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1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分类号: P942
页数: 11
页码: 95-105
摘要: 舟曲地质,远在印支期造山运动时升为陆地。后经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南秦岭西翼岷山山系生成,呈东南——西北隆起伸延。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的复杂因素,以至多期性的断裂构造,其中背斜北翼沿葱地一舟曲县城一中牌一线发育的一组区域性挤压断裂带,控制分隔地层,影响着山体及白龙江沟槽的总体去向。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地质 地貌

内容

第一节地质构造
  舟曲地质,远在印支期造山运动时升为陆地。后经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南秦岭西翼岷山山系生成,呈东南——西北隆起伸延。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的复杂因素,以至多期性的断裂构造,其中背斜北翼沿葱地一舟曲县城一中牌一线发育的一组区域性挤压断裂带,控制分隔地层,影响着山体及白龙江沟槽的总体去向。
  区域性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地震频繁,软硬相间的岩层斜角增大,山体结构松散;趋升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剧烈,地表切割显著,形成境.内峰峦重迭,山高谷深及有多级台地,小盆地和走山滑坡等地质现象。
  境内裸露地层有古生界(代)志留系(纪)和中生界(代)三叠系(纪)褶皱成走向西北的复背斜。古生界主要为炭酸盐岩,其中志留系(纪)表现明显,有巨厚的含炭千枚岩,页岩间夹薄层灰岩。中生界三叠系是一套砂、页岩交互渗合的隆相碎硝岩。白垩系(纪)及新生界(代)第四系(第三系地层缺失)岩层呈水平状散布在上述褶皱岩系之上,为角度不整合地接触。页岩分上、中、下三段。下段是坚硬和半坚硬的紫红色砾岩。上段为紫红色、浅灰和绿色砂页岩,坚硬砂岩加少量坚硬砾岩,厚约2880米。第四系代表岩性卵粒、泥砾、角粒、碎块石等,构成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沿岸多级阶地,以及泥石流冲沟和洪积扇,其结构密实,呈半胶结状态。上覆黄土层松散角粒,厚2〜3米。为本县主要耕植性土壤。
  根据裸露山岩地层层位和高台地发现的海生动物蚌等化石推析,古生界、中生界存在海相地层沉积。古生界志留系为本县最古老的地层。其后,中生界三叠系活跃的加里东运动与华西里运动构成此时此地地层的缺失。三叠系末大规模的印支运动,促使地史继续变动,自然环境不断演化,奠定了本县的地貌基本轮廊。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导使早期地质构造复活,破坏老地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地质新生代旧第三系(纪)的始新世和渐新世阶段,出现剧烈间歇性的阿喜山运动,地势抬升,是形成今日一江两河河谷间断性地多阶地的主要因素。地质第四纪晚期阶段,人类开始在县境活动。由于刀耕火种、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增大地质体的不稳定因素。洪冲积、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愈演愈烈,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第二节地形特征
  地质第四纪经历漫长的早、中、晚期的演化,遂形成今日复杂的地理形貌。
  县境地形呈一江两河深切。岷山、迭山纵横交错,山峦重叠,岭峻谷深,沟壑纵横,谷道狭窄,坡陡流急,山多川少,山地占总面积的87.7%。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部分山段岩石裸露,形成峻岭奇峰,自然景色壮观。有些可辟为旅游景观地。全县阳坡山地陡峻,多为岩石和小片草坡;阴坡山地稍缓,灌丛密布,平均坡度在30°〜35°之间,也有大于45°的坡面。江河沿岸二级以上支流甚多,有利于发展农田灌溉和建设小型水电站。在断层带通过的武坪、弓子石、坪定等乡,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分布着一些间断小盆地,为旱作农业的良好田地。其余大部分属15°〜25°左右的陡坡地。
  第三节山盆地岩洞川坝
  一、山系
  县境南秦岭岷山山系和迭山山系连绵起伏,呈东南——西北向贯穿全境。白龙江谷地和拱坝河谷地海拔1170米以上。而南北突兀山峰高达4000米以上。县境中部的大草坡、葱花坡、吊草坡一带,山势较缓,海拔3000米左右。
  1、迭山山系县北,与宕昌县接界,县内总长约65公里,山脊以南为地质断层带,覆盖着深层黄土和岩峰风化剥蚀的砂石。坐谷仰望峰峦,巍峨壮丽。盛夏,呈现多级气候;严冬,抵御北来冷风寒流,只有高山才有积雪。
  2、岷山山系县南,与四川省南坪县分界,西跨迭部县境,略髙于迭山山系。东南趋低势,分为两支系:北支进入武都、文县境;南支人文县和四川南坪县境。
  3、中部山系自西向东南走向,横卧白龙江,拱坝河之间,峰脊南北多丘陵, 形成一些高山草坡和林地。西部大部分布着森林。
  二、山峰
  迭山系山峰
  雷古山古名擂鼓山和露骨山,位城关乡北,西邻坪定。主峰海拔4154米,略低于南部岷山系青山梁主峰,居县境第二高峰,高出县城2750米,气势巍然挺拔。峰顶部岩石裸露,寸草不生。冬、春积雪如银,夏秋雷暴频起,故名擂鼓山。山神爷梁位于坪定乡西北,马鬃梁西,憨班乡北。主峰海拔4037米,峭峰壁立,形如“神仙",故名。
  黄家路山位于憨班乡黑峪西北,主峰海拔3957米。清代,黑峪黄土司与宕昌马土司为其子女联姻,曾抄捷径,翻越主峰近处凹山口,故名黄家路山。
  葱地山位县境西北巴藏乡北,主峰海拔3946米,峰麓草坡林地多生长野葱,故名。
  岷山系山峰
  插岗梁博峪乡与插岗乡分界山梁。高陡峻峭,主峰海拔3715米。从拱坝河谷到博峪河坝辟有3条小道,行人攀越山梁原始森林地带中,光线忽明忽暗,俗称“二十四个亮晃晃。”
  插岗梁东南有阿尔格梁、文县梁,白马池总梁,山势亦然陡峭。插岗梁以南有总梁(位于博峪乡西南)。
  青山梁位于武坪乡西南,主峰山岩峭壁,海拔4504米,为县境第一高峰。高峰豁口,有小道1条,经武坪乡南大海沟,通往四川南坪县西北达舍沟。
  青山梁西有黄池梁,山脊分布有天然水池。
  羊布梁位大峪、曲瓦乡南,主峰“肖奥吕”,海拔4074米。山脊凹处古辟便道两条,自大峪、曲瓦乡通往迭部县多儿乡。
  境内东南部铁坝乡南梁穷药山,海拔4152米。
  县境中部山系禅坪里山,海拔3269米,位八楞和拱坝乡界地带。
  三、盆地
  地质变迁时期,县境背斜岩层断裂带内沟槽,经历第四纪大规模黄土风积及长期雨水侵蚀,形成一些区域性的低势缓平的小盆地。
  县城盆地盆地形成初期,其高度约在海拔2000米左右。由于南、北山岩的制约影响,古河在盆地中复次弯流、取直,变化无常;又加附近支流强烈冲涮,原断裂带岩体受其侵蚀,盆地沉积被河水搬运,河床不断下切,久而久之,盆地降低到现在海拔1400米左右,面积约有12平方公里。
  弓子石乡盆地古为断裂山岩与北山夹峙的长带形平坦盆地。现高出白龙江河床600米以上,西至没水山村,东到石家山村台地,长约10公里,宽1——3公里。盆地形成后,洪沟溯源面积逐渐扩大,水土逐渐流失,平地出现斜坡。现在,大致保持平坦地势的仅有没水山,井坪、老庄。湾里、鲁家、坪里、石家山等地。
  井坪盆地位弓子石乡西,周高中低平,面积约2平方公里。无出水沟,泉水及雨水皆渗入低洼地层,井坪村座落其中。
  坪定乡盆地地质时期山体断裂之后形成。周山环绕,高出白龙江河床700米左右。东部盆地有靖边、坪定、西寨、柳坪等村,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西部盆地有九原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
  坪定东、西盆地南部溯源侵蚀严重,崖沟纵横,村庄座落在盆地北台地。坪定盆地以东为地层滑坡段。
  黑峪沟盆地山岩断裂以后形成,周山绝高环拱。由于溯源扩大,形成现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四周林木苍郁,谷地低而狭小,故有幽暗感觉。“黑峪”一名,疑以此而得名,藏语称“赛央”,为“黄盘”,或因出金沙,叫“金盘”。这里是清代岷州卫黄顿珠嘉措的世袭领地和政治中心。
  武坪盆地县南,拱坝河上游武坪沟河流域,周高中低,多丘陵,土地肥沃,面积约有11平方公里。盆地中分布着武坪,哈河坝、亚下、黄见等村庄。
  三角坪盆地县境中南部,吊草坡北,面积约有13平方公里。西、南为丘陵,三角坪沟北大部土地缓平。盆地内三角坪乡有三角坪村、落木山、磨里等村;池干乡有池干、干子沟、虎家湾等村。现在,盆地林木稀少,沟壑纵横,水土流失较重。
  后北山盆地县西,黑水沟水流域,周高山,面积约14平方公里,北高南低。现有阿阳坡、尕布、坝子等村。
  四、岩(溶)洞
  县内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地质相对稳定阶段,地层石灰岩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天然岩洞(溶洞)。有些洞穴遗留古代人类居住的痕迹,有些由于名僧曾经面壁苦修而成为名胜,有些洞穴在过去战乱兵燹中曾成为劳动人民避难之所。但凡人足及的岩洞,其钟乳石大部毁损,存者少。据调查勘测,全县有大小洞穴(包括人工洞穴、土洞)152个,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13个,100〜500平方米的23个,30〜100平方米的35个,30平方米以下的80个。(表一、二、三)
  舟曲县500平方米以上洞穴概况
  表一单位:米、平方米舟曲县100~500平方米洞穴概况
  表二
  舟曲县30-100平方米洞穴概况
  五、川坝
  地质第四纪时期,县内“一江两河”平稳弯流地段,泥沙大量淤积,日久遂形成今日沿岸20多处川坝。其次,也有洪沟冲积而成的扇形坝子。大的川坝有13处,面积居首者,峰迭乡瓜咱坝子约1400亩。现在,大部川坝开垦为农田。
  白龙江沿岸川坝
  1、曲瓦乡至立节乡地带有各皂坝、城马坝、上坝子、桃树坝、水地坝。其中曲瓦乡城马坝、巴藏乡上坝子、立节乡桃树坝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这里定居生活。
  2、峰迭乡地带有瓜咱坝、杜坝川。土地沃壤。
  3、城关乡地带有沙川坝、沿川坝。
  4、大川地带有大川坝、梁家坝。大川坝为洪沟冲积扇地。
  拱坝河沿岸川坝
  自西至东有武坪乡坝子、桥子,拱坝乡坎坎坝,大年乡力族坝(东、西)、骆驼坝、下大年坝。以上坝子均为河水冲积阶地,地势较平。其中,力族坝面积较大。
  博峪河沿岸坝子
  面积较大的有河坝、第二坎坝、古地坝等。
  第四节河湖瀑泉
  境内过境河流有白龙江及其支流拱坝河、博峪河以外,其他支流因受地形影响,流程短,湍急,共有40余条。
  一、河水
  (一白龙江及注入支流
  史称桓水(“因桓而来”)、羌水(谓之“天池白水”)、白水。藏语为“龙水”。
  白龙江
  发源于甘南州碌曲县郎木寺乡郭莽梁的德合拉卜哉山北曲哈尔登木西南两公里处,流经四川省若尔盖县、甘南州迭部、舟曲县和陇南武都、文县,至四川省广元南注入嘉陵江。
  白龙江自巴藏乡黑水沟口流入县境后,经巴藏、曲瓦。立节、憨班、峰迭、城关、江盘、南峪、大川乡境,至两河口出境,全长67.5公里。流经县内的白龙江比降大,两岸山体雄峻高大。由于河道切割深,河水多激流,奔腾咆哮。而在穿过窄狭险崖,转弯缓流地带,宽阔平稳,河滨形成一些冲积阶地,成为以后古人类赖以从事刀耕和锄耕农业,定居生活的台地。现在,这些遗留有古先民文化遗址的阶地上有现代村落和田地外,一般人们的住宅、田地,大部分布在半山或山顶上,人们上下山劳作和下山进行商品交易,步行艰辛,俗有“上山碰鼻子,下山磨屁股”,“寨子比山高,山比云彩高”的民谣。
  注入白龙江的支流大部发源于南山林地。
  黑水沟河位于县境西北,白龙江入境后的第一条注水河。源自葱地山,自北向南流,在各峪(磨上)注入白龙江。因沟内土层系灰黑色,不易粘结,遇水即溶,故水色为黑色,故名。
  大沟河又名曲瓦河,源于迭部、舟曲两县交接处,自南向北转东流;次源自南向北流,两源汇合曲瓦村东,出梨儿坝,自西注入白龙江。落差1210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60立方米。“曲”在藏语中为“水”、“河”之意,系拉萨方言:“瓦”和“哇”实际是“嘎"、"尕”的变音,是白色的意思。
  大峪沟河主源两支,出自羊布梁北麓,自南向北流,汇入溪流10条。沿沟多分布古城堡及梯田遗址,即三国时蜀将姜维屯田沓中要地。河水自溪岭村沟下转东北流,在立节村南注入白龙江,落差860米,流量每秒1.63米。
  拉尕沟河源于石家山南高山峻岭,自南向北流,在拉尕村下提引到山上,以大口径水泥管引灌白龙江南岸农田。余水于华年城古城遗址东注入白龙江。
  黑峪沟河县境西北。岀自雷古山西山神爷梁东和黄家路山。两源于老沟西赛央盆地处汇合南流,在项哈村西自北注入白龙江。
  瓜咱沟河峰迭乡境。源自大草坡北麓,与磨沟河、大峪河同出一山。汇合溪流7条,自西向东流,又转向东北流,在瓜咱城东自南注入白龙江,落差985米。
  武都关沟河源于雷古山,自柳坪村而下,经靖边,向南流于深峡之中,在武都关村西自北注入白龙江,落差900米,流量约每秒0.60立方米。
  武都关沟河所经深峡幽谷,激泄奔流,古道路沿其水拾级而上,徒步上行,极其艰难。40年代,未修公路时,是往来县城的唯一通道。
  三眼峪沟河源自雷古山东翠峰山内谷,流量每秒0.75立方米。
  罗家峪河源于大东山(本名五台山),经罗家峪,在县城驼岭东自北注入白龙江,水量约小于三眼峪河。
  黑水沟河位县城东南南峪乡境内。有两源,出自葱花坡东麓,于高峻崖顶跌宕而下,形成多层次瀑布,在南峪东自南注入白龙江。
  石门沟河两源。出自吊草坡北麓和葱花坡东麓,流经三角坪乡和池干乡。西源水经喇嘛庄和别列沟,过三角坪到石门沟;东源经前山梁下,至石门沟村东,与西源合,出天险石门,经石门坪自南入白龙江。其河干旱季节水量小,雨季,洪水出石门漫溢,泛滥成灾。
  石门沟河落差880米。
  金钱沟河源于吊草坡东侧,经八楞,向东北流,在沙湾南自西南注入白龙江, 落差1400米。(二)拱坝河及注入支流
  拱坝河
  位县境南。自西北向东流经武坪、插岗、拱坝、大年乡,在武都县槐树坝出境,流经黄鹿坝,自南注入白龙江,全长88公里余。源首支流大部出自南北山地,流经插岗后,注入支流多出自南山插岗梁。
  拱坝河是白龙江的大支流,主源出自羊布梁、黄池梁和大草坡峰谷,落差1830米,注入支流主要有15条。
  萨尹沟河首源大草坡,自北向南流。
  人命池沟河发源青山梁北麓,自南向北流,再转东北流,于沙滩林场自南注入拱坝河。
  人命池沟河源首在地质时期形成一方险池,故名。
  大海沟河两源,出自青山梁东麓,自南向北流,于大海沟村南2公里低沉地合,流经大海沟村,于沙滩村自南注入拱坝河,落差860米。
  大海沟林木青郁苍翠,水多瀑,山峰突奇,为县内最大原始森林风景地。现属舟曲林业局插岗林场伐木计划区,该场已在景地开辟公路。
  武坪沟河又名哈河坝河,源自葱花坡和吊草坡,有4源,自北向南流,分别在武坪乡政府驻地和黄见合,于沟口自北注入拱坝河。以前武坪乡森林广布,水量较大。现大部林木砍尽,水量降低。
  嘎儿里沟河发源青山梁东和插岗梁西部山地,主河由东南转北流,在角儿桥自南注入拱坝河,落差1240米,水域现为插岗林场育苗基地。
  插岗沟河源自插岗梁北,有两源,由南向北流。
  卡子沟河又名拱坝沟河,有3源,出自阿尔格梁,由南向北流,经卡子、麻一坪,在拱坝村合后,向西北流,于坎坎坝自南注入拱坝河,落差1320米。
  卡子沟源山脊古辟便道1条,为拱坝通博峪之捷径。
  铁坝沟河拱坝河最大支流,主源二,西源出自文县梁,与杰夏斯河在岔坪沟村合;东源出自白马池总梁,经尕地沟、天干、莫洛沟村,在铁坝村与西源合,流经喇嘛街、庄房村,在丁字河口由南注入拱坝河。落差1100米。
  瓜子沟河源自文县梁,由南向东北流。流量每秒0.35立方米。
  (三)博峪河及注入支流
  博峪河
  发源插岗梁南麓和野猪岭东麓崇山峻岭中。主源出自青山梁东麓。流域林海莽莽,花香鸟语,气候宜人。南部林地生栖着金丝猴、熊猫等珍贵动物。
  博峪河自西北经曲玛、草坡,到博峪村后向南流,在槐沟南出境后称中路河,在文县石鸡坝村西北注入白水江,再东南流经文县县城、玉垒至碧口水库人白龙江。其中博峪河长37.5公里,落差1800米,大小支流40余条,内有较大支流7条。
  偏沟河4源,出自博峪乡西。
  峰园子沟河5源,自西向东流。岔路沟河5源,位博峪乡东南,自西向东流入博峪河。
  开麻沟河位博峪乡东部,自北向南流,在河坝村自北注入博峪河。
  朱二日沟河位博峪乡东。
  (四)岷江
  俗称宕昌河。亦称羌水。发源于宕昌、岷县交接处,有两源,自北向南流,经哈达铺、宕昌、邓邓桥、官亭、化马等乡镇,在两河口注入白龙江,全长约130公里,其中舟曲境内约17公里,中牌乡为县境唯一岷江流域乡。落差约1000米。
  二、湖泊
  境内高山湖泊,主要是地质时期地壳内部区域性岩浆向外剧烈喷发所形成的一些火山口积水而成。
  青山梁湖分布有3处,湖呈圆形,大者约80平方米。湖周地势呈漏斗形和不规则形。
  人命池位大海沟高山周峰环拱之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湖水呈蒸腾状,热气弥漫,深不可测。附近地势陡斜,略呈漏斗形。相传:人近池边览景、忌喧哗吵闹,否则,暴雨冰雹倾至,甚至险出人命,叹为观止。湖水位不升降,水从底部岩隙沿人命池沟一崖洞泄出。
  大海沟湖位大海沟村南两公里水源汇合处,古为地层断沉积水成湖,面积数百亩,即海子石峡门内为原来的湖。因水切穿石峡和湖底沉积泥沙湖水泄流,露底。今有人工湖,恢复原来风光。
  锁儿头潭原位城关乡锁儿头村东南,为地层大滑坡后形成,面积约6000平方米,深1〜2米,清澈透底。相传潭内古置金鸭子两只。又传:清末,来西固洋人盗去一只金鸭,自此,山体滑坡不止。解放后70年代,村民将湖填平,修建成屋宅。
  三、瀑布
  境内山岩断层处和悬崖峭壁处有许多高低大小不一的溪瀑。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和频繁的干旱,现大部溪瀑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仅留迹象。
  县城南山溪瀑据说明清时期丰水,泻势磅礴,高约80米。现一处水量呈一细线;另一处无水可泻。
  峡里溪瀑位于县城西锁儿头村南山崖缝间,溪水从叠缸沟溢出,飞泻而下,高约200米,民有“峡里水,一条线”谣言。
  磨儿坪西沟溪爆位磨儿坪西南,距南峪13公里。多级散瀑,高约40米,景象引人。
  南峪黑水沟溪瀑位南峪东南黑水沟风景区,西南源有多层次(处)洗石红色瀑;坪西有通天瀑,高约150米;清水沟有13处五彩瀑。
  武坪大海沟溪瀑景地水量大,山峰石崖处有直瀑、滑石瀑、沟口有斜瀑。
  掉大那溪瀑位坪定北崖缝间,高约60米,现水量极小。另在金钱沟,嘎儿里沟,铁坝尕地沟,南峪沟小根尕沟等地亦有多处溪瀑。
  四、泉
  境内林木覆盖的高山岩溶、半山基岩缝隙水和河谷砂砾孔隙水,汇集成丰富的地下水源,流经地表以下低地溢出,形成诸多旺泉。舟曲县城古有“泉城”之称。
  三眼泉县城北崖底洞中涌出。相传舟曲古有九十九眼泉,泉水汹涌,城池、民居、农田时有毁损。后外来有胆识之人用铁棒固塞一眼最旺泉,使其顺地势出东山。自此,水势锐减,保住城池良田。现泉渐涸。凡逢干旱,三眼泉皆无水可涌。
  史载:三眼泉,“冲激浩瀚,穿城而过,入白龙江,近城田地,赖此灌溉”。(表)
  舟曲县城主要泉水情况
  间歇泉又名飞泉。位巴藏乡后北山村北石崖处。泉口碗口大,高70余米,雨季水压极大,喷出10米之外,飞洒而下。旱季,水压降底,或水涌出,或无水。每年端午节雨水丰盈,周围藏族群众来此宽衣沐浴,规模盛大。据传:是日,自然界的雨露泉药性浓烈,饮用和盥洗,有特殊治病功效。群众在此沐浴娱乐后,用水壶装满泉水而归。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