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气候
分类号: P463.3
页数: 5
页码: 106-110
摘要: 舟曲地处祖国大陆中部,属暖温带湿润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其特点:寒暑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少而不均匀。受地形影响,高山与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关键词: 舟曲县 气候

内容

舟曲地处祖国大陆中部,属暖温带湿润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其特点:寒暑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少而不均匀。受地形影响,高山与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历史气候演变资料短缺。
  1959年12月1日建立县气候观测站后,观测项目有气压、温度、湿度、云、能见度、风、降水、天气现象、日照、蒸发、冻土。1962年7月撤销观测站,1972年1月改建舟曲县气象站。1979年12月归属甘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局管理。观测项目有地温、土壤湿度、积雪、农作物发育期、能见度、天气现象。定期发布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1984年12月始装用ZSQ——IB型气象传真收片机,定时接收兰州中心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图,500np高空图,地面分析图和北京发布的涡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厚度等物理量图。1986年引进PC——1500计算机微电脑及软件新技术。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名,其中大专1名,中专5名。
  第一节四季气候
  春季
  春季温暖,气温回升,降水偏少,日照时数渐多,常有春旱发生。由于冷空气侵入,引起降温,“形成倒春寒”,高山阴湿地区的冬小麦等农作物易受冻害。
  夏季
  夏季温热无酷暑。降水逐渐增加,日照适中。伏旱、冰雹、暴洪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给农业生产易带来极大损失。
  秋季
  秋季温凉多阴雨,10月上旬有持续降温过程,易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由于日照逐渐减少,气温偏低,热量光照条件不足,严重影响秋粮的成熟程度。
  冬季
  冬季干温无严寒,降雪少,易成冬干。形成翌年严重春旱。第二节温度风云雾天气现象
  一、温度
  温度的年变化及历史演变舟曲年平均气温12.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7℃,年较差21.3℃。历史上有观测资料以来,年均气温最高的是1972年、1973年、1978年,平均气温为13.3℃气温最低的1976年是12.1℃。年均气温,70〜80年代高于60年代。
  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根据观测资料表明: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5.2℃,出现在1974年7月23日。极端低温为-10.2℃,出现在19乃年12月14日。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8.其,最低为8.9℃。最高的7、8两月,为28.2C,最低的1月,为6.4C。
  气温的旬变化本县全年旬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中旬年平均气温最高为8月上旬23.9℃,最低1月上旬和12月下旬为1.5℃2月中旬〜11月下旬,旬平均气温均在5.0℃以上。3月下旬~11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在10.0℃以上。4月下旬〜10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在15.0℃以上。6月中旬〜8月下旬,旬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年内2月上旬气温始持续回升。9月上旬开始下降,11月上旬气温持续下降。
  舟曲县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状况
  地表温度14.8℃,最高月份7月,历年平均26.4℃,最低1月,历年平均地表极端最高温度68.5℃,出现于1974年7月18日。地表极端最低温--4.6C。出现于1975年12月14日。
  冻土层深度县城在24厘米以下。极冻的一次深达24厘米,1975年12月16日和17日出现。沙滩气象观测点曾于1980年观测到深度为60厘米的冻土,持续10天之久。
  无霜期河川地区平均无霜期240天。最长的1979年271天,最短的1972年193天。最早的初日2月15日,最迟的初日4月11日。最早的终日10月20日,最晚的终日11月19日。铁坝、八楞、大川、南峪等地无霜期最长,九原、石家山、沙滩等村无霜期最短。
  风
  风向风速盛行东南风。年测最多风向频率是静风和东南风。静风频率为39%,东南风频率为37%。风速年平均2.2米/秒。3、4月平均风速最大2.7米/秒012月最小1.7米/秒。1987年7月24日,出现过一次17米/秒的最大风速。
  瞬间风速大于或等于8级的日数年平均仅有2次。最多的1987年出现5次。1972年、1977年、1979年没有出现8级以上大风。1987年7月24日观测到一次26米/秒的10级大风。
  云量本县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的日数176天,占全年总云量的48.0%。低云量大于8成的日数25天,占全年的6.8%。总云量小于2成的日数50天,占全年的13.7%。低云量小于2成的日数160天,占全年的44%。
  云高境空卷云最高,海拔6900米。最低碎层云,海拔1800米。
  云状1972〜1990年,记录云状有毛卷云、密卷云、伪卷云、钩卷云、雨层云、碎雨云、透光高层云、蔽光高层云、透光高积云、蔽光高积云、荚状高积云、积云性高积云、堡状高积云、淡积云、碎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透光层积云、蔽光层积云、积云性层积云、碎层云。
  低谷雾低谷雾日很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武坪、坪定、弓子石、大峪、曲瓦、三角坪、池干、八楞等乡地雾较多,大多是辐射雾。
  天气现象夏秋多于冬春。其中降水现象8种: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其他现象11种:轻雾、露、霜、积雪、结冰、扬沙、浮尘、雷暴、闪电、大风、飙。另有不予记载的日(月)晕、日(月)华、彩虹。一、降水
  县境降水分布差异很大,西南多于东北,山区多于河谷。海拔升高降水量亦增大。拱坝河流域降水量大于白龙江流域,两地1500米以上同高度降水量差异越高越大。西南部年均降水量900毫米以上。西北、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中部海拔高程1500〜1800米地区,年降水量540〜640毫米。东南部1100〜1400米同高度降水量的差异又显著增大。铁坝海拔高程1300米,年降水量526.9毫米。舟曲县城高度1400米,年降水量447毫米。1500米以下地区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间。
  二、降水季节分布
  春季平均降水量11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5.1%。夏季219.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9.2%。秋季110.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4.7%。冬季4.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1%。
  三、降水变革
  月降水变革最大的12月份100%,1月、2月分别是93%、86%,冬季大于其他各季,最小5月份23%,年降水率只有11%。
  第一场透雨平均日期为5月2日,最早出现于3月31日,最晚6月20日。过程最大降水量32.7毫米,出现于1981年5月9日。
  四、降水日数
  舟曲大于0.1毫米的年降水平均数120天,其中达到小雨0.10-9.90毫米的降水日数91天。中雨10〜24.9毫米的降水日数11天。大雨25〜49.9毫米的降水日数仅有1天,大都集中在7、8两个月。暴雨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水日数19年中出现过1次。降水日数最多的是5、6、7月。连续降水日数为14天,出现于1990年6月20日〜7月3日,过程降水量38.1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973年10月23日〜1974年1月15日共85天。
  五、降水强度
  北部地区及迎风坡降水强度大于南面。19年间一日最大降水量极值57.2毫米,出现于1973年7月12日。25毫米以上的大雨日数年平均只有一次,最多的3次。1974、1977、1980年3年未出现25毫米以上降水日数。六、降雪、积雪
  舟曲降雪最早始于10月21日,最迟1月8日。最早结束于2月17日,最迟结束于4月16日。降雪期最长178天,最短72天。降雪期平均初日为11月29日,终日为3月22日,平均降雪期114天。年降雪日数最多为14天,最少1天,平均降雪日数7天,积雪期最长50天,最短1天。最早初日11月16日,最迟4月1日。终日最早12月8日,最迟4月1日。平均初日1月7日,终日2月13日。平均积雪期28天,积雪日数最多为9天,少则1天,平均积雪日数4天,最深积雪5厘米,出现于1985年1月4日。
  舟曲县月平均降水及极端降水量
  单位:毫米
  七、日照
  全年时数1728.6小时,年日照率39%。随海拔高度增加,日照时数增加。冬季云量少,日照率44%以上,为全年日照最多的季节。12月份总日照时数达到146.8小时,日照率48%,每日平均4.7小时,秋季阴天多,日照时数相应减少,9月份总日照时数114.3小时,日照率只有31%,为全年最少月,每天仅有3.7小时。
  舟曲县月、季、年日照时数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