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7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宗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25
页码: 828-85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迭部县的宗教发展历史。
关键词: 宗教 宗教工作

内容

第一节藏传佛教
  迭部是全民信教的藏族聚居区。县内藏族全部信仰藏传佛教或苯教;只有解放后进入境内的单位职工和工商界经商、做工的汉族中,有极少数信仰基督教,回族则信仰伊斯兰教。
  最初传入的是生根于西藏地区的原始宗教苯教。从公元8世纪中后期始由吐蕃东征军“嘎玛洛"部落中的巫师从西藏传入境内。苯教在境内传播数百年中,宗教设施较为简单,只设巫师祭坛,未建寺院。到明初宗喀巴在西藏进行佛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黄教)后,藏传佛教才相继传入境内,并与苯教在长期冲突中逐渐趋于部分融合。苯教在接收或借鉴了佛教的教义和仪规后才开始出现了寺院,境内主要从明代万历以后开始创建苯教寺院。
  藏传佛教在境内的弘扬和兴盛时期主要是明、清以后,有少数佛教寺院创建于明代,大部分寺院创建于清代。在明、清以来历代卓尼土司倡导和命令促使下,境内大部分寺院改苯为佛,格鲁派日趋兴盛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境内仍有部分寺院因在宗教隶属关系上系川境几个寺院的属寺,对这部分寺院卓尼土司不便强令改宗,因此至今仍然信奉苯教。至清后期,迭部境内的藏传佛教,经历1000多年的传播和弘扬,达到鼎盛阶段,寺院星罗棋布,信徒虔诚无异,根深蒂固地成为全民信教区。至1957年,全县共有各类大小寺院33座,僧侣2237人。
  一、佛教源流
  (一)苯教
  苯教亦称苯波教,是生根于西藏地区原始公社时期的宗教。据藏史记载,最初是在象雄(今阿里地区南部)发展起来的。苯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它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河流,甚至草木、禽兽,是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的敬畏依赖和幻想性的认识。苯教的巫师以祭祀、占卜、祛除病魔、禳解灾害为主要宗教活动。因巫师惯留长发,盘髻在头后用黑布包扎,被称为黑教。苯教的祖师叫东巴西绕(一叫先饶米沃且)。据《西藏王统记》称,在布德贡甲赞普时,已有卍字苯教。始于唐代吐蕃东征并占领叠州时传入境内。当时吐蕃军队中有随军巫师,每千户有一个较大巫师称“拉苯波”,主持重要祭祀敬神仪式;一个战斗小组有一个小巫师称“拉巴",随时敬神保佑助战。后随“嘎玛洛”(无旨不返)部落定居传教。此后,相传还有佛约低、杂阿,又有造帕达旺加参、肖巴尼玛旺增两名“帕巴"(和尚)和一位活佛,先后从川北到迭部的多儿、次日那、阿夏、代古寺、康多、尖尼、电尕等地传播苯教。最初修筑较简单的巫师祭坛(或称小寺)。到明初宗喀巴在西藏进行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后,佛教逐渐传入迭部并与苯教在冲突中趋于融合。苯教在借鉴了佛教的教义和仪规后,开始在原祭坛基础上创建寺院,使苯教的规模得以发展和弘扬。虽然明、清以来大部分改苯为佛,但仍有一部分寺院信仰苯教。至1957年,全县尚有苯教寺院11座,僧侣538人。至1991年已开放的苯教寺院5座,住寺和尚160人。
  (二)萨迦派
  萨迦派的创始人是贡却杰布(1034年〜1102年),他是吐蕃贵族昆氏家族后裔,拜名僧卓弥•释迦意希为师,学密法——“道果”,至1073年他在后藏仲曲河谷的萨迦地方创建了萨迦寺。“萨迦”意为灰白色土地,萨迦派即由此得名。从贡却杰布起萨迦寺的寺主就实行家族家传的办法传承。传至第五代祖师八思巴(1235〜1280年)时萨迦派备受尊崇和弘扬。八思巴曾于1260年被元世祖忽必烈尊为国师,并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大权。在元朝中央政权的支持下,萨迦派得以发展,鼎盛至极。萨迦派弘扬道果,传授显密教法,不禁娶妻生子。该派寺院围墙均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纹,被称“花教”。
  萨迦派最早传入迭部是13世纪中叶,八思巴最赏识的弟子巴西饶巴尔是本县电尕藏族,奉八思巴谕示回家乡弘扬圣教,创建了电尕寺,成为境内最早的萨迦派寺院,后改宗为格鲁派。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在四川求吉寺活佛的授意下,由多儿西让村的格巴(意为长官)组织当地群众创建了境内又一座萨迦派寺院白古寺,系岱卫求吉寺的属寺。白古寺始终未改宗,如今是境内唯一的一座萨迦派寺院。该寺1957年有僧侣193人。1990年有住寺和尚78人。
  (三)格鲁派
  “格鲁”义为善规,迭部地区称“班得”。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而被称为“黄教明初,宗喀巴(1357年〜1419年)于1400年〜1409年推行宗教改革后创立格鲁派,建立甘丹寺。格鲁派并修显密两宗教义,重戒律。宗喀巴针对当时各派佛教戒律废弛,僧人腐化,追逐世俗权势财富,在民众中信誉低落,出现“颓废萎靡之相”的情况下,提倡僧人严守戒律,斩断与世俗社会的联系,禁止喇嘛娶妻饮酒,这种号召得到了社会群众的支持。宗喀巴园寂后,他的弟子们先后修建了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使格鲁派很快地得以弘扬和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
  格鲁派的大活佛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1543年〜1588年),应明穆宗封为顺义王率兵驻牧青海湖一带的俺答汗(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之邀请,于1578年亲临青海、内蒙传教。从此,格鲁派相继传入甘、青藏区,随即传入境内。并在数代卓尼土司的尊崇下废止苯教,改信黄教,原建的电尕等萨迦派寺院和大部分苯教寺院改宗为格鲁派,还新建了许多黄教寺院,格鲁派遂在境内占据主导地位。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起至清末,先后又新建了19座(明代4座、清代15座)格鲁派寺院。格鲁派自明代传入境内,到清时发展到鼎盛时期。至1957年全县共有黄教寺院21座,僧侣1506人。到1991年已开放14座,有住寺和尚432人。
  二、主要寺院简介
  在落实宗教政策中重新开放的寺院有20座,其中格鲁派14座,萨迦派1座,苯教5座。
  (—)电尕寺
  全名巴西电尕寺,巴西为氏族名称,电尕意为“台上”,分上、下二寺。原寺址位于县城北亚日村和玛日村附近。据《安多政教史》和有关史料所记,电尕寺约创建于13世纪中叶,由元代帝师八思巴最赏识的弟子巴西饶巴尔奉恩师谕示回家乡电尕弘扬圣教,创建电尕寺院。初信奉萨迦派,后改宗格鲁派。原为一寺,后因内部不和而分成上、下两寺,即“闹贡毛寺”和“闹吾毛寺”。均为禅定寺属寺。上、下寺活佛地位平等。活佛转世后习惯上都送去郎木赛赤寺学经。巴西饶巴尔(简称巴西哇)的第一世转世活佛洛桑丹白坚赞,在郎木寺习经,曾任密宗及法相扎仓的法台,先后去西藏深造两次,在下寺修建经堂,塑有圣经师徒三尊佛像。藏历十四胜生铁狗年(1850年)建立结夏制度,讲授《甘珠尔》大藏经的教敕(皇上诏令)等经法。下寺第六世巴西活佛洛让杨旦丹巴加参生前曾任过甘南州政协委员、县政协副主席。巴西饶巴尔历辈传承活佛,被称为华查尔系统,乃是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迭部康村(寺院中根据僧徒地方来源而划分的集团叫康村)的修建者,隆桑文强土官也是他的后裔。电尕寺的华查尔系统一直延续至今,土官隆桑文强的后代历来是该寺及所辖教区的政务头目,并协助巴西哇活佛管理寺院。末世华查尔吉一九生前曾任迭部县政协副主席。
  电尕上寺1957年前有经堂3座,僧舍31院,住寺僧侣47人。供有《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大藏经和宗喀巴三师徒著作等重要经卷和大小佛象上千尊。电尕下寺亦有经堂3座,僧舍30院,僧侣44人,供有《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大藏经和宗喀巴三师徒所著的《菩萨戒亲》、《比丘戒释》以及班禅罗桑和嘉木样大师全集等重要经卷,供奉大小佛像上千尊。1958年二寺关闭,“文革”期间被拆毁。1982年重得开放后,在六世巴西活佛洛让杨旦丹巴加参的倡导下,二寺合并后在电尕乡哇琼村东卡青地方新建经堂、囊欠各1座,僧舍17院,住寺和尚26人,全寺占地面积约一百亩。198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在迭部视察时,亲临该寺举行了摸顶等佛事活动。
  (二)旺藏寺
  藏语全名旺藏贡巴扎西彭措琅,意为“吉祥园满洲”。位于县境中部旺藏乡次日那村西,占地面积约150亩。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卓尼纳多寺僧人俄仁巴洛桑彭措和高桑寺僧人俄仁巴桑吉伊西俩人在此居住,形成伽蓝,并在当地头目胡让等支持下于藏历十二胜生木牛年(1745年,清乾隆十年)创建了这座格鲁派寺院。初建时苯教盛行,皈依佛教出家为僧者很少,至乾隆十九至二十五年,卓尼第十三任土司杨昭之祖母仁钦华宗护政时,曾下令“兄弟二人者一人须出家,兄弟三人者二人须出家为僧”,从此,该寺僧侣增多,鼎盛时多达400余人。由卓尼禅定寺派朝吾喇嘛达摩和玛日喇嘛二人担任赤哇(法台),后成定制,遂为禅定寺属寺。此后所派法台均须学经于卓尼禅定寺,并在居巴扎仓(密宗续部学院)毕业取得“俄仁巴”学位后方能胜任。旺藏寺至清末时因内部纠纷而于1920年分为两寺,九龙峡以下僧侣在迪让新建迪让寺(曾称麻牙寺)。
  旺藏寺是县内大寺院之一,1958年前寺内欢喜殿、宗喀巴殿、观音殿等大小经堂囊欠和僧房林立。殿堂内供有观世音、弥勒佛、集密、宗喀巴、释迦牟尼、度母、药师、文殊等铜制鎏金佛像24尊,泥塑佛像更多。奉有《甘珠尔》、《丹珠尔》和宗喀巴三师徒、嘉木样著作《尤东巴》、《当增》等重要经卷。
  该寺活佛共袭三世,第一世活佛洛让伊喜,高龄92岁园寂;第二世活佛洛让旦增;第三世活佛尕藏旦巴加措(1928年〜1992年)生前曾任甘肃省政协委员、佛协会理事,甘南州政协常委、佛协副会长,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该寺1957年有僧侣174人。1958年被关闭,1962年开放,“文革”期间遭破坏,除两座经堂改作粮站仓库外,其余被拆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81年重新开放,经堂退还寺院,1982年班禅大师来迭视察期间曾到该寺接受僧众拜见。1986年第六世嘉木样亲临该寺对寺内所有身、语、意举行开光。1988年集资新建囊欠1座,1990年有经堂3座,僧舍16院,住寺和尚32人。
  (三)赛当寺
  藏语全称赛当贡巴噶丹克芒谢珠达吉琅,意为“具喜论修智多兴旺洲”。位于桑坝乡政府驻地北向阳台地上,寺名依地名而得,占地面积约200亩。卓尼禅定寺属寺。该寺系第一世活佛图丹扎巴(又名洛桑尼玛1719年〜1778年)于藏历第十三胜生土虎年(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废止苯教而创建的格鲁派寺院。该寺活佛共袭五世,第二世活佛凯周陈勒旺秀,第三世活佛洛桑嘉华嘉木措,第四世活佛洛哲让吾陈勒嘉措,现任第五世活佛吉美陈勒嘉措,曾任县政协常委、副主席。
  寺内原有佛经、佛塔、佛像等三依止圣物主要是:大经堂、护法殿、三世佛陀殿、弥勒殿、药师殿和好佛塔;手抄本《甘珠尔》大藏经一部,木刻版《甘珠尔》大藏经一部,宗喀巴师徒三人全套文集、嘉木样活佛全集、智化谢珠大师全套文集;活佛灵塔、大小佛塔20余座;各殿堂内供有鎏金佛像160余尊,护法佛像400余尊,泥塑佛像300余尊,卷轴佛像200余幅。赛当寺1958年前有僧侣170余人,“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1年重新开放,新建大经堂1座,僧舍40院,住寺僧侣70余人。
  (四)拉桑寺
  藏语全名拉桑贡巴青考日迪德琅,意为“供神寺、讲修集会洲”。位于县境西北益哇乡扎尕那东哇村头山台上,占地70余亩。创建于藏历第十一胜生木鸡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是由原东哇总官才巴和卓尼阿毛按照高巧塔野(才巴之弟)的意图修建的。起初阿毛将该寺托付给亚达寺活佛护理,每3年〜5年由亚达寺派赤哇(法台)主事,先后派过15任赤哇。信奉格鲁派,系卓尼禅定寺属寺。第一世活佛东哇次成木,第二世活佛普威傲青西让,第三世活佛杰•高巧毛兰木,第四世活佛尕让成来次智木加措,第五世活佛卡哇洛让旦增成来加措,第六世活佛洛让图旦丹拜尼玛,第七世活佛年美图贝旺吾。五世兴盛期僧侣达到140余人。
  该寺原有经堂1座,观音殿、财宝佛殿、弥勒佛殿、集密殿、公堂等各1座,堂殿内供奉有《甘珠尔》、《丹珠尔》和佛像、佛塔不胜枚举的三所依。《安多政教史》记载:“贡唐仓活佛的亲门弟子迭部洛桑南杰建造集僧大殿,用政教两法管理寺院。”1957年有僧侣46人,1958年被废,“文革”中被拆毁,1981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两座,集密殿、观音殿各一座,僧舍30余院,住寺僧侣38人。
  拉桑寺所辖教区内,代巴、达日、业日、东哇4村各修有一处嘛呢静房,均属拉桑寺庄园。静房内供有观音、释迦牟尼、圣师徒三佛等塑像。拉桑寺北有该寺开辟的三类菩萨水帘洞,藏语叫日松高布乃康。三个水帘洞被信徒尊称为“念甘达哇”的圣地之门。教区境内还有瑜伽瀑布、孔雀瀑布、作明佛母瀑布、马头明王瀑布、美女瀑布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五)然子寺
  藏语全名为然子贡巴噶丹青靠琅,意为“具喜法轮洲”。藏历十三胜生铁猴年(1800年、清嘉庆五年),由鲁琼活佛伊喜尕让和台尼傲活佛洛让伊喜二人主持创建的格鲁派寺院,系卓尼禅定寺属寺。教区有多儿达益上下村,布哈、尼藏、次古、当当、台尼傲、然寺傲和在日傲半个村庄。该寺活佛共传承四世,第二世活佛高巧洛让丹拜尼玛,第三世活佛洛让杰旦确吉旺秀,第四世活佛丹增成来加措,现任县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职务。第二世活佛高巧洛让丹拜尼玛70岁时把该寺托付给卓尼土司,请求土司委派赤哇。土司委派的第一任赤哇是吉丹更夏活佛,从第二任起是从禅定寺居巴扎仓毕业取得“俄仁巴”学位的僧人中每三年换任一次。
  该寺1958年前有经堂1座,弥勒殿、集密殿各一座,僧舍80余院,僧侣119人。寺属教区还在寺院修有达益康村、尼藏康村,台力傲康村等小经堂。寺内供奉圣物主要有《甘珠尔》大藏经,圣师著作《陀罗尼集要》、《当帕尕松》,檀香释迦牟尼等身像、弥勒、观音佛像11尊,有鎏金、唐卡、泥塑佛像释迦牟尼、弥勒、观音、药师、无量寿佛、某赤巴、图巴多旦玛、度母、赤周军、六壮严二胜、三类菩萨千佛、宗喀巴、东夏、普明、东巴、交吾、法王闹智吾、胜乐、集密、欢喜、夏东考青、马头明王、千手千眼观世音、千手千眼白伞盖等大小佛像140余尊,卷轴佛像70余幅。宗教法会和主要佛事活动基本类同于其他格鲁派寺院。
  该寺1958年关闭,“文革”期间被拆毁,1981年重新开放,现有经堂1座,僧舍21院,住寺僧侣36人。
  (六)藏尼寺
  藏语全名藏尼贡巴噶丹协周拍吉琅,意为“具喜论修兴旺洲”。亦称洛大新寺。位于县境东洛大村西五里白龙江北岸台地上。该寺是四世嘉木样活佛格桑图丹旺秀应代古寺和洛大等七村邀请亲临选定寺址,并筹资派人于藏历十五胜生土牛年(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主持创建了藏尼寺。还在四世嘉木样的提议下将原赵藏路的闹高寺和代古寺并入藏尼寺(代古寺在1943年毁于火灾),并按二寺原貌修建了两座佛殿,以继承二寺教规。藏尼寺属拉卜楞寺的属寺,没有活佛转世制度,只设赤哇(法台),历任赤哇均由拉卜楞寺委派,一任三年,已沿袭21任;另设更察布1人,代表嘉木样检察寺规僧约;格贵(管家)1人,小管家1人,从得4人管财务,古民1人等职。第二十任赤哇嘉样赛闹是舟曲除瓦乡白藏村人,先后到扎什伦布寺和哲蚌寺郭芒扎仓参加僧人集会八年之久,取得郭芒扎仓拉仁巴学位后被拉卜楞寺派任为藏尼寺赤哇,曾任过舟曲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
  该寺内所供铜铸、檀香、泥塑等佛像不胜枚举。各种法会和佛事活动基本与拉卜楞寺相似。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经过迭部时曾途经该寺,据传朱德总司令在寺内居住过。藏尼寺1957年前有僧侣148人,1958年被关闭,1959年被河南支边青年占用办农场,“文革”中拆毁。1981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1座,僧舍29院87间,住寺僧侣55人。
  (七)亚湖寺
  藏语全称亚湖贡巴扎西青靠琅,意为“吉祥法轮洲”。位于县境南部阿夏乡阿大海村西山梁上。占地面积100余亩。是藏历第十四胜生土牛年(1829年、清道光九年)由比丘次周西让在得到卓尼十六代土司杨宗基的许可后创建的格鲁派寺院。次周西让自任第一任赤哇,第二世活佛尕让成来。该寺仪轨、诵经韵调、法会等均按卓尼禅定寺的传统例规进行,后有些法会则改为拉卜楞寺仪规。寺院内执事主要有:活佛、赤哇、堪布、翁则、格盖、格瑶等。寺院供奉的身、语、意依止圣物主要有宗喀巴师徒、弥勒、如来、度母、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和白伞盖等佛像,所供圣物、法会、节日等基本类同于其它格鲁派寺院,另外还有《三摩地王经》、《般若八千颂》、《陀罗尼集》等佛经。
  该寺1958年前有经堂1座,弥勒殿、护法殿各1座,活佛囊欠和赤哇囊欠各1处,僧舍46院,僧侣106人。1958年关闭,公社机关占用数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3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1座,僧舍29院,有住寺和尚24人。
  另外,该寺教区所辖那盖、阿大黑、克浪、白赛村内曾筑有嘛呢静房,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日进行煨桑、祭山神、跳法舞、抛施食等活动。
  (八)达尕寺
  藏语全称达尕贡巴扎西桑丹琅,位于苍园乡政府东约3公里处,始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洛让尼玛活佛主持创建的格鲁派寺院。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初建于达候(今达秀沟口)地方,由于盗贼侵扰,迁于达尕。“达尕"意为山坡台地,寺名以地名而得。原系卓尼禅定寺属寺,历任赤哇均由禅定寺委派,后因寺内活佛与赤哇不和,禅定寺不再委派赤哇而脱离直接从属关系。四川大岔的代利、下其尔村的多仁宝(不是活佛)曾任过该寺主持,末世活佛洛桑加措(又名丹增加措)建县初曾任过县政协委员。
  该寺1958年前有经堂2座8间,佛殿9间,僧舍26院,僧侣58人。供有各种大小佛像上千尊。1958年被关闭,“文革”期间被毁,1983年重新开放,并在旧寺址达秀沟口新建经堂1座3间、茶房3间、僧舍21院160间,住寺僧侣34人。寺辖教区有道吾、盖高、西布古、上其尔、下其尔等5村。
  (九)卡坝路寺
  位于卡坝乡政府驻地东面山坡上。始建于藏历十二胜生铁蛇年(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由卡坝总管青久丹增主持创建的格鲁派寺院。该寺活佛共传七世,第一世活佛洛让臻美嘉措,第二世次主嘉措,第三世洛桑藏智,第四世高巧嘉措,第五世洛桑巴丹,第六世洛让仪席丹僧,末世活佛洛让丹增,现任县政协委员。寺内各类仪规、供奉圣物、僧职等类同于本地其他格鲁派寺院。1957年前原有经堂2座,囊欠1座,僧舍21院,僧侣63人。1958年被关闭,1983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1座,僧舍10院,有住寺和尚27人。
  (十)苟吉寺
  位于县境西南达拉乡次哇村东达拉河西岸,始建于藏历第十胜生土猴年(1608、明万历三十六年),是洛让桑旦和云道扎西主持创建的,初为苯教,后改奉格鲁派。是四川若尔盖县阿西卓仓寺的属寺。该寺活佛共传三世,第一世洛让桑丹,第二世洛让旦巴,现任第三世活佛鲁康措。该寺主要供奉“赛绰巴”佛,各类藏文经典400余部。宗教活动有正月祈愿、夏令安居、禁食斋戒、年末施食等活动。1957年前有经堂、集密殿、佛殿、活佛囊欠、茶房各1座,僧舍78院,僧侣86人。该寺教区原辖次哇、扎阿卡、扎哇那、年那四村。1958年被关闭,1966年被毁,1983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佛殿、茶房各1座,僧舍9院,住寺僧侣38人。
  据传,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红四方面军前卫总指挥李先念曾率先头部队在该寺驻扎十余天,在此集结部队。
  (十一)迪岗寺
  藏语全称迪岗贡巴尕旦彭措琅,意为俱喜园满洲。位于县城北电尕乡亚安村附近。是由该寺第一世活佛贡巴•罗桑达尔吉于藏历第十胜生土鼠年(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创建的。属卓尼禅定寺属寺。兴盛时僧侣近300人。1957年前原有经堂3座,僧舍43院,僧侣61人,占地面积30余亩,在夏令安居、正月祈愿法会、十月五供节等宗教活动中,集密佛自入坛城仪轨,均按拉萨上密宗经院的仪轨举行。另在寺属教区的业库、勒沃、吾子、沙拉、达隆、塞隆、彭道、班曲昂、梅仁、根登卡、岗藏、热桑、才隆、占卡、额贡等村(地)建有静修院,均为迪岗寺属庄园。该寺1958年被毁,1991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1座,僧舍3院,有僧侣12人。
  (十二)当多寺
  藏语原名扎西德闹琅贡巴,后改称当多贡巴扎西青考木照德青琅,意为“当多寺吉祥法轮脱昧大乐洲”。位于县境西北益哇乡当多沟尼哇村附近山坡上。始建于藏历第十一胜生木虎年(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系郎木格尔登寺属寺,信奉格鲁派。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在益哇当多地方有曲结嘛呢哇•洛让成来法尊兴建的扎西德闹琅寺。格尔登丹拜加参活佛布施资财,在该寺塑造观音菩萨佛像,第二世一切知嘉木样大师的亲门弟子当多俄仁巴系该寺僧人,现有转世系统。”该寺主要宗教活动有正月祈愿、四月祝福、六月集密、十月普明修供法会和每年四次考试制度。
  该寺约于藏历第十六胜生土兔年(1939年,民国二十七年),分成当多寺和卓班寺。当多寺原有经堂、活佛囊欠、茶房各1座,僧舍9院,僧侣14人。1958年关闭后被毁,1988年重新开放,在原址新建经堂1座,僧舍12间,住寺和尚12人。卓班寺,是由未出家人组织的莲花生信徒,1958年前寺内有会念经的“才居贡巴"43人,各种经卷60余函,大小佛像上百尊。
  (十三)包合寺
  藏语全名包合贡巴桑周琅。位于县境西北益哇乡高杂村附近。是由丹拜加参活佛于藏历十三胜生铁羊年(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主持创建的格鲁派寺院。郎木格尔登寺的属寺,由格尔登寺委派赤哇。兴盛时有经堂3座,囊欠和茶房各1座,僧舍40院,僧侣90余人。寺内供奉各种三所依及宗教活动类同于境内其他格鲁派寺院。1958年寺院被废,1991年重新开放,于原寺址约1公里处新建经堂1座、僧舍6间、有住寺和尚15人。
  (十四)茶古寺
  藏语全称茶古贡巴扎西青派琅,意为“吉祥兴法洲”。位于县境北部卡坝乡安子沟黑古村附近东木青山脚下。始建于藏历十三胜生火猴年(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是格尔登寺活佛更登丹拜加参在黑古村的富商扎路的支持下,将本地两处修道和尚合并兴建的格鲁派寺院。系郎木格尔登寺的属寺。因更登丹拜加参活佛出生于四川茶古地区,故命名为茶古寺。该寺创建后相继传承的更登仓活佛的转世化身有确吉旺秀、图丹尼玛、洛让成来、尕让老周更尕嘉参、俄更旺秀、洛让丹增吉美仪席加措。兴盛时僧侣达200余人。原建筑于1894年遭火灾烧毁,1915年按原样重建。寺内供有大小佛像千余尊,佛经《甘珠尔》一部、《尤》二部、《尕让》一部、《帕巴杰东》二部、《如地》一部、《浪日青毛》一部。宗教活动类同于本地其他格鲁派寺院。该寺原辖若尕卡、黑古、次日卡等5村。1958年前有经堂2座,僧舍20院,住寺僧侣35人。1958年拆毁,1983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1座,僧舍6院,有住寺和尚13人。
  (十五)白古寺
  藏语全名为白古贡巴代青冷周琅,意为“安乐园满洲”。位于县境南多儿乡白古村北河谷台地。始于藏历十四胜生土猪年(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由四川若尔盖县求吉寺扎阿巴活佛的转世化身更旦仁宝钦和多儿西让村的格巴二人主持创建的萨迦派寺院,是岱卫求吉寺的属寺。白古寺以寺址初建于白古村而得名,后迁至今址。旧址处的经堂和弥勒佛殿至今保存完整。今址寺院1958年前有经堂、弥勒佛殿、集密殿、释迦牟尼殿、修行殿各1座,僧舍84院,僧侣193人。1958年关闭,“文革”期间被拆毁。1981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1座,集密殿1座,僧舍70院,有住寺和尚78人。寺内主要供奉护法神“青交塔傲巴”佛像。该寺教区包括白古、西让、然子三村和在日傲、四川大恒村的一半。
  (十六)乍日寺
  位于县境北部尼傲乡尖尼沟亚日卡村。约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88年),是在活佛给格次九的主持下将原有七处小寺合并建立的苯教寺院。初称旷黑寺,明万历年间在赛闹加巴活佛的提议下迁至今址,称乍日寺,寺名以地名而得,意为“山根寺”。现又改称“雍仲美日寺系若尔盖阿西香仓寺的属寺。该寺相继有次九闹达、恩主、曹哇公雷、次九坚才、阿古、次成闹达、桑在、给格次力等人主持和护理,政教大权由活佛主持,下设:恩布,主管活佛囊欠事务;夏欧、翁则二职管理佛事活动;从德哇数人,管理寺院经济。
  该寺1958年前有经堂1座,活佛殿1座,小佛殿1座,库房3间,僧舍78院,有僧侣117人,占地面积约十五亩。1958年关闭,“文革”中被毁。1983年重新开放,新建大经堂1座,僧舍14院,住寺和尚13人。
  另在该寺不远处,有其寺开辟的尖尼木日“乃康”和“巴洞”。洞内有大象、蟠龙、飞禽走兽等多种奇异图案和佛塔形状,被传为佛法手迹,实属自然奇观,是境内外善男信女或其他观光者朝拜或旅游观赏的胜景。
  (十七)桑周寺
  位于卡坝乡尼欠沟尼吉巴河和亚列巴河汇合处。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95年),是在给格次九的提议下,由尼吉巴村赛族部落活佛黑如欧周和亚利巴村木日部落活佛组织尼吉巴、尼格卡、亚利巴三村群众集资投工修建而成的苯教寺院。藏语全名为雍仲桑周贡巴,意为“如意成就寺”。是若尔盖阿西香仓寺的属寺。1918年毁于火灾。1919年重建,1949年绘画、油漆。1950年益乍拉益寺并入桑周寺。该寺活佛共传十五世,先后历辈传世活佛是:加哇、青久加哇、桑代加哇、黑如欧周、牙利活佛、加采、闹卡加采、次周加采、尼吉坝村下如部落活佛、仁青闹吾、仪黑次周、丹增旺杰、尕让加贝、木智措哇、丹增加采。寺内主要供奉旺晒、桑加、达喇、玛西加、晒罗拉热尼布、木地、阿赛等佛像,《甘珠尔》、《丹珠尔》两部大藏经和古具法器等。1958年前有经堂一座、茶房一座,僧舍33院,有僧侣73人。1958年被关闭,1966年毁于火灾,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中重新开放,1983年起新建经堂、茶房各1座,僧舍41院,有住寺和尚60人。辖尼吉巴、尼格卡、亚利巴、益个:4村。
  (十八)拉路寺
  位于县城东电尕乡拉路村西,故名拉路寺。建于1981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中,将1958年关闭的日盖寺、萨让寺、谢协寺3个寺院合并新建的苯教寺院。现建有经堂1座,僧舍21院,占地面积100亩,住寺和尚30人。
  (十九)恰日寺
  位于达拉乡岗岭村东达拉河东岸。约建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由高吉村头目崔伦主持创建的苯教寺院。四川阿西香仓寺的属寺。该寺历经恩宝仁青、云忠、措彭、楚成、龙智西让、旦巴达尔吉、楚成智巧等人主持,并经崔伦的子孙康主休、旦古、阿四等人修葺并管理过寺院。1920年遭火灾被毁,名僧阿桑主持重建。至1943年才确立7周岁灵童次主为该寺活佛。1958年有经堂2座,佛殿、集密殿、囊欠、千佛殿、茶房各1座,僧舍38院,有僧侣61人。1958年关闭,1991年重新开放,新建经堂1座,僧舍13.院,有住寺和尚16人。辖岗岭、高吉、甘藏、普哇、高在5村和那盖村一半。
  (二十 )纳告寺
  位于阿夏乡纳告村附近。约建于唐乾符年间(公元874年〜879年),是由该寺第一世活佛香帕主持创建的苯教寺院,系四川更江寺的属寺。历经香帕、赛闹旦智、仁青、次周若达、香卓朋措、加仁丹智、勒珠、欧保仁青、洋召等活佛主持和管理。该寺宗教活动中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都到更江寺聚会,举行跳法舞、舞鹿、舞狮等活动。1958年前有经堂1座,僧舍39院,有僧侣54人。1958年被关闭,1991年重新开放,现有经堂1座、僧舍3院,有僧侣12人。辖大板、爱哇、纳告、作木、白赛5村和西居村几户。
  1958年被关闭后废弃未开放或并入其他寺院的有13座,其中格鲁派5座,苯教7座。
  迪让寺曾称麻牙寺,全名迪让贡巴盖登彭措琅。位于旺藏乡麻牙村东2公里处今州园艺场所在地。始建于藏历十五胜生铁猪年(1911年),是时,旺藏寺内发生分歧,卓尼十九任土司杨积庆派人分为两个寺院,从此分出另立迪让寺,1920年由俄旺洛让加措和闹哇西让组织僧侣修建了经堂。仍为卓尼禅定寺属寺,由禅定寺委派赤哇。寺内各种仪轨、宗教活动与旺藏寺相同。1958年前有经堂、佛殿7座、僧舍101院,有僧侣136人,四面各筑有一座佛塔。活佛共传俄旺洛让仪席加措、洛让仪席加措、俄旺图丹加措,赛闹东主等四世。1958年关闭后被拆毁,未开放,寺址被州园艺场占用01935和1936年长征红军先后两次经过迭部时,均途经这里,朱德总司令曾在寺内居住过。
  措爱寺全名措爱贡巴扎西乐思谋伽,意为“措爱寺•吉祥忠心伽”。位于益哇乡傲子沟牙那与麻那二村之间。创建于藏历第十二胜生土狗年(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据《安多政教史》载:是由“隆让阇黎之弟子洛让桑旦创建”的格鲁派寺院。洛让桑旦(又译写为洛桑三丹)是迭部籍名僧,成年赴西藏朝拜,返故乡创建寺院,至年过半百时静居佛堂,用金银汁抄写了全套《宗喀巴文集》,并亲身绘壁画殿,抄经撰著,著有《根本上师洛桑墨朗传》、《上瑜伽法》等三函。措爱寺是郎木格尔登寺的属寺。1958年前有经堂2座,僧舍20院,僧侣27人。
  扎西寺全名卡息静房扎西格佩琅,位于电尕乡傲傲村对面江北岸台地上。创建于藏历第十一胜生水马年(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是由电尕寺巴西活佛主持修建的格鲁派寺院,系电茶闹贡毛寺(上寺)的属寺。寺名是由卓尼第十一任土司杨威(洛桑东主)夫人洛桑草命名。该寺由巴西活佛亲自护理.寺内各种仪轨均仿照电尕上寺。1958年前有经堂3座,僧舍17院,住寺僧侣22人。
  饶贡玛寺位于卡坝乡尼欠沟益乍村附近。藏语全名为饶贡玛贡巴确吉代青扎西达尔吉琅,意为“法之乐园吉祥兴旺洲”。始于藏历第十胜生木马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由丁子仁青主持创建的格鲁派寺院,后为茶古寺属寺。该寺约于1721年毁于火灾,数年后重建,至1958年有经堂1座,僧舍9院,僧侣12人,寺内主要供奉护法神“青交托吾巴”佛像。1958年被毁。现有小嘛呢房1座,僧舍3院,和尚5人。
  娘高寺位于卡坝乡娘高村附近。于藏历第十一胜生水鼠年(1672年,清康熙十年)由洛桑高巧主持创建的格鲁派寺院,建成后相继由洛桑钦扎、洛桑丹增、扎西当智等人主持和管理。该寺是电尕闹吾毛寺(下寺)的属寺,每年正月祈愿法会和四月法会时,两寺全体僧人先后分别到电尕下寺和娘高寺聚会。1958年前该寺有经堂1座、僧舍17院,住寺僧侣19人。
  多乐寺位于旺藏乡尼巴沟内。创建于藏历第十胜生土猪年(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是由哲蚌寺郭莽扎仓的多仁巴•阿旺达尔吉主持,在则吉、尼巴、曹什坝三村僧俗的支持下将三处静修院合并创建的格鲁派寺院。卓尼禅定寺曾赏赐佛像及钹、锣等僧具。该寺创建后相继传承的活佛有二世吉美加措、三世盖登加措、四世洛让盖登加措等。1958年关闭前有经堂1座,僧舍14院,住寺僧侣26人。后在落实宗教政策中并入旺藏寺。
  日盖寺位于县城东电尕乡然闹村北山巅、叠州古城北垣。藏语全名为日盖贡巴雍仲闹日温琅,意为“苯教珠宝洲”。始建于公元913年(后梁乾化年间),是由造帕达旺加参和造日盖父子在迭传教时创建的苯教寺院。后毁于火灾,第三世活佛主持重建。该寺内从活佛至普通僧人分工细致、职责分明,共设喇嘛、傲宝、业哇、格尼、翁则、高德、来乃、木那、吉哇、高尼、麻青、加玛、加用、曲赖等职。喇嘛指活佛,傲宝为掌管善恶的监理,业哇为活佛居所管理,格尼即掌管戒律的铁棒喇嘛,翁则是经头,高德可替活佛主持小型佛事活动,来乃即劳务领头人,吉哇是财务总管,高尼负责管理供奉香火,麻青即厨司,加玛是烧茶分送茶饭者,加用是僧人大灶做零活的,曲赖是专门背水的僧人。以上除活佛、总管、曲赖等职外,其他每三年可改换(选)他职。该寺后属卓尼禅定寺的属寺。1958年关闭前有经堂1座,上下各五间,公堂1座,僧侣47人。“文革”期间被拆毁。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中并入拉路寺院。
  萨让寺位于电尕乡萨让村附近。始于公元982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由喇嘛赛扫坚创建的苯教寺院,后为卓尼禅定寺属寺。因寺址地形似鸟之胸部,故起名萨让寺(意为鸟胸)。该寺活佛共传承五世。1958年前有经堂两座、公堂1座,僧舍20院,住寺僧侣24人。1958年关闭,经堂及僧舍被附近村民占用。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中并入拉路寺院。
  谢协寺位于电尕乡谢协村,始于公元968年(北宋开宝年间)由造帕达旺加参和造日盖父子在迭部传教时创建的苯教寺院。后既是卓尼禅定寺属寺,又为尖尼乍日寺的支寺。藏语全名为谢谢贡巴雍仲闹日温琅,意为“金盆寺苯教珠宝洲”。活佛共传承四世。1958年前有经堂两座,僧舍23院,有僧侣28人。1958年关闭,僧舍曾被小学占用。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中并入拉路寺院。
  黑高寺位于卡坝乡吾一卡村背后的山坡上。约于公元1466年(明成化年间)由益黑傲扎主持创建的苯教寺院。原建在卡坝路寺附近台地上,后因屡遭匪徒袭扰等故,迁至新址。解放前有经堂1座、僧舍6院,住寺僧侣13人。“文革”期间被拆毁。
  迪日寺位于卡坝乡安子沟葱地村附近。约公元1524年(明嘉靖三年)由洛桑丹珠主持创建的苯教寺院,电尕谢协寺的属寺。该寺自创建未确立活佛,寺内宗教活动由僧官护持。1958年前有经堂、佛殿各1座,僧舍3院,住寺僧侣31人。
  拉益寺位于卡坝乡尼欠沟内,约于公元1465年(明成化年间)由西让加才主持创建的苯教寺院,系桑周寺的属寺。创建以来亦未确立过活佛,寺内宗教活动由僧官或年长僧人主持。1958年前有经堂1座、僧舍9院,有住寺僧侣15人。“文革”中被毁,现并入桑周寺。
  高布寺位于腊子口乡朱立沟内,始建于公元1770年(清乾隆年间),是由尤忠丹增主持创建的苯教寺院。约于1802年曾与康多村日绰(小寺)合并。该寺1958年前有经堂两座、僧舍63院,住寺僧侣75人。1935年和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先后两次均路过该寺,并在寺内借宿过。三、寺院的组织机构和宗教活动
  (一)组织机构
  迭部境内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基本类似于其它藏区的寺院。但因规模较小,一般未设扎仓(学院)。各类寺院按其规模设置寺内管理机构,大体可分三部分:
  1.囊欠。少数较大寺院如电东上下寺、旺藏寺、赛当寺等设囊欠,即活佛官邸,亦可比为活佛办公室。囊欠设“温布”一职,主持和管理有关囊欠内外事务,即可比为活佛办公室主任。温布由活佛任免,一任三年,亦可连任。小寺院均未设囊欠,亦无温布一职。
  2.设“措德”或“连乃”若干人(大部分寺称“措德”,少部分称“连乃”)。是赤哇(或堪布)领导下的行政和财务管理机构的统称,负责管理寺院的政治、经济事务。下设木那,专管总务;古南专管寺院财产。措德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赤哇(或堪布),有的还设更察布1人,部分寺院由其宗主寺委派,旺藏、迪让、赛当、然子等寺院的赤哇由卓尼禅定寺委派,洛大藏尼寺赤哇由拉卜楞寺委派,一般任期三年。在落实宗教政策中已开放的寺院,均成立了 “寺院管理委员会”,原措德或连乃机构的管理职能被取代。
  3.修来哇、翁则、格贵,此三职各任一人,是寺院主管宗教事务的,分工细致,各负其责,都由赤哇(或堪布)任免。修来哇是寺院中管理僧众学经事务的,协助赤哇,赤哇外出时可代理赤哇管理念经事宜。翁则一般由造诣较深,被人尊重的年长者担任,是本寺经头,寺院集体诵经时由他领头;寺内会考,由他主持。格贵亦称“夏俄”或“格尼”,俗称铁棒喇嘛,主管僧众的纪律,检查戒律的执行,僧人入寺、离寺由他掌管登记,任期一年。
  (二)宗教活动
  迭部境内各寺院的宗教活动基本相同,除每年定期举行的节日性宗教活动外,还有寺院僧众的日常性活动、做法事、专门性活动等。
  1.日常性宗教活动
  日常规:清晨起床盥洗后,到经堂、佛殿献净水,点燃酥油灯,烧香柏,诵读佛经等是寺院僧侣每日必不可少的常规性活动。
  做法事:按照教规,信徒们若遇婚丧嫁娶、兴家致富、保佑平安、祛邪除病、祈祷禳灾、求雨除害等家庭或村庄红白要事,需请求寺院派僧念经做法事。事主为参加念经的和尚除供给食宿外,还要付给一定的酬金,虔诚的信徒甚至付出一定资产给寺院。
  专门性活动:格鲁派寺院注重戒律,对僧众的约束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大致有:
  ①施奉、济贫。就是要施奉于佛,向佛供奉;徒弟要尊敬师傅,下级和尚要尊敬上级和尚,并直接进行施奉。至于济贫,因和尚自身的衣食要靠信徒的施奉,所言济贫主要是在道义上的一种宣传而已。
  ②忍耐。教义认为要想追求来世幸福,就必须忍耐。即遇到美妙的事要忍耐不动心,遭人打骂要忍耐不动手、不动口;有人用刀割你的肉要忍耐不动身色。宣扬若做到忍耐,就会使前世罪孽和今世恶果消失,亦可获得来世幸福。
  ③ 慎行。即要求和尚遇事都要谨慎、小心,为了维护教规,绝不能听信挑逗之言。
  ④ 静思。要求僧众只听信经书和师傅的教诲,其他概不听信,不起邪念,专心向佛。
  ⑤冥祈。就是否认现实,冥祈未来。即要求和尚把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看成是空的,要冥祈未来,冥祈自己将来到另一个世界或来世得到幸福。
  ⑥守戒。和尚受戒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在八九岁时,剃度授沙弥戒(藏语称“耿从”)意为“术寂”。在受戒后,要遵照师傅的告诫,做到走路合掌而行,低着头,目不斜视,不许迈大步,不许左右摇摆,否则受到惩罚。第二次是20岁左右受比丘戒(藏语称“格楞”),行此戒表示已经定型和掌握了戒律,取得了当和尚的资格。
  2.宗教节日
  迭部地区各寺院的宗教节日及其活动,名目繁多,近乎每月都有。
  ①格鲁派寺院的宗教节日主要有:
  正月祈愿法会,当地藏语称“洛萨莫老”,意为新年祈祷会。各寺院均要举行,但根据各寺的规模大小,法会会期不尽一致,大部分寺院从初三开始至十六日结束,共14天;有部分寺院初七开始至十六日结束;还有的初三开始至初十结束。法会期间的主要活动基本相同,十三日晒佛,十四日跳法舞、抛施食,十五日晚举行酥油花供灯会,十六日上午“转香巴”,即转弥勒,抬弥勒佛环寺巡行,跳法舞。
  四月“娘乃节”,亦称禁食斋戒法会。各寺院都要举行。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园寂。于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以闭斋、念经(主要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为主要内容。十五日闭斋,不饮不食不说话,至十六日黎明时,方可进食、说话。多儿然子寺还在四月初举行加持嘛呢药丸会8天。
  六月十六开始坐夏,(亦称夏令安居),至七月底,八月初一开禁结夏,历时一月半。
  六、七月举行十六尊者供修法会。
  九月举行自入坛城仪轨。
  十月二十五日五供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园寂纪念日,各寺进行2天〜5天的纪念活动。
  另外,各寺活佛的生日、园寂日都举行纪念活动。各寺按本寺传统还举行其他法会和诵经活动。
  ② 苯教寺院的宗教节日主要有:
  正月初三至初五为加哇念美钦宝的纪念日,举行念美大师环寺巡行仪轨;初六至十六日为祈愿法会,主要举行吟诵“毛浪”经,跳法舞、晒佛、施食回遮法等活动。
  三月初三至初七举行“登至司英”法会,僧俗分组昼夜轮流转“古拉" (转经轮)。
  四月初七至十二举行“巧巴东巧”法会,十三日禁食斋戒。五月夏令安居。八月“夏旦更仁”会。十月有“万赛周巴”法会,并举行施食回遮法。十二月有九天的冬季法会。
  另外,还有苯教祖师东巴西绕和本寺创建者的生日、园寂日,举行纪念活动。
  ③ 萨迦派寺院的宗教节日有:
  正月初七至十八日祈愿法会,二月十一至十七日的“杰多”会。三月十一至十七日普明供修会。四月十日至十三日禁食斋戒和《甘珠尔》经吟诵会。四月十九至二十五的“多杰"会。六月十五至八月初一日夏令安居。六月和十一月各有七天“南交”及禅定法会。九月集密法会7天,其中一天佛祖降仙会。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古多”会。每月二十九日为“桑永”法会。
  四、寺院僧侣的生活及习俗
  (一)经济来源
  解放前,境内各寺院的住寺僧侣都是宗教职业者,从事单一的宗教职业,不参加生产劳动,不创造物质财富。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信教群众的各种供奉、布施、募化和寺院放债、出租土地和牲畜,经商等收入维持生活。布施,包括寺院大小法会和纪念活动中获得的布施,派经、施主供经或请去念经所散的布施;募化,实际是对信教群众的一种摊派,让群众奉献钱、物等资助寺院搞建筑或宗教活动;信徒死后家庭子女要向活佛、寺院奉献回向礼,有的送钱,有的送物,还有送牲畜甚至部分家产;出租土地或牲畜,是寺院把施主奉献的土地和牲畜复又出租给群众耕牧,收取租金;放债,是指寺院的公有基金放贷于群众,收取利息,少数有条件的寺院还经营商业从中谋利。寺院收取的各种收入除公用费用外,分给个人部分均论等级分配。施主的布施也是分等级散发。故僧人中贫富不等,悬殊较大。家庭条件好的和尚除布施收入外还能得到家庭接济;有的还得到师傅的优厚遗产;有的在寺院地位高,收入多。这部分上层僧人生活较富裕。大部分僧众则收入微薄,生活较清苦。
  解放后,废除了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住寺僧人的劳动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开放寺院的同时,还号召住寺僧众自食其力,以寺养寺,广开生产门路,支持和鼓励从事农、林果、饮食等生产服务业,增加寺院收入,减轻群众负担。1981年以来全县各开放寺院中有的办起小旅馆、小卖部,有的承包土地、栽种果树,培育木耳。至1988年,15个开放寺院共承包果园90亩,新栽各种果树3470棵,承包土地300多亩,开办小卖部两个,小旅馆、饭馆各1个。但因经营范围和条件所限,收入微薄。至1990年底,各寺院住寺和尚的生活主要来源仍然依靠信教群众的布施、募化和供奉来维持。
  (二)生活习俗
  1.起居境内各寺院的僧舍建筑与当地民房有明显差别,实为藏汉合璧式建筑。僧舍比民房矮小,但采光充足,多为平房一院,拉桑寺、白古寺则多为楼房,上房住人,下房放烧柴等物。窗外有廊檐。室内四壁用木板装饰,大都装有佛龛、碗架或壁橱,地面铺有地板,筑有连灶炕,炕与灶台中间用一尺多高的木围相隔。炕中央置一长方形炕桌,终年不移动,炕桌两侧为坐、睡之处,炕上以毡毯铺垫。室内供、置有佛像、经卷、经轮、酥油灯、净水碗等宗教用品。僧人皆早睡早起,起床后点火烧茶、打扫卫生、盥洗、献净水、烧香柏、读佛经,早饭后外出拾烧柴,午后又学经,已成一日生活常规。饭菜盛入碗后,盘膝而座,默读“坚曲”经以谢佛恩。
  2.饮食
  迭境各寺院因地处农区或半农半牧区,僧人饮食习惯有别于牧区。一日三餐,早、午餐多以吃馍、喝酥油茶为主,吃到六七成饱时,茶碗中只留少许酥油茶水,掺入炒面拌成糌粑吃完即至。晚餐多为面条,根据各自的条件和食欲在一锅烩面中分顿调剂掺和洋芋、酸菜、猪(牛)肉等。僧人有贫富之别,生活水准不同,饭菜质量亦明显不同,富裕者常有肉、酥油和奶茶,贫困者所吃肉和酥油很有限。无论贫富均禁绝烟酒,却皆嗜饮茶,日内饮茶多次。
  3.服饰
  迭部地区佛教僧人的衣着和其他藏区僧人近乎一致,无明显区别。下身穿"曼腰”(贴身裹裙),多为白色,镶红布边,外罩衫裙,红色或紫红色;上身穿背心,披袈裟,全身无纽扣,以腰带系裹;足蹬长腰厚底靴。不蓄发,平时不带帽子。僧人进经堂集体诵经时,须披黄布披篷,头戴鸡冠帽(黄色、上扁、前额突出如鸡冠)、脱靴(鞋)赤足进入经堂。冬季寒冷时,可穿羊皮或棉“曼腰”,披双层袈裟。活佛和僧人若离寺,可穿有袖子的斜领藏衣,活佛一般为黄色,其余为红色。僧人受沙弥戒,可穿“七盖”(法衣);受了比丘戒,可穿“南木要”(衲衣)。
  4.习俗
  僧人每日早起后,首先洗脸,以前洗脸时用勺盛水,将勺把别在衣领里,上身略为倾斜,水从勺内流出,双手接水洗手,然后一手拿勺,一手接水洗脸。现在一般改用专用铜、铝或磁盆洗脸。吃饭时要盘膝而坐;不用嘴在壶嘴或勺边喝水;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大都带有自己的擦鼻涕布。部分佛僧喜欢吸鼻烟,鼻烟壶(瓶)很精致,一般为黑牛角制成,并镶有银、铜饰边,形态各异,小巧玲珑。
  磕头种类较多,多在经堂前磕,次数不等,多则千百次;有的在寺院周围绕寺磕“等身头",俗称磕“长头”。
  转经轮,又称转“古拉”,指绕寺转经轮。经轮有大有小,式样及质量各不相同,种类较多,寺院经堂、佛殿周围的大经轮多为木质,手摇小经轮有牛皮质彩绘的,有铜的,因内部装有经卷,故称“经轮格鲁派(黄教)、萨迦派(花教)的经轮向右(顺时针)旋转,苯教则向左(逆时针)旋转。僧舍及家庭中亦有大小不一的经轮,供随时旋转。室外,还装有风力经轮和水动经轮。
  经法较高深的僧人,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坐禅要求,静坐修行。多在自己的住房内进行,一般为一星期、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不等。静坐期间,门上标有记号,除与自己生活所需的个别人外,其他人一律不予接待。如遇要事相见,经陪坐人联系同意后方可作短暂会面。
  僧人一生不娶妻,不准近女色,独身一世,生活清静,没有家庭拖累,亦不存在私有财产传给子孙。有的活佛、高僧的优厚财产留给寺院。他们心目中只有宗教,没有家庭观念,一心向佛。
  第二节其他宗教
  一、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甘南主要是在民国时期,民国十二年(1924年)英国传教士麦•约翰二次来甘南传教,进入迭部境内在电尕、洛大等地进行传教,在洛大建立“甘南藏族会”,并筹划修建教堂,因受到当地群众的反抗作罢。至1958年前洛大村基督教徒只有1户2人,未发展教徒。全县其他地区均无基督教徒。
  1982年以后,基督教从临潭、岷县分别传入本县县城和腊子口乡境内的林场、村庄。据1990年统计,全县共有基督教徒68名,其中工人14人,农民34人,职工家属8人,学生10人;藏族33人,汉族35人;男32人,女36人。这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有自己固定的宗教活动点,但无教堂。
  二、伊斯兰教
  迭部地区以往没有伊斯兰教信徒。始于60年代从临潭迁入电尕居住的回族农民数人,此后又陆续从外地调入县属各单位和在迭省、州属企业的职工中,亦有少数回族、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至1990年共有伊斯兰教信仰者433人。在1984年县人代会上,回族代表曾提出要求开放伊斯兰教活动点。鉴于境内原无此教,加之教徒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故未开放其活动点。
  第三节宗教管理
  一、管理机构
  迭部建县以来,民族宗教事务工作一直由县委统战部兼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寺院的陆续开放,民族宗教事务工作量增加,遂于1984年成立了迭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部门,配局长、副局长各1人,专干4人。
  已恢复开放的寺院均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负责实施本寺内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行政、财务等事宜的管理。寺管会每三年改选一次,一般由本寺和尚3人组成,小寺亦有2人组成的;若寺院遇有修建经堂等任务时,寺管会成员则扩大至5人〜8人,本寺教区的有些村干部亦被选入寺管会,以利于协助寺院完成修建任务。
  二、宗教政策的贯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与共和国40年走过的道路息息相关,经历了曲折的里程而趋于完善。建国初期,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宪法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亦有不信仰的自由。遵照这个规定,党和人民政府对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认真地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寺院的各项旧制度没有触动,各寺院除保留其宗教信仰范围内的各项制度和宗教仪轨外,还继续行使历史沿袭下来的宗主寺向属寺委派赤哇(法台),寺院包揽本教区民间事务等特权;地方党政部门坚持了对宗教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实行“争取、团结、教育”的和平过渡策略,让进步的宗教界民主人士参与民主协商,使他们在配合剿匪、禁烟、建政等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1957年后,甘南地区开始对少数寺院宗教制度中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实行民主改革,因对封建特权的触动引起了极少数反动宗教上层人士的极力反对,遂与美蒋特务勾结,煽动叛乱。迭部地区是在1958年平叛的基础上,对各寺院进行了民主改革和反封建斗争,在废除宗教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左”的错误,没有认真区分封建特权和正当的宗教仪轨,反革命活动和正当的宗教活动的界线,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严重混淆,不少僧众被错批、错斗、错捕,寺院财产被没收,各寺院被迫关闭,部分经卷、佛像等宗教文物遭到破坏,党的宗教政策受到损害。
  1960年12月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和1961年7月中央西北局在兰州召开的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县内开始对1958年平叛和反封建斗争中发生的“左”的扩大化错误进行纠正,复查和纠正了一批被错处理的民族宗教界人士的问题。并从1962年起在信教群众的要求下,恢复开放了电尕寺、旺藏寺、白古寺、谢协寺等部分寺院。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对党的宗教政策全盘否定,正常的宗教活动被禁止,各寺院被视为“牛鬼蛇神"的巢穴和“四旧”在群众运动的风暴中被横扫一空,使境内宗教场所和设施遭受史无前例地浩劫,寺院被拆毁,僧众被驱离还俗,各种经卷、佛像等尽遭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平反了宗教界人士的冤假错案,继续宣传和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国家拨款资助修建恢复寺院。1980年,安排了4名宗教界上层人士的工作,其中县人大副主任1名,县政协副主席2名,县政协委员1名。从1981年分期批准开放寺院,至1991年共开放寺院20座,有住寺和尚670人,其中格鲁派寺院14座,僧侣432人;萨迦派寺院1座,僧侣78人;苯教寺院5座,僧侣160人;各寺院新修经堂、1990年迭部县藏传佛教寺院统计表
  注:1.1957年有寺院33座、僧侣2237人,其中:格鲁派寺院21座、僧侣1506人,萨迦派寺院1座、僧侣193人,苯教寺院11座,僧侣538人。
  2.已开放寺院20座、僧侣670人,其中格鲁派寺院14座、僧侣432人,萨迦派寺院1座、僧侣78人,苯教寺院5座,僧侣160人。佛殿30座,僧舍386院。
  1983年全国清除精神污染之际,在少数信教群众中因分不清精神污染与宗教信仰的界线而对党的宗教政策产生了怀疑。党中央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发出了(83)42号文件,重申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从此,本县宗教工作部门和寺管会组织也随即建立健全,进一步加强了宗教政策的宣传,使信教僧俗群众进一步明确了州、县反复宣传的新时期宗教政策的主要概念: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与宗教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亦有不信教的自由;寺院和信教群众一切正当的宗教活动应受到保护;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准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不准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不准强迫儿童入寺,不允许恢复已废除的宗教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从而促使全县各级组织及信教僧俗群众对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理解和正确地贯彻执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87年通过专项补助进一步落实了已开放寺院的房产政策,上级拨专款29.30万元。县委统战部协同县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对已开放的20个寺院 按大寺院3万元、小寺院8千元的幅度,分别进行了落实兑现。
  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下,许多民族宗教界进步人士在建国以来,先后协助地方政府在剿匪、建政、禁铲烟毒,调解境内民事、地界、草山等各种纠纷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宗教界人士更加关心本地区的建设、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历届被选到人大、政协当代表或任职的宗教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参与全县重大事务和人民生活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有的助资办学,或开办藏文扫盲班,或被聘请担任名誉校长,为发展本县民族教育事业出力。生前曾任县政协副主席的电尕寺活佛巴西哇,于1988年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机构

寺院管理委员会
相关机构

相关作品

电尕寺
相关作品
旺藏寺
相关作品
赛当寺
相关作品
拉桑寺
相关作品
然子寺
相关作品
藏尼寺
相关作品
亚湖寺
相关作品
达尕寺
相关作品
卡坝路寺
相关作品
苟吉寺
相关作品
迪岗寺
相关作品
当多寺
相关作品
包合寺
相关作品
茶古寺
相关作品
白古寺
相关作品
乍日寺
相关作品
桑周寺
相关作品
拉路寺
相关作品
恰日寺
相关作品
纳告寺
相关作品
迪让寺
相关作品
措爱寺
相关作品
扎西寺
相关作品
饶贡玛寺
相关作品
娘高寺
相关作品
多乐寺
相关作品
日盖寺
相关作品
萨让寺
相关作品
谢协寺
相关作品
黑高寺
相关作品
迪日寺
相关作品
拉益寺
相关作品
高布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