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煤炭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7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煤炭工业
分类号: F407.21
页数: 2
页码: 193-194
摘要: 本节讲述了舟曲县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建设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煤炭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一、武坪煤矿
  舟曲煤炭采掘业始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是年6月,武坪村东约2公里外地带发现露天煤。随即开办武坪煤矿,并与憨班钢铁厂同时配套上马,出煤炼焦,以供炼铁燃料。初期露天掘煤。后,打20米竖井和32米斜井各1口。1958〜1961年底产原煤17.76万吨,炼焦炭1.13万吨,工业总产值累计322.38万元(浮夸不实)。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关闭。1970年4月4日重新开办。翌年4月投产(仍与憨班钢铁厂配套),“五一”劳动节炼出第一炉土法生产焦炭。是年,打竖井一口。组织人力并借调插岗林场推土机,进行露天开采,收效不大。1972年9月,该矿改为甘南州属企业。1975年1月,省煤炭设计院对此矿重新勘探设计,新建一眼运输大巷平井,与斜井构通;同时,边基建,边改造,边生产,逐步形成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程序。
  1978年4月,矿井改造任务完成。但掘井探明原煤实际储量比设计提供储量少29.5万吨(总储量为42万吨,时已采出9.12万吨)。由于矿源枯竭,煤炭生产量急骤下降,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迫使企业减员,调出103名工人,其余职工继续维持生产,1980年6月,矿柱回采安全结束,采原煤5137吨。
  1982年4月,煤矿正式关闭,大部分财产作价处理,余交县财政局。112名职工调本县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余留10名工人归县林业局,于此育林办苗圃。
  原武坪煤矿国家总投资14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133万元,主要设施、设备有斜井两口,130多米。平井两口,近300米。竖井1口,露天矿1处,炼焦炉10座;内燃绞车2台,电动绞车1台,矿车20辆,自动装煤机1座,洗煤机1台,充电架两台,矿灯200门,载重汽车两辆,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两台,东方红75型连轨拖拉机1台。共产原煤11.08万吨,冶炼焦炭1.15万吨,保证憨班铁厂生产所需。原煤供应白龙江林管局、武都、宕昌及本县的大部分企业,实现产值19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3.1万元,实现利润2.8万元,积累16万元,还清所有贷款。
  1984年5月,原武坪煤矿退休工人桑有兰(藏族,共产党员)以自己10多年采煤经验,在离该矿东部1.5公里的山地上发现露天煤,便组织10多人掘土采煤。后,掘巷道采煤,是年生产煤100多吨。以后逐年扩大,人员增加到130人,已掘平巷6条,总长3000多米。1989年累计生产原煤近1万吨。总收入23万元。
  二、金钱沟煤矿
  始建于1981年,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八楞乡金钱沟,海拔2400米 〜2800米。矿区有11公里专用交通线路(沙布公路19公里处起至矿区)。1959年,省地质局、西秦岭地质队和北京地质学院师生先后来此找矿。1968年,金钱沟村民朱五斤发现煤炭矿苗,并报八楞公社,后经挖槽初探,发现储煤。1970~1971年,经省地质三队、五队普查槽探,储煤201万吨。1980〜1981年继续钻探实际储量后方投资筹建。至1985年,职工34名,占地面积3006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1255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280千瓦,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5万元,工业总产值7.6万元,年利税总额1.7万元。系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由县工业交通管理局主管。1981〜1990年,年均产煤1.03万吨。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

金钱沟煤矿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