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各乡简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1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各乡简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6
页码: 77-92
摘要: 本章讲述了舟曲县所辖乡镇简况的相关内容介绍。
关键词: 舟曲县 各乡简况

内容

曲瓦乡
  位县境西端,东南距县城50余公里,海拔1680米。东邻大峪乡,西接迭部县洛大乡,西南羊布梁为界,北与巴藏乡隔江相望。东西宽约14公里,南北长约18公里,境内头沟坝、溪藏沟水于曲瓦村汇合,沟深林茂,水源充沛。
  曲瓦乡以驻地曲瓦村命名,曲瓦,原名除瓦。“曲瓦”藏语:白色的水。这里明清为黄土司辖地,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属阶州西固分州。解放前名除瓦寺。1954年6月设除瓦乡(联合区)。1958年并入巴藏公社。1962年析置除瓦公社。后为除瓦乡。1985年更名曲瓦乡。
  总土地面积22.16万亩(147.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3万亩,内净耕地7172亩,林地15.80万亩,草地3.94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5.1%、71.3%、17.77%,人口4079人(1990年普查数),其中汉族2854人,藏族1219人,回族6人。7个村民委员会,25个村民小组。1950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31人,占总劳动力的22.10%,比例偏低。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70.4万公斤。大牲畜2366头 (匹),山、绵羊6271只,生猪1592头。年肉类总产量9.9万公斤,其中猪肉9.137万公斤。境内森林茂密,是本县天然用材林分布区之一,森林覆盖率67.59%。70年代后,林木大量砍伐外运,现仅留部分林地。羊布梁蕴藏有乳白色细粒致密块状石灰岩,质量达到制电石、碱、磷酸肥及焙剂工业指标。现在,乡境已有公路。
  全乡公、民办学校9所,学生203名。
  城马大朶坪、岭儿坝(东、西坪)为新石器文化遗址地。头沟坝、大沟为康县方言岛。
  巴藏乡
  县境西北端。乡人民政府驻下巴藏,海拔1590米,两郎公路过境,距县城45公里。西临曲瓦乡和迭部洛大乡,南与大峪乡接界,北部葱地山与宕昌县接壤,东与憨班,立节毗连。东西宽约10.5公里,南北长约15.8公里。地形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32%。北部葱地山和南部白龙江河谷海拔分别为3946米,1590米。土地面积14.01万亩(93.40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1.01万亩,内净耕地7125亩,林地6.72万亩,草地5.08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7.20%、47.97%、36.26%。总人口4427人,其中汉族2936人,藏族1484人,回族7人,有5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小组。2215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66人,占总劳动力的30.07%。两郎公路穿过上、下巴藏村、各皂坝、各峪村。
  明、清属黄土司辖地。后归阶州西固分州。解放后设巴藏乡,1958年成立巴藏公社,1984年更名巴藏乡。
  巴藏乡河谷台地土壤肥沃,发展水利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北部后北山一带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糜谷等为主,总产量90.32万公斤。大牲畜3042头(匹),山、绵羊6568只。生猪肉类总产量9.97万公斤,其中猪肉8.32万公斤。
  全乡各类学校6所,在校学生519名。境内产砂金。后北山"朝水节”(端阳节期间),是舟曲西部及迭部洛大地区藏汉群众沐浴、采神水的欢乐节日。
  上、下巴藏一带群众喜食“擀汤面”。此以黄豆、养麦和小麦等加工合成,食其做成的汤面,味道颇有特色。
  上坝子大地遗存大面积的新石器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下巴藏古城遗址(新城地表以下地层),有唐宋砖瓦、瓷片遗存,疑此为唐宕州和怀道郡县治。
  立节乡
  县境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立节村,海拔1554.9米。两郎公路过境,距县城40公里。东、南连憨班、大峪乡,西北邻巴藏。东西宽10.05公里,南北长13.15公里。地势南、北高,中为白龙江河谷。气候变化大,高山地区较阴湿,河川则温和湿润,北山一带因缺少植被而缺水。1983年发生一处滑坡。
  全乡土地面积12.43万亩,(82.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737亩,内净耕地5800亩,林地面积4.63万亩,草地面积5.95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7%、37.26%、47.86%。人口4651人,其中汉族4044人,藏族600人,回族7人。9个村民委员会,7个村民小组。2196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850人,占总劳力的38.71%。
  明清时期黄土司辖地,后归西固分州。解放前为立节乡。
  解放后仍为立节乡。1958年并入巴藏公社。1962年析置立节公社。1984年改名立节乡。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所,学生609名。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黄豆、谷子、糜子、油菜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95.8万公斤。大牲畜2240头(匹),山、绵羊9723只,生猪1717头。肉类总产量12.84万公斤,其中猪肉8.8万公斤。河川地区盛产核桃、柿子、花椒等。1990年核桃产量7.86吨。立节村处大峪河与白龙江汇合处,1973年,建成立节双曲拱公路桥,沟通白龙江南北交通,公路通大峪乡。为本县西部交通、商贸、文化的中心。
  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所,学生609名,其中,县二中教职工21名,学生309名。另有中心医院、畜牧兽医站、水文站、公安派出所、法厅、税务所、邮电所、药材收购站、供销店机关单位和20多家个体商业经营店铺。
  县二中校址一带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遗层多毁。华阳古城曾一度为古宕昌国故都城。
  境内明、清时期为黄土司辖地,后阶州西固分州辖。白龙江河道两岸沙金矿含量0.2〜2克/吨左右。硅、珅、石膏产于桃树坝南山一带。
  大峪乡
  县境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老地村,距县城约50公里,海拔2040米。东邻憨班、峰迭、武坪三乡,西、北与曲瓦、巴藏、立节三乡接壤,南与迭部县多儿乡相连。东西长约16.5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东南距县城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土地面积22.83万亩(152.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3万亩,内净耕地9900亩,林地16.56万亩,草地2.79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7.57%、72.54%、12.22%。总人口4934人,其中藏族250人,汉族4684人。有7个村民委员会,32个村民小组。2537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99人,占总劳力的31.49%。现有各类学校7所,学生471名。70年代乡内已通公路。
  明至清初属黄土司辖地,雍正七年归西固分州。解放前为立节乡得力、大坪保。解放后设老地乡。1958年并入巴藏公社。1962年析置大峪公社。1984年改名大峪乡。
  乡境原森林覆盖率在68.16%以上,为全县森林重点分布区之一。现大部森林砍伐出运,水土流失严重。仅南部山地阴坡有森林和灌丛。树种主要有冷杉、云杉、油松、红桦、青㭎、水白杨等。林地分布有三七、黄连、细辛、猪苓、贝母、党参等多种药用植物。栖息着羚羊、兰马鸡、麝等珍稀动物。
  大峪乡原来水量稳定,水能蕴藏量达8476千瓦。70年代曾在大峪坪、香当、老地、多拉、油房等村地建成小型水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575千瓦。现水源逐渐减少,加之管理不善,有的电站停止发电。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籽等。1990年, 全乡粮食总产量95万公斤。现有各类大牲畜2867头(匹),山、绵羊7032只,生猪1618头。肉类总产量18.32万斤,其中猪肉11.28万公斤。大峪盛产薄皮核桃, 果仁饱满,脂肪丰富,在临近地区久享盛名,年产4万公斤,远销省内各地。
  汉代及汉后古城堡居全县各乡之首,为汉代边塞和三国•蜀沓中要地。传大峪名为ta (沓)峪。憨班乡
  县境西北部。乡政府和舟曲林业局憨班林场场部驻憨班。距县城30公里,两郎公路过境。东、南、西邻坪定、峰迭、大峪、立节、巴藏乡、北靠宕昌县。南北长约17.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土地面积23万亩(153.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40亩,内净耕地6100亩,林地12.37万亩,草地6.02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3%、53.78%、26.17%。总人口4292人,其中汉族3162人,藏族1126人,回族4人。有9个村民委员会,27个村民小组.2546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85人,占总劳力的22.98%,比例偏低。现有各类学校10所,学生394名。
  明清时属黄土司辖地,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归西固分州。解放前为峰迭乡辖憨班保。解放后先后设黑峪乡、黑峪公社。1961年改名憨班公社。1984年改名憨班乡。
  乡驻地设卫生所,学校、商店、兽医站等单位。
  憨班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86.9万公斤。畜牧业发展较快,现有各类大牲畜2454头 (匹),山、绵羊8021只,生猪1260头。肉类总产量7.94万公斤,其中猪肉6.36万公斤。
  境内森林,覆盖率30.31%,是本县天然用材林分布区之一。自60年代始至现在,大部森林砍伐,幼树未成林,水土流失严重。夏逢暴雨,大小沟泥石流暴出。
  经济林果有花椒、柿子、核桃、苹果、梨等。近年,农民广植椒树。1990年,本乡花椒产量达3000公斤。
  境内老红山褐铁矿含铁量35%。矿体12个,其中主要矿体4个,D级表内储量145万吨。清代已开采冶炼,铸造铁器具。另外”还蕴藏花岗岩和陶土。拉尕沟储有镒矿。
  黑峪寺院建于明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部分毁坏,后修复开放。1982年10月14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视察舟曲时,亲临黑峪寺进行佛事活动。
  峰迭乡
  县境西部。乡人民政府驻地瓜咱,海拔1452米,距县城15公里,两郎公路穿过瓜咱。东、南连城关、武坪,西接憨板,北依坪定。东西长约18.5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土地面积28.69万亩(19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2万亩,内净耕地1.25万亩,林地14.38万亩,草地11.46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34%、50.12%、39.94%。总人口10005人(为全县第二大乡),其中汉族8445人,藏族1559人,其他民族1人。全乡18个村民委员会,44个村民小组.4709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682人,占总劳力的35.72%。现有各类学校14所,学生1189名,教师64名。
  解放前为峰迭乡。解放后为峰迭区(驻峰迭)、峰迭乡、杜坝乡。1958年成立峰迭公社(辖黑峪、峰迭、杜坝管理区)。1961年析置峰迭公社。1984年改名峰迭乡。
  峰迭乡境群峰高耸迭起、沟壑纵横。白龙江自西北向东南斜穿全境。杜坝、瓜咱、峰迭阔地,农田灌溉便利,有水浇地4169亩,占全县水浇地总数的19.15%。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养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152.23万公斤。大牲畜3358头(匹),山、绵羊9909只,肉类总产量20.15万公斤,其中猪肉18.79万公斤。水力资源丰富,70年代在峰迭、磨沟、瓜咱沟等处先后建小水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334千瓦(有的因管理不善报废)。
  峰迭乡是全县天然用材林重点分布区之一,森林覆盖率29.06%。县办“九二三” 林场设在峰迭乡磨沟。瓜咱沟设有舟曲林业局憨班林场一个采伐工段。经济林盛产柿子、花椒、苹果、梨、核桃,其中花椒年产2万公斤。果园面积502亩,水果年产量25.03万公斤,其他鲜果年产5万公斤,是本县林果品主要产地之一。
  峰迭历史上曾产良马。《甘肃通志》:“峰贴峡与番戎相接,宋置寨于此,为戍守要地,产良马”「其马以三岁以上,十三岁以下为率。……凡六等,以第一等送京师,余就配诸军”。
  乡境内武都关为汉代武都郡西部都尉要塞,故名。附近,悬崖峭壁,地势险峻。民国时修通沿江公路,武都关失去关隘作用。
  分布于磨沟、瓜咱沟老红山和光子梁的褐铁矿储量分别为18.5万吨、3.9万吨。以上含铁量均在40%左右。此外,瓜咱沟角岭磨储有铜矿。峰迭城一带蕴藏有丰富的花岗岩。
  峰迭乡历史久远。掌坪、嘴上村、牛头山等台地,遗存丰富的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遗址。瓜咱、牛头山、嘴上村、峰迭有汉代和汉后古城遗址。
  宋时,峰迭兵岗城出产有名的烟叶,因曾作贡品而著名。
  坪定乡
  位县城西北部半高山较平坦的地质断层地带。乡人民政府驻坪定村,海拔2140米。距县城10公里。东邻城关乡,西、南与憨班、峰迭乡相连,北与宕昌县接壤。东西长约11.5公里,南北宽约11公里。土地面积10.34万亩(68.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1万亩,内净耕地6700亩,林地2.69万亩,草地4.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9.70%、26.02%、41.59%。总人口4484人,其中汉族3885人,藏族598人,其他少数民族1人。有村民委员会8个,村民小组6个。劳动力2420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66人,占劳动力的23.39%,比例偏低。各类学校8所,学生585名。
  坪定四面环山,中部地势缓平,森林覆盖率23.07%。土壤肥沃,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养麦、青棵、大麦、谷子、糜子等(仅有青棵、大麦收割后复播养麦)。1990年,粮食总产量64.7万公斤。大牲畜2426头(匹),山、绵羊3153只,生猪1022头。肉类总产量7.85万公斤,其中猪肉6.86万公斤。
  境内九原、坪定储藏卡淋型金矿体,有少量开采和提炼(微细粒浸染性金矿,直接堆浸法生产),品位10克/吨以上,同矿含银、铜、锦、汞、锌矿,其中九原汞、锑矿矿化带长约8公里,宽40〜80米;附近还藏有大理石和辰砂、雄黄、辉锑矿、黄铁矿等。
  残存的西寨、坪定、亚头、靖边古城(堡)、烽火台,历史久远。秦、汉这里曾是羌道(县)治所。宋、元、明、在此设“平定关”,为戍守要地。解放前为福津镇平定堡,解放后设坪定乡。1958年并入城关公社。1961年析置坪定公社。1984年改名坪定乡。
  坪定村北大崖头山和西寨北山崖低处有石灰岩溶洞。靖边南部的武都关峡“一线天”,长达3公里,壁立千仞,窄处仅有四、五米,古代为进出坪定的主要通道。现在,城九公路便利了人民的生活。
  城关乡
  县境北部,县、乡人民政府驻舟曲县城。东临弓子石、大川,西连坪定、峰迭,南与江盘、南峪、武坪毗邻,北与宕昌县连界。东西宽约15.75公里,南北长约18.15公里。1500米以下地区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间。土地面积17.41万亩(116.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1万亩,内净耕地7500亩,林地5.07万亩,草地7.79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38%、29.12%,44.74%。总人口15000人,其中汉族14377人,藏族560人,回族47人,蒙族3人,满族10人,撒拉族3人。有村民委员会18个,村民小组44个。劳动力5165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555人,占劳动力的49.47%。现有各类学校11所(不包括县属),学生928名。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大部分布在半高山和高山,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蔬菜等。近年来,三眼村的小麦玉米套种技术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吨粮田的试产示范逐步扩大。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53.3万公斤。大牲畜2784头(匹),山、绵羊4172只。生猪1836头。肉类总产量22.612万公斤,其中猪肉20.03万公斤。经济林有苹果、花椒、柿子、梨等。1990年水果总产量13万公斤。
  城关兴学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初,设“翠峰书院”。清末开设学堂。现有八年制学校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928名。
  乡镇企业从无到有,现有集体和私营砖瓦厂、金矿等工、商企业280家,年产值135万元.其中第三产业宾馆、旅馆、小吃店、理发店、个体商店、货摊等157家。
  境内矿藏资源有:羌沟、庙沟的沉积型磷铁矿含铁量50%。此外,淋滤型赤铁矿和石灰岩藏量也丰富。
  沙川白龙江水力蕴藏量36万千瓦,70年代末,被列为国家规划兴建的30个大型水电站之一。县城地下泉水丰富,古有“香水”之称。亦是开发资源之一。
  另有修缮一新的翠峰山风景胜地和遗存丰富久远的北山坪新石器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县城(西关旧城)为汉代武都郡西部都尉治所。南北朝时期一度为宕昌国都城。宋置福津县故城镇。元、明千户所。清西固分州。解放前称福津镇(取宋福津之名),意为产金福地和戍守要地。镇辖8保,驼岭保指今东街、北街村,西池保为今锁儿头、亚头、寨子村,翠峰保即今南街;西街,西关,雁山保今半山、坝里村, 坪定保今坪定乡,福泉保包括三眼、北门村,笔山保为今河南、后坝村,青润保指今罗家峪、瓦厂村。解放后为城关区城关、北关、寨子乡。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城关为管理区,后调整为公社)。1984年改名城关乡。
  江盘乡
  县城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南桥村,与县城广坝隔江相望,仅有南桥(索桥)沟通县城。东、南邻大川、南峪、武坪乡,西、北邻城关,东西长约8.4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总面积4.04万亩(26.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30亩,净耕地3900亩,林地5750亩,草地2.46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14.43%、14.23%、60.9%,森林覆盖率12.63%。总人口4331人,其中藏族1762人,占总人口的40.68%,汉族2569人。村民委员会8个,村民小组20个。南桥村、河南村分布江畔,余皆座落半高山和高山。劳动力2033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457人,占总劳力的22.48%,比例偏低。
  现有各类学校7所,学生570名。七年制学校设在河南村。
  江盘乡明代为卓尼杨土司辖地(河南、南桥两村属阶州西固分州)。清时、杨土司将今江盘乡连同八楞、池干、三角坪、南峪乡部分地方为其女陪嫁,划归宕昌马土司。民国26年复归西固县管辖,(福津镇与南峪乡分管)。解放后,复置阳山直属乡。1958年归并城关公社,为河南管理区。1961年析置江盘公社。1965年江盘公社并入城关公社。1979年复置江盘公社。1984年改名江盘乡。
  江盘乡地势南高北低,除白龙江谷地有零星水地外,余为山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小麦、玉米、马铃薯、青棵、养麦、油菜、胡麻、大麻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70.67万公斤。有大牲畜1711头(匹),山、绵羊1774只,生猪823头。肉类总产量8.56万公斤,其中猪肉7.78万公斤。果园517亩,河川地区盛产花椒、苹果、柿子、梨等。
  江盘南山,形如笔架,故称笔架山,为舟曲文明的象征。半山腰有电视差转台,转播甘肃电视台节目,覆盖县城附近地区。笔架山主峰西侧有壁立千仞的锁儿头瀑布,高达200多米,山脚有锁儿头水电站。乡卫生所、木器加工厂设在南桥村。
  弓子石乡
  位县境东部半高山较平坦的地质断层带。乡人民政府驻鲁家村,因有弓形巨石而得名。解放前南峪乡辖地。解放后为官亭区坪里乡。1954年划宕昌县。1956年为舟曲坪里乡。后,井坪、坪里属城关、大川公社管理区。旋调整为公社。1965年井坪、坪里并为弓子石公社。1984年改名弓子石乡。东邻中牌,南接大川,西接城关,北依宕昌县。东西宽约6.8公里,南北长约8.3公里。海拔2160米,距县城12公里。土地面积5.76万亩(38.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1万亩,内净耕地1.08万亩,林地6558亩,草地2.30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6.28%、11.39%、39.97%。全乡总人口7363人,内藏族2人,余皆汉族。有村民委员会10个,村民小组35个。劳动力3499个,其中小学以上程度1515人,占总劳力的43.3%。现有各类学校13所,学生1159名。
  境内北部山势陡峻,南缘半高山峰,惟中部多为黄土风积地,地势缓平。全境植被覆盖率7.11%,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近年在地头,荒坡广植薪炭林,成活率80%以上。
  经济以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养麦、大麦等。弓子石乡为本县最早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地区之一,最高亩产达500公斤以上。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107.6万公斤。各类大牲畜1843头(匹),山、绵羊1865只,生猪1074头。肉类总产量11.13万公斤。
  文化悠久,开发最早。石家山等地有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秦、汉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县、乡公路通石家山。
  中牌乡
  县境东北部。乡人民政府驻中牌村,海拔1900米。西距县城约15公里,有公路可通中牌。东、北邻宕昌县,西、南与弓子石、大川乡相连,南、北长约8.6公里,东西宽约6.6公里。土地面积4.58万亩(3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02亩,内净耕地3100亩,林地2985亩,草地2.99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10.26%、6.51%、65.31%。总人口3067人。皆汉族。有村民委员会6个,村民小组12个。劳动力1657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9人,占总劳动力的30.72%。现有各类学校5所,学生349名。中牌乡以驻地中牌得名(“牌”为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单位)。解放后属第二区石阈乡管辖。1952年设中牌乡。1954年划归宕昌县,1956年旋归舟曲县(中牌乡)。1958年成立中坪公社。1962年改为中牌公社。1984年改名中牌乡。
  中牌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森林覆盖率仅5.53%,干旱缺水。上、中、下三牌村一面坡为历史滑坡地带。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大麦、青棵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27.6万公斤,各类大牲畜819头,山、棉羊679只,生猪596头。肉类生产量5.55万公斤,其中猪肉5.2万公斤。
  盛产兰花烟叶,色黄味香,1990年产量2.18万公斤。
  南峪乡
  县境中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南峪村,北与两郎公路一江之隔,海拔1280米。西北距县城10公里。东临大川,南依安扎梁、灶爷崖梁,与武坪、三角坪乡为邻,西与城关、江盘乡相连。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南为山地,北为河谷。土地面积8.96万亩(59.73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8479万亩,内净耕地5800亩,林地3.09万亩,草地4.8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9.5%、34.48%、53.94%.森林覆盖率28.1%.总人口4213人,其中汉族3472人,藏族741人。有8个村民委员会,16个村民小组。2106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988人,占总劳动力的46.91%。
  宋,福津县地。元、明属西固千户所。清,西固分州理。民国称南峪乡。解放后为城关区南峪乡。1954年南峪乡划入宕昌县。1956年旋归舟曲,大川区南峪乡。1958年并入大川公社(南峪管理区)。1962年析置南峪公社。1984年改名南峪乡。全乡至今未通公路。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养麦、青棵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73.3万公斤。大牲畜1387头(匹),山、绵羊1438只,生猪847头。肉类总产量6.51万公斤,其中猪肉5.75万公斤。经济林柿子、花椒及桃、梨等,柿子年产10.9万公斤,为本县柿子主要产区。
  南峪东南马各坪阶地为新石器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
  东南部黑水沟中的清水沟、柴沟、红水沟、神仙沟景色秀丽,瀑布飞流随处可见。惜林木砍伐严重,水源欠少,部分景地近年遭洪毁。另,此地蕴藏赤铁矿。
  大川乡
  县境东北。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川(老庄),距县城12公里。省道两郎公路通过大川。东邻宕昌县,南靠三角坪,西连江盘南峪,北依弓子石、中牌。东西宽约10.5公里,南北长约11.5公里,土地面积6.84万亩(45.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08亩,内净耕地4200亩,林地6155亩,草地5.0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9.8%、9.01%、73.61%.森林覆盖率6.44%。总人口5294人,其中藏族272人,汉族5022人。有8个村民委员会,18个村民小组.2154个劳动力,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628人,占劳动力的29.16%,比例偏低。现有各类学校8所,学生906名。
  小镇大川,有七年制学校、中心医院、邮电所等单位10多家。
  民国时期属西固县南峪乡辖。解放后建立大川坝乡(一区辖)。1954年划入宕昌县。1956年旋归舟曲,设大川区大川乡。1958年成立大川公社(设大川管理区。1961年调整为公社)。1962年析置石门坪公社(1965年撤销)。1984年改名大川乡。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糜谷、青棵、水稻等。河川地区小麦收割后复播玉米或栽种水稻,山区复播养麦。60年代初,河川地区大力栽植桑树,养蚕业兴起,曾一度成为全县蚕茧生产基地。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82.4万公斤。大牲畜1436头(匹),山、绵羊1349只,生猪811头。肉类总产量7.5万公斤,其中猪肉7.19万公斤。
  大川乡是本县花椒、柿子盛产区,果园面积986亩,为全县各乡之首。石门坪、土桥子、梁家坝、老庄一带,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柿子树成林,花椒树连片。1990年全乡产花椒1.6万公斤,柿子12.7万公斤。”大红袍”花椒色泽鲜红,粒大果实,芳香浓郁,近年畅销东南亚国际市场。
  境东石门沟一带为三国•蜀将姜维屡进退沓中的孔函谷。
  大川乡东临甘川国道小镇两河口,开辟和发展市场有便利条件。
  三角坪乡
  县境中部。乡人民政府驻三角坪村(因境内有三个坪,故名),距县城30公里。两(河口)峡(子梁)公路过境。东、南、西连池干、巴楞、武坪乡,北依大川、南峪乡。东西、南北各宽约9公里。土地面积6.26万亩(41.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1万亩,内净耕地面积7200亩,林地7026亩,草地4.2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17.72%、11.19%.66.97%。总人口4790人,其中汉族2932人,藏族1858人。有12个村民委员会,19个村民小组。2298个劳动力,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35人,占总劳动力的18.93%,比例偏低。现有各类学校8所,学生593名。
  宋时,三角坪乡属福津县地。明,卓尼杨土司辖地。民国23年归西固县。
  解放初,建立人民政权后为第三区(1950改为沙湾区)磨里乡。1950年1月,武坪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驻三角坪村),仍设磨里乡。后为八楞公社磨里管理区。调整时期改磨里公社,后更名三角坪公社、三角坪乡。
  三角坪乡植被覆盖稀疏,森林覆盖率仅10.02%。经济以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谷子、糜子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66.3万公斤。大牲畜2054头(匹),山、绵羊3564只,生猪962头。肉类总产量6.01万公斤,其中猪肉5.43万公斤。
  境内峡子沟梁、灶爷崖一带草场肥美,发展畜牧有良好的条件。
  该乡石炭矿尚未大量开采。真庄村钮矿,藏量不清。
  三角坪村台地遗存新石器齐家文化遗址。
  池干乡
  位县中部。乡人民政府驻甘子沟,西北距县城约34公里。东邻八楞乡,南依吊草坡与插岗乡相接,西为三角坪,北依大川。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土地面积3.17万亩(21.13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8394亩,内净耕地5700亩,林地1762亩,草地1.95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6.52%、5.57%、61.61%。总人口3614人,其中汉族2348人,藏族1266人。有村民委员会7个,村民小组18个。劳动力2149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27人,占总劳动力的29.2%。比例偏低。各类学校4所,学生159名。沙湾一大水口公路可通境内。
  池干乡据史料称:“池根前”,意“池边”。民国22年归武坪乡辖。解放初设磨里乡。1953年5月设池干乡。1958年2月并入磨里乡。1962年8月设立池干人民公社,1965年8月并三角坪公社。1979年析置池干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池干乡。
  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吊草坡梁海拔3000多米,北部梁節与沟壑相间。境内高寒阴湿。
  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油菜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0.9万公斤。
  境内吊草坡梁北坡一带草场面积较大,发展畜牧业有较好条件。1990年全乡有各类大牲畜1307头(匹),山、绵羊2824只,生猪729头。肉类生产9.27万公斤,其中猪肉5.85万公斤。
  乡内陶土质地细腻。甘子沟台地遗存新石器齐家文化遗址、含红、灰陶片。并出土先秦“半两”方孔铜币。
  八楞乡
  县境东南部。南部峻岭,东、西、北沟壑纵横,地势较低,地形有“八楞”之说,故名八楞。乡人民政府驻八楞寺村约距县城35公里。东北邻宕昌、武都县,西南与武坪、拱坝、大年乡接壤,南北长约15.3公里,东西宽约12.8公里。土地面积13.60万亩(90.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6万亩,内净耕地10000亩,林地5.95万亩,草地5.91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10.7%、43.75%、43.46%。总人口4111人,其中藏族3726人,占总人口的90.63%,汉族385人。有村民委员会10个,村民小组25个。劳动力2001个,其中,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19人,占总劳动力的15.9%,比例偏低。各类学校11所,学生329名。境内公路通乡政府。
  清康熙五十三年起,八楞为宕昌马土司属地。民国23年(1934)划归西固县沙湾乡。解放后,于1950年设八楞乡(驻阳山村,,武坪自治区辖)。1953年增设斜坡乡,1958年斜坡乡并入八楞公社。1984年后更名八楞乡。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养麦等。1990年,粮食总产75.4万公斤。有各类大牲畜2724头(匹),山、绵羊3765只,生猪534头。肉类总产量8.33万公斤,其中猪肉7.64万公斤。
  境内金钱沟煤矿储藏量200万吨以上。
  八楞寺为全县藏传佛教著名寺院之一,50年代末寺院关闭。1982年寺院重新开放。
  东岔湾、斜坡、林家山等台地秦汉时期墓葬的发现,证明先秦时八楞已属秦地。
  武坪乡
  位县境西南部较平坦的地质断层地带。乡人民政府驻哈河坝,海拔2040米,有公路可通乡境。东临三角坪,八楞、插岗,南连博峪,西接大峪乡、迭部县多儿乡和四川省南坪县。北界峰迭、城关、南峪。东西长约38.9公里,南北宽约28.4公里。土地面积64.25万亩(428.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8万亩,内净耕地1.17万亩,林地48.03万亩,草地7.54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62%、74.75%,11.74%.森林覆盖率60.21%。总人口5304人,其中汉族3013人,藏族2291人,占总人口的43.19%。村民委员会10个,村民小组31个。劳动力3112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898人,占总劳动力的28.86%,比例偏低。现有各类学校10所,学生725名。舟曲林业局第一林场设境内沙滩。
  武坪,为三国•蜀将姜维屯兵要地。后,魏邓艾围沓中姜维,以武力平定此地,故名平武,后名武坪。
  宋设福津县平武寨、沙滩寨。元、明与清初,为西固千户所辖地。清康熙五十一年至民国初,先后为卓尼杨土司和宕昌马土司属地。民国23年归西固县辖,设西固县武坪乡。解放后设武坪、那下(桥子)乡。1953年成立武坪自治区,设武坪、那下乡。1959年为武坪、坝子公社。1965年调整为武坪公社。后更名武坪乡。
  西,山高谷深。东,地势缓平。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养麦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75.4万公斤。大牲畜3304头(匹)山、绵羊1254只,生猪740头。肉类总产量13.22万公斤,其中猪肉8.73万公斤。
  境西、南(拱坝河以南)原始森林地带,为本县天然用材林重要分布区之一,树木种类繁多。林地野生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雪鸡、水獭,熊、豹,麝等。野生药材有红黄、黄芪、天麻、三七、党参、猪苓、大黄等。出产优质青㭎黑木耳,1990年产量1700公斤。
  境内沙滩原始林区有大海沟等自然风景胜地,可创造条件,开发资源,开辟为森林公园。
  武坪村附近所产煤可炼焦炭。
  武坪寺院现为全县4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插岗乡
  县境中南部。乡人民政府和舟曲林业局二林场驻角儿桥。东邻拱坝,南连博峪,西北依武坪,北与八楞乡相连,东西长约21.6公里,南北宽约12.6公里。土地面积22.66万亩(151.07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8315亩,内净耕地5700亩,林地18.08万亩,草地2.88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67%、79.79%、12.7%。其中,森林覆盖率56.93%。总人口2672人,其中藏族1932人,占总人口的72.35%,汉族695人,回族45人。村民委员会8个,村民小组16个。劳动力1433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411人,占总劳动力的28.68%,比例偏低。现有各类学校6所,学生281名。
  插岗乡清康熙五十一年为卓尼杨土司阴山旗辖地(今插岗,拱坝二乡)。解放后,改旗为乡。1958年归舟曲县。1959年武坪人民公社辖。1962年析置插岗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插岗乡山峦重迭、沟谷纵横,中部为拱坝河河谷。境内森林茂密,为本县天然用材林和野生动植物重要分布区之一。有乡办木材加工厂、苗圃等。
  乡驻地角儿桥为拱坝河流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设中心卫生院、银行办事处,供销社,中药材收购站,粮站,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邮电所等单位。两(水)、沙 (滩林场)林区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插岗电站电力供拱坝河流域四乡。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蚕豆为主。1990年全乡粮食产量43.60万公斤。各类大牲畜1778头(匹),山、绵羊858只,生猪324头。肉类总产5.48万公斤,其中猪肉4.41万公斤。
  拱坝乡
  县境东南部。地势南、北高,拱坝河横贯中部。乡人民政府驻拱坝村,海拔1600米,西北距县城约110公里。西、北邻八楞、插岗,东、南与大年、铁坝、博峪为界。东西宽约17.3公里,南北长约21公里。土地面积28.45万亩,(189.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5万亩,内净耕地8600亩,林地21.08万亩,草地面积5.54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4.39%,74.09%,19.47%。总人口4335人,其中藏族4261人,占总人口的98.29%,汉族74人。村民委员会11个,村民领导小组28个。劳动力2148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476人,占劳动力的22.16%,比例偏低。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所,学生609名。
  清康熙五十一年,拱坝乡归卓尼杨土司辖地。在拱坝村设长宪衙门,下辖阴山 (今拱坝乡和插岗乡),阳山(今大年乡)、铁坝(今铁坝乡)、代巴四旗(今博峪乡)。解放后,卓尼县插岗区人民政府驻拱坝村,辖地同前。1958年,插岗区归舟曲县,成立拱坝公社,并博峪、阳山、阴山乡。后析置拱坝公社。1984年更名拱坝乡。
  境内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植被覆盖率65%。农、牧业为全乡支柱产业。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蚕豆等。199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11万公斤。境内草场牧草丰美。1990年,有各类大牲畜3381头(匹),山、绵羊3066只,生猪948头。肉类生产6.68万公斤,其中猪肉6.21万公斤。土特产有辣椒。
  南部山地原始林地有大熊猫、金丝猴、雪鸡、蓝马鸡、羚羊等珍稀动物,并产鹿茸、麝香、纹党等名贵药材,北部山地林木锐减,座居半高山黄土台地耕作地带的居民,严重缺水。
  县藏族中学建校10年,教职工31名,学生195名。坎坎坝、拱坝坪、上骆驼村等地存在新石器齐家文化遗址
  插岗,拱坝乡交界处的“鬼门关”,已凿通公路隧道,其地山高谷幽,景色秀丽, 诱人驻足。
  大年乡
  县境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前燕麦坝,林区公路穿过这里。西北距县城约90公里。
  境内东北部高山,西南是拱坝河河谷,东北连武都县,西南靠拱坝、铁坝乡。东西长约27公里,南北宽约12.8公里。土地面积11.75万亩(78.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810亩,内净耕地6200亩,林地3.65万亩,草地6.96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7.5%、31.1%,59.23%o总人口3183人,其中藏族3166人,占总人口的99.96%,汉族17人。村民委员会5个,村民小组20个。劳动力17.48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72人,占总劳动力的25.20%,比例偏低。现有各类学校6所,学生269名。
  大年,藏意为“达念”(《甘肃通志》)。清至民国时期属洗州杨土司辖地,为拱坝长宪衙门管辖的阳山旗。解放后为卓尼县插岗区阳山乡。1958年划归舟曲县。1959年为铁坝人民公社管理区。1965年析置大年人民公社,后改为乡。
  大年山高峻,海拔高度3500余米。河川低地海拔高度1100多米,相对高差2400米。大部分村庄座落在半山或高山。植被逐年减少,易旱缺水,交通不便。河川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发展农业,林果业潜力很大。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青棵、大麦、燕麦、油菜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65.10万公斤。
  大年乡发展畜牧业有便利条件,菜山羊体大膘厚,肉质肥美。1990年大牲畜2297头(匹),山、绵羊3527只,生猪617头。肉类总产6.11万公斤,其中猪肉4.96万公斤。
  上大年、年子坝、力族坝遗存新石器寺洼(安国类型)文化遗址。乡驻地为古驼骆州古城遗址。
  铁坝乡
  本县南端。乡人民政府和舟曲林业局三林场驻铁坝村,海拔1320米,年降水量526.9毫米,距县城约98公里。有5个村通公路。东、南临武都,文县,西、北靠博峪、拱坝、大年乡。东西长约26公里,南北宽约25.7公里。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土地面积54.21万亩(361.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6万亩,内净耕地1万亩,林地31.44万亩,草地11.6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88%、58%、21.44%。总人口5573人,其中藏族5464人,占总人口的98.04%,汉族109人。有村民委员会11个,村民小组24个。劳动力2814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93人,占总劳动力的13.96%,劳动力中文化偏低。现有各类学校9所、学生331名。
  清康熙五十三年至民国时期,设铁坝旗,属洗州杨土司辖地(拱坝长宪衙门管辖)。解放后为卓尼县插岗区铁坝乡。1958年划归舟曲县,并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养麦、青裸、燕麦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79.3万公斤。畜牧业发展较快,有大牲畜3643头(匹),户均2.7头(匹),山、绵羊4149只,生猪1529头。肉类总产量8.05万公斤,其中猪肉7.26万公斤。
  70年代以前,境内森林分布较密,为舟曲县天然用材林重要分布区之一。现在森林资源及植被锐减,半高山居民严重缺水。
  瓜子沟、莫洛沟、岔坪沟等地分布多种野生药材。近年来人工栽培天麻、纹党, 当归业兴起。
  境内燕麦村和尕地沟蕴藏沉积性赤铁矿和含镒赤铁矿,储量70多万吨。
  阿木族台地遗存新石器文化遗址。博峪乡
  原名代巴,位县境南部。乡人民政府驻第二坎,距县城303公里。东接拱坝,南、西邻文县和四川省南坪县,北连武坪、插岗。东西长约28.5公里,南北宽约21公里。土地面积62.13万亩(41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0万亩,内净耕地8100亩,林地43.67万亩,草地16.54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1.76%、70.29%、26.62%。总人口3327人,其中藏族2971人,占总人口的89.30%,汉族356人。有15个村民委员会。劳动力1881个,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16人,占总劳动力的16.8%,比例偏低。现有各类学校14所,学生379名。4个村通公路。
  清康熙至民国时期,博峪设代巴旗,拱坝长宪衙门管理,济州杨土司辖。解放后为卓尼县插岗区博峪乡。1958年划归舟曲县,成立人民公社。1963年6月,划入文县。1984年4月15日,复归舟曲县辖,改名乡至今。
  农、牧为两大经济支柱产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养麦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46.8万公斤。牧业除农户自放自养的牲畜外,还有乡办牧场。1990年有各类大牲畜4584头(匹),户均7.4头(匹)。山、绵羊2509只,生猪658头。年肉类总产量5.77万公斤,其中猪肉4.38万公斤。
  境内森林分布广泛,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63.05%。白水江林业局中路河林场施业区设在该乡境内。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熊、豹、麝、雪鸡等珍稀动物,并生长多种野生药材。
  博峪纹党。因横切面呈菊花纹,故称纹党,根体肥大,肉质饱满。除野生外,80年代后开始大量人工种植,年产量2万多公斤。另外,人工栽培的中药材还有当归、红芪、大黄等。种植面积户均1亩。全乡年产中药材6.28万公斤。
  乡村企业发展迅速。现有博峪电站、中药材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牧场等企业。博峪采花节为舟曲藏族群众独有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端阳举行。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地名

曲瓦乡
相关地名
巴藏乡
相关地名
立节乡
相关地名
大峪乡
相关地名
憨班乡
相关地名
峰迭乡
相关地名
坪定乡
相关地名
城关乡
相关地名
江盘乡
相关地名
弓子石乡
相关地名
中牌乡
相关地名
南峪乡
相关地名
大川乡
相关地名
三角坪乡
相关地名
池干乡
相关地名
八楞乡
相关地名
武坪乡
相关地名
插岗乡
相关地名
拱坝乡
相关地名
大年乡
相关地名
铁坝乡
相关地名
博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