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7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工业
分类号: F442
页数: 15
页码: 185-199
摘要: 舟曲县工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始落后到现代先进的发展过程。据考古资料证:本县西汉时期始有冶铸生铁工具和烧制砖、瓦、石灰,加工石条、石块等小型建材行业。唐、宋时期淘金业有所发展。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有人曾在憨班沟和瓜咱沟内采矿冶铁。民国时期,冶铁规模增大,年总产值达1.03万元(法币)。同时,有少量食品加工、棉纺、丝纺等手工作坊。1942年,国民党中央经济部采金局陇南采金处雇工70余名,用水选法在县城隍庙山下掘洞采金。
关键词: 舟曲县 工业经济

内容

本县工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始落后到现代先进的发展过程。据考古资料证:本县西汉时期始有冶铸生铁工具和烧制砖、瓦、石灰,加工石条、石块等小型建材行业。唐、宋时期淘金业有所发展。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有人曾在憨班沟和瓜咱沟内采矿冶铁。民国时期,冶铁规模增大,年总产值达1.03万元(法币)。同时,有少量食品加工、棉纺、丝纺等手工作坊。1942年,国民党中央经济部采金局陇南采金处雇工70余名,用水选法在县城隍庙山下掘洞采金。
  解放初期,部分铁厂停办,仅有4户铁厂铸造农铧,加之小量的手工业等,年总产值1万多元(银币)。1950年,恢复原厂6处、铧厂12处、陶瓷厂2处、草香厂3处,后停办。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县掀起“大炼钢铁”高潮。新办几百处冶铁、煤炭、农机制造、食品、陶瓷等工厂。是年,盛兴浮夸风,工业“总产值”上报高达610.30万元。因超越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工业,工厂倒闭。196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3万元。”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产值停滞不前。1976年后,各业逐渐恢复,新增水力发电工业。
  1978年后,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全民、集体工业企业与乡、村办工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1982年县属工业总产值154.45万元,其中:社队企业11.44万元。1988年4月,深化企业改革,全县14个工业, 企业实行第一轮公开招标承包,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解决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搞好内部指标的分解与落实,即落实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三是改革与承包不相适应的上层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与作风。改革后的企业生产效益大幅度上升。1989年县属工业总产值达到340万元,比1961年增长35.5倍,其中乡村办工业总产值380.74万元,是改革开放以来至1990年本县工业总产值最好的一年。
  1990年,县境有国家级和省、州、县、乡属工商企业61家,其中,全民所有工、商企业中国属企业5家,省属企业8家,州属两家,县属企业13家;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家;乡属企业32家(一级企业1家)。是年,县属工业总产值总计为257.8万兀。(表一)
  第一节机构
  1955年,始设工商科、主管全县工业商业。1957年,工商科与交通科并为工交科,工作人员3名,其中科长1名,科员2名。主管养路段、邮电局、砖瓦厂、电站、农机厂和商业部门等。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取代工交科。1973年,恢复工交局,至1990年底全局职工10名。
  第二节轻工业
  清末至民国时期,本县仅有一些水磨坊、油坊、酿酒、食品加工、熬制土盐、手工卷烟等小规模的私营作坊工业。生产器具简陋,生产工艺及方法落后,产品质低量少。
  一、食品加工业
  粮油加工解放前,城乡皆用水磨加工面粉。油料加工条件差,油坊少。解放后,有条件的乡、村修建水磨、油坊后,基本保证城、乡粮油的加工。
  1954〜1956年,城镇居民面粉供应,城关粮站租用南街, 南桥、河南等村群众10户水磨加工城镇居民所需的面粉。年加工原粮30多万公斤。油料由月圆村私人油坊加工。
  1959年,水磨发展到382座。翌年初,立节、铁坝、插岗等粮站始安装“65”型小钢磨加工面粉,武坪、峰迭、洛大等地居民仍供应原粮。1958〜1960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33.6万元。
  1960年,国家投资12万元,在南桥村修建城关粮油加工厂,设厂房18间,仓库6间,职工20余名。翌年,正式投产后人员减至10名。时用两组直径7米的木制大水轮带动12合旧式石磨、加工原粮。1966年底停产。1968年安装“65型”电力磨粉机5台、榨油机1台加工粮油,年均加工面粉53.2万公斤,食油0.36万公斤。
  1971年后,粮油加工厂归粮食局直接管理。1985年职工4名。动力机械总能力60千瓦,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282平方米,是年,固定资产原值13.2万元。1971〜1987年后,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累计136.8万元。
  1978年后,供应城镇居民的部分面粉、食油从外地调入。1988年,粮油供应全部从外地调入,县粮油加工厂只加工县内入库油料和杂粮。后,对外代农加工粮食。
  食品加工解放前,县内仅有城关南街一家私人酿醋作坊,年加工食醋约1000多公斤。供应县城居民,年总产值400余元(法币)。民国32年(1943),县内有饮食业3家。从业12人,总资金6000余元(法币)。
  1957年,县商业部门先后在东街和广坝始建食品加工厂,职工10余名,加工少量的酱油、食醋、挂面、糕点、水果糖(白沙糖重新加工而成)等食品。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停产,1963年恢复生产,加工上述食品及酿造散酒。1969年后食品加工厂有职工8名,每年加工少量的食醋,逢春节、“五一”、国庆、元旦加工4次糕点,年产量0.60万公斤。1971年后复加工酱油。
  1983年食品加工厂改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由县食品公司主管,职工13名。动力机械能力8千瓦。占地面积1081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3.9万元,年均产醋2万公斤,糕点1.8万公斤,酱油0.7万公斤,豆腐1.3万公斤,年均总产值7.9万元。翌年,粮食系统劳动服务公司始加工酱油、食醋、豆腐等,年均总产值2万元。
  饮料1988年,城关乡镇企业年均产冰棒6万根,产值0.48万兀,1989年,县、乡企业供销公司产冰棒5.8万根,产值0.47万元;1990年加工3.5万根,产值0.28万元。
  酿酒民间主要以青棵为原料酿造土酒由来已久,大部自酿自用,以商品交换的不多。1963年起,县食品加工厂每年酿造散白酒1万公斤,年产值2.5万元。1967年停产。1980〜1988年,大峪乡酒厂毎年加工玉米散酒3万公斤,年总产值10万元。1985年以来,江盘乡河南村有两家个体小酒厂酿造玉米散酒在市场销售。
  二、印刷业
  解放前夕,县城有一家私营石印作坊,印刷表、册、作业本、文件等。由于设备落后,缺少技术人员,业务量不大。
  1986年10月,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建成印刷厂1处。翌年10月正式投产,固定资产原值6.6万元。1990年底职工17名,印刷品种有作业本、文头纸、文稿纸、发票、表格、图书及广告等。年均印刷量456万印次,产品销售县内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及迭部县的部分单位,年均产值10万元。主要设备有铸字机1台,对开切纸机1台,多功能三用冲截机1台,铁线订书机1台,四开平压回转机2台,园盘平压机3台。
  三、木材加工业
  舟曲县木材综合加工厂1977年6月设立镐把厂,隶属县供销合作社,加工生产镐把销售县内外。1979年转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改名舟曲县木材综合加工厂。1985年为锯材加工。动力机械总能力228千瓦,占地面积318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9万元,工业总产值15.8万元,年利税总额4.7万元。1990年职工27名,工业总产值1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万元。
  1985年,开办江盘、武坪、拱坝、大峪乡木器厂,林木加工厂。
  江盘木器加工厂乡办集体小型企业,职工5名。木制家具制造业。动力机械总能力5千瓦,占地面积185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03平方米)。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0.2万元,工业总产值1.2万元,年利税总额0.1万元。
  武坪乡木材加工厂乡办集体小型企业,职工10名。锯材加工业,动力机械总能力128千瓦,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86平方米)。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万元,1988年底达16.5万元,年总产值8.5万元。利税总额1.5万元。到1990年底利税已达4.3万元。
  拱坝乡木材加工厂乡办集体小型企业,职工10名。为锯材加工业。动力机械总能力1千瓦。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0.4万元,工业总产值2.7万元,年利税总额0.8万元。
  大峪乡木材加工厂乡办集体小型企业,职工6名,锯材加工业。动力机械总能力131千瓦。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06平方米。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2万元,工业总产值1.5万元,年利税总额0.4万元。
  1960〜1990年底,全县木材加工(木器制作)业制作木器家具累计39231件, 锯材加工20637立方米。
  四、手工业
  解放前,个体手工业有照相、缝纫业各2户,染整业7户,小炉匠2户,铜器加工业1户,银器加工业5户,砖瓦场1处。另有少量的铁、木器加工店。长期从业者50余名。
  土布(俗称家机布)为传统的农村家庭纺织手工业,白龙江沿岸大部村庄中皆有数户专以此业为生者。民国30年(1941)县城西关设立一处生产土布、麻布纺织 F,称“协和纺织工厂”,资金2万元,人员12名。年加工土、麻布2.4万多米(宽0.33米)。另有少量农户养蚕自家繅土丝。
  解放后,1956年3月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时,部分个体手工业者联营建立“舟曲县手工业联社”,入社13户,社员24人,股金1405元,固定资产原值1162元。销售收入3.31万元,上缴税金120元,实现利润3651元。是年底,全行业公私合营,入社27户,119人。其中,染整业9户,44A;木器业4户,22人;铁器业8户,28人;银器业3户,12人;刻字业1户,4人;小炉匠1户,1人;炼铁铸造业1户,8人。全社分缝纫、铁器、木器、染整、制鞋等5个行业组。1957年修理、加工农具7100件,加工木器家具1023件,染整业加工土布6416匹(每匹长13.2米,宽0.33米),缝纫业加工衣服1603套。总营业额3.02万元。1958年,未合营的手工业全部合营,全面完成私营手工业的改造。3月,所属农具修造、修配、麻绳加工、刻字、染整、蒸笼加工等行业下放城关人民公社管理。是年,"大办地方工业”时,手联社铁器、木器、制鞋组分别过渡改建成“龙迭县农具修配厂”、“龙迭县木器厂”、“龙迭县制鞋厂"。年底,缝纫、制鞋行业转归商业部门管理。1976年7月,该社将所有股金全退还原入股者。全社分五金社,砖瓦社、木器社、基建社、缝纫社5个核算单位。1978年7月,基建社分出,成立“舟曲县建筑工程队”。
  1985年工业普查时,手联社有职工68名,系县属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由县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管。其生产项目有木制家具和砖瓦制造(兼营缝纫等业),有动力机械总能力80千瓦。占地面积3219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9.9万元,工业总产值9.5万元,年利税总额1.1万元。1988年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后,年销售额10.1万元,年利税额达到1万元。翌年,工业总产值10万元,销售总额9.88万元,年利税总额0.82万元。1990年产品滞销,销售总额下降,总产值完成7.6万元。
  五、日用陶瓷业
  解放前,憨班老沟一处私办小型陶瓷厂生产小口酒缸、罐等,大多销售本县。陶瓷厂一度停办。1958年大办工业时陶瓷厂重新开办。1962年停办。1979年在原址重新办起“舟曲县憨班乡陶瓷厂”,系乡办集体小型企业。1985年从业者3人。为日用陶瓷手工制造业。占地面积816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85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1万元,年总产值0.6万元,年利税总额0.4万元。
  六、棉花加工及针织业
  解放前,棉花加工业6户,轧花机和弹花机各6部,其中南峪乡枣园村李家轧花机、弹花机各1部,为本县最早;其次,县城东街张家轧花机及弹花机各1部,日轧籽花100〜150公斤,是本县轧花机中效率最高的一家。另外,东街洪家和月园里一家亦有轧花机、弹花机各1部。
  解放后,县城西关刘家始装轧、弹花机各1部。立节、巴藏等村相继装有轧、弹花机各1部。至1980年时仍在加工皮棉。此后,棉花在本县弃种,全县轧、弹花机弃置。
  1988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在北街租用民房开办针织厂1处,职工7名,是年底投产,产品有毛衣、毛裤、线袜子等,年产值达3.5万元。
  第三节机械工业
  舟曲县农业机械修造厂
  1958年,“龙迭县通用机械厂”建立。1962年底共制造木器小农具1115套,小型木车265辆,农机配件2850件,铁制小农具1.82万件。1963年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该厂停产。1966年恢复生产,更名“舟曲县农业机械修造厂”,下设翻沙、钳工、木工, 锻工及动力等5个车间。动力车间仅有1台50千瓦的“东方红”柴油发电机和两台车床,生产简单的农具配件及螺栓等。70年代,农机厂规模增大,有职工70余名。流动资金18万元。拥有各种机械设备30多台,固定资产26万元。厂房和车间2000平方米。以修配拖拉机为主,修造结合。期间制造7.5千瓦电动机1200台,其中部分运销青海。另产700型脱谷机21台,130型碾米机78台,电锯5台,简易立式车床、冲床及压力机等共7台。为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提供1000件配套部件。1980年总产值达24万元。
  1985年县农机局主管,职工年均人数30人。动力机械总能力64千瓦,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5.3万元。工业总产值9.9万元。年利税总额1万元。1987年以来,调整生产结构,以修配拖拉机为主,并承修大小各种汽车,铺筑县城街道水泥路面。翌年,实行经济责任承包。1990年总产值达27.6万元。
  第四节建材工业
  一、水泥
  1958年,城关公社在东街建小型水泥厂1处,年产水泥100吨。翌年,产水泥38.3吨,1960年生产377吨。所产水泥原材料以未烧成的砖坯磨细而成,强度太低,不能使用。是年底停产。
  1982年,县人民政府在城关乡罗家峪村东南建设一处全民所有制小型水泥厂,当年试产水泥1500吨,因质次未计产值,于1983年正式投产。1985年由县工业交通局主管,职工74名(未计40名临时工)。设计能力7000吨,动力机械总能力602千瓦,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6145平方米。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82.3万元,工业总产值21.3万元,年利税总额6.9万元。生产水泥主要销售于本县及宕昌、迭部、成县等地。
  1988年7月,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首轮企业承包后,挖掘内部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9年生产水泥5000吨,销售4500吨,达到28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1990年原材料涨价、产值下降20%。
  二、砖瓦、石灰
  砖瓦1958〜1960年大办工业时,产砖计216.6万块,瓦124.9万片,石灰1476吨,工业总产值达37.9万元,年均产值12.6万元。1961〜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全县砖瓦、石灰厂停产两年。1963年恢复生产后,至1983年,年均产砖62.95万块,产瓦37万片,石灰51.4吨,年均总产值9.40万元。
  砖厂有县办砖瓦厂。1958〜1962年由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办管理的城关砖瓦厂(场)。后由手工业联社管理。1970年后,立节乡花年城、峰迭乡好地坪、坝子、咀村和城关农民群众集体办和联办办砖瓦厂,产品销售本县。
  1977年,城关乡在瓦厂村北开办一处年产600万块砖的机制砖厂。1985年有职工40人,动力机械总能力223千瓦,占地面积3564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1.9万元,工业总产值1.7万元,年利税总额0.6万元。产品主要销售本县及武都、宕昌县地。
  石灰石灰烧制有城关乡锁儿头、沙川村,峰迭乡杜坝、沟门等村及坪定乡和山后等乡村10余处,产品销售本县。
  三、砂子、石料
  本县砂、石等建筑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打制石磨、方块基石。
  解放后,随着城乡建筑业的发展,砂、石料在修筑公路、桥梁、房屋建筑、烧制石灰、水泥、砌筑水渠、防洪堤等工程建设上得到充分利用。
  第五节冶金工业
  一、米矿冶炼
  清康熙年间起,县境农民在白龙江河谷以南的瓜咱、憨班沟口及杨什哪朶一带办起采矿冶铁业,沟口矿藏及森林用之殆尽,铁厂移至沟峪纵深处。光绪时有四川人 “赵大爷”(名不详)与博学文及梁大川合资在憨班沟内采矿冶铁,前后设厂4〜5处。和文秀在瓜咱沟设厂。另有成县人刘客在杨什哪尕设点采炼。至宣统矿业兴隆。后,梁大川又在老红山、雁儿崖、傅家沟、石门、草坪子、神仙沟等地开矿炼铁。刘客铁厂停办后,陈老民继在杨什哪尕采矿冶炼。此后有“五财东”、“九财东”合资在瓜咱沟内设冶铁厂。
  民国初至解放前,先后有梁大川、王登贵、肖继昌、和文秀、杨映春、陈世民、王士铺、冯安德、张绍武等人联办或接办“登贵铁厂”、“永昌铁厂"、“映春铁厂”、“安德铁厂”、“仲兴铁厂”。
  民国34年(1945)夏,县境冶铁厂有韩起栋杨什哪尕的厂,王登贵憨班沟傅家厂及与张仲恒等合办的东厂,肖荣昌经营的峰迭沟铁厂,刘心裁、张生财在瓜咱沟内联办厂,刘心裁、冯安德联办正金沟厂,磨儿坪李发荣厂及沙滩杨文凤厂。各铁厂和农锌厂主雇人员联合成立“西固县工商联合会劳动铁业工会,
  上述铁厂资本总额2.35亿元(法币),全年生产生铁总量44.4万公斤,年产值达1.03亿元。经济效益尚可的有正金沟、瓜咱沟、傅家厂及杨什哪尕厂,余皆似办非办状态。
  各厂冶炼生铁,铁粉含量甚高,售价每公斤50元左右,铸成铧、锅,大部分驮运到岷县一带销售。而正金沟及瓜咱沟铁厂冶炼熟铁,打制生产或生活器具,售价每公斤100元以上。除满足县内群众需求外,运销武都、礼县、岷县、临潭等地。
  解放前夕,上述各铁厂停办。1952年,原峰迭沟内的铁厂由肖忠汉与张少功、荣友介等5人合资联办。两年后,由于管理不善,生产不景气而倒闭。该厂解放前建土法炼铁炉4座,雇用工人60余名。年生产铁约3万公斤,年总产值银币4500多元,产品大都销往临洮等地。
  1958年大炼钢铁期间,全县开展“户户献送钢铁活动”,群众把自用铁锅、铜锅、铁农具及其他铁质日用品砸碎,以废钢、废铜、废铁交公,全县共收废铁51.12吨,铜80.03吨,上交国家。是年10月,成立“舟、岷、宕三县指挥部”,抽调岷县、宕昌、舟曲66173个劳力和790名外地大学师生,整编成三个“炼钢兵团”,分派博峪、拱坝、武坪、沙滩、三角坪、城关、羌沟、庙儿沟、峰迭、瓜咱沟、峰迭沟、憨班拉尕沟、立节拉尕沟、曲瓦沟等地。筑起土法炼铁小高炉236座,日以继夜地“大炼钢铁”。
  由于大炼钢铁急于求成,且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搞浮夸,结果劳民伤财,于年底炼出劣质烧结铁1.7万吨,劣质钢0.27万吨。翌年,县境“炼铁”的外地大军全部撤回后,本县群众继续炼“钢铁”。1959年春,群众性的“小土炉”炼钢铁运动停止。憨班钢铁厂采用外地经验,改用“小土群”冶炼。当年炼出烧结铁114吨。1960年炼铁153吨,1961年仅炼出69.7吨。1959〜1961年工业总产值累计357.97万元(浮夸)。由于产品质差量少,1961年底,憨班铁厂同其他几处铁厂停办。
  1970年初,国营憨班钢铁厂恢复,以憨班沟老红山铁矿资源为原料重新冶炼生产。厂内职工80余名。1972年9月改为甘南州属企业。后,该厂因资金不足,冶炼技术差,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低劣,连年亏损,(吨铁成本高达1900多元,售价仅为105元,建厂以来累计生产白口铁40多吨)。1976〜1978年连续3年未出产品,1979年经甘南州政府批准关闭。人员在本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安排,厂房归憨班公社管理。机械设备大多被盗,损坏,造成很大浪费。
  二、农锌铸造
  据弓子石乡井坪村出土的西汉时期铁铸农锌证明:铁质农耕具在县境已使用了2000余年。
  解放前所产铁多用来铸造农铧。民国34年(1945)全县有私营铧厂10多家,其中有立节乡花年城鲁某,憨班张仲恒、王登贵、杨秀隆、奂荣昌,峰迭城肖家、姚家,瓜咱沟冯安德,瓜咱董银六,南峪杨文风等锌厂。农铧外销武都、康县、西和、礼县、漳县、岷县、临潭、卓尼、临洮、康乐、会川、临夏等地。其中大宗销往岷县、临潭。
  1956年,农户兼营的铸锌厂处于停顿状态,市场犁铧日缺,武都军分区派韩廷俊副营长组织军队部分人员来本县开办铸锌业务。后停办。1963年,县农机厂开办铸铧业务。1970年立节、憨班、瓜咱等地村办农锌铸造厂出现。后又停办。今用农铧皆从外地购进。
  第六节煤炭工业
  一、武坪煤矿
  舟曲煤炭采掘业始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是年6月,武坪村东约2公里外地带发现露天煤。随即开办武坪煤矿,并与憨班钢铁厂同时配套上马,出煤炼焦,以供炼铁燃料。初期露天掘煤。后,打20米竖井和32米斜井各1口。1958〜1961年底产原煤17.76万吨,炼焦炭1.13万吨,工业总产值累计322.38万元(浮夸不实)。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关闭。1970年4月4日重新开办。翌年4月投产(仍与憨班钢铁厂配套),“五一”劳动节炼出第一炉土法生产焦炭。是年,打竖井一口。组织人力并借调插岗林场推土机,进行露天开采,收效不大。1972年9月,该矿改为甘南州属企业。1975年1月,省煤炭设计院对此矿重新勘探设计,新建一眼运输大巷平井,与斜井构通;同时,边基建,边改造,边生产,逐步形成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程序。
  1978年4月,矿井改造任务完成。但掘井探明原煤实际储量比设计提供储量少29.5万吨(总储量为42万吨,时已采出9.12万吨)。由于矿源枯竭,煤炭生产量急骤下降,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迫使企业减员,调出103名工人,其余职工继续维持生产,1980年6月,矿柱回采安全结束,采原煤5137吨。
  1982年4月,煤矿正式关闭,大部分财产作价处理,余交县财政局。112名职工调本县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余留10名工人归县林业局,于此育林办苗圃。
  原武坪煤矿国家总投资14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133万元,主要设施、设备有斜井两口,130多米。平井两口,近300米。竖井1口,露天矿1处,炼焦炉10座;内燃绞车2台,电动绞车1台,矿车20辆,自动装煤机1座,洗煤机1台,充电架两台,矿灯200门,载重汽车两辆,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两台,东方红75型连轨拖拉机1台。共产原煤11.08万吨,冶炼焦炭1.15万吨,保证憨班铁厂生产所需。原煤供应白龙江林管局、武都、宕昌及本县的大部分企业,实现产值19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3.1万元,实现利润2.8万元,积累16万元,还清所有贷款。
  1984年5月,原武坪煤矿退休工人桑有兰(藏族,共产党员)以自己10多年采煤经验,在离该矿东部1.5公里的山地上发现露天煤,便组织10多人掘土采煤。后,掘巷道采煤,是年生产煤100多吨。以后逐年扩大,人员增加到130人,已掘平巷6条,总长3000多米。1989年累计生产原煤近1万吨。总收入23万元。
  二、金钱沟煤矿
  始建于1981年,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八楞乡金钱沟,海拔2400米 〜2800米。矿区有11公里专用交通线路(沙布公路19公里处起至矿区)。1959年,省地质局、西秦岭地质队和北京地质学院师生先后来此找矿。1968年,金钱沟村民朱五斤发现煤炭矿苗,并报八楞公社,后经挖槽初探,发现储煤。1970~1971年,经省地质三队、五队普查槽探,储煤201万吨。1980〜1981年继续钻探实际储量后方投资筹建。至1985年,职工34名,占地面积3006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1255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280千瓦,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5.5万元,工业总产值7.6万元,年利税总额1.7万元。系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由县工业交通管理局主管。1981〜1990年,年均产煤1.03万吨。
  第七节电力工业
  一、内燃机发电
  1966〜1976年间,县农机厂1台50千瓦的“东方红”柴油发电机发电,日间供本厂生产,夜间供县城机关单位照明,年发电量9万度。
  二、小水电
  1958年,国家投资20万元在南桥村(今江盘乡政府所在地)修建小电站1座,实际装机容量50千瓦。时因山体滑坡和渠道欠固,仅发电半年。后于1959年停止使用。
  1969〜1990年国家陆续投资1078.9万元,在县境兴建47座小水电站,实际,总装机容量7995千瓦,1990年实际发电量1419万度,其中白龙江流域36座,装机容量5729.20千瓦。拱坝河流域7座,装机容量1078.50千瓦。博峪河流域4座,装机容量440千瓦(表、二、三)。
  三、锁儿头电站
  原州属单位。1982年8月下放舟曲县水利电力局管理。1971年兴建,国家投资644.4万元。引水渠全长1093米,其中引水涵洞长约508米,水头30.5米,设计流量25.2立方米/秒。安装立式机组,装机容量6400千瓦(3200千瓦x2),1976年10月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二号机组于1990年7月始发电。动力机械总能力3549千瓦。是年实际发电量800万度,与武都、宕昌两县联网供电。1985年,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85.5万元。
  1988年,电站及下属憨班、大川变电所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年发电量为1100万度。工业总产值达到65.4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是年,工人77名。
  四、插岗电站
  1973年建成,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插岗乡东南2.5公里处,低水头低流量引水式电站。设计水头30米,流量4.68秒立方米,卧式机组,装机容量300千瓦X2,实际装机容量830千瓦。1990年发电量90万度,供插岗、武坪,三角坪机关及部分村庄生产生活用电。
  1985年职工24名,动力机械总能力886千瓦,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988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03万元,工业总产值5.6万元,利税总额1.3万元。于1988年实行经济责任承包。1990年工人18名,发电量90万度。
  五、阳山电站
  建于1987年,县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国家投资73.20万元,在八楞乡阳山庄下利用金钱沟水源修建的高水头小流量电站,明渠全长1100米,其中石渠500米,土渠600米。设计水头130米,引水流量0.54秒立方米。装机容量250千瓦x2组,年发电量170万度,实际年发电量32.75万度。供电区域金钱沟煤矿,八楞乡机关及阴山、东岔湾、阳山等村庄。1989年职工3名。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占地面积106平方米。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