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16
页码: 765-780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迭部县的人口构成情况。
关键词: 人口构成 人口分布

内容

一、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别
  解放前的人口数及其性别比例无资料。解放初(1954年)迭部地区总人口22600人中,男性8445人、占37.37%,女性14155人、占62.63%;性比例为:59.66(以女性人口为100,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比例。下同)。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24298人,其中男性11095人、占总人口数的45.66%,女性13203人、占54.34%;性比例为84.0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45574人,其中男性23991人、占总人口的52.64%,女性21583人、占47.36%;性比例为:111.1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50217人,其中男性26042人,占总人口的51.86%;女性24175人,占48.14%;性别比为107.72。
  1962年〜1968年,全县人口总数中男女比例一直处于男少、女多的失调状况,性比例一直在85上下浮动。从1969年开始男性由少变多,性比例上升为104.68。从此,全县人口性比例都在110〜120之间浮动。造成男女性比例发生换位的主要原因是,从1969年起境内相继新建了两个省属企业单位,新迁入的干部职工中男性多于女性,致使全县总人口的男性比例由少数跃为多数。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例,迭部林业局4,796人中,男性3,426人,占71.43%,性比例为:250.07;国营七九二矿2,891人中,男性1,823人,占63.06%,性比例为:170.69。但本县农村人口中,女性仍然多于男性。1982年全县12个公社农村人口32,881人中,男性15,606人、占47.46%,女性17,275人、占52.54%;性比例为90.86。性比例在80以下的有57个生产队,个别队如电尕公社亚安大队的彭道生产队男性仅占女性的52.1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中仍然男多女少,县城机关单位男性占女性的123.06%,国营七九二矿男性占女性的122.16%,迭部林业局男性占女性的188.33%,舟曲林业局五、六、七场男性占女性的比率分别为200.61%、183.06%和218.4%;而农村人口仍然男少女多,全县12个乡总人口男性占女性的94.27%,个别村男性仍占女性的50%左右,例如电尕乡迭部县1964年人口普查中各乡总户数、人口数和性比例表
  迭部县1982年人口普查中各乡总户数、总人口数和性比例表
  注:资料出于甘南州《第三次人口普査资料汇编》。迭部县1990年人口普查中各乡总户数、总人口数和性别比例表
  注:资料出于迭部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
  沙让村、卡坝乡尼给卡村男性占女性的性别比分别为54.29%和54.05%;男性占女性的性别比在80%以下的村民小组全县就有54个。
  (二)年龄
  1.各年龄组人口比例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4298人中,6周岁以下学龄前儿童3338人,占总人口数的13.74%;7周岁〜12周岁的学龄儿童3207人,占13.2%;13周岁〜15周岁的劳动后备人口1399人,占5.76%;男16周岁〜59周岁、女16周岁〜54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3880人,占57.12%;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退休年龄人口2445人,占10.0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5574人中,6周岁以下学龄前儿童7581人,占总人口数的16.63%;7周岁〜12周岁的学龄儿童6886人,占15.11%;13周岁〜15周岁的劳动后备人口3057人,占6.71%;男16周岁〜59周岁、女16周岁〜54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4567人,占53.91%;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退休年龄人口3483人,占7.64%。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50217人中,6周岁以下学龄前儿童6335人,占总人口数的12.62%;7周岁〜12岁学龄儿童6337人,占12.62%;13周岁〜15岁劳动后备军人口3397人,占6.77%;男16周岁〜59岁、女16周岁〜54岁的劳动年龄组人口30093人,占59.93%;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组人口4055人,占8.08%。
  2.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7.36岁。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7451人,少年儿童系数(指0〜14周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0.6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103人,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4.54%;人口老化指数(指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人口之比)为14.8%。64年全县人口年龄中位数(指从不满周岁起累计人数达到总人口一半的年龄点)为23.4岁。按国际上通常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衡量,1964年人口构成类型属年轻型、增殖性人口。
  迭部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5.47岁,比1964年下降1.89岁。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6636人,少年儿童系数为36.5%,比1964年增加5.83个百分点。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96人,老年人口系数为3.94%,比1964年下降0.6个百分点;人口老化指数为10.8%,比1964年下降4个百分点。1982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2.7岁,比1964年下降0.7岁。1982年人口年龄构成仍属年轻型、增殖性类型。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7.45岁,比1982年上升1.98岁。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4971人,少年儿童系数为29.81%, 比1982年下降6.69个百分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46人,老年人口系数为4.27%,比1982年增长0.33个百分点;人口老化指数为14.33%,比1982年增长3.53个百分点。199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2.76岁,与1982年相近。
  迭部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
  二、民族构成
  解放前,迭部属藏族聚居区,其他民族极少。迭部县第二、三次人口普查中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
  迭部县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中各乡人口民族构成表
  解放后,随着外地干部的派入和境内林业、矿产资源的开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逐渐增加。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6个民族。其中藏族21709人,占89.34%;汉族2480人,占10.21%;回族100人,占0.41%;其他少数民迭部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各乡人口民族构成表各乡人口民族构成表
  迭部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族有苗族4人,满族3人,保安族2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共有15个民族,其中藏族31951人,占总人口的70.1%;汉族13124人,占28.81%;回族369人,占0.8%;其他少数民族有蒙古族19人,维吾尔族2人,苗族10人,壮族3人,朝鲜族14人,满族56人,侗族4人,土家族2人,东乡族6人,羌族9人,撒拉族1人,尚未识别的民族4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县人口中有1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为35953人,占总人口的71.60%;汉族13611人,占27.10%,回族425人,占0.85%;其他民族有蒙古、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土家、佤、东乡、土、羌、撒拉、锡伯族等共228人,占总人口的0.45%。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相比,8年间藏族人口增加4004人,汉族人口增加482人,回族人口增加5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8人。1982年以来,新增加的民族有:彝族、布依族、佤族、土族和锡伯族5个民族。
  三、文化构成
  解放前,迭部地区由于地处甘川边陲深山峡谷之中,山隔水阻,文化落后。区内除佛教寺院诵读藏文经卷的僧人外,极少有读书人。民国时期全区无一所学校。只有东部个别富户人家自办的私塾,或有个别富裕家庭送子弟去岷县就读者数人。解放后,人民政府相继派进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而开办学校,使区内有文化人口比例逐年递增。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466人,占总人口的10.15%。其中大学24人,高中110人,初中379人,小学1953人。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01人。12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16088人,占总人口的66.2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査,全县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4039人,占总人口的30.81%;比1964年增加11573人,增长了5.69倍,其中大学223人,比1964年增长9.29倍;高中2361人,增长21.46倍;初中4470人,增长11.79倍;小学6985人,增长3.58倍。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308人。12岁及以上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20080人,占总人口的44.06%,比1964年下降了22.15个百分点。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全县总人口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8636人,占总人口的37.11%;比1982年增加了4597人,增长了32.74%;比1964年增长了7.56倍。其中大学390人,比1982年增加167人,增长了74.89%,比1964年增长16.25倍;高中3654人,比1982年增加1293人,增长54.77%,比1964年增长33.22倍;初中5770人,比1982年增加1300人,增长29.08%,比1964年增长15.22倍;小学8822人,比1982年增加1837人,增长26.30%,比1964年增长4.52倍。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371.11人,比1982年增加63.11人,比1964年增长3.67倍。文盲与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相应比前两次人口普查时逐次下降。
  迭部县1964年人口普查中各乡人口文化构成表
  全县1964年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466人,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01人。
  四、职业构成
  民国时期,迭部境内全属农牧业人口,别无其他行业之分。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从零起步,逐步开辟了商业、交通、工业、教育、卫生等行业。并随着各行业的逐步发展,在业人数逐年增加,行业分布亦逐渐扩大。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在业人口为24722人,1990年第四迭部县1982年各乡文盲、半文盲人口数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在业人口29148人,其行业分布和职业构成情况如表。
  迭部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各乡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文化构成表
  1982年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14039人,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308人。
  五、婚姻构成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15岁及以上人口有28938人,其中未婚8153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28.17%;有配偶17962人,占62.07%;丧偶2450人,占8.47%;离婚373人,占1.29%。此前的婚姻状况无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未设婚姻构成项目,故无数据。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