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3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36
页码: 665—700
摘要: 昔日迭部虽然地处深山僻壤,交通闭塞,贫困落后,但在这块边隅古土上,却蕴藏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古朴独特,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三国及南北朝以来,古迭州系羌、氐、汉、党项、吐谷浑、吐蕃等多种文化接触融合之地。而且从很多考古发掘、史书记载、古文化遗存以及绚丽多彩的民间文艺中,都表露出这种民族文化合流与演进的发展特征。埋在地下的古文化遗存;流传久远的民俗风情;口传、心记、行表,且世代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歌谣;保存数百年的古建筑艺术和壁画艺术;以及建国后迅速发展的现代文化,都是贯通古今的史廊缩写。虽然有的民间文艺中渗透着较浓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仍不失民族文化精粹和天然宝库之圣誉。
关键词: 迭部县 文化艺术

内容

昔日迭部虽然地处深山僻壤,交通闭塞,贫困落后,但在这块边隅古土上,却蕴藏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古朴独特,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三国及南北朝以来,古迭州系羌、氐、汉、党项、吐谷浑、吐蕃等多种文化接触融合之地。而且从很多考古发掘、史书记载、古文化遗存以及绚丽多彩的民间文艺中,都表露出这种民族文化合流与演进的发展特征。埋在地下的古文化遗存;流传久远的民俗风情;口传、心记、行表,且世代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歌谣;保存数百年的古建筑艺术和壁画艺术;以及建国后迅速发展的现代文化,都是贯通古今的史廊缩写。虽然有的民间文艺中渗透着较浓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仍不失民族文化精粹和天然宝库之圣誉。
  第一节文化机构
  一、文化行政管理机构
  县文化教育局
  建县前,迭境历无文化管理机构。1962年建县后,县人民政府始设文教卫生科,主管全县文教卫生事业。“文革”期间于1968年6月改为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教组,1975年9月政治部撤销后恢复原建置并更名为县文教局。局内一直由一名副局长分管文化工作,配有文化专干4名。后局内分设文化办公室。
  县广播电视局(站)
  始于1968年12月16日成立县广播站,协同县文教局致力于县乡广播网点建设1976年元月成立迭部县广播事业管理局,与广播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6年增开电视业务后改称广播电视局。是年建成面积为869平方米的四层单面砖混楼一幢。局内配局长1人,副局长1人,1990年有职工15人。县档案局(馆)
  始于1963年9月9日成立迭部县档案馆.从1964年2月7日启用印章,开展业务。由县委秘书兼任馆长,配专职干事1人。1965年配专职副馆长1人。“文革”期间,县档案馆一度陷于瘫痪状态。1970年建立了县革委会办公室文档组。至1974年6月6日,正式恢复并成立县档案馆,编制3人。仍由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馆长,配1名专职副馆长。1980年12月成立迭部县档案局,局、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从此脱离县委序列,由县委与政府双重领导。1988年4月根据中央(85)29号批转《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精神,将县档案馆归入县政府序列。至1990年实有职工5人。1991年建成面积为718平方米的四层单面档案馆楼。
  档案工作县档案馆(局)建立以来,先后开展的主要业务是:对全县各建档单位历年的各类文书档案,按规定逐年通过清理、征集、接收、鉴定、整理、立卷、归档、编目,收藏为县档案馆的主要档案资料;协助、指导、检查、监督全县城乡各建档单位按时整理和管好自存档案,并通过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开展检查评比、档案展览等活动促进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根据《甘南州档案馆开放档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向县内开放档案,提供利用;还根据本馆力量编写馆藏档案简介如《迭部县历届党代会简介》、《迭部县档案馆介绍》、《全宗名册》、《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资料。198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表彰档案工作恢复整理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中,本县电尕公社综合档案室和县人行档案理人员奂开珍分别被表彰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92年县档案馆晋升为省二级综合档案馆。1994年11月又经省州检查验收后晋升为省一级档案馆。
  馆藏档案县档案馆(含县委、政府、公安三个档案室)至1988年馆藏档案71类,全宗26个,案卷10603卷,长107米,其中文书档案7855卷,科技档案32卷(盒),专门档案2716卷,声像磁带6盘,其它资料1478册。主要有:1954年〜1961年上迭和下迭区(乡)形成的部分文书档案;1962年建县以来,县、乡各建档单位历年的文书档案;有当年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遗留的中华苏维埃钞票、军号、实物照片等革命文物档案和考查介绍材料;有1980年后围绕经济建设而逐步建立藏入的科技档案、财务档案,农、林、牧业区划调查成果,地名普查、人口普查、土地普查,以及产品、基建底图、设备等档案资料;有班禅副委员长、宋平等中央、省级领导人来迭视察时的讲话录音、照片等资料;有省、州有关综合统计资料,图书资料,党政刊物、文史、地图、报刊装订本、工具书等图书资料;还有1987年1月迭部地震现场调查录像等资料。
  二、文化事业机构
  县文化馆
  县文化馆成立于1982年1月。起初借用县电影公司一间平房办公。当年着手建馆,至1984年在县城中心建成总面积1442平方米的三层双面办公楼,楼体设计美观,楼梯间分设东西两头,廊檐走道环绕四周,与县政府大楼南北对应。文化馆从1985年正式开展业务,人员逐年增加,配有正、副馆长各1人,共有图书管理、文物、美工、会计等业务工作人员8人。馆内设有文物展览、书画展览、图书阅览、乒乓球、录像、舞厅等活动室。
  县文化馆开展业务以来的几年中,先后组织业余文艺爱好者主办过多次书法、美术、文物、计划生育宣传、科技成果、经济建设成果等专题展览;还主办或协同体委、工会举办流行舞、广播体操、气功等培训活动;利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举办象棋、跳棋、乒乓球等项目的文体活动。为活跃县城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作用。
  乡、村文化站、室始于60年代后期,曾有不少公社机关驻地办起公社文化站,大队办起文化室,以学毛著、唱革命歌曲为主要活动内容。后因盲目举办、场地不落实等原因而自动消失。1980年后,乡村文化开始引起重视,在县文化主管部门的催促下,至1990年电尕乡办有一处文化中心,益哇、旺藏、洛大等乡先后办起乡文化站。其他乡在准备筹建之中。有少数村委会办起文化室,主要开展文化娱乐和识字扫盲等活动。
  县新华书店
  迭部县新华书店创建于1964年5月,成立时店址建在电影院西侧(今幼儿园内)。1966年重新修建并迁往县政府东侧今址处。占地1800平方米,1986年将土木平房改建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建筑面积126平方米。1993建成两层戴帽砖混营业楼一幢,建筑面积为658平方米。县店于1972年在迭部林业局驻地白云增设图书销售门市部1处。新华书店初由县管理,1981年收归省新华书店统管,现为在迭省属文化企业。1990年有职工5人。
  县新华书店建立以来,全县图书发行工作(包括中、小学课本),均由书店统一经销。建店初年销量5万〜6万册,“文革”期间降到2万册左右。1980年后,随着全县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图书需求量逐年增大,1990年各类图书年销量30余万册。1995年达到76万册。
  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建国前,迭部境内无电影放映。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迭部队于驻地电尕放映幻灯片和黑白电影,电尕附近村民第一次看到电影。1954年省办电影放映队来迭在沿江少数乡村巡回放映。1959年后,上迭地区仍靠驻迭部队放映电影;下迭地区的乡村则由龙叠县电影放映队不定期巡回放映。
  1962年建县后,正式成立本县第一个电影放映队,配有16毫米放映设备1套,放影员4人。1966年发展到3个放映队,由8名放映员分电尕、旺藏、洛大三片巡回于全县城乡放映电影。
  1973年成立迭部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又将放映队改为迭部县电影放映站,有职工7人,35毫米放映机,1套。全县放映单位增至5个。同年,还在县城中心建成面积2040平方米,装有922个座位的电影院1座,从此终结了县城民众露天场院看电影的历史。
  1981年4月,改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为迭部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县电影公司。1983年,全县9个8.75毫米电影放映机全部更新为16毫米放映设备。
  1990年县电影公司有职工7人,全县放映单位发展到22个,其中县属农村放影队12个,省属工矿企业放映队10个;库存和发行影片拷贝200多个。
  县民族歌舞团
  本县在1978年前只组织过数次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文革”期间,造反派曾组织过“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演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和自己编排的其他文艺节目到县、乡演出。此后,县文化主管部门也曾组织过几次业余文艺演出代表队,先后参加过甘南州庆、庆祝延安文艺座谈会等文艺调演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活跃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群众文化生活,于1979年12月成立了迭部县民族文艺工作队,简称县文工队,成为本县第一个专业文艺团体。从本县少年儿童中选拔吸收了30名文工队员,调配了教员,集中在县城东10公里处的红专学校(今电尕乡谢协小学)进行培训。1981年于县城东端新建成县文工队队部,占地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文工队调配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各1人,演职和后勤人员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的定编范围内。内设舞蹈、器乐、声乐3个专业队。1992年更名为迭部县民族歌舞团。
  县民族歌舞团成立以来,以表演歌舞为主,经常巡回城乡为广大群众演出文艺节目,为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0年中先后创作演出了不少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节目,主要有:藏族舞蹈《青稞酒醉了迭山人》、《美酒献给科学家》,小舞剧《娶亲》,歌曲《我爱迭部风光好》,口技《山乡春早》,藏语演唱的迭部民歌《猫儿穿靴子》、《金色的骏马》、《东赛》、《嘉周玛》、《愿你永远年轻》等。
  县歌舞团还曾数次到甘南州府合作以及友邻地区陇南、定西、四川阿坝州等地交流演出。1987年,团内还选调几名舞蹈演员参加甘南州歌舞团编排的大型藏族历史舞剧《顿月•顿珠》的演出,并分担主要角色,随团参加了 “西北艺术节”、“五十三国世界大坝会议”的演出。
  第二节民间文艺
  一、藏传佛经
  藏传佛教在全民信教的迭部有着悠久的发展史。随着藏传佛教及其各教派的兴起和弘扬,寺院收藏和积累的藏传佛经,成为宗教文化的瑰宝。各寺院都在经堂内修有藏经楼,解放初期分布于全县33座寺院中,藏经楼总面积达760多平方米,藏经数量达8700多卷,各类平装、烫金牌本的经卷基本齐全。这些数量丰厚、卷轶浩繁的佛学经典,凝聚着佛门高僧大德们关于佛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静读苦修的心血,是民间珍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反封建斗争和“文革”期间,在“极左”的干扰下大部分被毁。1981年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以来,随着部分寺院的恢复重建,寺院藏经传统逐渐恢复,各类佛经日益增多。这个民间文化的丰厚遗产已逐步恢复并形成一定规模。
  二、民间音乐
  迭部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凡逢年、过节、娶亲、盖房等喜庆之日及农牧业劳动中,常伴有形式多样、情调别致、内容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这些民间音乐的歌词和乐曲以前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们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伴奏而传给后辈。曲调一般无变化,歌词则既有旧传又有新编,常以旧调填新词。旧词内容神化色彩甚浓。1988年县政府曾组织力量搞“三集成”中进行过采集,通过录词谱曲加以整理。迭部境内流传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舞曲和僧乐。
  (一)民歌
  (藏语称“勒”;本地藏语称“旦热”,意为“赞颂”。)迭部民歌是全县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男女老少皆适宜的一种很普遍的歌唱形式,歌声几乎伴随着人民生活的大部分场所。歌调种类很多,主要有:丁智调、迭鲁调、卡黑调、肖央调、勒鲁调、要赛调、东赛调、阿地阿扎仑调、加卡阿鲁朗调、亚瑞亚瑞调,强勒日调、哈列调、亚拉日华调、尼姆调、玛勒调、尕勒调、尕地调、巴勒调、阿列调、哇勒调、阿若调、亚若调、勒瑞调、俨勒调、勒调等。以民歌的情调和内容而论,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酒歌藏语称“强勒”。一般在逢年、过节、盖新房、办喜事等喜庆之际演唱。曲调节奏自由,热情豪放,歌词内容丰富,以庆贺和祝福为主。歌唱形式以一人单独演唱或二至多人联合演唱两种,以独唱为主;还有趣味性对答式演唱。
  山歌藏语称“拉伊”。多在山野、森林、牧场等野外歌唱。曲调长短不一,高亢、自由、抒情、悠扬;内容多以情歌为主,青年男女通过歌声来抒发和倾吐相互爱慕之情;歌词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歌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两种。
  劳动号子(劳动歌)迭部藏族人员在从事某种农牧业劳动中常以欢快的歌声相伴,而且在不同的劳动活路和劳动强度中,其唱腔和歌词内容亦各有不同。如播种、收割、打(碾)场、拉木头、打墙、打酥油、制毡、赶牲口等劳动活,都各有不同曲调、各具特色的劳动歌。有的边干边唱,一人领呼(唱),众人应和。节奏感很强,给群众劳动起着鼓干劲、增强气氛的作用。调子很短,一般只上、下(阴、阳)两句。有的只哼曲调而无歌词。 县内民歌按地域和格调可分为四个色彩区:洛大、腊子口、桑坝、多儿、花园5乡为一个色彩区;旺藏、阿夏、尼傲、卡坝4乡为一个色彩区;达拉乡独为一区;电尕、益哇两乡为一个色彩区。
  (二)舞曲迭部境内的民间舞曲,因地域差别而格调不同、色彩各异。大致分为:东部地区的《嘉热》舞曲,中部《尕巴》舞曲,中西部《阿嘉》舞曲,佛教寺院的《法舞》曲等4种。这些舞曲的共同特点是:节奏自由、热情豪放、古朴典雅。舞曲演奏形式,多在跳团体舞或演唱时,以锣、鼓、海螺、号等器乐伴奏或演奏。
  (三)僧乐僧乐指区内佛教寺院跳“法舞”及重要佛事活动中,进行吹奏、敲击的器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筒号(长约数米)、呐、海螺、大小鼓、锣、钟、钹、铜铃、碰铃、钗等组成。没有弦和键盘乐器。演奏者由寺内有演奏技艺的僧人组成,一般9人为宜。僧乐演奏时,音量恢宏,气氛森严,产生一种神奇的古乐格调。
  三、民间舞蹈
  舞与歌密不可分。歌舞是音乐、舞蹈、文学、装饰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迭部境内传统的民间舞蹈丰姿多彩。俗有“歌的故乡、舞的乐园”之美誉。每逢佳节、喜庆之日,热心于歌舞表演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成群聚会,载歌载舞。它是一种自演自唱、欢庆祝福、抒发幽情、祈福禳灾的团体娱乐活动。县内民间舞蹈从东到西主要有以下几种:
  《嘉热》舞亦称“杜定”,均系藏语音译名;又因其舞呈“〇”形圆圈而舞,故冠以“罗罗"之名。出于县境东部洛大、腊子、桑坝一带。一般以村为单位。参演者以妇女为主,有时也有男子相伴,但仅限于本村出生的人才有参演权。人数以五六个至数十人不等,因场地宽窄而宜,于室内、场院、街头均可。表演时舞蹈者手拉手围成圆圈,又跳又唱,步调整齐,动作一致,舞蹈动作有左右摆动、踢、踏等较简单的几种姿势组成。当有男子伴舞时,女舞众在里圈歌舞;男舞众在外圈摆“玛”(意为“龙门阵”),鸣枪、吆喝助兴。唱法有对唱、领唱、和词等形式。
  《尕巴》舞“尕巴”系藏语音译名。主要盛行于县境中部旺藏、尼傲、卡坝乡一带。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至二十二日“蹈”节期间跳一次,表示欢庆收获。其盛况不亚于过旧历年。一般以村为单位举办。表演者以男子为主,女的围观、喝彩助兴。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团体舞,也有哑剧、喜剧、杂耍、模拟等多种表演形式。团体表演时,男舞众们手持火枪或步枪,既舞又唱,并鸣枪、吆喝助兴,表现出粗犷、豪放的热闹气氛,使表演达到高潮。歌词以三句为一首,以情歌、神话故事、赞颂事或物等为主要内容。 《阿嘉》舞上迭称“阿杂”,均系藏语音译名。盛行于县境中西部旺藏、尼傲、卡坝、电尕、益哇等乡农村。《阿嘉》舞每年表演次数较多,于新年、正月十五、五月十五“香浪节”(意为采薪),建房、修桥、结婚等喜庆期间都举行表演活动。舞场随条件任选室内、院落、广场、街头不限。多为男子双人表演,女众伴唱或围观助兴。舞蹈动作简单而粗犷。歌词内容通过回答、对唱等形式表述当地藏族的风物习俗以及祝福、庆贺、祈盼之情;现编现唱,以快编、风趣者为佳。
  《法舞》是各佛教寺院以佛事活动为主要目的,由本寺僧众身着古(戏)装,头戴奇型神像面具,足蹬藏靴,在僧乐队的伴奏下表演的一种舞神行法的团体神舞。其宗教崇神色彩甚浓。《法舞》以尊神显威、祛邪镇恶、祈福禳灾,劝人行善,布施信教为宗旨。一般于每年正月十五和五月十五日法会期间或其他较大的佛事活动之日进行舞神表演。《法舞》的表演规模及参演人数都有较严格的规定,一般定员55人,其中僧乐队9人。表演多在寺院大经堂前广场进行,场面壮观、气氛森严。在音量宏大的僧乐声中,表演者据其所扮神位(角色)手舞足蹈,竭显神威,使人望而生畏。舞蹈动作不同于其他民间舞蹈中的起落一致性,虽然群体列队而舞,但演姿各具其态。每次舞会都有寺属各村众多信教群众赴会观赏;亦有部分信教民众跪拜于场内,祈求神威祛邪恶,保安康。
  《狮舞》在旺藏、赛当等寺院举行法会跳《法舞》时,还有一项舞狮表演。雄狮道具的式样,以及舞狮的基本动作与汉地基本相似。由二人顶狮,一人在前驯导;有摇头、摆尾、打滚、跳跃、跑场等动作。
  四、民间文学 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珍贵财富。迭部境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故事、民谣(歌谣)、谚语、笑话等形式,均系当地农牧民群众世代口头流传,无文字记述。1980年以来始有民间文学爱好者零星择优收集整理,在州办刊物和县办文艺杂志《腊子口》上刊载。1988年根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民研会的《通知》精神,为了挖掘和继承民间文学的宝贵遗产,在县政府主持下,由宣传、文教、文化馆等有关部门参加,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组织专人深入农村牧区收集整理了民间故事50篇,歌谣106首,谚语550条,使县内部分民间口头文学得以及时抢救。
  在本县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工作中,本县籍藏族干部杨文才因成绩突出,被甘肃省文化局于1982年11月授予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又于1991年7月2日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并颁发了获奖证书。还于1995年5月4日,被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辞书编辑部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编委会录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民间故事是迭部藏族人民口头流传的内容极为丰富、听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之一。其寓意含蓄、语言诙谐;既有趣味,又有教诲。各地常有不少热爱和专长于讲笑话、讲故事的民间艺人,利用各种聚会娱乐场所,山林、牧场、农田劳动间息之余,或室内闲聊之际,绘声绘色地讲听众。其内容多属表达劳动人民对旧世道的嘲讽;通过故事鞭挞封建统治者的腐败。颂扬劫富济贫、惩治邪恶的英雄;溢露贫苦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1980年以来县内一些民间文学爱好者曾搜集积累,在州、县刊物上登载过数篇民间故事。1988年“三集成”中进一步收集整理并汇编了藏汉两文《民间故事集成》50篇。
  歌谣迭部民间歌谣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词语精练、纯朴,寓意深遂,褒贬分明,是境内民间文学之珍宝。同样也是口头流传并随景创编而无文字记载的民间文学。民间歌谣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流传很广,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主要有民歌、山歌、酒曲、劳动号子等形式。民谣通过歌声和练达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抒发歌者欢喜、爱慕、崇敬、赞颂、憎恶、嘲讽之情。很多乡村都曾先后涌现出不少能编能唱的男女歌手。曾有爱好者收集民谣精粹。1988年“三集成”工作中通过民间歌手的表演和口述收集整理了106首民谣,选入藏汉两文《歌谣集成》县卷中。本县籍藏族作者杨文才编写的民歌“可爱的布谷鸟”19首已于1989年被选入青海民族出版社发行的《藏族民间歌曲选》。
  谚语是中华大地各民族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语言艺术。迭部藏族亦不例外。在全县农牧民群众中逐辈口授、世代流传着一种通俗、顺口、朴实、精练、清新、含蓄、动听,而格式和词语比较固定的口头饰美语言。既有形象鲜明的生动比喻,又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地方色彩,实为“语言中的珍珠”,是民间文学中一簇永不凋谢的鲜花。本地谚语中包含格言、歇后语、顺口溜。每条谚语多为两句,亦由三句组成。无论在交谈、讲演、辩解中,善用、巧用、多用者颇受赞赏。谚语涉面极广,论理、道德、风尚、人际关系、因果报应乃至自然现象等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各个方面都有谚语流传。其数量之多难以尽记,失传者在所难免,新创亦为数不少,例如“狗咬汽车多管闲事”一条显为现代新创。1981年以来始有爱好者择优收集。1988年“三集成”中,共收集整理了550条各类谚语,已选入藏汉两文《谚语集成》县卷中。
  五、民间工艺
  境内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等,而且主要集中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佛教寺院内。
  壁画各佛教寺院经堂内壁、梁柱,前檐装板、墙壁上,均画有工艺精湛的壁画和布画。多以佛像和宗教故事为主要内容,且因教派不同而各有规范。画师多请外地工匠承担;部分出自当地名艺之手。据传多儿达益(洋布)曾有一位名为“阿古拉索"(意为和尚画匠)的画师,他于60年代初逝世,卒年80有余,他的壁画、布画色调匀称、工笔精细,故事人物神态逼真,拉卜楞寺院留有他的亲笔画作。
  酥油花是藏传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有绝技。它的造型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迭部境内的电尕、旺藏、赛当等寺院,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均有酥油花展之例规。酥油花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按需配入各种颜色,并适量加入面等配料以增强作料硬度,由僧侣中的能工巧匠捏制成人物、山水、动物、花卉、建筑物等多种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一般置于阴凉低温的室内展出,将工艺品集中摆放得犹如一帧大盆境状的展盘,一般约10米长、4米〜5米宽的规模。历次展出都颇受群众赞赏,堪称一种工艺精巧的雕塑奇观。“文革”期间被迫中断,1985年后陆续恢复,但规模尚小。 木偶艺术1958年前旺藏寺院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在跳法舞、进行酥油花展的同时,还举办一种木偶工艺观赏活动。制作木偶的原料主要是泥、布、纸、木板、枝条、颜料等,有制作技艺的僧工通过画面设计、捏、编、折叠、泥塑、木刻等手工工艺,制作出两座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外型美观考究、造型奇特的“经堂”模型。其中,一座“经堂”大门敞开,堂内有许多约17厘米高的木偶喇嘛、和尚列队拜佛,供桌上的酥油灯光闪烁,神态栩栩如生,其境清静、优雅。另一座“经堂”廊檐上,有一群木偶人被系在绳索上表演杂技;“堂”内点燃一盏酥油灯,木偶小“和尚”们手持各种器乐进行演奏,(寺院僧乐队配以优美的音乐),手托酥油灯的“和尚”们漫步起舞,模拟僧人的举止磕头拜佛、转“古拉”。整体造型,呈现出一帧逼真的经堂建筑艺术及佛事活动场面的微型立体画面。实为寺院僧侣中捏、折叠、编制、雕塑、木刻等精湛工艺的综合表现。
  木刻木刻多见于寺院经堂木质建筑和器具上。农村民房仅有个别富户屋檐部亦有木刻彩纹装饰。木刻工艺一般请外地工匠在修建寺院时一次完成。雕刻图案与汉地寺庙类同,有藏汉合壁格调。
  第三节群众文艺
  一、群众文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文化事业和交通、经济的发展,县内群众文艺在继承传统歌舞,充分挖掘民间文艺珍宝的同时,先后引进了大量现代文化艺术,且在继承、结合和创新中得到较快的发展。
  60年代中期多数乡村利用文化室开展文艺活动,1965年新年期间,电尕乡以文化室为阵地举行千人秧歌队表演。“文革”期间,县乡级曾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编排藏族歌舞及语录歌等节目,进行宣传表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发展,县文化主管部门于1980年后曾拨专款支持民间歌舞等文艺活动的开展,农牧区的传统歌会、舞会得到恢复,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民间优秀歌手和舞蹈爱好者亦层岀不穷,电尕乡崖巴村著名歌手尕豆,曾多次获得县、州优秀歌手奖;达拉乡岗领村名歌手如曼(女),桑坝乡甘善村名歌手九塔,曾获得甘南州优秀歌手奖。
  1985年后,演唱流行歌曲,兴跳交谊舞、迪斯科等流行舞会的自发性群众文艺活动,在县城、白云及乡镇驻地日趋活跃。文化馆、县工会、七九二矿等单位还专门装修和布置起歌舞厅,购置安装了扩音、灯光等现代设备,为群众文艺活动提供了场所。个体经营的录像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新型的文娱体育活动项目陆续增加。城乡群众文艺活动的层次、内容和形式都呈现日益发展的势头。
  二、业余文艺创作
  迭部全境开发较迟,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1962年建县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群众性的业余文艺创作活动亦姗姗来迟。60年代初,干部职工中部分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创作欲望之苗,因遇十年动乱的干扰而被“板结”在萌芽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消除“极左”,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得到诱发,久旱逢雨之苗破土而生,遂促成了1980年〜1983年迭部地区业余文艺创作的第一个春天的到来。县委宣传部和县文教局主持创办了第一部县办杂志《腊子口》。数十名业余文艺创作者也随之涌现,并在三期《腊子口》上刊载了他(她)们创作的各种体裁的作品100多万字。《腊子口》的创办为迭部的业余文艺创作开创了新局面。
  1983年《腊子口》停刊,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因场地受限而相对减少。县文化馆又先后举办数次藏、汉两文书法比赛、美术画展等活动;还办了几期馆办杂志《星星雨》,对县内业余书法、美术、文学作品的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0年以来,县内有很多业余文艺爱好者,还先后在省、州及国家办的《飞天》、《陇苗》、《格桑花》、《甘南报》、《甘肃日报》、《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诗歌、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特写、书法等体裁的文艺作品。其中本县籍少数民族业余作者占有较大比例。在本县工作的外籍作者中,兰永昉在迭部工作时创作小说《刘志丹演义》(已出版)。
  《腊子口》杂志简介
  建县后县办第一部杂志《腊子口》创办于1980、年。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文教局的赵汉豪、宁学义、高魏、兰永昉、杨文才、刘登杰等组成编辑组,并向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发出了创刊声明和征稿通知。1980年3月召开第一次文艺创作会稿会议,参加业余作者25人。第1期《腊子口》刊载诗歌、中短篇小说、散文、藏族民歌、藏族民间故事、报告文学、剧本、藏族谚语、歌曲、美术、书法等作品51篇,字数30万字。赠发于县内各单位、作者、爱好者及省、州关心《腊子口》的有关人士。1982年出第2期,刊用各类作品67篇,39万字,作品内容增加了风物、特写、民俗、格言、读书札记、草原情歌等。1983年出第3期,刊用作品51篇,字数达40万,作品内容增加了长篇小说。
  《腊子口》杂志曾受到甘肃省作协副主席曲子贞的赞赏和支持,并于1982年3月9日撰写了《献给腊子口的祝愿》一文,刊登在第3期《腊子口》卷首。还受到卢克俭等甘南籍名人的好评,有的来信鼓励、支持《腊子口》继续办下去。
   《腊子口》的创办,为本县业余文艺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园地,为迭部地区开创了业余文艺创作的新起点。
  第四节广播电视新闻
  解放前迭部境内在新文化领域实属未开发的处女地。全境无报刊、图书发行业,更无广播电视等其它新文化的传播。新闻报道、广播、电视、录像、录音等新兴文化事业,均系建国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近年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迭部县作者发表作品一览表续表一、有线广播
  (一)县城广播事业的发展
  1968年12月16日,县广播站成立后,即日始向县城播音。初称“迭部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改称广播站,由县革委会政治部主管。建站初仅有工作人员3人,旧房220平方米,TY1000A型500瓦扩大机、WPS430Ⅱ型收讯机、L601录音机、206型四速唱机、1.5千瓦汽油发电机各一台,广播线路沿街一条长1.5公里,安装高音喇叭18个。1969年添置L601录音机两部,更新5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台。
  1976年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后,加强了对全县广播事业规划、人员、经费和基层放大站的统一管理,是年,县站广播线路接通城郊8个自然村,高音喇叭增到63个,扩音机2部、1100瓦。 县广播站多年一直实行日内播音三次,早、中、晚共300分钟;星期日播音两次,共270分钟。以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报纸摘要、对农村广播等节目为主,约占每天播音时间的95%。自1972年后,不定期将县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文件,紧急通知和中央、省州公开宣传资料等进行直接宣传或录音播放。1982年调配两名编采,开始创办县办广播节目,主要内容有“县社新闻”、录音报道、民族文艺等节目。随着县内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自办节目时间由原定每天10分钟增至20分钟(午、晚各10分钟)。
  (二),基层广播网点建设
  1972年根据省、州有关扩大广播覆盖面,让更多群众听到党中央声音的要求,首先在益哇、尼傲、达位、洛大4个公社建起广播放大站,实现小片广播网点127个。1975年增建腊子口公社放大站。1976年新建花园公社放大站。1978年又建起电尕、多儿、阿夏、卡坝4社放大站。至1979年建完麻牙(旺藏)、桑坝最后两社放大站。是年,全县12个公社全部建起广播放大站,52个大队中46个通了广播,261个生产队中234个安装了广播和入户喇叭,全县入户率达到71%。
  乡(社)放大站工作人员按每站2人(机线员、值机员各1名)配备,其中15名属半脱产。放大设备每站初配80和150瓦扩音机一台,1978年更新301型收扩唱三用机共8台。1982年,洛大乡放大站被评为全州先进放大站。乡级广播放大站经费由国家承担;村、户广播经费除国家一次性拨补基建投资外其余由集体和村民个人负担。
  1985年后,乡级广播站因受人员、设备管理、线路保护、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和限制,部分已停办。至1990年继续开展业务的乡广播站有5个,有线扩音机9部、2550瓦,入户喇叭21只。
  二、电视
  (一)转播台
  1981年7月,国营七九二矿建成电视录像重放台,开始播放在外地录制的中央和省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录像,从此,县城及近郊第一次收看到电视。随后,迭部林业局驻地白云建立差转台1座,接转录像重放信号,使白云地区亦能收看到电视录像重放节目。
  1986年县广播电视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后,即在楼顶安装起第一座县办直径6米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天线系统和100瓦发射机,发射塔高13米。并于1986年12月3日始向县城及近郊转播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覆盖面半径10公里。发射与转播均为彩电。1987年9月28日,又开通并转播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能收转9、12频道节目信号。为提高县城西郊电尕乡驻地一带的收视效果,增建电尕差转台1处。是年,又购置一套NationalF2电视摄像机,开始采录并播放电视自办节目。
  同期内,迭部林业局及其各林场也先后建成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座,扩大了县内收看电视人口覆盖率。1987年后,乡办和村办卫星地面接收站也陆续建成转播。洛大乡率先于1987年建成第一座乡办3米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88年4月29日尼傲乡3米站也相继建成。6月4日增建多儿乡办站,年底,尼傲乡尖尼村委会在东尕卡村建起全县第一个村办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至1990年,全县建有地面站26处,电视覆盖人口达到38505人,覆盖率为76.68%,其中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覆盖人口38505人,覆盖率为79.10%;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覆盖人口16850人,覆盖率为33.6%。
  (二)电视机1979年,县广播局为试收中央、省电视台发射的电视信号而购进日本造12英寸黑白电视机两台,这是县内最早入境的电视机。随后,县广播站又购进三台彩色电视机。
  1981年七九二矿电视录像重放台建成播放后,县城少数单位及部分干部职工先后购买了电视。此后,随着县、乡、村办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相继建成,城乡单位和干部职工、农牧民中购买电视机的逐年增多,起初黑白电视机较多,近年来购买彩电者骤增。1990年全县城乡约有黑白和彩色电视机
  迭部县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一览表1500多台。
  三、通讯报道 建县前迭部无新闻报道专门机构。最早于1969年县革委会设立通讯报道组,属政治部主管。初配1人,后增至2人。1975年改归县委宣传部管理。报道组历年来主要向《甘肃日报》、《甘南报》和省、州广播电台投稿报道本县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每年约发稿300件〜500件,1988年发稿550件,被采用130份。县乡干部职工中现有业余通讯员19人。诗歌民谣谚语选辑
  诗歌
  重登腊子口
   ——肖华
   重登腊子口,往事浮万千,
   笑谈鲁大昌,当道凭天险。
  壮士斩关隘,赤胆过青山,
  依旧雄关道,今朝换新颜。
  峡谷跃明珠,车轮飞山巅,
  长征后继人,旗奋向新关。
  岷山
  ——阿丁
  横亘百里气势雄,山上白雪山下松。
  沟壑急流皆汹涌,峦嶂险峰尽峥嵘。
  栈道高悬红军路,标语频留传统风。
  等闲拓平岷山道,路旁殷殷杜鹃红。
  腊子口
   ——阿丁
  两崖对峙入云霄,一水中分波滔滔。
  军号声声山河动,战旗猎猎日月高。
  攻坚红军雷霆至,据险白匪魂魄销。
  敌堡残迹今犹在,油路坦荡鸟道消。
  岷山歌
   ——班代旺效
  古来都说蜀道难,当知山外有高山;
  石栈天梯犹可过,鸿雁不渡谁敢攀?
  红军千古英雄汉,缚龙擒虎闯万关;
  白云抬头望峰顶,人马映红雪和天。
  地覆天翻山河变,公路旋旋入九天;
  惊动神女看车队,含羞出没彩霞边。
  神女忽闻东风笑,遥见春色满人间;
  “司机搭咱北京去,敬献领袖酒一泉。”
  藏族情歌二首
  ——杨文才
  可爱的杜鹃花
  可爱的杜鹃花山坡上开,
  散出的芳香为了谁?
  清清的泉水岩石上流,
  叮咚的响声留给谁?
  美丽的姑娘寨子上住,
  敞开的怀抱为了谁?
  心中的宝贝
  当你在母亲腹中的时候,
  你是母亲心中的希望;
  当你呱呱坠地的时候,
  你是母亲掌上的明珠;
  当你呀呀学语的时候,
  你是全家生活有欢乐;
  当你迈步走路的时候,
  你是左邻右舍的使者;
  当你上山打猪草的时候,
  你是村人精神的寄托;
  当你料理家务的时候,
  你是小伙我心中的宝贝。
  歌谣和谚语选自本县民间文学三集成中采录、翻译和整理的其中78首(条)。
  歌谣28首
  醇香四溢的美酒(丁智调)
  精工建造的新房,
  象金柱银梁的宫殿。
  和蔼可亲的房主,
  象喇嘛和僧侣般相处。
  醇香四溢的美酒,
  象滋润心扉的甘露。
  ——1986年7月采录于旺藏乡次日那村
  悠扬的歌声最动听(丁智调)
  黑白两色的云朵间,
  太阳的光辉最艳丽。
  金鞍银鞍的配衬下,
  走马的步子最矫健。
  醇香美酒的滋润下,
  悠扬的歌声最动听。
  ——1986年7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美酒飘香千里(丁智调)
  山顶上都是岩石和松柏,
  煨桑的人流从不间断。
  山腰间都是寺庙和僧侣,
  诵经的声音朗朗回旋。
  山底下都是五谷杂粮,
   酿成的美酒香飘千里。
  ——1986年7月采录于旺藏乡次日那村
   藏地拉萨的新佛殿(丁智调)
   藏地拉萨的新佛殿,
   神圣的经卷留我心。
   世间兴起的新一代,
   文明的言语润我心。
   产自内地的新绸缎,
   美丽的长袍暖我心。
  ——1986年7月采录于旺藏乡哈岗村
  愿我将它们配成双(丁智调)
  骏马生长在牧区,
  珍木鞍子出农区,
  愿我将它们配成双。
  犏牛生长在牧区,
  柏木鼻环出农区,
  愿我将它们配成双。
  雪白的羊毛出在牧区,
  巧手的织匠生在农区,
  愿我将它们配成双。
  ——1979年电尕乡爱巴村歌手尕豆在州民间歌舞调演时演唱节目之一。
  愿天空风调雨顺(阿喜调)
  阿嘉跳给天空,
  愿天空风调雨顺;
  阿嘉跳给人间,
  愿人间兴旺发达;
  阿嘉跳给大地,
  愿大地五谷丰登。
   ——1986年7月采录于旺藏乡哈岗村
  闪光的金子宝座(阿地阿扎仑调)
  闪光的金子宝座,
  是喇嘛修行的地方。
   斑斓的豹皮褥垫,
  是青年谈笑的地方,
  雪白的羊皮坐垫,
  是姐妹享乐的地方。
   ——1986年7月采录于达拉乡岗岭村
  獐鹿欢聚在草坪上(哈列调)
  獐鹿欢聚在草坪上,
  是因为青草嫩绿才欢聚;
  虎豹欢聚在树林里,
  是因为树叶茂盛才欢聚;
  老少欢聚在厅堂里,
  是因为美酒醇香才欢聚。
  ——1986年7月采录于达拉乡岗岭村
  父母的恩情(丁智调)
  没有徒步跋涉的人,
  不知道骏马的恩情;
  走过长途脚力的人,
  最知道骏马的恩情。
  没有喝过淡茶的人,
  不知道奶茶的浓馨;
  经常以水代茶的人,
  最知道奶牛的恩情。
  没有经过风雨的人,
  不知道父母的恩情;
  经风雨受挫折的人,
  最知道父母的恩情。
   ——摘自1980年《腊子口》第1期
  我的歌(尼姆调)
  我的歌犹如那天上的飞鸟,
  一旦展翅到天涯海角也不落脚。
  我的歌犹如那脱缰的烈马,
  一旦驰去即天塌地陷也不歇蹄。
  我的歌犹如那奔腾的江河,
  一旦流泻就千道堤坝也不可挡。
  ——摘自1983年《腊子口》第3期
  山顶草坪上空(阿列调)
  那山顶草坪上空,
  鹫鸟在嬉戏相追;
  那不是鹫鸟相追,
  是我俩开心逗趣。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吾子村
  后嗣之首(亚若调)
  百鸟之王是白松鸡,
  后嗣之首是我情人;
  那音色优雅的歌声,
  似白马矫健的步子。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吾子村
  我情人的身影(阿列调)
  在那千百头牛群中间,
  我情人的福牛最耀眼;
  在那千百个人群中间,
  我情人的身影最耀眼。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吾子村
  相会(阿若调)
  避着那满村的闲言碎语,
  还不如当着众人走过来;
  躲开那家人的严厉监视,
  还不如当着父母面相会。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朝夕相处的情侣(哇勒调)
  说笑的朋友不必嫌多,
  倾心的人儿只需一个;
  从小朝夕相处的情侣,
  愿我们永远相依为伴。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情夫再帅伴不了终身(哇勒调)
  月色再亮看不清远物,
  情夫再帅伴不了终身。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歌声好比拧成的铁链(哇勒调)
  歌声好比拧成的铁链,
  不愁钩不住行路的青年。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假如(哇勒调)
  假如你无一相好的情人,
  请从领口豹皮毛缝间瞧瞧我;
  假如我无一相好的情人,
  就从那额前的细辫间窥视你。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我与情人立下誓言(阿若调)
  我与骏马立下誓言,
  商定从平川的中间奔跑。
  我与犏牛立下誓言,
  商定有重物驮在它身上。
  我与情人立下誓言,
  商定在如意时结为伴侣。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请回答(俨勒调)
  马种里的枣红马儿,
  可否成为我坐骑请回答。
  牛种里的温顺犏牛,
  可否成为我驮牛请回答。
  村庄里的英俊少年,
   可否成为我伴侣请回答。
   ——1988年9月采录于电尕乡爱巴村。
   大庄的主人是我(阿列调)
  大森林的主人是我,
  敢举斧砍采者是好汉。
   大湖泊的主人是我,
   敢下钩捕鱼者是好汉。
   大村庄的主人是我,
   敢来交情者是好汉。
  ——1988年采录于桑坝乡
   假如唱歌有罪孽(亚若调)
   假如唱歌能积德,
   除了喇嘛就是我。
   假如唱歌有罪孽,
   除了屠夫就是我。
   ——1988年10月采录于阿夏乡
   姑娘象美丽的花朵(亚拉日华调)
   天空象蓝色的绸缎,
   想缝衣可它是蓝天。
   姑娘象美丽的花朵,
   想交往可她已嫁人。
   ——1988年10月采录于阿夏乡
   我心爱的只有一个(哇勒调)
   天空闪烁的星星多,
  里头启明星只有一颗。
   人间美丽的姑娘多,
  里头我心爱的只有一个。
   ——摘自《腊子口》第3期
   金色的骏马(亚若调)
   金色的骏马,
   奔蹄三年不歇停;
   四蹄没受丝毫损伤,
   你是玉龙的化身。
   英俊的少年,
   射击三年不歇停;
   颗颗子弹不偏丝毫,
   你是雷公的化身。
   纯洁的姑娘,
   别人三年向你求情;
   从不听信花言巧语,
  你是菩萨的化身。
   ——摘自《腊子口》第3期
   金瓶一样的石山(阿列调)
   象金瓶一样的石山,
   鹫鸟落脚行不行?
   象明镜一般的草原,
   骏马奔跑行不行?
   象花朵一般的姑娘,
   我和你交往行不行?
   ——摘自《腊子口》第2期向往(阿列调)
   蓝天上飞翔的是孔雀鸟,
   美丽的羽毛插在金瓶上,
   这是艺人的向往。
   红岩上远望的是大鹫鸟,
   矫健的翅翎插在箭头上,
   就是射手的向往。
   山谷里歌唱的是布谷鸟,
   嘹亮的歌声响彻于四方,
   这是万物的向往。
  ——1979年州民间歌舞调演时电尕歌手尕豆演唱
   选马歌(丁智调)
   打开马圈的大门,
   可见马儿千万匹;
   选上五百匹枣红色的骏马,
  愿尊贵的父辈们骑上它,
  去周游那美妙的胜地。
   打开牛圈的大门,
   可见牛儿千万头;
   选上五百头健壮的犏牛,
   愿智慧的青年们利用它,
  去耕耘那肥沃的土地。
   打开羊圈的大门,
   可见羊儿千万只;
   选上五百只雪白的绵羊,
  愿巧手的姐妹们饲养它,
   去纺织那美丽的彩衣。
   ——摘自1983年《腊子口》第3期
   谚语50条
   像柱子一样正直,
   像柱石一样稳当。
   吃着蜜糖饱不了肚,
   穿着绸缎暖不了身,
   说着好听成不了事。
   红糖好吃不饱肚,
   糌粑不甜能充饥。
   糌粑要嚼着咽,
   话要考虑着说。
   颤抖的声音唱歌不动听,
   哆嗦的手笔写字不中看。
   不是兔子有福坐上了宝座,
   而是獐子遇难跳下了绝壁。
   嘴巧说话要掌握分寸,
   手巧做事要留有余地。
   多嘴人讲不出道理,
  肥山羊挤不出奶水。
   嘴巧成众人的土司,
   手巧成众人的佣人。
   说出口的话是药,
   闷在心里的事是病。
   千百次规劝不回头,
   一次教训就醒悟。
   汉人以字为据,
   藏民以言为证。
   相好时依偎磨掉毛,
   相恨时顶撞磕掉角。
   饱时蛴螬宰着吃,
   饿时甲虫囫囵咽。
   喝凉水解不了渴,
   骑毛驴爬不了坡。
   雨下了路不好,
   酒喝了人不好。
   倒茶者既是喇嘛,
   也不要先倒给自己。
   人间以相投脾性为友,
  仙界以信守盟约为伍。
  癫狂的马往往闪失,
  慌张的人容易出乱。
  马要鞍子来陪衬,
  鞍子要马来衬托。
   道路远近要干粮,
  有敌无敌要警惕。
  穷极思偷盗,
  悲极思佛经。
  小河溪流响声大,
  学识浅者傲气大。
  苦难的结尾短了好,
  幸福的结尾长了好。
  没有针大的夙愿,
  却有马大的遗憾。
  罪大者君王也无法担保,
  孽重者活佛也无法开脱。
  黎明之后无风,
  高山之巅没雾。
  掌握时辰的是毛驴禀报时辰的是公鸡。
  富贵以财暖心,
  贫穷以火暖身。
  看孩子自己的好,
  看庄稼别人的好。
  儿好不在多,
  酒好不在量。
  债多不愁
  虱多不痒。
  没有加持是喇嘛的苦恼,
  没有学识是经师的苦恼;
  没有威望是长官的苦恼,
  没有首领是百姓的苦恼。
  喇嘛盼人死,
  盗贼盼人睡。
  想吃金黄的酥油,
  就先得喂好乳牛。
  世上没有无缺点的人
  林中没有无节疤的树。
  人说的不都是理,
  鸟啄的不都是食。给别人起邪念,
   倒霉的是自己。
   瞎子害不了眼疾,
   聋子听不到恶误。
   话说在当面,
   鞭抽在背后。
  不停地吃喝是肠胃的痛苦,
  重复地话语是耳朵的痛苦。
   若不给善以善报,
   行善者越来越少;
   若不给恶以恶报,
   作恶者越来越多。
   不攀登悬崖峭壁,
   到不了平滩川地。
   白皮芫根不甜,
   红颜女子不贞。
   搅动奶水能产出酥油,
   搅动人心能生出纠纷。
   举起来象天平般公正,
   放下去象圆圈般完满。
  手心手背都是肉,
  指头长短是兄弟。
  疼爱你的人没有美言,
  益于病的药没有香甜。
  寻水獭足迹要到河里,
  寻猞猁足迹要到石山。
  猫儿不见自己脸上的茸毛,
  青蛙不见自己背上的瑕疵。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专题

《嘉热》舞
相关专题
《尕巴》舞
相关专题
《阿嘉》舞
相关专题
《法舞》
相关专题
《狮舞》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腊子口》
相关作品
重登腊子口
相关作品
岷山
相关作品
腊子口
相关作品
岷山歌
相关作品
可爱的杜鹃花
相关作品
心中的宝贝
相关作品
醇香四溢的美酒
相关作品
美酒飘香千里
相关作品
愿天空风调雨顺
相关作品
闪光的金子宝座
相关作品
父母的恩情
相关作品
我的歌
相关作品
山顶草坪上空
相关作品
后嗣之首
相关作品
我情人的身影
相关作品
相会
相关作品
朝夕相处的情侣
相关作品
假如
相关作品
请回答
相关作品
庄的主人是我
相关作品
假如唱歌有罪孽
相关作品
金色的骏马
相关作品
金瓶一样的石山
相关作品
向往
相关作品
选马歌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