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藏语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藏语方言
分类号: H214
页数: 8
页码: 812-819
摘要: 迭部是藏族聚居区,藏语是全县藏族人民通用的本民族语言。迭部藏语与整个藏区用语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关键词: 藏语 藏语方言

内容

迭部是藏族聚居区,藏语是全县藏族人民通用的本民族语言。迭部藏语与整个藏区用语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按语言特点分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迭部藏语按地域而论当属安多方言区。安多方言区内又因历史、地理、宗教、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语言特点不尽一致,且极为复杂,大概划分为三个语音层,即牧区藏话、半农半牧区藏话和农区藏话。迭部藏语则属于安多方言的第二、三语音层,地处安多方言的外层和边缘地带。县境西部的电尕、益哇、达拉等乡介于农牧区藏话之间,属第二语音层;卡坝乡以东各乡则属第三语音层。区内藏语在语音、句式、调型等方面与安多藏语大部分地区的藏语(牧区话)有较大的差别,形成独特的一支,而跟康藏方言的语音特点相近似。迭部境内的藏语虽然基本相同,但又有区乡、沟系之间的差别,形成多种不同特点的土语群,主要可分为6个土语群:益哇、电尕语群;卡坝、尼傲、旺藏语群;达拉语群;多儿、阿夏和花园乡的阿塞、拜藏、科牙为一语群;桑坝和花园的益高、西布古为一语群;洛大、腊子为一语群。
  一、语音
  迭部藏语的语音特点,通过千余基本词和复合词的对比,大略有以下辅音:
  唇齿音舌尖中音:
  舌面音:
  在辅复音方面迭部藏语的特点是由鼻音和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根音的浊音结合而成。例如:
  迭部藏语中元音和复合音约有以下几个:
  元音e和o 一般带韵尾。
  象这种现象也可以看作元音e和o在发音过程中产生的逆同化,它即符合藏文前后加字和“基字”之间互为条件以及对后加字也有作用的特点。
  一种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据有些语言学家考证,发现古藏语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都有清浊对立的特点。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尽其然,在迭部藏语中除了一部分浊音存在外,大部分则趋于清化或完全清化。其清浊之分一是沿袭了古代清音而直接发展形成的,另一类则是由古浊音发展变化而得,浊声母清化有一个条件:即必须是在没有“前加字”(〓〓)和“上加字”(〓〓〓)和前提下。例如:
  因而大部分藏文字在读音上都失去了原来的特征,除了个别带藏文“前加字”(如〓等)的以外,则基本上发藏文“基字”本身的读音,而“前后”加字消失脱落后用不同的声调显示出来。这样声调在迭部藏语中显得更为重要,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声调来区别词义。
  二、藏文前后加字及上加字的变化情况与声调的关系
  从语音形式看,迭部藏语中藏文书面语“前后加字”及“上加字”脱落的程度比安多语的夏河、玛曲、碌曲等县较为彻底,相比之下跟“康藏”方言的德格话和拉萨话有其共同的特点,一般清声母均为“低调”,浊声母为“高调”;当藏文字母中的舒声字作“后加字”时,一般为高平(55)和“高升”(35)调;促声字为“后加字”时,一般为“高降”(53)或“曲折”(131)调。并且大部分塞音、塞擦音及擦音已清化,在变化的过程中使“上加字”、“下加字”变相脱落,而变化后其轻微的影响在声调上表现出来。下面按藏文“前后加字”和“上加字”的次序选实例究其变化情况:
  在所处的藏文单音节词中的变化情况:
  带“上加字”(〓〓)的藏文单音节词:三、声调与藏文基字、前后加字的关系
  从迭部藏语的声调同藏文书面语上加字、前后加字的内在联系上加以分析,找出各自的语音特点及其前后加字对基字的互相影响在调形上所显示的变化规律,以认识和找到迭部藏语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原因,特举其基本词汇来进行比较: 拉萨藏语在卫藏方言中藏文前加字〓〓〓〓〓和上加字〓〓〓随着语音的发展,有的已经脱落,其声调一般和藏文基字和后加字有密切的联系o因上加字和前加字脱落的原因,所以在拼读时古浊音藏文字一般变为清音。而古浊音字〓〓(促声字)有较稳定的特点,即使作为后加字,仍对基字有明显的响,发音时出现紧喉,其声调一般为低降调。藏文鼻韵字〓〓(舒声字)和〓(舒声字)也有规律地在声调和元音上表现出来。〓〓〓多为长元音,调型分别有两种,即高平55和高升35。鼻韵作后加字时则轻微地带鼻韵尾。
  在迭部藏语中,藏文上加字和前加字〓及后加字〓〓〓〓〓中,带前加字的单音节词的拼读仍遗存着古浊音,并产生前置辅音。且把这三个稍有区别的前置辅音总归为n来表示,因而凡有前置单音词的辅音,均发浊音,如nga、nda、n〓、nd等,上加字和前加字脱落较彻底。丐付7込在韵尾上有明显的标志外,其余则以藏文基字和后加字互为条件,分别在调型上显示出来,藏文次浊音字〓作为后加字时一般带有鼻化现象,跟〓归为鼻化韵尾 “n”来处理,但在连续变调中,如前所举m〓的鼻韵尾随调形之变化而消失或发生逆顺同化。
  藏文后加字同声调的关系:从上例可看到在拉萨语中,古塞音、塞擦音、擦音的消失过程中使元音产生紧喉,〓作为藏文后加字时竞出现长短音对立的现象。为了分析简便,把卫藏方言的六种调型归为四种,即便跟迭部藏语之声调比较,(至于洮迭藏语,二者之间,一般在单音词发音时,其音质音位、调型基本相同,故归为一类)迭部藏语以五分法可为五种调型,即55、53、35、131、31。通过上例从中看出卫藏方言的拉萨话和迭部藏语在调型的变化规律上也很近似,一般发清音的藏文“基字”和发舒声(即长元音)的“后加字”结合在调型上呈现高调,发浊音的藏文“基字”跟发促声(即短元音)的“后加字”结合后一般为低调。为了更明确的考察迭部藏语的系族,不妨同康方言的德格语也作以对比。因康方言的德格藏语也是有声调并用来区别词义的一种方言。
  从以上例词中可以看到,德格话中的藏文前加字〓〓〓〓〓中的〓〓〓已脱落彻底,而〓〓则跟迭部方言相同,仍保留着古浊音的痕迹,使辅音d、dz、ts,、t'之前出现前置辅音,在这归结为n表示,至于这一共同点不但在迭部藏语是这样,而且在安多语夏河话中也有其共同点。在藏语康方言和迭部藏语中,上加字对基字影响不大,如古浊音藏文字〓,带上上加字仍读浊音。从而可以看到德格藏语和迭部藏语的藏文基字和后加字关系密切。康方言藏文后加字出现浊音字〓时,产生紧喉,其调型为降调。而迭部藏语似乎没有。当藏文舒声字〓〓作后加字时一般出现长元音现象,这点也跟迭部方言相似,只是在处理过程中使韵母和声调上加以区别。
  另外,康方言德格藏语和迭部藏语都在相同的后加字上出现鼻化。据以上所述德格藏语和迭部藏语类似之处如此之多,并且在调型上也有共同的规律,一般55高平调;高升调35出现于清音藏文基字上。曲折调(131)高降调(53)则出现于浊音藏文基字上。
  综上所述,卫藏(拉萨)、康(德格)、洮迭这三种藏语同是有声调,而且是以声调来区别词义的藏语,它们之间的浊音消失程度虽然不同,但大部分单音节词不但在拼读时在发音上相同,而且调型也类似,其调型之变化跟藏文“基字”与“后加字”的互为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清音是“高调”,浊音是“低调”。总之迭部藏语的语音变化是浊趋于清。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