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5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11
页码: 146-156
摘要: 解放后,大力繁育和引进良种畜、禽,使畜牧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成为农业畜力,肥料和资金的重要来源,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90年大家畜发展到5.38万头(匹),比1949年增长3.52倍,山、绵羊发展到8.84万只,增长1.65倍。生猪增加2.28万头,增长5.70倍。繁殖杂种牛(早胜牛与本地牛杂交)682头,占牛总数的1.63%,河曲马杂种146匹,占马总数的5.06%。
关键词: 畜牧业 农业经济

内容

民国以前,县境畜牧业处于农业的附属地位,极其落后。
  1949年底,西固县共有大牲畜1.19万头(匹),山、绵羊3.34万只,生猪0.34万头。全属本地土种。
  解放后,大力繁育和引进良种畜、禽,使畜牧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成为农业畜力,肥料和资金的重要来源,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90年大家畜发展到5.38万头(匹),比1949年增长3.52倍,山、绵羊发展到8.84万只,增长1.65倍。生猪增加2.28万头,增长5.70倍。繁殖杂种牛(早胜牛与本地牛杂交)682头,占牛总数的1.63%,河曲马杂种146匹,占马总数的5.06%。
  解放初,畜牧业结构以大家畜为主,羊、猪、鸡次之,养蜂、鸭者少。大家畜以役畜为主。1980年后,生猪饲养量增加。1986年大量引进优良畜、禽品种,畜牧家禽的发展,跃上新的历史台阶。特别是大家畜、猪通过杂交改良,全县大部畜禽生产量和品种量显著提高。
  1990年,全县大家畜存栏中,牛4.19万头,马0.29万匹,驴0.56万头;有役畜2.89万头,能繁殖母畜1.78万头,适龄母畜占大家畜总头数的33.08%;年仔畜0.52万头,大家畜繁殖成活率为29.37%.生猪存栏2.62万头,其中繁殖母猪0.12万头。羊8.85万只,其中绵羊3.23万只,能繁殖母羊占49.8%;山羊5.62万只,能繁殖母羊占45.02%。
  畜产品生产肉类总产量217.78万公斤,其中出栏猪2.59万头,产肉量181.40万公斤;出栏菜牛0.13万头,产肉量20.84万公斤;出栏羊1.15万只,产肉量15.54万公斤。山羊毛产量2.03万公斤,绵羊毛1.92万公斤。畜牧业产值为464.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96%。农业人均牧业产值43.41元。
  家禽9.39万只,年产量3.10万公斤,禽蛋7.6万公斤。
  第一节畜牧业发展状况
  一、生产发展历史
  县内畜牧业生产有着久远的历史。一些古文化遗层含有大量畜、禽遗骸。远古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先民从事着畜牧业。直到现在,饲养家畜(禽)有马、驴、骡,黄牛、耗牛、骗牛、尕利巴、毛渣子、菜饱子、山羊、绵羊以及猪、兔、鸡、鸭、鹅、鸽、蜂等。民国以前,农民生活贫苦,有能力养大牲畜者甚少,畜牧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
  解放后,本县畜牧业生产开始发展。1960〜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呈下降趋势,1963年逐步回升。1979年后,畜牧业生产机制不断巩固和完善,群众养畜积极性不断高涨。1990年全县各类牲畜适龄母畜60330头(匹、只),产仔成活29883头 (匹),总增23656头(匹、只),总增率10.67%。其中大牲畜适龄母畜17805头 (匹),产仔成活5698头(匹),总增3602头(匹),总增率7.9%.适龄母山、绵羊41342只,产仔成活19137只,总增13026只,总增率18%,生猪产仔7942头,总增7028头,总增率27.07%.
  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家庭饲养业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养殖专业户、重点户170户,向畜牧商品化迈进。
  二、畜牧资源及畜种、畜群结构
  资源天然草场总面积121.9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82.6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8.47%。草场中林缘草场18.64万亩,草甸草场38.91万亩,灌丛草甸25.06万亩。草场草品种丰富,豆科类牧草分布广泛。由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产草量普遍较低。据普查资料表明,草场质量,二等草场占74.3%,三等草场占25.7%。产草量中,五级草场占60%,六、七、八级草场分别占22.3%、4.9%、6.7%,八级以上劣等草场占11.6%。
  草场年鲜草总产量2.89亿公斤,年亩均(可利用草场)产鲜草226公斤。全县种植业可提供利用秸杆(80%)约0.62亿公斤,全县可供饲料草1.94亿公斤(天然草场利用率以70%计),理论载畜量19.4万羊单位。县内30多万亩荒山荒坡未开发利用,大量次生灌丛枝叶可为家畜采食。
  草场分布:林缘草场占总面积的22.40%,草甸草场,占总面积的47.20%,灌木丛草甸草场,占总面积的30.40%。草场牧草12科40多种。主要牧草有苜蓿、云香草、早熟禾、鹅冠草、隐之草、油芒、短柄草、野豌豆、小蘖、沙棘、禾莎草等。
  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各类畜禽以牛、猪、羊、鸡分布数量大。5.38万头(匹)大家畜中,役畜占53.72%,其中役牛占牛总数的42.92%,平均每头役牛负耕地10.1亩。畜种中以生猪产值较高,牛、羊、鸡次之,马.驴最低。经对全县25个村调查统计,大家畜适龄母畜比例只有27.9%。
  畜产品及流通过去,畜牧业生产中商品畜种类、数量有限。农民商品观念淡薄,商品率极低。商品畜主要有牛、羊、鸡,但牛在前些年很少出售。在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时期,为增大畜物业市场商品生产,全县初建以耗牛为主的肉基地10处 (1130头)。1988年利用扶贫发展资金10万元,在草场发育较好的巴藏乡和坪定乡建立两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投放耗牛200头。
  1990年全县出售各类牲畜16111头(匹、只),商品率9.53%.其中大牲畜2341头,商品率为4.54%;山、绵羊出售9187只,商品率为10.71%;生猪出售3269头,商品率为15.52%。农民畜牧商品意识逐步兴起。牲畜的增值,提高了出栏率。(表一、二)
  鸡和鸡蛋多以市场销售。
  全年肉类总产量217.78万公斤,其中猪肉181.40万公斤,牛羊肉36.38万公斤。
  第二节机构
  民国时期,县内无畜牧业管理机构。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管理全县农、林、水、牧等行政业务,内配1名科员专搞畜牧工作。1955年农业科兼理畜牧工作。1959年始设畜牧科,后名畜牧部。1960年撤销畜牧部。1962设立农牧科。1981年更名农牧局,人员7名。
  事业服务机构有畜牧兽医站,1956年初建,站长及业务人员8名。现11名。其中业务技术人员7名(其中兽医师3名,助理兽医师4名),其他4名。业务以预防、复查、普及疫病为主。1974年始建各乡畜牧站,每乡站平均有技术人员1.6名。1990年,全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4名.其中属全民所有制性质的39名,(其中大专学历2名,中专学历33名,兽医师5名,助理畜牧师15名),集体所有制的技术人员20名,技术人员中市场检疫18名,兽医卫生监督2名。
  第三节畜种改良
  一、畜种
  黄牛土种黄牛属蒙古牛,体中等,头、颈短宽,后躯短窄,具有耐劳、持久性强和肉、役、乳兼用特点。毛以黄褐、黑色较多,次为红白花或黑白花。1990年, 黄牛占牛总数76.7%。一对犍牛每日可耕地2亩。因饲养管理粗放,乱交配,近亲繁殖品种退化。平均屠宰率45.95%。泌乳期150天,日均产乳1.5公斤。
  牦牛体型低短厚重,外形粗野,尾长蓬松如帚状。1990年末有1475头,占牛总数3.5%,主要分布在曲瓦、巴藏、坪定、大峪、武坪、插岗等乡边远山区。具有对寒冷湿润的高山草原环境条件适应性强,爬坡快,可挽车耕田等特点.宜便于管理,负重60〜70公斤,日行30〜40公里,使用期约15年,是山区优良驮运工具;日产乳量约0.5〜1.5公斤(粗放条件下);可剪毛0.98公斤;其肉质细嫩味美,色泽鲜,胜于黄牛肉。屠宰率达50〜67%。
  徧牛黄牛与耗牛杂交之后代,其特点耐精饲,使役力强,是高山、半高山区的主要耕畜,分布曲瓦、巴藏、大峪、峰迭、博峪、铁坝、大年、武坪、八楞、插岗等乡。其雄性无生殖力,雌性有繁殖力,但所生第二代尕利巴、毛渣子、菜饱子,多作肉用。
  马1990年2885匹,其中1535匹是土种蒙古系马,耐粗放,适应性强,耐劳,为山区主要运畜之一。主要分布曲瓦、巴藏、坪定、博峪、武坪、铁坝等乡,形体适中,体质粗糙结实,毛色多样,以黑色、栗色为多,青色次之。单套马拉车,载重400公斤左右,日行40公里,可连续多日使用。每匹马日耕地约3亩左右。
  骡1990年3302匹,分布于县境各地,数量不等。马骡占优势,驴骡少。耐粗放,抗病强,使役力好,主要用于驮运。
  驴半山地区主要驮畜。1990年5656头,大部分布在大川、峰迭、弓子石、城关、八楞、南峪、大年、中牌、立节、三角坪、巴藏11乡,均属土种驴。其尾毛稀短,色单纯,四肢健壮,蹄坚实。能驮载50〜70公斤,日行20〜30公里。
  山羊1990年山羊56202只,本地土种,分布全县各乡,以河川地带分布较广。体躯短小,蹄质坚实,毛色多褐、黑,次为白色。成年羊体重23公斤左右,产肉10多公斤,屠宰率42%,产毛0.8公斤。
  绵羊山谷型藏羊,头较长,毛多黑色,次为白或白、黑色混杂。半山地带分布较广。主要放牧于半山林缘草场。成年羊体重约25公斤,产肉12公斤左右,产毛1.4公斤。
  舟曲县若干年份牲畜生产状况
  单位:万头、匹、只、增长率%猪1990年达26240头,土种猪为主。成年猪体高58.13厘米,体长91.4厘米,体重平均64.52公斤,饲养12〜15个月,屠宰率61%。
  二、畜种改良
  1958年始引进国内良种畜、禽,繁殖改良本地土种畜、禽。50年代末〜60年代初,引进河曲马7匹,早胜牛32头;繁殖杂种马97匹,杂种牛174头。60年代末 〜70年代初,引进苏大白猪、长白猪,来航鸡、澳州黑鸡、九斤黄鸡。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引进青山羊、奶山羊,内江猪,早胜牛,白洛克鸡、二八八鸡、芦花鸡。除青山羊、奶山羊改良未成功外,余获良效。
  改良牛引进甘肃宁县早胜良种公牛,进行自然交配改良土种黄牛。1990年生产杂种牛(称早土一代)309头,生产性能比本地黄牛均有显著提高,具有骨胳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前躯发育良好的特征。
  1984年6月,开始“西门达尔牛”精液冷冻授配改良试点工作,全县共授配78头,至1990年共授配1946头,产犊(西土一代)920头。经对25头“西土一代”牛犊进行尺测,各项指标均比土种牛犊明显提高。1988年设巴藏、大峪、坪定、大川、城关、峰迭等6个改良点。
  马1962年引进河曲(甘南州玛曲县)种马7匹,杂交改良本地马,繁殖杂种马146匹,个体大,使役力显著提高。
  驴1986年,引进关中公驴22头,改良全县土种驴。
  猪60年代,养猪业推行经济杂交,以“苏大白”、“内江”种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的“苏土”杂种猪生长发育快,耐粗饲,易育肥,肉质鲜美。初生重0.4公斤,60日龄断奶重8公斤左右。另有一部分种猪来源宕昌、武都县地,与本地猪杂交后10月龄体重77.5公斤,12月龄体重95.8公斤,屠宰率60%。全县共改良猪约12300头,占猪总数46.19%。
  绵羊1985年从临夏、碌曲调进一批半细毛种羊,投放大峪、三角坪、坪定等乡,因气候差异,管理不善等原因,部分种羊死亡。1987年甘南州与本县有关部门筹资6千元,调进半细羊毛种羊250只,分别在巴藏、憨班、坪定、武坪等乡建立种羊繁殖基地,1990年绵羊改良授配1836只,产仔成活1742只。
  第四节家禽鱼饲养及其他
  鸡1983年引进来航、白洛克、九斤黄、澳洲黑、“288”、芦花等鸡种约1.5万只。是年,改良鸡约3.42万只,占鸡总数的61.2%。杂种后代繁殖性能均比土种鸡明显增强。
  1990年全县养鸡9.38万只,其中改良后的杂种鸡约5万余只。
  蜜蜂中蜂为主,意蜂极少。大部分布在武坪、插岗、曲瓦等乡,1983年全县养蜂4357箱,其中89箱意蜂,占蜂总数的2.04%。中蜂年产蜜约24〜35公斤,最高达产50公斤。1990年养蜂8000多箱。
  鱼饲养中华裂腹鱼,嘉陵棵裂鱼,条鱼、鲤鱼、草鱼、白鲢鱼。在饲养良好条件情况下,鱼苗年生长0.25〜0.4公斤。肉嫩鲜美。
  1970年始有少量池塘养鱼,80年代才有发展。1990年全县有池塘养鱼专业户20多家。平均亩产鲜鱼约125公斤。
  第五节疫病防治
  经普查确诊,全县畜禽传染病有22种,其中入、畜共患的5种,马传染病两种,牛、羊传染病9种,鸡传染病1种。已消灭两种,基本控制的9种,其他9种。危害严重的2种。
  时有发生的有畜类炭疽、马鼻疽、布氏杆菌、破伤风、牛出败、牛气肿疽、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病。
  一、已消灭的家畜传染病
  牛瘟1941年发生在武坪、插岗、拱坝、大年、铁坝、八楞、三角坪等地,发病数387头,死亡数384头。1957年11月10日〜1958年在全县范围内对11114头牛进行牛瘟预防注射(疫苗自制),占牛总数的75%。1974年复注射一次,历时56天,共注射牛15245头,占牛总数的87%。以后全县牛瘟绝迹。牛肺疫1954年发生在铁坝、拱坝两乡,发病牛513头,死亡105头,死亡率20.47%。1961年铁坝喇嘛街生产队牛发病22头,死亡12头,死亡率达54.55%。
  牛肺疫防治始于1960年,至1962年,每年对全县牛注射牛肺兔化藏系绵化弱毒菌苗。1962年后未发生此疫。
  二、控制家畜传染病
  炭疽1953年起预防为主。每年对各类家畜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基本控制此病。
  破伤风、牛气肿疽病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控制。牛气肿疽多发于八楞、弓子石、峰迭乡。1974〜1981年共发病94头,死亡66头。1974年始重点预防注射疫苗,疫病得到控制。
  牛巴氏杆基菌病1976〜1979年铁坝、拱坝公社牛连续发病50头,死亡24头。1983年巴藏乡发病牛8头,死亡5头。近年重点注射预防,发病率下降。
  布氏杆菌病1972年抽检829头,检出阳性牛34头,感染率4.10%;羊5507只,阳性47只,感染率0.85%。1979年始预防注射。1984年在峰迭、大峪、巴藏乡检疫幼龄牛、羊2355头(只),全部阴性。
  鼻疽病1958年检出马阳性鼻疽病16匹。1982年检出阳性病畜10匹,皆捕杀。经过3年全面检疫,已基本控制。
  猪肺疫、猪丹毒猪肺疫曾全县蔓延,河川地区较为严重。随着注射密度的增加,发病率逐年下降。猪丹毒1976年发生,呈零星散发,主要发生在城关、巴藏、峰迭、曲瓦公社一带,1982年始预防注射,基本控制。
  三、危害严重的传染病
  猪瘟每年发生,发病区主要在白龙江沿岸的村庄,高山区很少,1975〜1980年共发病1958头,死亡1801头。1981年后,随着防疫注射密度的增加,发病率逐年下降。
  鸡新成疫流行城关、大川、南峪、中牌、弓子石、峰迭乡一带。病因主要是群众盲目购入外县注射防疫密度不高,不经检疫的病畜禽,后经注射防治,完全控制。俵三)
  四、家畜寄生虫病、普通病及中毒
  寄生虫病1977〜1988年抽检出家畜寄生虫13种(属),其中吸虫两种,绦虫7种,线虫9种。
  普通病多因饲料不调发病。1976〜1984年,诊治疾病10543头,其中消化系统疾病7296例,占总数的69.20%;呼吸系统疾病1739例,占总数的16.49%;外产科疾病876例,占总数的8.31%;其他病632例,占总数的5.99%。(表四、五)
  家畜中毒属化学性、植物性、动物性中毒3类。以植物中毒为主,动物性中毒次之,农药中毒较少。
  植物性中毒危害严重的有毒植物青㭎叶、北萱草根、“兰金梢”等,在白龙江沿岸半山灌木林中分布极广,羊经常误食中毒。1978〜1979年,青梱叶中毒的牛42头,死亡37头。1981年因食青梱叶中毒死亡的牛124头;1976〜1979年因食北萱草根中毒的羊21只。
  五、家畜其他传染病
  坏死杆菌病零星流行,主要发病点大峪、坪定乡及食品公司猪场。1978年坪定乡绵羊发病29只,死亡5只。
  马腺疫零星散布,主要发生在大峪、立节、曲瓦、峰迭、城关、武坪、拱坝、铁坝乡。
  牛流行感冒病1970年在城关、南峪、中牌、弓子石、坪定、峰迭乡的35个村流行,发病牛359头。1980年城关、大川、南峪、巴藏、插岗5乡流行,发病牛345头。
  牛放线菌病各乡零星散发。1976年在拱坝公社先锋大队(上骆驼)发病1头。
  1977年峰迭公社磨沟队发病两头。坪定公社缠坪队发病1头。
  牛恶性卡他热1978年大川乡发病1头。1982〜1984年在坪定发病5头,死亡4头。
  羊传染性口膜炎全县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病区峰迭、城关、憨班、巴藏、曲瓦、立节、大川、南峪、三角坪、池干、拱坝乡。1976〜1984年发病1900只,死亡200只。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呈地方性流行。1961年发病11处,病2613只,死亡95只。1973年4月在城关、大川、八楞、弓子石、中牌、三角坪等乡22个村暴发流行。
  猪喘气病1970〜1971年,从河南省漯河市先后两次调进仔猪300余头,分片给单位,社员饲养。分在县食品公司猪场的70头仔猪中,首先发病7头,继而在全县蔓延流行,主要发病区是城关、峰迭、巴藏、插岗、武坪等公社。
  1988年以来,防疫工作责任到人,县、乡兽医站注射预防猪瘟71304头,猪肺疫21634头,注射密度达95.84%;预防注射鸡新成疫(I系)126698只,II系6027只,密度86.33%。全县共收诊各类病畜3880例,治愈336例。另外,寄生虫病1336例,治愈1216例。内科病1733例,治愈1612例。外产科病173例。治愈156例。中毒病(主要是青梱叶中毒)52例,治愈38例。
  第六节市场检疫
  1958年一段时间和70年代曾在食品公司猪场、肉食门市部进行市场检疫。1985年秋始对市场仔猪注射防疫疫苗和肉品检疫,并给有关单位和个体饭馆及屠宰户发放 《兽医卫生合格证》。
  1985〜1990年共检各类肉40.73万公斤,其中猪肉35万公斤,牛、羊肉3.51万公斤,禽、蛋0.79多万公斤。活畜检疫120多只,羊338只。市场注射疫苗:仔猪 (猪瘟、猪肺疫苗)7890头(仔猪),鸡17万多只。检疫马300匹(阳性)。全县市场出售肉类没有发生中毒事件。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