,日客运量约100人,全年约3万多人次,日客运周转量为11279人/公里,全年客运量338万人次/公里。
  县汽车队成立,有客运轿车一辆,在本县开展短途客运业务,全年客运量约1200人次,周转量4.8万多人次公里。后停运。
  1981年8月,舟曲汽车站由甘南州运输公司接管(3级营运站)。至1988年底,有站务人员7名,更新“驼铃”牌大客车,营运全程810公里,日客运量平均180人,全年达5万多人次,旅客日周转量为2万多人次/公里,全年达600多万人次/公里。
  二、汽车货运
  解放前,无汽车货运业务。
  1976年县汽车队开办货运业务,职工23名,其中,管理人员5名,汽车驾驶员8名,助手3名,修理工7名;汽车8辆,计载32吨,其中客运轿车1辆,翻斗车1辆,解放牌货运车6辆(编为两个运输组),全年完成货运量15.5万余吨,周转量为74.74万吨公里。1981年,汽车队因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而撤销。
  1978年后,贯彻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全县个体交通运输大力发展。1990年个体运输专业户163家,从业180余人。有货运汽车116辆,载重量550吨;方向盘拖拉机20余台,手扶拖拉机30余台。各厂矿企业车辆12辆。
  三、其他运输
  解放后,国产自行车逐步投放市场。80年代成批投放后,全县自行车拥有量大幅度上升。至1990年底,已达7226辆,平均每百人有6.6辆。据大川点观测:日流量68辆。全县有10余辆三轮车、3辆摩托车,来往县城至两河口送客运货。
  公路沿线的乡村农民多用拖拉机、三轮车或架子车拉运农副产品,摆脱祖祖辈辈靠脊梁背运货物的苦难和辛酸。尚未通车的少数乡村和上、下山的群众,仍以人背畜驮运输货物。
  第六节交通管理
  1972年3月成立舟曲公路交通管理站,管理县境内的公路交通安全和养路费征收。工作人员2名,借用房子办公。
  1974年9月,代古寺交通管理站建立,并管理舟曲辖区交通安全,开展监理交通业务和养路费征收等工作。后迁址舟曲县城借工棚办公。1979年改名“舟曲交通监理站”,在广坝新建办公楼一幢。
  1987年7月,交通管理体制改公安部门管理,更名舟曲县公安局交通警察队, 人员5名。
  1989年在大川机动车辆观测点实测:公路日均机动车流量228辆。第七节公路养护
  一、养路
  解放前,两固公路由沿途乡(镇)、保组织当地群众管理养护,整修路面和排水沟,栽植道旁树木。如有水毁,民众抢修,县政府派员查考,按月奖惩。由于长期无专人管理,路面质量差,不能经常通车。
  1972年设立舟曲公路段,专门养护两郎公路县境段。全段有职工83名,下设5个养路道班,1个养路组。各道班、组所养护的两郎公路路界是:大川道班零至15公里处,沙川道班15〜30公里处,峰迭道班30〜43公里处,憨班养路组43〜47公里处,花年道班47〜60公里处;巴藏道班60〜73.5公里处。
  二、县、乡道路养护
  1977年县工交局设立地方道路养护站,有4名管理人员。下设7个道班计53名 (属州集体所有制工人),养护192.8公里县、乡道路。城九公路,由坪定道班养护;城化公路,由弓子石道班及中牌道班分段养护;沙大公路,由沙布道班养护;立大公路,由大峪道班养护;拱坝公里路临时安排养护人员;西岔梁至八楞公路,由八楞道班养护;巴曲公路1人养护;安博公路暂无养护人员。
  三、工、矿道路自派工人养护
  林区公路有专业养护工261名,人均养护1.77公里,管理及养护由舟曲林业局管理。各林场公路自理养护。局每年组织进行一次林区公路质量大检查,打分评比。1988年后,公路养护实行以路定人,分段责任承包制,使公路路况完好率达9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