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6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8
页码: 178-185
摘要: 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属丰水地区,人均占有径流水量1005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2780立方米的3.62倍,全省人均占有水量1251立方米的8倍以上。但解放前,这一优势未得开发利用。半山、高山区常受山洪危害。沿河川坝时常受洪水侵袭,常遭淤、涝之灾。
关键词: 舟曲县 水利经济

内容

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属丰水地区,人均占有径流水量1005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2780立方米的3.62倍,全省人均占有水量1251立方米的8倍以上。但解放前,这一优势未得开发利用。半山、高山区常受山洪危害。沿河川坝时常受洪水侵袭,常遭淤、涝之灾。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50年代初发动群众补修大小水渠,扩展灌溉面积。60年代,兴修自流灌溉渠道,设有水轮泵提灌、机电提灌、喷灌,并建小水电站和防洪等工程。
  80年代后,始进行洪、涝、旱综合治理。兴建大量水利电力设施。截止1990年底,全县投放水利、水电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建成一大批自流灌溉渠道,人畜饮水工程,农电线路以及机电排灌设施。全县农田水浇地有效灌溉面积2.1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750亩,抵御一般水、旱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80%以上乡村用电和部分乡村人、畜饮水难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第一节解放前的水利
  舟曲人民历来有兴修水利,抵御水患的史迹,曾建过一些简单的水利设施,如砌筑防洪石墙,夯筑胶泥土墙,砌筑马嘴(导流堰)等防洪措施。大多水患村采用石块压树梢的筑堤办法抵御洪灾。另外修筑一些塘坝调洪蓄水,虽有修缮,是应急措施, 未做根本性治理。
  据民国31年《西固建设概况及今后设施计划》载:“本县城北年久失修,沙石壅塞,渠床高岀堤墙以上。每季秋汛,城墙溃决堪虑.御防水患,关系县城安危,实闻今日要政。据闻虽经历任提倡疏浚,终未见诸实现,言及于此,隐患实深。本年秋或翌年春,绝当筹款兴工,以谋一劳永逸也。“1942年春,西固县政府虽付诸实施,但未能彻底根治。
  又据载:“三眼峪渠长4里,灌田42亩。罗家峪渠长5里,灌田36亩。八楞四沟渠长40里,灌田133亩。石门子渠50里,灌田45亩。瓜咱沟渠长60里,灌田54亩。憨班坡沟渠长30里,灌田65亩。皆有沟水开渠。每年山洪瀑发,渠道淤塞,须疏通”。
  民国35年由南峪乡公所督办,大川各田户自力整修2000余米旧水渠,可灌田300余亩,均由受益户保护。
  其次,大部村庄多有水磨,约400余处。再无其他水利设施,许多计划未能实施。
  第二节水利工程
  一、灌溉
  民国时期,全县农田灌溉面积270亩。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50〜60年代末,为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全县以兴修水利,使粮食连年增产。
  1951年,城关乡上塄干整修水渠2条,灌田114亩。峰迭区花年村修水渠4条,灌田28.84亩。1952年贷水利款920万元(合新人民币920元),新修水渠34条,总长23.5公里,灌田面积1406.3亩;维修水渠49条,总长9公里,增灌田646.15亩。1953年新修水利和补修大小水渠23条,增灌田面积316.3亩;安装解放式水车两部,增灌田面积46.7亩。1954年,全县新修水渠48条,增扩农灌溉面积353.83亩。1956年前,自流灌溉渠道已有56条。
  1956年全县扩大农田灌溉面积1.5万多亩。是年,全县农业合作化,各族农民群众掀起兴修水利的高潮,提出“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引水上山”、“向石山石崖大进军”的口号,上半年兴修水渠150条、挖涝池995座、山湾塘16座、排水沟1327条、井一眼、蓄水池3座、水平沟3922条,扩大农田灌溉面积1.55万亩,完成原计划增加水地9000亩的172%。
  1965〜1978年县政府投资57.15万元,修建水轮泵站28处。目前保留有3处,有效投资9.1万元,保灌面积为900亩。70年代始,全县共建小水电站、机灌166处,总装机容量2937千瓦,其中提灌机械144台,计2863千瓦。另有机电提灌面积9480亩。至1990年,全县兴建自流渠道总长659.8公里,投资额达186.59万元。
  二、防洪工程
  全县河流水湍急,每逢连雨、暴雨季节,山洪涌泄,河水暴涨,给沿河一带乡村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和危害。解放以来,全县兴建防洪堤53处,全长27.519公里,保护农田4148亩、村镇42处,工程投资210.46万元。
  白龙江河道治理白龙江是全县最主要的水力水利资源命脉。但近代以来,随着县境大面积森林植被的消失,洪暴不断,连年出现。水利部门因地制宜,修筑干砌、浆砌河堤,以防御洪水灾害。
  城关乡是白龙江防洪河堤的主要地段之一。1980〜1990年共修筑防洪河堤2.5公里(南岸1公里,北岸1.15公里)顶宽0.6米,底宽1.4〜1.8米,高4〜5米的梯形浆砌断面,国家投资60余万元,累计用沙石2.2万立方米,开挖土石方18750立方米。
  哈河坝治理哈河坝,为武坪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偏僻,山高坡陡,每逢暴雨,洪水威胁严重。截止1988年国家投资9.46万元,修筑浆砌石防洪堤650米,顶宽0.60米,底宽1.80米,高3〜5米;另,国家投资9.46万元,修筑10米跨长碎墩桥两座,保护村庄和耕地。
  博峪河治理博峪河流域,国家投资修筑浆砌石防洪堤3处,全长510米,保护耕地90亩,村庄3个。
  拱坝河治理除哈河坝重点防洪工程外,尚有黄见村、那哈村,大水沟口和上、下大年村等,常遭洪水侵害,亦修筑浆砌石河堤7处,长1944米,保扩村庄7个。
  三、灌溉工程
  以水轮泵站机电提灌、自流灌溉渠道为主,其次还有部分塘坝和喷灌。水轮泵站大多分布于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沿岸。
  梁家坝水轮泵站位于梁家坝村1公里处的白龙江北岸。采用60〜6型水轮泵双机串联运行。扬程48米,提水流量0.14立方米/秒,保灌面积126亩。
  巴藏水轮泵站巴藏两处水轮泵采用60~6型梯级串联和抽水发电(50千瓦)及30〜6型梯级串联抽水,扬程总48米,提水流量分别为0.14立方米/秒和0.07立方米/秒,上、下巴藏550亩农田得到保灌。
  土桥子水轮泵站位于白龙江北岸,采用60〜6型水轮泵双机串联运行,扬程48米,灌溉504亩。
  自流灌溉渠道1990年,累计兴建自流灌溉渠道252条,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保灌溉面积2.48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灌区有城马灌区、项哈灌区、杜坝灌区、黄土山灌区、南山灌区、大川灌区等。
  机电提灌70年代开始发展机电提灌,到1990年,全县已有机电提灌144座,提灌面积9480亩。目前仍保留20处,825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550亩,其中最大的巴藏二级提灌,国家投资8.5万元兴建于1987年,1988年竣工,总装容量150千瓦。提灌流量0.2立方米/秒,引水渠1500米。设计灌溉面积400亩,实灌面积300亩,使巴藏乡农业生产收到良好效益。
  塘坝和喷灌兴建两处喷灌和23处塘坝,分别投资25.54万元、20.26万元。喷灌有效灌溉面积780亩,改善灌溉面积440亩。塘坝容积7.8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64亩。
  黑水沟水渠1958年“大跃进”“大兵团会战”时上马,全长约30公里,灌溉面积800亩左右。以后滑坡、泥石流破坏,灌溉未能持久。70年代重修后只灌溉过一、二次,后又因山洪、泥石流冲毁,终未收效。80年代因缺乏资金再未修复。
  四、人畜饮水工程
  据对全县半山地区一些村居缺水现状调查,县人民政府兴建引水工程178处,兴修人畜饮水工程83处,国家投资851万元,使全县41216人,24561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得以解决。(表一)
  第三节水利管理
  1971年始设水利电力局。工作人员8名。现有22名,(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3名,技术员5名)。开展正常水利建设工作后,水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不少地方的水患得以控制,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
  水利实行分级管理,凡较大的水利工作,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其他一般工程由乡、村派专人管理和养护。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小水电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造成严重浪费,设备损坏严重,其中机电提灌工程较多,国家投资兴建的144处机电提灌工程,目前尚能使用的有20处,仅占总数的13.3%。
  据调查,全县500亩以上的灌区,实际引水流量占设计的50%〜乃%,有效灌溉面积占设计灌溉面积的66%。由于工程质量差,维修不及时,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的破毁,损坏自流渠道234.86公里。
  第四节水土保持
  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加剧,全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尤其是1958年白龙江林区开发利用以来,白龙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恶性变化。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245平方公里(186.7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2%,其中耕地流失面积8.18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3%。
  为减少水土流失,60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治理山河的生产斗争,已取得的水土保持效益占流失面积的5.93%。
  一、机构
  水土保持站1984年8月成立,时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技术人员3名,其他3名。其工作主要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区重点防治小流域治理工程(简称“长治”)。1990年9月升为科级单位,隶属县水电局,人员发展到18名,其中技术人员5名 (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1名、技术员3名)。
  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小流域治理工程
  “长治”工程是舟曲县第一个国家级工程,始于1989年。是年,白龙江流域中部水土保持规划批准实施,治理荒山荒坡、植树造林。一期规划在峰迭、坪定、城关、江盘、大川、三角坪、池干7乡进行;二期规划1990年上马,增加南峪、弓子石、中牌乡。现累计治理面积120平方公里。初具规模。
  三、土壤侵蚀
  中度土壤流失面积71.20万亩(2500〜5000吨/平方公里),轻度土壤流失面积115.55万亩(500〜2500吨/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38.13%和61.87%(《甘肃省水文图集》:多年平均侵蚀模数等直线图和主要河流泥沙资料)。中度流失区,主要分布在城关、江盘、坪定、南峪、大川、弓子石、中牌、三角坪、池干、八楞乡部分地区,总面积474平方公里,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58.92%;轻度和微度流失区分布在拱坝河的局部及白龙江上游的曲瓦、巴藏、大峪、立节、憨班、峰迭乡的全部地区,面积约945平方公里,占本区土地面积的48.25%,占全县总面积的31.67%。
  按五万分之一《舟曲地形图》,结合实际调查量算,全县1公里以上沟道1280条,总长2863.36公里,沟壑密度0.9公里/平方公里。
  本县水土流失主要是面蚀和沟蚀,其中面蚀最为普遍。沟蚀是造成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侵蚀类型,形成诸多切沟,以致发展为河沟。
  四、洪水及河流泥沙量
  白龙江流域形成洪水的主要因素是暴雨,以7、8、9月为甚,其特点是洪峰过程陡涨陡落。洪水期河流含沙量大,连年因泥石流的多股加入,河床淤积严重,河道调蓄洪水的能力变弱。
  拱坝河、博峪河流域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洪水过程陡涨陡落。因河道比降较大,淤积不甚明显。县境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2.53公斤/立方米。含沙量1.26公斤/立方米,输沙量155.39万吨,占全省在长江流域总输沙量5410万吨的2.88%,其中白龙江流域年均含沙量2.53公斤/立方米,输沙量94.504万吨;拱坝河流域年均含沙量0.06公斤 /立方米,输沙量39.504万吨;博峪河年均含沙量0.687公斤/立方米,输沙量16.445万吨。泥沙主要来源于境内流域中部疏松的陡坡地,暴雨后易形成泥石流, 汇入河道。
  五、水土保持现状及效益
  为根治水土严重流失,60年代农村群众大战一江两河,治理沟坡,兴修梯田,全县种草种树;同时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作。至1990年,累计修梯田3.85万亩,条田1.17万亩,沟坝地0.92万亩;封山育林2.27万亩,封坡育草0.58万亩。荒坡种草1.19万亩,人工造林1.9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7万亩,经典型调查,弓子石乡水保效益具有代表性。
  该乡林地草场面积小,植被覆盖率只有8.95%,水土流失面积4.85万亩,占该乡总面积的84.2%,平均流失表±3毫米,年流失沙量9.69万立方米。15度以上耕地有1.1万亩,分布于海拔1900〜2600米的山上,干旱缺雨,粮食产量极不稳定,以缺乏燃料,贫困而著名。近12年,全乡造林面积5744亩,种草480亩,并在沟边路旁、房前屋后,村庄周围零星植树达百万余株,户均有树2367株,人均有树544株。目前,草、树长势良好,亩均流失表土量由1979年的4.1立方米/亩,减至2立方米/亩,治理面积达3649亩。生活燃料已达到自给或半自给,牲畜饲草基本得到解决。1986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到舟曲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到弓子石乡察看植树造林成果,对这里的成绩给予肯定。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