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牧业发展状况
分类号: F307.3
页数: 2
页码: 147-148
摘要: 舟曲县内畜牧业生产有着久远的历史。一些古文化遗层含有大量畜、禽遗骸。远古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先民从事着畜牧业。直到现在,饲养家畜(禽)有马、驴、骡,黄牛、耗牛、骗牛、尕利巴、毛渣子、菜饱子、山羊、绵羊以及猪、兔、鸡、鸭、鹅、鸽、蜂等。民国以前,农民生活贫苦,有能力养大牲畜者甚少,畜牧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
关键词: 畜牧业 发展状况

内容

一、生产发展历史
  县内畜牧业生产有着久远的历史。一些古文化遗层含有大量畜、禽遗骸。远古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先民从事着畜牧业。直到现在,饲养家畜(禽)有马、驴、骡,黄牛、耗牛、骗牛、尕利巴、毛渣子、菜饱子、山羊、绵羊以及猪、兔、鸡、鸭、鹅、鸽、蜂等。民国以前,农民生活贫苦,有能力养大牲畜者甚少,畜牧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
  解放后,本县畜牧业生产开始发展。1960〜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呈下降趋势,1963年逐步回升。1979年后,畜牧业生产机制不断巩固和完善,群众养畜积极性不断高涨。1990年全县各类牲畜适龄母畜60330头(匹、只),产仔成活29883头 (匹),总增23656头(匹、只),总增率10.67%。其中大牲畜适龄母畜17805头 (匹),产仔成活5698头(匹),总增3602头(匹),总增率7.9%.适龄母山、绵羊41342只,产仔成活19137只,总增13026只,总增率18%,生猪产仔7942头,总增7028头,总增率27.07%.
  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家庭饲养业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养殖专业户、重点户170户,向畜牧商品化迈进。
  二、畜牧资源及畜种、畜群结构
  资源天然草场总面积121.9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82.6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8.47%。草场中林缘草场18.64万亩,草甸草场38.91万亩,灌丛草甸25.06万亩。草场草品种丰富,豆科类牧草分布广泛。由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产草量普遍较低。据普查资料表明,草场质量,二等草场占74.3%,三等草场占25.7%。产草量中,五级草场占60%,六、七、八级草场分别占22.3%、4.9%、6.7%,八级以上劣等草场占11.6%。
  草场年鲜草总产量2.89亿公斤,年亩均(可利用草场)产鲜草226公斤。全县种植业可提供利用秸杆(80%)约0.62亿公斤,全县可供饲料草1.94亿公斤(天然草场利用率以70%计),理论载畜量19.4万羊单位。县内30多万亩荒山荒坡未开发利用,大量次生灌丛枝叶可为家畜采食。
  草场分布:林缘草场占总面积的22.40%,草甸草场,占总面积的47.20%,灌木丛草甸草场,占总面积的30.40%。草场牧草12科40多种。主要牧草有苜蓿、云香草、早熟禾、鹅冠草、隐之草、油芒、短柄草、野豌豆、小蘖、沙棘、禾莎草等。
  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各类畜禽以牛、猪、羊、鸡分布数量大。5.38万头(匹)大家畜中,役畜占53.72%,其中役牛占牛总数的42.92%,平均每头役牛负耕地10.1亩。畜种中以生猪产值较高,牛、羊、鸡次之,马.驴最低。经对全县25个村调查统计,大家畜适龄母畜比例只有27.9%。
  畜产品及流通过去,畜牧业生产中商品畜种类、数量有限。农民商品观念淡薄,商品率极低。商品畜主要有牛、羊、鸡,但牛在前些年很少出售。在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时期,为增大畜物业市场商品生产,全县初建以耗牛为主的肉基地10处 (1130头)。1988年利用扶贫发展资金10万元,在草场发育较好的巴藏乡和坪定乡建立两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投放耗牛200头。
  1990年全县出售各类牲畜16111头(匹、只),商品率9.53%.其中大牲畜2341头,商品率为4.54%;山、绵羊出售9187只,商品率为10.71%;生猪出售3269头,商品率为15.52%。农民畜牧商品意识逐步兴起。牲畜的增值,提高了出栏率。(表一、二)
  鸡和鸡蛋多以市场销售。
  全年肉类总产量217.78万公斤,其中猪肉181.40万公斤,牛羊肉36.38万公斤。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