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1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县城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75-76
摘要: 舟曲县城位于县境东北白龙江北岸古河道回流下切地洪淤冲积河漫滩,地处北纬33°9',东径103°5,30〃,海拔高度1343米,年平均气温12.9℃。面积2.48平方公里。北高南低,江水沿城南蜿蜒东南流,南北峰峦挺拔秀丽,两(河口)郎(木寺)公路穿过城南,交通便利。城区人口1.3万人,其中居民3900人。
关键词: 舟曲县 概况

内容

第一节概况
  舟曲县城位于县境东北白龙江北岸古河道回流下切地洪淤冲积河漫滩,地处北纬33°9',东径103°5,30〃,海拔高度1343米,年平均气温12.9℃。面积2.48平方公里。北高南低,江水沿城南蜿蜒东南流,南北峰峦挺拔秀丽,两(河口)郎(木寺)公路穿过城南,交通便利。城区人口1.3万人,其中居民3900人。
  解放前,县城工业极为薄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商业萧条,仅有几家手工业作坊。居民房舍陈旧,街道泥泞狭窄。
  解放以来,县城建设有很大发展。成为全县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2年中,机关、学校、企业发展到100余家。有电力、机修、农机修造、木材加工、水泥、地毯、食品加工、印刷、建材、建筑业等一批省、州、县属中小型工矿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舟曲林业局机修厂,有机修、加工、制材等车间。县属水泥厂、电厂亦具规模。商业服务部门设有日用百货、民族用品、日杂土产、五金交电、农业机械、药材收购、宾馆(旅社)等国营和集体营业门市30多个;文化、广播电视、教育、卫生、邮电金融等企事业。房舍一改过去陈旧矮小面貌,座座新楼挺立县城。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所(县属),幼儿园1所。医疗、保健等机构6所。
  昔日广坝和南城外已建成城区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道路宽畅,街旁楼房拔地而起,100多家国营、集体门市部和个体货棚货摊云集于此街,土产、食品、蔬菜、服务市场繁荣兴旺。晨暮间,车水马龙,一派生机。
  1970年前县城仅有两座3层楼房。现在新建3〜6层的楼房达60多幢。县城主要街巷总长4.77公里,除个别小巷外,均铺设水泥路面。(表)
  舟曲县城主要街巷长度走向情况
  第二节古县城简介
  舟曲县城,自汉代置武都郡,始有城池。上下两千年,风雨沧桑。外控羌戎,内保秦陇,古为丝绸之路河南道(白龙江干流)之重镇。宋始名西固堡,绍兴二十年,福津县令张俊臣筑西固城。二十七年,县令平武寨苗彦茂重建城堡。后易名福津县故城镇。明千户所治。洪武十四年(1381),千户姚富新筑,“以旧城为西关,周三里,高三丈,池深八尺。辟四门:东日望阳,西日戎服,南日镇静,北日永泰。南、西、北三门,俱覆以楼,东门在驼岭上,无楼。”并在城内正北修建千户治所,于其东南创建守备署。万历三年(1575)增筑城垣。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五十一年 (1776),州同阿什浑、陈次第重修。
  光绪五年(1879),地震城圮。七年,分州府文祥、州同周书、游击督带李志刚重筑。八年竣工。“城周六百六十六丈,高二丈四尺。筑四面城门。修西、南、北三门城楼。筑东、南、北敌台各一。东南大敌台一座。新辟南北水门二。东敌台建魁星阁一座。又新筑北瓮城一道,辟一门,城垛八百三十个。沿城身新修水槽二十四道,高矮不等。”重修后,南北门各更名“迎熏”、“拱辰”。北瓮城“永泰”。北水门外名“源远”,内名“流长”南水门外“镇静”,内名“安澜”。三十年,白龙江暴洪冲毁西南角城墙,三十三年补修。至清末,县城主要建筑物有:文署(州同署)、武署及文庙、武庙、千总署、城隍庙、文昌宫、书院、粮仓等。
  解放后,古城为西固、舟曲县人民政府驻地。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