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构造
分类号: P315
页数: 2
页码: 95-96
摘要: 舟曲地质,远在印支期造山运动时升为陆地。后经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南秦岭西翼岷山山系生成,呈东南——西北隆起伸延。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的复杂因素,以至多期性的断裂构造,其中背斜北翼沿葱地一舟曲县城一中牌一线发育的一组区域性挤压断裂带,控制分隔地层,影响着山体及白龙江沟槽的总体去向。
关键词: 舟曲县 地质构造

内容

舟曲地质,远在印支期造山运动时升为陆地。后经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南秦岭西翼岷山山系生成,呈东南——西北隆起伸延。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的复杂因素,以至多期性的断裂构造,其中背斜北翼沿葱地一舟曲县城一中牌一线发育的一组区域性挤压断裂带,控制分隔地层,影响着山体及白龙江沟槽的总体去向。
  区域性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地震频繁,软硬相间的岩层斜角增大,山体结构松散;趋升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剧烈,地表切割显著,形成境.内峰峦重迭,山高谷深及有多级台地,小盆地和走山滑坡等地质现象。
  境内裸露地层有古生界(代)志留系(纪)和中生界(代)三叠系(纪)褶皱成走向西北的复背斜。古生界主要为炭酸盐岩,其中志留系(纪)表现明显,有巨厚的含炭千枚岩,页岩间夹薄层灰岩。中生界三叠系是一套砂、页岩交互渗合的隆相碎硝岩。白垩系(纪)及新生界(代)第四系(第三系地层缺失)岩层呈水平状散布在上述褶皱岩系之上,为角度不整合地接触。页岩分上、中、下三段。下段是坚硬和半坚硬的紫红色砾岩。上段为紫红色、浅灰和绿色砂页岩,坚硬砂岩加少量坚硬砾岩,厚约2880米。第四系代表岩性卵粒、泥砾、角粒、碎块石等,构成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沿岸多级阶地,以及泥石流冲沟和洪积扇,其结构密实,呈半胶结状态。上覆黄土层松散角粒,厚2〜3米。为本县主要耕植性土壤。
  根据裸露山岩地层层位和高台地发现的海生动物蚌等化石推析,古生界、中生界存在海相地层沉积。古生界志留系为本县最古老的地层。其后,中生界三叠系活跃的加里东运动与华西里运动构成此时此地地层的缺失。三叠系末大规模的印支运动,促使地史继续变动,自然环境不断演化,奠定了本县的地貌基本轮廊。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导使早期地质构造复活,破坏老地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地质新生代旧第三系(纪)的始新世和渐新世阶段,出现剧烈间歇性的阿喜山运动,地势抬升,是形成今日一江两河河谷间断性地多阶地的主要因素。地质第四纪晚期阶段,人类开始在县境活动。由于刀耕火种、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增大地质体的不稳定因素。洪冲积、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愈演愈烈,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