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南秦岭西翼与岷山山脉交汇地区。属西秦岭地质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山峦连绵,群峰耸起,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横贯县境。海拔高程1173〜4504米,相对髙差3331米,自然形成谷地多级气候带。
第一章地质地貌
第一节地质构造
舟曲地质,远在印支期造山运动时升为陆地。后经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南秦岭西翼岷山山系生成,呈东南——西北隆起伸延。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的复杂因素,以至多期性的断裂构造,其中背斜北翼沿葱地一舟曲县城一中牌一线发育的一组区域性挤压断裂带,控制分隔地层,影响着山体及白龙江沟槽的总体去向。
区域性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地震频繁,软硬相间的岩层斜角增大,山体结构松散;趋升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剧烈,地表切割显著,形成境.内峰峦重迭,山高谷深及有多级台地,小盆地和走山滑坡等地质现象。
境内裸露地层有古生界(代)志留系(纪)和中生界(代)三叠系(纪)褶皱成走向西北的复背斜。古生界主要为炭酸盐岩,其中志留系(纪)表现明显,有巨厚的含炭千枚岩,页岩间夹薄层灰岩。中生界三叠系是一套砂、页岩交互渗合的隆相碎硝岩。白垩系(纪)及新生界(代)第四系(第三系地层缺失)岩层呈水平状散布在上述褶皱岩系之上,为角度不整合地接触。页岩分上、中、下三段。下段是坚硬和半坚硬的紫红色砾岩。上段为紫红色、浅灰和绿色砂页岩,坚硬砂岩加少量坚硬砾岩,厚约2880米。第四系代表岩性卵粒、泥砾、角粒、碎块石等,构成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沿岸多级阶地,以及泥石流冲沟和洪积扇,其结构密实,呈半胶结状态。上覆黄土层松散角粒,厚2〜3米。为本县主要耕植性土壤。
根据裸露山岩地层层位和高台地发现的海生动物蚌等化石推析,古生界、中生界存在海相地层沉积。古生界志留系为本县最古老的地层。其后,中生界三叠系活跃的加里东运动与华西里运动构成此时此地地层的缺失。三叠系末大规模的印支运动,促使地史继续变动,自然环境不断演化,奠定了本县的地貌基本轮廊。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导使早期地质构造复活,破坏老地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地质新生代旧第三系(纪)的始新世和渐新世阶段,出现剧烈间歇性的阿喜山运动,地势抬升,是形成今日一江两河河谷间断性地多阶地的主要因素。地质第四纪晚期阶段,人类开始在县境活动。由于刀耕火种、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增大地质体的不稳定因素。洪冲积、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愈演愈烈,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第二节地形特征
地质第四纪经历漫长的早、中、晚期的演化,遂形成今日复杂的地理形貌。
县境地形呈一江两河深切。岷山、迭山纵横交错,山峦重叠,岭峻谷深,沟壑纵横,谷道狭窄,坡陡流急,山多川少,山地占总面积的87.7%。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部分山段岩石裸露,形成峻岭奇峰,自然景色壮观。有些可辟为旅游景观地。全县阳坡山地陡峻,多为岩石和小片草坡;阴坡山地稍缓,灌丛密布,平均坡度在30°〜35°之间,也有大于45°的坡面。江河沿岸二级以上支流甚多,有利于发展农田灌溉和建设小型水电站。在断层带通过的武坪、弓子石、坪定等乡,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分布着一些间断小盆地,为旱作农业的良好田地。其余大部分属15°〜25°左右的陡坡地。
第三节山盆地岩洞川坝
一、山系
县境南秦岭岷山山系和迭山山系连绵起伏,呈东南——西北向贯穿全境。白龙江谷地和拱坝河谷地海拔1170米以上。而南北突兀山峰高达4000米以上。县境中部的大草坡、葱花坡、吊草坡一带,山势较缓,海拔3000米左右。
1、迭山山系县北,与宕昌县接界,县内总长约65公里,山脊以南为地质断层带,覆盖着深层黄土和岩峰风化剥蚀的砂石。坐谷仰望峰峦,巍峨壮丽。盛夏,呈现多级气候;严冬,抵御北来冷风寒流,只有高山才有积雪。
2、岷山山系县南,与四川省南坪县分界,西跨迭部县境,略髙于迭山山系。东南趋低势,分为两支系:北支进入武都、文县境;南支人文县和四川南坪县境。
3、中部山系自西向东南走向,横卧白龙江,拱坝河之间,峰脊南北多丘陵, 形成一些高山草坡和林地。西部大部分布着森林。
二、山峰
迭山系山峰
雷古山古名擂鼓山和露骨山,位城关乡北,西邻坪定。主峰海拔4154米,略低于南部岷山系青山梁主峰,居县境第二高峰,高出县城2750米,气势巍然挺拔。峰顶部岩石裸露,寸草不生。冬、春积雪如银,夏秋雷暴频起,故名擂鼓山。山神爷梁位于坪定乡西北,马鬃梁西,憨班乡北。主峰海拔4037米,峭峰壁立,形如“神仙",故名。
黄家路山位于憨班乡黑峪西北,主峰海拔3957米。清代,黑峪黄土司与宕昌马土司为其子女联姻,曾抄捷径,翻越主峰近处凹山口,故名黄家路山。
葱地山位县境西北巴藏乡北,主峰海拔3946米,峰麓草坡林地多生长野葱,故名。
岷山系山峰
插岗梁博峪乡与插岗乡分界山梁。高陡峻峭,主峰海拔3715米。从拱坝河谷到博峪河坝辟有3条小道,行人攀越山梁原始森林地带中,光线忽明忽暗,俗称“二十四个亮晃晃。”
插岗梁东南有阿尔格梁、文县梁,白马池总梁,山势亦然陡峭。插岗梁以南有总梁(位于博峪乡西南)。
青山梁位于武坪乡西南,主峰山岩峭壁,海拔4504米,为县境第一高峰。高峰豁口,有小道1条,经武坪乡南大海沟,通往四川南坪县西北达舍沟。
青山梁西有黄池梁,山脊分布有天然水池。
羊布梁位大峪、曲瓦乡南,主峰“肖奥吕”,海拔4074米。山脊凹处古辟便道两条,自大峪、曲瓦乡通往迭部县多儿乡。
境内东南部铁坝乡南梁穷药山,海拔4152米。
县境中部山系禅坪里山,海拔3269米,位八楞和拱坝乡界地带。
三、盆地
地质变迁时期,县境背斜岩层断裂带内沟槽,经历第四纪大规模黄土风积及长期雨水侵蚀,形成一些区域性的低势缓平的小盆地。
县城盆地盆地形成初期,其高度约在海拔2000米左右。由于南、北山岩的制约影响,古河在盆地中复次弯流、取直,变化无常;又加附近支流强烈冲涮,原断裂带岩体受其侵蚀,盆地沉积被河水搬运,河床不断下切,久而久之,盆地降低到现在海拔1400米左右,面积约有12平方公里。
弓子石乡盆地古为断裂山岩与北山夹峙的长带形平坦盆地。现高出白龙江河床600米以上,西至没水山村,东到石家山村台地,长约10公里,宽1——3公里。盆地形成后,洪沟溯源面积逐渐扩大,水土逐渐流失,平地出现斜坡。现在,大致保持平坦地势的仅有没水山,井坪、老庄。湾里、鲁家、坪里、石家山等地。
井坪盆地位弓子石乡西,周高中低平,面积约2平方公里。无出水沟,泉水及雨水皆渗入低洼地层,井坪村座落其中。
坪定乡盆地地质时期山体断裂之后形成。周山环绕,高出白龙江河床700米左右。东部盆地有靖边、坪定、西寨、柳坪等村,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西部盆地有九原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
坪定东、西盆地南部溯源侵蚀严重,崖沟纵横,村庄座落在盆地北台地。坪定盆地以东为地层滑坡段。
黑峪沟盆地山岩断裂以后形成,周山绝高环拱。由于溯源扩大,形成现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四周林木苍郁,谷地低而狭小,故有幽暗感觉。“黑峪”一名,疑以此而得名,藏语称“赛央”,为“黄盘”,或因出金沙,叫“金盘”。这里是清代岷州卫黄顿珠嘉措的世袭领地和政治中心。
武坪盆地县南,拱坝河上游武坪沟河流域,周高中低,多丘陵,土地肥沃,面积约有11平方公里。盆地中分布着武坪,哈河坝、亚下、黄见等村庄。
三角坪盆地县境中南部,吊草坡北,面积约有13平方公里。西、南为丘陵,三角坪沟北大部土地缓平。盆地内三角坪乡有三角坪村、落木山、磨里等村;池干乡有池干、干子沟、虎家湾等村。现在,盆地林木稀少,沟壑纵横,水土流失较重。
后北山盆地县西,黑水沟水流域,周高山,面积约14平方公里,北高南低。现有阿阳坡、尕布、坝子等村。
四、岩(溶)洞
县内峰峦叠嶂,地形复杂。地质相对稳定阶段,地层石灰岩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天然岩洞(溶洞)。有些洞穴遗留古代人类居住的痕迹,有些由于名僧曾经面壁苦修而成为名胜,有些洞穴在过去战乱兵燹中曾成为劳动人民避难之所。但凡人足及的岩洞,其钟乳石大部毁损,存者少。据调查勘测,全县有大小洞穴(包括人工洞穴、土洞)152个,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13个,100〜500平方米的23个,30〜100平方米的35个,30平方米以下的80个。(表一、二、三)
舟曲县500平方米以上洞穴概况
表一单位:米、平方米舟曲县100~500平方米洞穴概况
表二
舟曲县30-100平方米洞穴概况
五、川坝
地质第四纪时期,县内“一江两河”平稳弯流地段,泥沙大量淤积,日久遂形成今日沿岸20多处川坝。其次,也有洪沟冲积而成的扇形坝子。大的川坝有13处,面积居首者,峰迭乡瓜咱坝子约1400亩。现在,大部川坝开垦为农田。
白龙江沿岸川坝
1、曲瓦乡至立节乡地带有各皂坝、城马坝、上坝子、桃树坝、水地坝。其中曲瓦乡城马坝、巴藏乡上坝子、立节乡桃树坝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这里定居生活。
2、峰迭乡地带有瓜咱坝、杜坝川。土地沃壤。
3、城关乡地带有沙川坝、沿川坝。
4、大川地带有大川坝、梁家坝。大川坝为洪沟冲积扇地。
拱坝河沿岸川坝
自西至东有武坪乡坝子、桥子,拱坝乡坎坎坝,大年乡力族坝(东、西)、骆驼坝、下大年坝。以上坝子均为河水冲积阶地,地势较平。其中,力族坝面积较大。
博峪河沿岸坝子
面积较大的有河坝、第二坎坝、古地坝等。
第四节河湖瀑泉
境内过境河流有白龙江及其支流拱坝河、博峪河以外,其他支流因受地形影响,流程短,湍急,共有40余条。
一、河水
(一白龙江及注入支流
史称桓水(“因桓而来”)、羌水(谓之“天池白水”)、白水。藏语为“龙水”。
白龙江
发源于甘南州碌曲县郎木寺乡郭莽梁的德合拉卜哉山北曲哈尔登木西南两公里处,流经四川省若尔盖县、甘南州迭部、舟曲县和陇南武都、文县,至四川省广元南注入嘉陵江。
白龙江自巴藏乡黑水沟口流入县境后,经巴藏、曲瓦。立节、憨班、峰迭、城关、江盘、南峪、大川乡境,至两河口出境,全长67.5公里。流经县内的白龙江比降大,两岸山体雄峻高大。由于河道切割深,河水多激流,奔腾咆哮。而在穿过窄狭险崖,转弯缓流地带,宽阔平稳,河滨形成一些冲积阶地,成为以后古人类赖以从事刀耕和锄耕农业,定居生活的台地。现在,这些遗留有古先民文化遗址的阶地上有现代村落和田地外,一般人们的住宅、田地,大部分布在半山或山顶上,人们上下山劳作和下山进行商品交易,步行艰辛,俗有“上山碰鼻子,下山磨屁股”,“寨子比山高,山比云彩高”的民谣。
注入白龙江的支流大部发源于南山林地。
黑水沟河位于县境西北,白龙江入境后的第一条注水河。源自葱地山,自北向南流,在各峪(磨上)注入白龙江。因沟内土层系灰黑色,不易粘结,遇水即溶,故水色为黑色,故名。
大沟河又名曲瓦河,源于迭部、舟曲两县交接处,自南向北转东流;次源自南向北流,两源汇合曲瓦村东,出梨儿坝,自西注入白龙江。落差1210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60立方米。“曲”在藏语中为“水”、“河”之意,系拉萨方言:“瓦”和“哇”实际是“嘎"、"尕”的变音,是白色的意思。
大峪沟河主源两支,出自羊布梁北麓,自南向北流,汇入溪流10条。沿沟多分布古城堡及梯田遗址,即三国时蜀将姜维屯田沓中要地。河水自溪岭村沟下转东北流,在立节村南注入白龙江,落差860米,流量每秒1.63米。
拉尕沟河源于石家山南高山峻岭,自南向北流,在拉尕村下提引到山上,以大口径水泥管引灌白龙江南岸农田。余水于华年城古城遗址东注入白龙江。
黑峪沟河县境西北。岀自雷古山西山神爷梁东和黄家路山。两源于老沟西赛央盆地处汇合南流,在项哈村西自北注入白龙江。
瓜咱沟河峰迭乡境。源自大草坡北麓,与磨沟河、大峪河同出一山。汇合溪流7条,自西向东流,又转向东北流,在瓜咱城东自南注入白龙江,落差985米。
武都关沟河源于雷古山,自柳坪村而下,经靖边,向南流于深峡之中,在武都关村西自北注入白龙江,落差900米,流量约每秒0.60立方米。
武都关沟河所经深峡幽谷,激泄奔流,古道路沿其水拾级而上,徒步上行,极其艰难。40年代,未修公路时,是往来县城的唯一通道。
三眼峪沟河源自雷古山东翠峰山内谷,流量每秒0.75立方米。
罗家峪河源于大东山(本名五台山),经罗家峪,在县城驼岭东自北注入白龙江,水量约小于三眼峪河。
黑水沟河位县城东南南峪乡境内。有两源,出自葱花坡东麓,于高峻崖顶跌宕而下,形成多层次瀑布,在南峪东自南注入白龙江。
石门沟河两源。出自吊草坡北麓和葱花坡东麓,流经三角坪乡和池干乡。西源水经喇嘛庄和别列沟,过三角坪到石门沟;东源经前山梁下,至石门沟村东,与西源合,出天险石门,经石门坪自南入白龙江。其河干旱季节水量小,雨季,洪水出石门漫溢,泛滥成灾。
石门沟河落差880米。
金钱沟河源于吊草坡东侧,经八楞,向东北流,在沙湾南自西南注入白龙江, 落差1400米。(二)拱坝河及注入支流
拱坝河
位县境南。自西北向东流经武坪、插岗、拱坝、大年乡,在武都县槐树坝出境,流经黄鹿坝,自南注入白龙江,全长88公里余。源首支流大部出自南北山地,流经插岗后,注入支流多出自南山插岗梁。
拱坝河是白龙江的大支流,主源出自羊布梁、黄池梁和大草坡峰谷,落差1830米,注入支流主要有15条。
萨尹沟河首源大草坡,自北向南流。
人命池沟河发源青山梁北麓,自南向北流,再转东北流,于沙滩林场自南注入拱坝河。
人命池沟河源首在地质时期形成一方险池,故名。
大海沟河两源,出自青山梁东麓,自南向北流,于大海沟村南2公里低沉地合,流经大海沟村,于沙滩村自南注入拱坝河,落差860米。
大海沟林木青郁苍翠,水多瀑,山峰突奇,为县内最大原始森林风景地。现属舟曲林业局插岗林场伐木计划区,该场已在景地开辟公路。
武坪沟河又名哈河坝河,源自葱花坡和吊草坡,有4源,自北向南流,分别在武坪乡政府驻地和黄见合,于沟口自北注入拱坝河。以前武坪乡森林广布,水量较大。现大部林木砍尽,水量降低。
嘎儿里沟河发源青山梁东和插岗梁西部山地,主河由东南转北流,在角儿桥自南注入拱坝河,落差1240米,水域现为插岗林场育苗基地。
插岗沟河源自插岗梁北,有两源,由南向北流。
卡子沟河又名拱坝沟河,有3源,出自阿尔格梁,由南向北流,经卡子、麻一坪,在拱坝村合后,向西北流,于坎坎坝自南注入拱坝河,落差1320米。
卡子沟源山脊古辟便道1条,为拱坝通博峪之捷径。
铁坝沟河拱坝河最大支流,主源二,西源出自文县梁,与杰夏斯河在岔坪沟村合;东源出自白马池总梁,经尕地沟、天干、莫洛沟村,在铁坝村与西源合,流经喇嘛街、庄房村,在丁字河口由南注入拱坝河。落差1100米。
瓜子沟河源自文县梁,由南向东北流。流量每秒0.35立方米。
(三)博峪河及注入支流
博峪河
发源插岗梁南麓和野猪岭东麓崇山峻岭中。主源出自青山梁东麓。流域林海莽莽,花香鸟语,气候宜人。南部林地生栖着金丝猴、熊猫等珍贵动物。
博峪河自西北经曲玛、草坡,到博峪村后向南流,在槐沟南出境后称中路河,在文县石鸡坝村西北注入白水江,再东南流经文县县城、玉垒至碧口水库人白龙江。其中博峪河长37.5公里,落差1800米,大小支流40余条,内有较大支流7条。
偏沟河4源,出自博峪乡西。
峰园子沟河5源,自西向东流。岔路沟河5源,位博峪乡东南,自西向东流入博峪河。
开麻沟河位博峪乡东部,自北向南流,在河坝村自北注入博峪河。
朱二日沟河位博峪乡东。
(四)岷江
俗称宕昌河。亦称羌水。发源于宕昌、岷县交接处,有两源,自北向南流,经哈达铺、宕昌、邓邓桥、官亭、化马等乡镇,在两河口注入白龙江,全长约130公里,其中舟曲境内约17公里,中牌乡为县境唯一岷江流域乡。落差约1000米。
二、湖泊
境内高山湖泊,主要是地质时期地壳内部区域性岩浆向外剧烈喷发所形成的一些火山口积水而成。
青山梁湖分布有3处,湖呈圆形,大者约80平方米。湖周地势呈漏斗形和不规则形。
人命池位大海沟高山周峰环拱之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湖水呈蒸腾状,热气弥漫,深不可测。附近地势陡斜,略呈漏斗形。相传:人近池边览景、忌喧哗吵闹,否则,暴雨冰雹倾至,甚至险出人命,叹为观止。湖水位不升降,水从底部岩隙沿人命池沟一崖洞泄出。
大海沟湖位大海沟村南两公里水源汇合处,古为地层断沉积水成湖,面积数百亩,即海子石峡门内为原来的湖。因水切穿石峡和湖底沉积泥沙湖水泄流,露底。今有人工湖,恢复原来风光。
锁儿头潭原位城关乡锁儿头村东南,为地层大滑坡后形成,面积约6000平方米,深1〜2米,清澈透底。相传潭内古置金鸭子两只。又传:清末,来西固洋人盗去一只金鸭,自此,山体滑坡不止。解放后70年代,村民将湖填平,修建成屋宅。
三、瀑布
境内山岩断层处和悬崖峭壁处有许多高低大小不一的溪瀑。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和频繁的干旱,现大部溪瀑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仅留迹象。
县城南山溪瀑据说明清时期丰水,泻势磅礴,高约80米。现一处水量呈一细线;另一处无水可泻。
峡里溪瀑位于县城西锁儿头村南山崖缝间,溪水从叠缸沟溢出,飞泻而下,高约200米,民有“峡里水,一条线”谣言。
磨儿坪西沟溪爆位磨儿坪西南,距南峪13公里。多级散瀑,高约40米,景象引人。
南峪黑水沟溪瀑位南峪东南黑水沟风景区,西南源有多层次(处)洗石红色瀑;坪西有通天瀑,高约150米;清水沟有13处五彩瀑。
武坪大海沟溪瀑景地水量大,山峰石崖处有直瀑、滑石瀑、沟口有斜瀑。
掉大那溪瀑位坪定北崖缝间,高约60米,现水量极小。另在金钱沟,嘎儿里沟,铁坝尕地沟,南峪沟小根尕沟等地亦有多处溪瀑。
四、泉
境内林木覆盖的高山岩溶、半山基岩缝隙水和河谷砂砾孔隙水,汇集成丰富的地下水源,流经地表以下低地溢出,形成诸多旺泉。舟曲县城古有“泉城”之称。
三眼泉县城北崖底洞中涌出。相传舟曲古有九十九眼泉,泉水汹涌,城池、民居、农田时有毁损。后外来有胆识之人用铁棒固塞一眼最旺泉,使其顺地势出东山。自此,水势锐减,保住城池良田。现泉渐涸。凡逢干旱,三眼泉皆无水可涌。
史载:三眼泉,“冲激浩瀚,穿城而过,入白龙江,近城田地,赖此灌溉”。(表)
舟曲县城主要泉水情况
间歇泉又名飞泉。位巴藏乡后北山村北石崖处。泉口碗口大,高70余米,雨季水压极大,喷出10米之外,飞洒而下。旱季,水压降底,或水涌出,或无水。每年端午节雨水丰盈,周围藏族群众来此宽衣沐浴,规模盛大。据传:是日,自然界的雨露泉药性浓烈,饮用和盥洗,有特殊治病功效。群众在此沐浴娱乐后,用水壶装满泉水而归。第二章气候
舟曲地处祖国大陆中部,属暖温带湿润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其特点:寒暑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少而不均匀。受地形影响,高山与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历史气候演变资料短缺。
1959年12月1日建立县气候观测站后,观测项目有气压、温度、湿度、云、能见度、风、降水、天气现象、日照、蒸发、冻土。1962年7月撤销观测站,1972年1月改建舟曲县气象站。1979年12月归属甘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局管理。观测项目有地温、土壤湿度、积雪、农作物发育期、能见度、天气现象。定期发布短期、中期、长期天气预报。1984年12月始装用ZSQ——IB型气象传真收片机,定时接收兰州中心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图,500np高空图,地面分析图和北京发布的涡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厚度等物理量图。1986年引进PC——1500计算机微电脑及软件新技术。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名,其中大专1名,中专5名。
第一节四季气候
春季
春季温暖,气温回升,降水偏少,日照时数渐多,常有春旱发生。由于冷空气侵入,引起降温,“形成倒春寒”,高山阴湿地区的冬小麦等农作物易受冻害。
夏季
夏季温热无酷暑。降水逐渐增加,日照适中。伏旱、冰雹、暴洪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给农业生产易带来极大损失。
秋季
秋季温凉多阴雨,10月上旬有持续降温过程,易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由于日照逐渐减少,气温偏低,热量光照条件不足,严重影响秋粮的成熟程度。
冬季
冬季干温无严寒,降雪少,易成冬干。形成翌年严重春旱。第二节温度风云雾天气现象
一、温度
温度的年变化及历史演变舟曲年平均气温12.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7℃,年较差21.3℃。历史上有观测资料以来,年均气温最高的是1972年、1973年、1978年,平均气温为13.3℃气温最低的1976年是12.1℃。年均气温,70〜80年代高于60年代。
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根据观测资料表明: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5.2℃,出现在1974年7月23日。极端低温为-10.2℃,出现在19乃年12月14日。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8.其,最低为8.9℃。最高的7、8两月,为28.2C,最低的1月,为6.4C。
气温的旬变化本县全年旬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中旬年平均气温最高为8月上旬23.9℃,最低1月上旬和12月下旬为1.5℃2月中旬〜11月下旬,旬平均气温均在5.0℃以上。3月下旬~11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在10.0℃以上。4月下旬〜10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在15.0℃以上。6月中旬〜8月下旬,旬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年内2月上旬气温始持续回升。9月上旬开始下降,11月上旬气温持续下降。
舟曲县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状况
地表温度14.8℃,最高月份7月,历年平均26.4℃,最低1月,历年平均地表极端最高温度68.5℃,出现于1974年7月18日。地表极端最低温--4.6C。出现于1975年12月14日。
冻土层深度县城在24厘米以下。极冻的一次深达24厘米,1975年12月16日和17日出现。沙滩气象观测点曾于1980年观测到深度为60厘米的冻土,持续10天之久。
无霜期河川地区平均无霜期240天。最长的1979年271天,最短的1972年193天。最早的初日2月15日,最迟的初日4月11日。最早的终日10月20日,最晚的终日11月19日。铁坝、八楞、大川、南峪等地无霜期最长,九原、石家山、沙滩等村无霜期最短。
风
风向风速盛行东南风。年测最多风向频率是静风和东南风。静风频率为39%,东南风频率为37%。风速年平均2.2米/秒。3、4月平均风速最大2.7米/秒012月最小1.7米/秒。1987年7月24日,出现过一次17米/秒的最大风速。
瞬间风速大于或等于8级的日数年平均仅有2次。最多的1987年出现5次。1972年、1977年、1979年没有出现8级以上大风。1987年7月24日观测到一次26米/秒的10级大风。
云量本县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的日数176天,占全年总云量的48.0%。低云量大于8成的日数25天,占全年的6.8%。总云量小于2成的日数50天,占全年的13.7%。低云量小于2成的日数160天,占全年的44%。
云高境空卷云最高,海拔6900米。最低碎层云,海拔1800米。
云状1972〜1990年,记录云状有毛卷云、密卷云、伪卷云、钩卷云、雨层云、碎雨云、透光高层云、蔽光高层云、透光高积云、蔽光高积云、荚状高积云、积云性高积云、堡状高积云、淡积云、碎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透光层积云、蔽光层积云、积云性层积云、碎层云。
低谷雾低谷雾日很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武坪、坪定、弓子石、大峪、曲瓦、三角坪、池干、八楞等乡地雾较多,大多是辐射雾。
天气现象夏秋多于冬春。其中降水现象8种: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其他现象11种:轻雾、露、霜、积雪、结冰、扬沙、浮尘、雷暴、闪电、大风、飙。另有不予记载的日(月)晕、日(月)华、彩虹。一、降水
县境降水分布差异很大,西南多于东北,山区多于河谷。海拔升高降水量亦增大。拱坝河流域降水量大于白龙江流域,两地1500米以上同高度降水量差异越高越大。西南部年均降水量900毫米以上。西北、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中部海拔高程1500〜1800米地区,年降水量540〜640毫米。东南部1100〜1400米同高度降水量的差异又显著增大。铁坝海拔高程1300米,年降水量526.9毫米。舟曲县城高度1400米,年降水量447毫米。1500米以下地区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间。
二、降水季节分布
春季平均降水量11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5.1%。夏季219.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9.2%。秋季110.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4.7%。冬季4.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1%。
三、降水变革
月降水变革最大的12月份100%,1月、2月分别是93%、86%,冬季大于其他各季,最小5月份23%,年降水率只有11%。
第一场透雨平均日期为5月2日,最早出现于3月31日,最晚6月20日。过程最大降水量32.7毫米,出现于1981年5月9日。
四、降水日数
舟曲大于0.1毫米的年降水平均数120天,其中达到小雨0.10-9.90毫米的降水日数91天。中雨10〜24.9毫米的降水日数11天。大雨25〜49.9毫米的降水日数仅有1天,大都集中在7、8两个月。暴雨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水日数19年中出现过1次。降水日数最多的是5、6、7月。连续降水日数为14天,出现于1990年6月20日〜7月3日,过程降水量38.1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973年10月23日〜1974年1月15日共85天。
五、降水强度
北部地区及迎风坡降水强度大于南面。19年间一日最大降水量极值57.2毫米,出现于1973年7月12日。25毫米以上的大雨日数年平均只有一次,最多的3次。1974、1977、1980年3年未出现25毫米以上降水日数。六、降雪、积雪
舟曲降雪最早始于10月21日,最迟1月8日。最早结束于2月17日,最迟结束于4月16日。降雪期最长178天,最短72天。降雪期平均初日为11月29日,终日为3月22日,平均降雪期114天。年降雪日数最多为14天,最少1天,平均降雪日数7天,积雪期最长50天,最短1天。最早初日11月16日,最迟4月1日。终日最早12月8日,最迟4月1日。平均初日1月7日,终日2月13日。平均积雪期28天,积雪日数最多为9天,少则1天,平均积雪日数4天,最深积雪5厘米,出现于1985年1月4日。
舟曲县月平均降水及极端降水量
单位:毫米
七、日照
全年时数1728.6小时,年日照率39%。随海拔高度增加,日照时数增加。冬季云量少,日照率44%以上,为全年日照最多的季节。12月份总日照时数达到146.8小时,日照率48%,每日平均4.7小时,秋季阴天多,日照时数相应减少,9月份总日照时数114.3小时,日照率只有31%,为全年最少月,每天仅有3.7小时。
舟曲县月、季、年日照时数
第三章水文
第一节地表水
境内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过境流程总长193.5公里,支流40余条注入,集水面积298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岀境径流量36.9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天然降水)多年11.84亿立方米,占32%;白龙江入境水25.04亿立方米,占68%。
一、白龙江
冇大小22条支流注入,总集水面积1330.2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68亿立方米。据立节水文站观测记载:白龙江径流系数0.499。年均流量81.90立米/秒,最大洪水流量189立1米/秒,最小枯水流量9.26立方米/秒。白龙江落差420米。年总径流量28.72亿立方米,发展水电前景开阔。其水质酸碱度在7.2〜8.0之间,矿化度为95.3〜104.4毫米/升,符合人畜饮用。
二、拱坝河
总集水面积1164.1平方公里,落差1800米。综合经流系数0.554。年均流量17.44立方米/秒(最大29.2立方米/秒,最小2.45立方米/秒)。年产径流量5.50亿7方米。沿岸植被覆盖条件良好,泥沙含量轻微,流量较稳定,有利于发展小水电。水质良好,无污染。可供人畜饮用和发展渔业。
三、博峪河
发源于县境南部青山梁东侧,全长37.5公里,落差1880米,集水面积458.9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45立米/秒,年产径流量2.66亿立方米。流量稳定,泥沙含量少,有利于发展小水电。水质符合人畜饮用。
四、岷江
积水面积30.53平方公里(仅中牌乡)。流量0.27立方米/秒,年产径流量0.085亿立方米。所承雨水多以漫流形式注入岷江,没有支流。第二节地下水
本县地处构造带边缘,地质断层,裂隙多,河床下切深,地下水主以裂隙水,承压水、泉水等形式存在。
舟曲县四大流域地下水特征值
全县地下水动储量3.54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径流量的9.58%,径流模数3.76公升/秒/平方公里,人均年占有地下水3008.64立方米。现有饮水泉约210眼,仅供一部分村庄的生活用水。
据1981年对地下水抽样分析结果:白龙江流域舟曲县城以上水质PH值在8.2—7.4之间,总硬度在80.1—27毫克/升之间。拱坝河流域PH值在82—7.4之间,总硬度151.4—78.5毫克/升之间。博峪河流域PH值8.2—7.1之间,总硬度在151—78毫克/升之间。以上各流域水质PH值和总硬度均符合水电部生活用水PH值是6.5—8.5的规定。灌溉用水PH值是5.6—8.5,总硬度小于250毫克/升的标准要求。
第三节水能
全县三条干流和40余条主要支流及岷江水能总蕴藏量77.8万千瓦,其中白龙江干流42万千瓦,占53.98%;拱坝河流域25万千瓦,占32.13%;博峪河流域9万千瓦,占11.56%;岷江流域1.8万千瓦,占3.31%。全县水能可开发量7.8万千瓦,其中白龙江流域5.39万千瓦,拱坝河流域为1.75万千瓦,博峪河流域为0.58万千瓦。目前全县水能可开发率为0.265%,其中白龙江流域0.127%,拱坝河流域0.074%,博峪河流域为0.064%。(表一、二、三)舟曲县白龙江主要支流水力值
舟曲县拱坝河及其支流水力值
舟曲县博峪河及其支流水力值
本县水能资源的利用转化电能,14条较大的支流和3条主流建电站共47座,装机容量7247.7千瓦,其中白龙江流域(干流)的水能已开发量0.67万千瓦,拱坝河流域的水能已开发量0.10万千瓦,博峪河流域的水能已开发量是0.01万千瓦。全县水能已开发量占总蕴藏能量0.81%,占可开发量的8.07%,其中,白龙江流域上游的曲瓦沟、大峪沟电站密集,水能开发充分,利用率分别高达55.66%和66.39%, 八楞乡花园沟,利用率达100%,其他地区开发程度偏低,一般在10%。
水磨是一种古老的水力机械,它可以使水能转化成机械能,目前在很多地方还存在。据查,全县约有水磨330座。若按每座一年运行8个月,磨面量100公斤/天计算,则年加工面粉量可达8000吨,可供4.2万人的年食用量。
第四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壤性质
舟曲县土壤分5个土类,8个亚类,27个土属。
一、亚高山草甸土土类
面积267.0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5%。以碳酸盐岩类,泥质岩类风化残积坡积物与黄土状物质为母质,呈带状分布于气候冷湿的马鬃岗梁等海拔3300〜4000米山地间。由于地气阴凉,土体潮湿,机质分解缓慢,积累较快,促成该土类的成土过程。其表层黑色草毡,呈半腐解状态,根系盘结明显,土体松软富弹性,质地轻壤或重壤,结构呈团粒或团块状,有机质含量高达10—20%,全氮0.5—0.9%。碳氮化12—14:1,厚度5—8厘米,其下腐植质层有机质含量8—20%,全氮0.1-0.8%。以下各层次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下降,土色明显变浅。腐植层下向母质过度处多出现少量黄色锈斑。土体中碳酸钙淋失强烈,呈弱酸性至中性,酸碱度为6—7。此类土壤中除生.长一些灌丛和细叶苔草、蒿草等草本植物外,无耕作条件,土壤人为影响小,土体完整。
二、暗棕壤土土类
一般分布在海拔2600—3500米的高山阴坡和海拔3100—3300米的高山阳坡地带。面积711.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84%。成土母质多为碳酸盐岩、泥质岩、红砂砾岩风化坡积物与黄土。由于降水量多,生成温度低,腐植化作用强烈。腐植质层有机质含量10—45%,全氮含量0.5—1.6%,碳氮比为13—18:1。碳酸钙淋洗强烈,但因凋落物富含钙镁,土壤溶液中也有一定的钙镁。酸碱度为6—7.5,有机质蓄水多,土体过湿。处于嫌气条件下,土壤表层分布有红棕色薄膜。土体有轻度的沉积粘化现象,人为活动影响轻微。
三、山地棕壤土土类
分布在海拔2300—2600米的半山地区,呈带状,面积817.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4%。成土母质以页岩、千枚岩等泥质岩类风残积坡积物和黄土为主。碳酸盐岩类与酸性岩类风化的残积坡积物次之。生成于暗棕壤以下湿润的山地森林地带和林间草地。土壤的淋溶、粘化和有机质积累的腐化过程明显,易溶盐和碳酸钙被淋洗,酸碱度6—7.0。但是,发育在黄土和碳酸盐岩类风化物上的酸碱度略高。此土类表层一般有0—7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其下有厚约20—30厘米的腐植质层,内有机质含量为2—23%,全氮0.2—1.2%。腐植层下多有向粘化层过度的层次,一般厚度20—60厘米左右,呈块状或棱块状结构,表面有棕红色或暗褐色铁胶膜。
四、褐土土类
分布在山地棕壤上下部,湿潮土之上。即海拔1200—2300米的阴山山坡和海拔1200—2700米的阳山山坡一带,面积1136.25平方公里,占全县农用地的92%。该土类以沉积粘化为主,粘化层明显,土体呈棕褐色,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沉积活跃,形成假菌系状、根管状、斑块状沉积,因长期耕种,耕作层土壤有复盐现象,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性偏碱,酸碱度为6.5—8.5,有机质积累弱于暗棕壤和山地棕壤,表层有机质含量1—11%,全氮0.05—0.5%,全磷0.017—0.128%,全钾1.45—2.95%。速效磷为2—25ppm,速效钾105—1058ppm。林地腐植质积累多,有机质的含量比农地高。五、潮土土类
分布在白龙江、拱坝河两岸低洼的冲积阶地上,大部为20世纪60〜70年代打坝淤地所形成,面积3.48平方公里。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经常受地下水的浸润,发生干湿交替的变化。土壤中有还原淋溶和氧化沉积所形成的锈纹斑和铁镒结构。土体构成主要为上粘上下砂的漏砂田,俗称棉麻砂土。上部有20—30厘米的人工垫土层,其下为河水淤积的细砂或卵石层,亦有原有的细土层或垫土层的土体。该土通体石灰反映强烈,无明显的钙积层。土壤酸碱度为8.2—8.6,有机质含量1—3%,全氮0.07—0.2%,全磷0.07—0.08%,全钾2.0—2.5%。速效磷4—35ppm,速效钾42—600ppm。
第二节植被分布
本县复杂多变的山地气候和一定的雨量构成植物多区域、多层次、多种类生长的主要因素。全县植被状况区域差异性大,白龙江谷地植被覆盖差,形成泥石流多发区。南部拱坝河博峪河流域和西部深山峡谷多林木覆盖,植被条件较好。草场植被多分布在阳坡及一江两河沿岸较平缓的地方。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4.7%。木本植物有42科、61属、170余种。优势树种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桦树等。草场植被有12科40余种,主要有苜蓿、早熟禾、鹅冠草、野豌豆、莎草等牧草。另有野生药材600余种,经济树20余种,其他野生植物500余种。
一、针叶林带
高山杜鹃冷杉组多分布在海拔3200—3500米之间的中高山地区,有林地的上线。立木组成以冷杉为主,以下有金背杜鹃等。草被层因受条件限制盖度不到10%。苔藓层发达,盖度在60—100%之间,厚度约20—30厘米。
苔藓箭竹针叶林组全县分布最广,多分布在海拔2600—3200米的中高山一带,此下深沟阴坡亦有分布。立木组以云杉、冷杉为主。云杉中又以细叶云杉为主。亚乔木以箭竹、桦等为主,覆盖度80%以上。草被层以石芥菜、苔藓、七筋菇、蕨盖蕨、珠芋蓼等为主。
油松林组多分布在海拔2200—2800米的宽谷阳坡和半阳坡地带,单层纯林分布,林分密度适中,生长良好。其下木及草层不发达。苔藓稀少。下木中以喜光的虎榛子、胡枝子等灌木为主。草被层以小叶樟、香青、蒿等为主。
二、针、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中山下部阳坡一带(白龙江谷地2600米以下,拱坝河谷地2400米以下)。立木组林分多呈第二、三层的复层林。针叶树种以细叶云杉、岷江冷杉、铁杉等为主,有华山松、油松等组成的一层林冠。阔叶树种有辽东栋、椴树、械树、白杨、桦、高山栋等。下木层(多阴坡地),覆盖度60%左右,以扁核桃、青叶、卫矛等为主,其中阳坡的覆盖度在50%以下,以南犁、悬钩子、柳树、蘖等为主,草被层不发达。阴坡苔蘇层较发达,覆盖度60—80%。
三、栽培
固有的天然植被被砍伐后,地表植被皆以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和农作物所替代,分布在半高山地区。
四、草场
草甸、灌丛和林缘草场总面积121.9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82.61万多亩。牧草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
草甸草场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3800米的地区,总面积38.91万亩,占草场植被面积的41.76%。随着坡向的变化,常与森林灌丛混布,草场牧草约有20种左右,生长良好,中生牧草占优势;同时也有少量地湿中生和旱中生植物混生。牧草主要有禾莎草、短柄草、密生苔草、羊茅、野生茅、鹅冠草等.其中禾莎草占26.4%,豆科草类占7.6%,杂草类占54.2%,灌丛占12.6%。草场植被率为75—90%。
灌丛草场多分布在海拔2500—3800米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平缓梁峁地带,总面积为25.06万亩,占30.4%。牧草组成30种左右,其中以中生和湿中生禾莎、杂草及中生灌木为主。禾草有根茎禾草、短柄草、早熟禾、鹅冠草、落草、密生莎草、蕨草等。杂草类主要有珠茅、败浆草、球花蓼、香青、蒲公英等。中生灌木有金露梅、绣线菊、沙棘、锦鸡儿等。覆盖度75—90%。此类草场草质虽好,但牲畜采食不便。
林缘草场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2000米的“一江两河”沿岸、浅山区和中部旱作农业区,总面积为18.64万亩,占22.4%。牧草组成15种左右,此类草场以旱生、旱中生禾草和小灌木为主,植被率40%;同时有中生和砾石生植物混生。主要牧草有本氏针茅、隐之草、画眉草、油芒、狗牙根。灌木根深,萌生力强,常与其他草本植物混生。
由于草山干旱和长期过牧,退化现象十分突出,已超载10多万个羊单位。
五、药用植物
600余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的200余种。主要有党参、红芪、黄芭、贝母、丹参、黄苓、羌活、蓁艽、半夏、防风、赤芍、细辛、柴胡、猪苓、菖蒲、板兰根、南星、冬花、升麻、大黄、三七、黄连、枸杞、狼毒、乌药、五加皮、益母草、虫草、五味子、天麻、铁棒槌、黑木耳、茯苓、菌灵芝、贯仲、山茱萸、骨碎补、松香、粗榧子、麻黃、丹皮、桃儿七、猫儿屎、鱼腥草、元胡、远志、祖师麻、仙鹤草、郁李仁、沙苑子、甘草、啤酒花、桑寄生、酸枣、沙棘、五倍子、九眼独活、参叶、川芎、前胡、鹿蹄草、密=花、女贞子、刺五加、金银花、菌陈蒿、艾蒿、紫莞、蒲公英、金钱草、南沙参、马鞭草、益草、黄精、天南星、穿地龙、手掌参、车前子等。
第五章物产
第一节动物
根据省野生珍贵动物调查队调查结果,全县兽、禽类动物分别有30和60余种,其中一部分被列为国家一、二、三类珍贵动物。随着森林面积减少和人类猎杀等原因,有的已绝迹。
一、兽类
一类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羊。
三类珍贵动物麝、苏门羚、青羊、毛冠鹿、水獭、金猫。
其他动物有熊、豹、狼、野猪、野牛、豺、野狐、黄鼠狼(黄鼬)、蝙蝠、青鹿、松鼠、老鼠、崖羊、刺猬、猬子、催生、獾、野兔、野猫等。
二、禽类
二类珍贵动物雪鸡、绿尾虹雉、红腹角雉、兰马鸡等。
其他石鸡、大杜鹃、四声杜鹃、班啄木鸟、保啄木鸟、家燕、灰沙燕、红嘴兰鹊、喜鹊、寒鹊、赤劲鸫、虎班山鸫、灰头鸫、兰矶鸫、紫啸鸫、髙山雀鸫、大山雀、保背山雀、黑冠山雀、酒红赤雀、红、白眉朱雀、赤胸灰雀、普通沙秋鸭。金翅雀、棕头鸥、旋木雀、寒鸭、猫头鹰、雕、鹭鹭等。
三、鱼类
主要有中华裂腹鱼、裸裂=色、青鱼、草鱼、鲤鱼、条鳅鱼等,其他鱼类尚缺资料。
四、两栖、爬行、软体类
两栖动物主要有青蛙、蟾餘、杜蛙、小鲸等。
爬行动物主要有蛇、蜥蜴、石龙子等。软体动物主要有蜗牛、蚯蚓、蚂蟻等。五、昆虫类
主要有蚕(家养,也有野蚕)、蛆蜂(多为家养)、蝉、蟋蟀、斑螯、牛虻、蚱蜢、萤火虫、蝴蝶、蜻蜓、金龟子、天牛、壁虎、二十八星瓢虫、玉米射、蚷蜂、灰夜蛾、谷叶甲、飞虱、介壳虫、叶蝉、蝗虫、黄地老虎、蛀蟻、金针虫、金龟甲、粘虫、麦蚜、梨星毛虫、苹果卷叶蛾、苹果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梨蜻象、梨茎蜂、梨二叉蚜、桃蚜、吉丁虫、条甲、菜粉蝶、小菜蛾、菜蓝跳甲、狐叶虫、菜粮蝇、花菜蜻、拟地甲、菜益管蚜、谷象、玉米象、麦蛾、瓢虫、食螃虫、草蛉、步行甲、螳螂等60余种。
第二节矿产
50〜60年代,地质部门初步查明本县有燃料、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三大类10余种矿产资源。
一、燃料
煤炭分布在武坪乡武坪村、八楞乡金钱沟一带。武坪煤矿所产煤可炼焦炭。金钱沟煤矿所产民用煤。总藏量约200余万吨,年采掘量8000吨。
石炭分布在三角坪乡与南峪乡接壤的灶爷崖一带。80年代初曾由乡镇企业组织开采,后停产。主要用于烧制砖瓦和石灰。
二、黑色金属
赤铁矿主要分布在憨班乡老红山、铁坝乡燕麦村、尕地沟一带。老红山铁矿全铁含量35%,矿带长230米,宽7米左右,共12个矿系,其中6个长20—40米,宽1.5—2米,厚5—6米,储藏量18万吨。燕麦村、朶地沟铁矿矿带长100米,宽1.4—3米,全铁含量为32—35%,储藏量70万吨。以上除老红山铁矿开采冶炼过外,其余均未开采。
褐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藏乡后北山的柴马山,峰迭乡的磨沟、瓜咱沟和光子梁一带,全铁含量40%,储量约86万吨,其中磨沟和光子梁一带矿床长43米,宽25米。全铁含量为42%,储量30余万吨。柴马山有8个矿系,长184—299米,宽5—20米,品位良好,但储量不清。
磷铁矿城关乡的羌沟等地均有分布。矿带长70米,宽1—5米,全铁含量50%左右,储量不清。
三、有色金属
卡淋型金矿分布坪定乡。随金伴生的还有银、铜、镒、汞、锌等有色金属。初步勘探,蕴藏量1.2吨左右,品位10克/吨。
砂金矿广布白龙江沿岸及浅山地区。据初步试测,品位一般在0.2—2克/吨左右。
锑、镒、铜、汞分布憨班乡拉尕沟的镒矿,瓜咱沟各苓磨的铜矿,三角坪乡真庄村的钒矿,藏量、品位不清。
四、非金属矿
硅、砷、石膏硅主要分布在巴藏乡的芦巴沟,立节乡的桃树坝等地。碑分布在铁坝乡尕地沟、天干村附近。石膏分布在大川乡石门沟附近。以上藏量不详。
大理石分布在坪定乡九原村,藏量不详。
花岗岩分布在憨班乡和峰迭乡境的白龙江两岸一带,品质良好。加工后是建筑工程上所用的高级装饰材料,藏量不详。
石灰岩分布广泛,公路沿线少量开采利用。
陶土憨班、池干等乡零星分布。
第六章灾害
由于舟曲自然条件的复杂变化和人类在长期生产活动中不停地毁林垦荒等原因, 旱、涝、雹、洪、霜、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一节气象灾害
一、旱灾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至元至治二年(1322)阶州、西固曾遭10次旱灾。民饥流食。
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因旱成灾,民大饥,米斗四千,道殘枕藉
明崇祯十三年(1640),甘肃大旱。“秦陇州成重灾,民大饥,人相食。麦价腾贵,斗米银一两五钱,至四月麦斗银二两。民有父子、夫妇相食者,十室九空,城外积尸如山。”
清雍正十三年(1735),甘肃全境入夏以来,雨泽愆期,致成旱患,麦歉收。民饥。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旱灾,歉收。
清嘉庆四年(1799),西固旱灾。民大饥。清嘉庆六年(1801),全省自夏至秋,雨泽愆期,致成旱灾,麦歉收。民饥。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旱。民大饥。
宣统元年(1909),春、夏旱,粮歉收。
民国13年(1924),春、夏旱,重灾。禾几无收,民大饥。
民国17年(1928),甘肃各县空前大旱,颗粒无收。又值狄河战乱,天灾人祸交加,粮价昂贵,西固斗粮银洋五元。饥民号寒,人相食。
民国18年(1929),甘肃大旱,复继以冰雹、洪水、虫害,瘟疫流行。致使来年春耕失种,颗粒无收,民大饥,树皮、草根等皆食以尽,哀鸿遍野,出现人相食景况。民谣云:“正月里来是新春,年荒遭在西固城,一斗麦子五元整,城乡饿死好多人”。西固城内每日讨饭者一、二百人,哀声不绝于耳。巴藏、立节、大峪一带群犬见东倒西歪的乞讨者即扑上去咬死,顷刻食尽,惨不忍睹。
民国32年(1943),全省春旱,夏不能种。民大饥。
民国33年(1944),甘肃50余县严重干旱,夏禾无收,加之国民党连年岀动大军镇压民变,地方糜烂,天灾加人祸,西固成重灾县之一。
民国34年(1945),武都、岷县、西固等50余县春夏久旱不雨,灾情严重,禾苗干枯,秋田难以下种。民陷大饥。
1953年夏大旱,又粘虫为害,受灾户达2477户。
I960年旱灾,夏粮普遍减产。
1972年伏旱,全县受灾面积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2%。秋复旱,入冬雨雪稀少,3.2万亩农田减产,损失粮食100余万公斤。
1973年春旱,3.2万亩农作物减产,损失粮食50多万公斤。
1974年旱,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少27毫米。入夏,造成4.7万亩农田减产。
1978年春旱,3.6万亩农田受灾减产。入秋又大旱,1.8万亩农作物受灾。
1982年(7月10日〜8月30日),全县干旱持续52天。罕见。
1987年干旱,持续时间长,县城附近罗家峪、三眼峪等地小溪及城内部分泉水干涸,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二、雹灾
清乾隆四年(1739),雹灾,杀禾。民饥。
民国13年(1924),严重雹灾。
民国15年(1926),夏雹灾,复继大旱。民大饥。
民国17年(1928),入夏,冰雹,大如卵,成重灾。
民国18年(1929),大旱后,夏冰雹、洪水。
民国30年(1941),冰雹成灾,田禾损伤,麦歉收。
民国31年(1942),5月26日,西固武坪地区持降1小时冰雹,大如卵,夏、
秋田禾遭害殆尽。民国36年(1947)夏,西固冰雹成灾。
民国37年(1948),西固雹灾,受灾面积达8100亩。
1950年7月24日,瓜咱、富坪、狮子3乡部分地区遭雹灾。受损田地210亩,牛92头,羊41只,马3匹,驴4头,骡子4头。
I960年旱、雹相继,夏粮普遍减产。
1970年6月30日(晚7时),憨班、立节、大峪、巴藏、曲瓦5公社均受雹灾,降雹时间达30分钟,最大冰雹约100克左右,农田受灾面积1.3万亩。
1974年6月20日,城关地区雹灾,大如桃,击伤驴5头。
1975年9月15日,峰迭、城关、南峪遭冰雹袭击,受灾面积达7661亩,粮食减产约18万公斤。
1977年6月25日,憨班、峰迭降冰雹,大如桃,地面积雹23厘米。农田受灾面积约1.2万亩,农作物减产29.7万亩。
1982年6月28日晚8时,中牌乡7个自然村降雹30分钟,洪水和泥石流暴发,农田受灾面积1700亩。
1987年4月19日下午,全县14乡遭冰雹袭击,部分乡果树叶被打光。
三、暴雨、山洪、泥石流
顺治二年(1645),西固县水灾。
1950年6月,全县先后降大暴雨、冰雹,受灾人口17439人。加之农作物又遭虫害,受灾面积达13.89万亩。
1954年4月25日,涝灾,农田受灾面积38859亩,其中重灾面积6704亩,受灾10770人,。
1956年7月25日、28日,县境两次持降3小时的大暴雨,并夹风、雹,县人委办公室进水约0.2米。
1961年夏,县城至南峪一带大暴雨,暴洪冲出的泥石流阻塞白龙江河道,淹没公路5里。
1962年8月22日,连降数日暴雨,白龙江暴涨,冲毁后坝木拱桥。
1963年4月30日,山洪冲失坪定公社奂坪大队耕牛38头,驴骡1头,水磨1座。
1966年8月8日暴雨,白龙江暴涨,冲毁南桥。庙沟山洪冲失4辆解放牌运料车,3名驾驶员落难。
1973年7月12日,暴雨,降水量达57.2毫米。山洪冲失3人,伤2人。
1974年8月17日,八楞公社遭暴雨袭击,毁坏农作物3350亩。
1978年6月12日(18时),武坪、插岗两公社遭暴风雨袭击。受灾面积达3672亩,粮食减产28.2万公斤。
1980年5月14日(22时),全县有10个公社遭暴风雨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1万亩。1982年,大峪、曲瓦乡遭受严重洪灾。
1984年7月21日〜8月4日,连降大雨、暴雨。全县多处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986年7月2日,暴风雨。全县7000亩农田严重受灾,粮食减产10万公斤。
1987年4月,全县10多个乡大暴雨,大风毁坏房屋73间,树木12万多株,损失牛1头,暴洪冲毁立节乡水渠8条。
四、霜冻连阴雨
1966年10月,全县严重霜冻。果树叶枯萎凋落。
1969年4月30日,全县严重霜冻,果树芽枯落。当年水果、花椒无收。
1978年6月26〜7月8日,全县连阴雨,过程降雨量达80.20毫米,是解放后30年来最长的一次强阴雨。
第二节滑坡
历史上,县境多处地段发生山体滑坡。
1962年夏,大川公社泄流坡发生山体滑坡。
1981年4月9日(8时左右),泄流坡发生山体大滑坡,滑动土石约4000万立方米。白龙江阻流,回水8公里。江盘乡河南村829间民房淹没倒塌。
1984年县境发生滑坡23处。曲瓦、大峪公社洪灾严重。
1987年7月,峰迭乡磨沟发生滑坡,死亡5人,倒塌房屋10间。
1990年9月11〜13日,南峪、大川间山体发生深层次滑坡,公路埋没,江水回流、危及南峪村民安全。县委、县政府及交通部门及时组织乡民排除江道阻障,解除险情。
第三节地震
汉高后吕雉二年(前186)正月乙卯,羌道地震,山崩。死亡甚众。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西固地震。
明崇祯七年(1634)冬,阶州、西固地震,山石崩。
明崇祯十四年(1641)四月,阶州、西固地震。
清顺治九年(1652),阶州、西固地震月余。城垣倾颓,民屋多损坏。
清康熙十三年(1674),阶州、西固地震。
清康熙十五年(1676)阶州、西固地震5月余。墙垣倾废,压死人畜甚众。
清康熙十七年(1678)阶州、西固地震、雨雹。翌年,阶州、西固地震。树鸣、雨雹成灾。
清康熙二十年(1681)阶州、西固地震。秋七月大雨弥月,江水暴涨成灾。
清康熙三十年(1691)阶州、西固地震月余。
清光绪五年(1879)五月初十日,阶州、西固地大震,大雨。十一日江水暴涨。十二日寅辰复大震。西固城垣倒塌75丈,民房倒塌压死430人,牲畜死伤无数。余震数月。翌年六月二十五日复大震。七月十日,西固东(北纬33°6',东径104°6,)发生6.5级地震,震中烈度8度,城楼、民屋有损塌。自六年起,或一月数震,或一日数震,声如雷,至八年冬,震轻。
光绪十年(1884)九月十日,西固、阶州、文县地震.十一日复震,声如雷,门窗摇动。
民国9年(1920)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强烈地震,波及西固。
1960年2月3日7时51分59秒,地震,震级5.25级,震级烈度六度,震中北纬38°6,,东径104°4',县城附近山石崩塌。
1976年8月22日、23日,松潘地区连续发生6.7级、7.2级强地震,波及舟曲,震动极强。
1985年6月24〜27日,舟曲县连续发生3次地震。震级5级,2.9级和4.3级。4所小学的36间校舍震塌,9所小学的7间校舍成为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