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2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土壤植被
分类号: P463.23
页数: 5
页码: 115-119
摘要: 面积267.0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5%。以碳酸盐岩类,泥质岩类风化残积坡积物与黄土状物质为母质,呈带状分布于气候冷湿的马鬃岗梁等海拔3300〜4000米山地间。由于地气阴凉,土体潮湿,机质分解缓慢,积累较快,促成该土类的成土过程。其表层黑色草毡,呈半腐解状态,根系盘结明显,土体松软富弹性,质地轻壤或重壤,结构呈团粒或团块状,有机质含量高达10—20%,全氮0.5—0.9%。碳氮化12—14:1,厚度5—8厘米,其下腐植质层有机质含量8—20%,全氮0.1-0.8%。以下各层次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下降,土色明显变浅。腐植层下向母质过度处多出现少量黄色锈斑。土体中碳酸钙淋失强烈,呈弱酸性至中性,酸碱度为6—7。此类土壤中除生.长一些灌丛和细叶苔草、蒿草等草本植物外,无耕作条件,土壤人为影响小,土体完整。
关键词: 舟曲县 土壤 植被

内容

第一节土壤性质
  舟曲县土壤分5个土类,8个亚类,27个土属。
  一、亚高山草甸土土类
  面积267.0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5%。以碳酸盐岩类,泥质岩类风化残积坡积物与黄土状物质为母质,呈带状分布于气候冷湿的马鬃岗梁等海拔3300〜4000米山地间。由于地气阴凉,土体潮湿,机质分解缓慢,积累较快,促成该土类的成土过程。其表层黑色草毡,呈半腐解状态,根系盘结明显,土体松软富弹性,质地轻壤或重壤,结构呈团粒或团块状,有机质含量高达10—20%,全氮0.5—0.9%。碳氮化12—14:1,厚度5—8厘米,其下腐植质层有机质含量8—20%,全氮0.1-0.8%。以下各层次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下降,土色明显变浅。腐植层下向母质过度处多出现少量黄色锈斑。土体中碳酸钙淋失强烈,呈弱酸性至中性,酸碱度为6—7。此类土壤中除生.长一些灌丛和细叶苔草、蒿草等草本植物外,无耕作条件,土壤人为影响小,土体完整。
  二、暗棕壤土土类
  一般分布在海拔2600—3500米的高山阴坡和海拔3100—3300米的高山阳坡地带。面积711.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84%。成土母质多为碳酸盐岩、泥质岩、红砂砾岩风化坡积物与黄土。由于降水量多,生成温度低,腐植化作用强烈。腐植质层有机质含量10—45%,全氮含量0.5—1.6%,碳氮比为13—18:1。碳酸钙淋洗强烈,但因凋落物富含钙镁,土壤溶液中也有一定的钙镁。酸碱度为6—7.5,有机质蓄水多,土体过湿。处于嫌气条件下,土壤表层分布有红棕色薄膜。土体有轻度的沉积粘化现象,人为活动影响轻微。
  三、山地棕壤土土类
  分布在海拔2300—2600米的半山地区,呈带状,面积817.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4%。成土母质以页岩、千枚岩等泥质岩类风残积坡积物和黄土为主。碳酸盐岩类与酸性岩类风化的残积坡积物次之。生成于暗棕壤以下湿润的山地森林地带和林间草地。土壤的淋溶、粘化和有机质积累的腐化过程明显,易溶盐和碳酸钙被淋洗,酸碱度6—7.0。但是,发育在黄土和碳酸盐岩类风化物上的酸碱度略高。此土类表层一般有0—7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其下有厚约20—30厘米的腐植质层,内有机质含量为2—23%,全氮0.2—1.2%。腐植层下多有向粘化层过度的层次,一般厚度20—60厘米左右,呈块状或棱块状结构,表面有棕红色或暗褐色铁胶膜。
  四、褐土土类
  分布在山地棕壤上下部,湿潮土之上。即海拔1200—2300米的阴山山坡和海拔1200—2700米的阳山山坡一带,面积1136.25平方公里,占全县农用地的92%。该土类以沉积粘化为主,粘化层明显,土体呈棕褐色,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沉积活跃,形成假菌系状、根管状、斑块状沉积,因长期耕种,耕作层土壤有复盐现象,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性偏碱,酸碱度为6.5—8.5,有机质积累弱于暗棕壤和山地棕壤,表层有机质含量1—11%,全氮0.05—0.5%,全磷0.017—0.128%,全钾1.45—2.95%。速效磷为2—25ppm,速效钾105—1058ppm。林地腐植质积累多,有机质的含量比农地高。五、潮土土类
  分布在白龙江、拱坝河两岸低洼的冲积阶地上,大部为20世纪60〜70年代打坝淤地所形成,面积3.48平方公里。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经常受地下水的浸润,发生干湿交替的变化。土壤中有还原淋溶和氧化沉积所形成的锈纹斑和铁镒结构。土体构成主要为上粘上下砂的漏砂田,俗称棉麻砂土。上部有20—30厘米的人工垫土层,其下为河水淤积的细砂或卵石层,亦有原有的细土层或垫土层的土体。该土通体石灰反映强烈,无明显的钙积层。土壤酸碱度为8.2—8.6,有机质含量1—3%,全氮0.07—0.2%,全磷0.07—0.08%,全钾2.0—2.5%。速效磷4—35ppm,速效钾42—600ppm。
  第二节植被分布
  本县复杂多变的山地气候和一定的雨量构成植物多区域、多层次、多种类生长的主要因素。全县植被状况区域差异性大,白龙江谷地植被覆盖差,形成泥石流多发区。南部拱坝河博峪河流域和西部深山峡谷多林木覆盖,植被条件较好。草场植被多分布在阳坡及一江两河沿岸较平缓的地方。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4.7%。木本植物有42科、61属、170余种。优势树种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桦树等。草场植被有12科40余种,主要有苜蓿、早熟禾、鹅冠草、野豌豆、莎草等牧草。另有野生药材600余种,经济树20余种,其他野生植物500余种。
  一、针叶林带
  高山杜鹃冷杉组多分布在海拔3200—3500米之间的中高山地区,有林地的上线。立木组成以冷杉为主,以下有金背杜鹃等。草被层因受条件限制盖度不到10%。苔藓层发达,盖度在60—100%之间,厚度约20—30厘米。
  苔藓箭竹针叶林组全县分布最广,多分布在海拔2600—3200米的中高山一带,此下深沟阴坡亦有分布。立木组以云杉、冷杉为主。云杉中又以细叶云杉为主。亚乔木以箭竹、桦等为主,覆盖度80%以上。草被层以石芥菜、苔藓、七筋菇、蕨盖蕨、珠芋蓼等为主。
  油松林组多分布在海拔2200—2800米的宽谷阳坡和半阳坡地带,单层纯林分布,林分密度适中,生长良好。其下木及草层不发达。苔藓稀少。下木中以喜光的虎榛子、胡枝子等灌木为主。草被层以小叶樟、香青、蒿等为主。
  二、针、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中山下部阳坡一带(白龙江谷地2600米以下,拱坝河谷地2400米以下)。立木组林分多呈第二、三层的复层林。针叶树种以细叶云杉、岷江冷杉、铁杉等为主,有华山松、油松等组成的一层林冠。阔叶树种有辽东栋、椴树、械树、白杨、桦、高山栋等。下木层(多阴坡地),覆盖度60%左右,以扁核桃、青叶、卫矛等为主,其中阳坡的覆盖度在50%以下,以南犁、悬钩子、柳树、蘖等为主,草被层不发达。阴坡苔蘇层较发达,覆盖度60—80%。
  三、栽培
  固有的天然植被被砍伐后,地表植被皆以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和农作物所替代,分布在半高山地区。
  四、草场
  草甸、灌丛和林缘草场总面积121.9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82.61万多亩。牧草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
  草甸草场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3800米的地区,总面积38.91万亩,占草场植被面积的41.76%。随着坡向的变化,常与森林灌丛混布,草场牧草约有20种左右,生长良好,中生牧草占优势;同时也有少量地湿中生和旱中生植物混生。牧草主要有禾莎草、短柄草、密生苔草、羊茅、野生茅、鹅冠草等.其中禾莎草占26.4%,豆科草类占7.6%,杂草类占54.2%,灌丛占12.6%。草场植被率为75—90%。
  灌丛草场多分布在海拔2500—3800米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梁峁地带,总面积为25.06万亩,占30.4%。牧草组成30种左右,其中以中生和湿中生禾莎、杂草及中生灌木为主。禾草有根茎禾草、短柄草、早熟禾、鹅冠草、落草、密生莎草、蕨草等。杂草类主要有珠茅、败浆草、球花蓼、香青、蒲公英等。中生灌木有金露梅、绣线菊、沙棘、锦鸡儿等。覆盖度75—90%。此类草场草质虽好,但牲畜采食不便。
  林缘草场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2000米的“一江两河”沿岸、浅山区和中部旱作农业区,总面积为18.64万亩,占22.4%。牧草组成15种左右,此类草场以旱生、旱中生禾草和小灌木为主,植被率40%;同时有中生和砾石生植物混生。主要牧草有本氏针茅、隐之草、画眉草、油芒、狗牙根。灌木根深,萌生力强,常与其他草本植物混生。
  由于草山干旱和长期过牧,退化现象十分突出,已超载10多万个羊单位。
  五、药用植物
  600余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的200余种。主要有党参、红芪、黄芭、贝母、丹参、黄苓、羌活、蓁艽、半夏、防风、赤芍、细辛、柴胡、猪苓、菖蒲、板兰根、南星、冬花、升麻、大黄、三七、黄连、枸杞、狼毒、乌药、五加皮、益母草、虫草、五味子、天麻、铁棒槌、黑木耳、茯苓、菌灵芝、贯仲、山茱萸、骨碎补、松香、粗榧子、麻黃、丹皮、桃儿七、猫儿屎、鱼腥草、元胡、远志、祖师麻、仙鹤草、郁李仁、沙苑子、甘草、啤酒花、桑寄生、酸枣、沙棘、五倍子、九眼独活、参叶、川芎、前胡、鹿蹄草、密=花、女贞子、刺五加、金银花、菌陈蒿、艾蒿、紫莞、蒲公英、金钱草、南沙参、马鞭草、益草、黄精、天南星、穿地龙、手掌参、车前子等。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