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5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
分类号: C922
页数: 31
页码: 759-789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迭部县的人口情况。
关键词: 人口地区构成 人口分布

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和分布
  一、人口发展
  (一)人口源流及迁徙
  古叠州之地,历属氐、羌土著所据。春秋以后,曾先后有数支外族随军徙入,与当地氐、羌在漫长的共同生活中相互融合。
  春秋时期,无弋爰剑进入河湟及河曲之地,他的子孙分成若干部落,其中一支进入川北白龙江流域,融合于氐、羌土著之中,成为世居这一带以白马为图腾的羌民。
  东晋十六国时,原驻牧辽东一带的鲜卑族慕容氏吐谷浑人徙入境内外,逐渐与氐、羌相融。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西秦王乞伏炽盘击败吐谷浑,将沓中一带羌豪3000户迁往枹罕(今临夏)。
  南北朝时期,羌民中分化并兴起以猕狲为图腾的党项羌成为境内的主要部族。
  唐代,吐蕃势力北上,因吐蕃所逼,川北及古叠州境部分党项羌相继内徙,北入灵、庆、夏、银、胜等州。唐后期,叠、芳二州境全入吐蕃,吐蕃东征军及其随军奴仆定居境内,与当地氐、羌土著杂居。在漫长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为现代迭部藏族。
  元末明初,卓尼杨土司先祖些地,为图谋部族发展,寻找宜农宜牧之地,与其弟傲地率部从川北作盖(今若尔盖)出发北出草原,至热东巴时,因内部意见分歧而分为两路,一路继续朝北最后到卓尼;其中另一部分些地部属则沿白龙江向东进入迭部,并长期定居于迭部。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兵部发给卓尼土司杨汝松管辖洮岷边外生番的号纸后,收复迭部喇子等19族,并从迭部安子、尖尼、桑坝、腊子等沟迁徙部分藏族到卓尼大峪沟冰固、他固、扎连等村。
  (二)历代人口
  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唐初,叠州领1县,1083户、4069口。天宝年间,叠州领合川、常芬2县,1275户、7674口。
  唐以后,迭部地区长期处于吐蕃与中原政权相争之地,中原政权时战时弃,鞭长莫及;吐蕃王朝又不注重撰史修志,故无户籍口丁之史料遗留后世。
  (三)人口规模
  1949年解放初期,迭部地区共有人口3685户,19100人。
  1950年至1962年建县前13年,虽然全国解放,但迭部境内受国民党残渣余孽马良、边仙桥等数支股匪的骚扰;1958年武装叛乱和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天灾人祸相加,造致境内人口增长缓慢。其中60年〜62年人口出现10%的负增长。13年全县人口增加3618人,增长了18.94%。年均增加278人。1962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71人。
  建县后1963年至1979年17年,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期。全县人口由1962年的22718人增长到1979年的44024人,总增21306人,增长了93.78%,年均增加1253人。其中1969年至1973年间,因辖区增设迭部林业局和国营七九二矿,使全县人口总数和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剧增。
  1980年至1990年,由于从1979年开始全县城镇农村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增长幅度开始得到控制,逐步形成了有节制的增长。全县总人口由1979年的44024人增加到1990年的49996人,11年增加5972人,增长了13.57%,年均增加543人。
  迭部建县以来遵从全国的统一部署,先后搞过1964年、1982年和1990年三次人口普查。建县前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无资料。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5691户,24298人。其中男性11095人,占45.66%,女性13203人、占54.34%;非农业人口1555人。全县共有6个民族,藏族21709人,占总人口的89.34%,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4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8249户,其中家庭户8140户、集体户109户,家庭户平均每户5.06人,总人口45574人,其中男性23952人,占52.56%,女性21622人,占47.44%。有15个民族,藏族31951人、占总人口的70.1%,汉族13124人、占28.81%,回族369人、占0.80%,其他少数民族有130人,占总人口的0.29%。农业人口32971人,占总人口数的72.35%;非农业人口12603人,占27.65%,比1964年增长了8.1倍。全县总人口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21276人,18年共增长87.56%,年平均增加人口1182人。1982年全县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9.5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北京时间零时为标准),全县总户数共有9679户,其中:家庭户9466户,占总户数的97.80%;集体户213户。总人口共有50217人,其中:男性26042人,占总人口的51.86%;女性24175人,占48.1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72。总人口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4643人,每年平均增长1.22%。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41人。全县共有1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为35,953人,占总人口的71.60%;汉族13611人,占27.10%;回族425人,占0.85%;其他民族共228人,占总人口的0.45%。全县人口中,农村人口为35,703人,占总人口的71.10%;城镇人口为14514人,占总人口的28.90%
  1990年末县公安局户籍管理资料提供的全县总户数为9945户;总人口49996人,其中男性2618人,女性23815人;城镇人口14619人,农业人口35377人。
  (四)人口分布及密度
  迭部全境系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历属地广人稀地区。历代人口密度无精确计算,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6人。1962年建县初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1人。从1969年起县境内开办省属企业迭部林业局和国营七九二矿后,人口增加较快,1970年全县人口密度上升为每平方公里7.1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每平方公里9.5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41人。
  民国及以前,迭部地区没有集镇,人口分布疏密不太明显,沿白龙江两岸河谷地带如电尕、旺藏、洛大等地的村庄相对较集中,高山深沟地区的村庄较稀少。1962年建县后,随着县城和集镇建设的扩大,以及外地干部职工,经商、做工等人口的增加,各乡人口分布密度的差距拉大。由于县城和七九二矿、迭部林业局机关都设在电尕乡境内,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电尕乡境的常住人口达2619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2.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27人,是全县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其次是洛大、花园两乡,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0.69人、20.20人。达拉乡和阿夏乡人口密度最小,分别为每平方公里3.37人、3.30人。(各乡人口密度附表)
  迭部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各乡人口密度表
  注:表中计算各乡人口密度时,将迭部林业局和七九二矿人口分别加在其驻地内。
  二、人口变动
  (一)人口自然增长
  解放前辖境内出生与死亡人数无资料。1949年解放至1962年建县前,迭部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建县后1963年至1979年17的中,前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人民生活条件趋于安定和改善,加之“文革”十年人口增长处于无控制状态,双重原因致使县内人口呈现高出生、低死亡的持续增长时期。17年共出生16524人,年平均出生972人;共死亡5664人,平均每年死亡333人;17年自然增长人口10860人,增长了46.5%,年平均自然增长人口639人。其中最高的1964年和196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25%;1963年至1970年间出生率都在30‰以上;1964年高达40‰。
  1980年至1990年,由于从1979年相继在城镇和农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开始得到控制,逐渐呈现低出生、低死亡的稳定期。11年共岀生7989人,年均出生726.3人;死亡3005人,年平均死亡273.2人;自然增长人口4984人,增长了11.32%。
  (二)人口机械变动
  民国时境内人口流动量很小,只有少量的洮、岷人口迁往洛大、腊子等地落户;很少迁出。
  解放后,1949年至1968年的人口迁入、迁出,平均每年都分别在千人以内。变动对象主要是调入、调出的国家干部职工和军人,上学、分配的大中专学生。1969年至1973年,因辖内增设迭部林业局、国营七九二矿等单位,人口机械增长迅速,5年共迁入15554人,迁出5782人,机械增加9772人,使全县人口总数增长了四分之一,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亦随之增大。1974年至1988年人口变动趋于正常,年均都有千余人迁入、迁出。变动对象仍属干部、职工、军人和学生。
  建县以来,1963年至1990年28年共迁入人口44189人,年平均迁入1578人;共迁出33111人,年平均迁出1182人。人口机械总增11078人。
  1980年以来,随着“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实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木工、建筑工等外地劳工和个体经商户的自由流入。1990年在本县常住一年以上,但其常住户口在外地的有2639人;常住户口待定的370人。
  附:迭部县1962年〜1990年人口变动情况表
  第二节人口构成
  一、性别、年龄构成
  (一)性别
  解放前的人口数及其性别比例无资料。解放初(1954年)迭部地区总人口22600人中,男性8445人、占37.37%,女性14155人、占62.63%;性比例为:59.66(以女性人口为100,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比例。下同)。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24298人,其中男性11095人、占总人口数的45.66%,女性13203人、占54.34%;性比例为84.0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45574人,其中男性23991人、占总人口的52.64%,女性21583人、占47.36%;性比例为:111.1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50217人,其中男性26042人,占总人口的51.86%;女性24175人,占48.14%;性别比为107.72。
  1962年〜1968年,全县人口总数中男女比例一直处于男少、女多的失调状况,性比例一直在85上下浮动。从1969年开始男性由少变多,性比例上升为104.68。从此,全县人口性比例都在110〜120之间浮动。造成男女性比例发生换位的主要原因是,从1969年起境内相继新建了两个省属企业单位,新迁入的干部职工中男性多于女性,致使全县总人口的男性比例由少数跃为多数。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例,迭部林业局4,796人中,男性3,426人,占71.43%,性比例为:250.07;国营七九二矿2,891人中,男性1,823人,占63.06%,性比例为:170.69。但本县农村人口中,女性仍然多于男性。1982年全县12个公社农村人口32,881人中,男性15,606人、占47.46%,女性17,275人、占52.54%;性比例为90.86。性比例在80以下的有57个生产队,个别队如电尕公社亚安大队的彭道生产队男性仅占女性的52.1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中仍然男多女少,县城机关单位男性占女性的123.06%,国营七九二矿男性占女性的122.16%,迭部林业局男性占女性的188.33%,舟曲林业局五、六、七场男性占女性的比率分别为200.61%、183.06%和218.4%;而农村人口仍然男少女多,全县12个乡总人口男性占女性的94.27%,个别村男性仍占女性的50%左右,例如电尕乡迭部县1964年人口普查中各乡总户数、人口数和性比例表
  迭部县1982年人口普查中各乡总户数、总人口数和性比例表
  注:资料出于甘南州《第三次人口普査资料汇编》。迭部县1990年人口普查中各乡总户数、总人口数和性别比例表
  注:资料出于迭部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
  沙让村、卡坝乡尼给卡村男性占女性的性别比分别为54.29%和54.05%;男性占女性的性别比在80%以下的村民小组全县就有54个。
  (二)年龄
  1.各年龄组人口比例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4298人中,6周岁以下学龄前儿童3338人,占总人口数的13.74%;7周岁〜12周岁的学龄儿童3207人,占13.2%;13周岁〜15周岁的劳动后备人口1399人,占5.76%;男16周岁〜59周岁、女16周岁〜54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3880人,占57.12%;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退休年龄人口2445人,占10.0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5574人中,6周岁以下学龄前儿童7581人,占总人口数的16.63%;7周岁〜12周岁的学龄儿童6886人,占15.11%;13周岁〜15周岁的劳动后备人口3057人,占6.71%;男16周岁〜59周岁、女16周岁〜54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4567人,占53.91%;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退休年龄人口3483人,占7.64%。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50217人中,6周岁以下学龄前儿童6335人,占总人口数的12.62%;7周岁〜12岁学龄儿童6337人,占12.62%;13周岁〜15岁劳动后备军人口3397人,占6.77%;男16周岁〜59岁、女16周岁〜54岁的劳动年龄组人口30093人,占59.93%;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组人口4055人,占8.08%。
  2.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7.36岁。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7451人,少年儿童系数(指0〜14周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30.6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103人,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4.54%;人口老化指数(指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人口之比)为14.8%。64年全县人口年龄中位数(指从不满周岁起累计人数达到总人口一半的年龄点)为23.4岁。按国际上通常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衡量,1964年人口构成类型属年轻型、增殖性人口。
  迭部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5.47岁,比1964年下降1.89岁。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6636人,少年儿童系数为36.5%,比1964年增加5.83个百分点。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96人,老年人口系数为3.94%,比1964年下降0.6个百分点;人口老化指数为10.8%,比1964年下降4个百分点。1982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2.7岁,比1964年下降0.7岁。1982年人口年龄构成仍属年轻型、增殖性类型。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平均年龄为27.45岁,比1982年上升1.98岁。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4971人,少年儿童系数为29.81%, 比1982年下降6.69个百分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46人,老年人口系数为4.27%,比1982年增长0.33个百分点;人口老化指数为14.33%,比1982年增长3.53个百分点。199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2.76岁,与1982年相近。
  迭部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
  二、民族构成
  解放前,迭部属藏族聚居区,其他民族极少。迭部县第二、三次人口普查中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
  迭部县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中各乡人口民族构成表
  解放后,随着外地干部的派入和境内林业、矿产资源的开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逐渐增加。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6个民族。其中藏族21709人,占89.34%;汉族2480人,占10.21%;回族100人,占0.41%;其他少数民迭部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各乡人口民族构成表各乡人口民族构成表
  迭部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族有苗族4人,满族3人,保安族2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共有15个民族,其中藏族31951人,占总人口的70.1%;汉族13124人,占28.81%;回族369人,占0.8%;其他少数民族有蒙古族19人,维吾尔族2人,苗族10人,壮族3人,朝鲜族14人,满族56人,侗族4人,土家族2人,东乡族6人,羌族9人,撒拉族1人,尚未识别的民族4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县人口中有1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为35953人,占总人口的71.60%;汉族13611人,占27.10%,回族425人,占0.85%;其他民族有蒙古、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土家、佤、东乡、土、羌、撒拉、锡伯族等共228人,占总人口的0.45%。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相比,8年间藏族人口增加4004人,汉族人口增加482人,回族人口增加5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8人。1982年以来,新增加的民族有:彝族、布依族、佤族、土族和锡伯族5个民族。
  三、文化构成
  解放前,迭部地区由于地处甘川边陲深山峡谷之中,山隔水阻,文化落后。区内除佛教寺院诵读藏文经卷的僧人外,极少有读书人。民国时期全区无一所学校。只有东部个别富户人家自办的私塾,或有个别富裕家庭送子弟去岷县就读者数人。解放后,人民政府相继派进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而开办学校,使区内有文化人口比例逐年递增。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466人,占总人口的10.15%。其中大学24人,高中110人,初中379人,小学1953人。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01人。12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16088人,占总人口的66.2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査,全县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4039人,占总人口的30.81%;比1964年增加11573人,增长了5.69倍,其中大学223人,比1964年增长9.29倍;高中2361人,增长21.46倍;初中4470人,增长11.79倍;小学6985人,增长3.58倍。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308人。12岁及以上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20080人,占总人口的44.06%,比1964年下降了22.15个百分点。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全县总人口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8636人,占总人口的37.11%;比1982年增加了4597人,增长了32.74%;比1964年增长了7.56倍。其中大学390人,比1982年增加167人,增长了74.89%,比1964年增长16.25倍;高中3654人,比1982年增加1293人,增长54.77%,比1964年增长33.22倍;初中5770人,比1982年增加1300人,增长29.08%,比1964年增长15.22倍;小学8822人,比1982年增加1837人,增长26.30%,比1964年增长4.52倍。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371.11人,比1982年增加63.11人,比1964年增长3.67倍。文盲与半文盲人口所占比例,相应比前两次人口普查时逐次下降。
  迭部县1964年人口普查中各乡人口文化构成表
  全县1964年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466人,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01人。
  四、职业构成
  民国时期,迭部境内全属农牧业人口,别无其他行业之分。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从零起步,逐步开辟了商业、交通、工业、教育、卫生等行业。并随着各行业的逐步发展,在业人数逐年增加,行业分布亦逐渐扩大。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在业人口为24722人,1990年第四迭部县1982年各乡文盲、半文盲人口数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在业人口29148人,其行业分布和职业构成情况如表。
  迭部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各乡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文化构成表
  1982年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14039人,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308人。
  五、婚姻构成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15岁及以上人口有28938人,其中未婚8153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28.17%;有配偶17962人,占62.07%;丧偶2450人,占8.47%;离婚373人,占1.29%。此前的婚姻状况无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未设婚姻构成项目,故无数据。
  第三节计划生育
  —、工作机构
  计划生育委员会1973年3月设立迭部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办迭部县各行业人口数迭部县各种职业人口数迭部县1982年15岁及以上人口婚姻状况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生产指挥部民卫组,由民卫组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后根据机构和人事变动情况,曾于1976年6月、1978年4月、1979年11月先后3次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办公室改设在卫生局,由卫生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迭部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各乡人口文化构成表单位:人
  补充:12周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22913人,占总人口的45.63%,比1982年增加2837人,增长14.13%。
  文盲半文盲人口26129人,零至5岁人口5452人。
  1978年4月,计划生育办公室单独分设。调配专职主任和工作人员。
  1982年4月,改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为迭部县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底,结合县政府换届和机构改革,将计生委列入县政府序列,成为县政府常设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能部门,取代计划生育办公室。计生委配主任、副主任各1人,1990年共有职工5人。
  各乡均设立计划生育专干1人,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计生工作,业务上受县计生委的指导。
  计划生育指导站1983年10月成立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站。1985年初调配专干4人,临时借用县公安局院内四间平房办公,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1986年修建计划生育指导站五层单面楼一幢,1987年10月迁入新楼。至1990年配站长1人,有职工7人。陆续配备的主要设备有:50毫安X光机1台,15毫安的2台,激光机1台,黑白B超1台,电动吸引器1台,显微镜1台,立式高压锅1个,手术床1张,妇产床1张,男女结扎包9套,手术车1辆,设病床8张。
  下设旺藏、洛大两个乡级服务站。并且配备了必要的设备,配有折迭式手术床各1张,脚踏吸引器各1个,高压锅各1个,人流包各2套,上环器各2套。目前乡站只能做上环等手术。
  二、工作纪略
  解放前,虽无计划生育之说,但迭部地区某些宗教制度及土司辖内门户管理的陈规陋习,在客观上起到了控制人口的作用。其一,清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卓尼第十三代土司杨昭之祖母仁钦华宗时,曾下令:“兄弟二人者一人须出家,兄弟三人者二人须出家为僧”。由于这种教规的奉行,只有少数财产和土地充裕的富有之家,方可准许兄弟分家增户;而多数贫民之家,只许留长子立户,继承父业和家产,其余兄弟中除少数到女家入赘外,均送寺院为僧。其二,土司衙门注册登记的“兵马田地”制度也限制了户数的随意增加。其三,因医疗条件极差,疾疫流行,婴幼儿死亡率高。这些原因造成区域内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辖区内未实行计划生育,使区内人口处于无控制状态。
  1973年3月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后的数年中,本县计生工作仅处于宣传、教育阶段,尚无有效的实际措施。
  1978年4月,计划生育办公室单独设立起,本县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开始宣传提倡“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计划生育政策,首先在县级机关和城镇人口中施行避孕等节育措施。当年全县共女扎60例,放环99例。
  1979年开始在全县农牧村开展计划生育。当年农村放环230例。
  1982年6月16日,甘南州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甘南州计划生育实施办法》,依据其规定,县委、县政府以(82)88号文件,划分了城镇和各乡、村一、二、三的生育胎次范围。另有18个自然村,只做一般宣传,但不能超过四胎。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进入了法规管理。
  1983年,县委(83)36号文件提出了在二胎区“一胎放环,二胎结扎”的节、绝育措施,相继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结扎手术的通知》和《结扎手术奖罚办法》等文件。并组织7个手术队巡回各乡,施行节育手术,当年共完成女扎1352例,男扎13例,放环395例,使本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计划生育率达到81.5%,人口出生率由往年的20%。以上降到13.32%。,自然增长率由往年的12%。以上降至6.41‰。
  1985年,在加强宣传积极落实节育措施,严格执行一、二、三胎生育政策的同时,县政府于4月发出《关于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委托计生委从当年起每年与各乡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年终兑现奖罚;5月,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对超计划生育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落实处罚的通知》,对全县1978年7月18日以来干部职工中超生遗留问题作了清査处理。在全县城乡普遍建立健全了育龄妇女卡片、出生、死亡、结婚登记册和人口花名册等各种资料档案。7月,县政府又批转了计生委《关于降低多胎的奖罚办法》,城镇以综合措施为主,农村则把工作重点放到节育措施和降低多胎率上。当年计划生育率达到86.21%。,多胎率降到13.79%,出生率降到12.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6‰。
  1986年至1990年,县政府批转了《关于杜绝计划外生育的管理办法》,对计划外生育、外流人员生育等薄弱环节加强了管理。1990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6.01%,多胎率降到3.39%;出生率为14.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8.86‰
  三、节育绝育
  1973年〜1977年间,本县计划生育工作尚处于宣传、提倡阶段,节育、绝育措施只是少数干部职工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5年累计使用药具避孕者500人,放节育环905例,结扎手术169例,其中一部分是在外地做手术的。
  1979年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城镇、农牧村全面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及计生主管部门,注重政策宣传,实行目标责任制,重视技术服务,落实各种避孕节育措施,使全县城乡的计划生育工作积极稳妥地得到发展,过快增长的人口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历年节育、绝育情况如表。
  迭部县1979年〜1990年已婚育龄妇女节、绝育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于计生委统计资料。
  四、技术队伍
  1982年前,本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中的4项手术,全靠卫生部门的医务人员承担。1983年节绝育手术量剧增的情况下,除县属医疗单位抽调医务人员组成手术队外,还靠甘南州、邻县和在迭省属企业派出手术队支援。
  1983年10月成立迭部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后,开始组织和培训了一支计生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990年以后逐步能承担全县各项节育措施的落实,并多次受到省、州业务部门的表彰奖励。
  五、晚婚晚育优生
  自1978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开始宣传和提倡晚婚晚育。1979年县委《关于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农村提倡女23周岁、男25周岁结婚,城镇略高于农村。”并开始对早婚和私婚现象进行查处。此后,相继做了一些教育和限制早婚、私婚和早育的规定。但农村由于旧传统观念的影响,包产到户后,早婚早育现象依然存在。1982年以来全县晚婚率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局势,1982年晚婚率为64.61%,1984年为36.96%,1988年为35.29%。
  优生宣传,始终作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普遍宣传近亲婚配导致子女痴呆、低能的科学道理,宣传《婚姻法》的有关规定。198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有关计划生育的行文中都列有杜绝呆傻人生育的规定。1985年后,县城在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中实施婚育保健管理制度。凡登记结婚的青年男女,必须进行婚前健康检查,体检合格者方可凭证发给结婚证。
  六、政策措施
  (一)独生子女及两女户优待、奖励规定
  1979年12月县革委会批转县计生委《关于对终生生育一个孩子夫妇的奖励办法》规定“1974年以来凡生育一胎后采取措施不再生育者,每对夫妇奖励300元;对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每年发营养补助30元,至14周岁止;对独生子女实行免费健康检查。”国营七九二矿从1981年起,对独生子女实行免费50%入托。除此,计划生育部门坚持每年春节、“六• 一”儿童节期间,携带礼品前往小学、幼儿园,或逐户慰问。
  1991年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对农牧村纯女户结扎后给予优惠照顾的决定》,凡是落实了绝育措施的两女户(三胎区纯女户),免除夫妇双方国家所规定的义务工、土地承包费、教育附加费、孩子上学九年的学杂费等,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扶贫对象,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发放生产资料;同时办理养老保险,一次发放保险费400元,存入保险银行,男到60岁,女到55岁领取养老保险金,以解决两女户的后顾之忧。
  1984年起,对少数因手术造成的后遗症、并发症和副反应,计生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回访,给予及时治疗或二次手术。1986年和1987年,全县对结扎手术后遗症进行了一次普查,轻者就地治疗,个别严重的由计生部门派专人送省城诊治,并承担全部治疗费。还将两户农村患者申报解决了城镇户粮关系。
  (二)教育与惩罚
  本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历年都注重控制人口意义的宣传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在宣传领先、奖励先进的同时,为能消除阻力、鞭策后进,辅之以适度的经济和政纪处罚。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机构

计划生育委员会
相关机构
计划生育指导站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