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3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1
页数: 9
页码: 656—664
摘要: 1977年9月26日成立迭部县科学技术管理局,时为县革委会下设的全县科技工作管理机构,配局长1人,编制3〜5人。1980年5月25日改为迭部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由9人组成,县革委会分管副主任杨道生兼任主任,配专职副主任1人。1990年县科委共有职工6人。主要设备有小车1辆,培育食用菌技术所需的恒温箱、电冰箱、接种箱、消毒锅、菌种架等器具。
关键词: 迭部县 科学技术

内容

第一节科技机构
  一、科技管理机构
  1977年9月26日成立迭部县科学技术管理局,时为县革委会下设的全县科技工作管理机构,配局长1人,编制3〜5人。1980年5月25日改为迭部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由9人组成,县革委会分管副主任杨道生兼任主任,配专职副主任1人。1990年县科委共有职工6人。主要设备有小车1辆,培育食用菌技术所需的恒温箱、电冰箱、接种箱、消毒锅、菌种架等器具。
  二、县办科技单位
  农业技术推广站始于1964年成立迭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是本县最早建立的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始向本县农村宣传推广农技农艺新技术。“文革”期间合并为农林牧三站。1972年分设,1976年12月改为迭部县农业科技研究所(简称农科所)。1984年5月又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名称。站内建有土壤、肥料化验室,配有价值3万元的农业科研仪器设备。
  畜牧兽医工作站1962年建县后即成立迭部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68年并入"农林牧三站”。1974年9月又恢复畜牧兽医工作站。1987年4月改称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各乡均设基层畜牧兽医站。
  种子公司初于1972年3月成立县种子站,1977年并入县良种场。1978年又单独成立迭部县种子公司。主要负责全县各乡所需良种的选育、推广、调运供应工作。
  县良种场初于1973年在原电尕农场内创办良种繁育基地。1977年2月在电尕乡吉爱那村南农建基地上正式成立迭部县良种场,大面积引进和繁育适应本县气候和土壤特征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供应全县。现有良种繁殖耕地面积803亩,各类耕作、脱粒、运输等农用机械设备基本齐全。
  林业技术推广站1984年5月成立迭部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承担着本县林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育林保护、病虫害防治,以及发展经济林木等方面的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业务。有林业技术人员8名,站内已建有标本室5间,制作林区昆虫标本3300余件,树木标本1000余种,植物标本1300余份 (315种)。
  县气象站成立于1972年4月,翌年开展本县气象观测工作。1990年有气象工作人员9人,配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地温、日照、雨量、蒸发等气象观测仪器2套〜3套,传递气象情报的无线电通讯设备1套〜2套。自1973年以来定时、准确地观测和记录了本县的气象资料。
  地震测报台始于1975年1月在县气象站设立地震测防业务。1971年正式成立迭部县地震测报台,配技术人员5人。由省地震局配发微震仪1台,进行临时性观测。1979年1月,新增土应力、土地电等观测手段。1986年增置105K水化观测仪器1台,1987年又增购FD—125水化观测仪器1台。1988年1月正式投入观测,并向省、州有关部门报送观测资料。
  三、群众性科普组织
  1987年成立迭部县科学技术协会,有会员6人。县内先后成立的群众性专业学会有5个:1984年5月成立林学会,有会员21人;1986年6月成立医学会,有会员83人;1987年1月成立农学会,有会员6人;1987年12月成立畜牧兽医学会,有会员22人;1988年7月成立食用菌研究会,有会员49人。
  1987年后各乡先后成立乡镇科普协会11个,共有会员152人。
  第二节科技队伍
  一、科技队伍的发展
  迭部这块少数民族聚居的千年古土,在旧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边隅僻壤,从未重视过本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更难奢谈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及劳动方式极为落后,人民群众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和陈规陋习的束缚,过着糊口度日、维持生存的穷困生活。至解放前,全境没有一所小学,更无1个小学以上的毕业生。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本县科技队伍的形成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建国初至1958年前,上级党政组织派进上、下迭两区的干部中,多数是老解放区工农出身的干部和当地少数民族农牧民中吸收的积极分子,文化程度低,科技队伍尚未形成。1959年后,教育、卫生等系统始有少量师范、中专毕业生分配到迭部工作,成为境内科技队伍的先遣队。
  1962年建县后,随着文化教育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各条战线的干部队伍迅速增加,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又随着农林牧、水电、气象等行业科技单位的相继建立,科技队伍从无到有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很多外省、外地县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各类科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到迭部,输入全县的各个行业,支援并献身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成为本县科技队伍的先头军和骨干力量。也正是在这批骨干力量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培养教育下,当地少数民族中的科技人才茁壮成长。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园地上生根成长起来的当地藏族中的知识分子及各类专业人才开始涌现并走上工作岗位,而且逐年增多,成为本县科技队伍中的一支充满希望的生力军。“文革”期间,受十年动乱的干扰,知识分子被划为“臭老九”,受到冲击,使各行业的专业人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至1980年,全县929名干部队伍中,共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人才97人,其中少数民族19人;中专程度的307人,少数民族53人。全县科技队伍在数量上已有显著增长。同期内还有在迭省属企业国营七九二矿、迭部林业局等单位内亦有一支专业科技人才在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开始得到充分认识,广大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才由“臭老九"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得到重用,在各条战线上的作用得以发挥。尤其是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各类专业人才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全县科技队伍日益壮大。1990年全县1255名干部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66人,少数民'族496人,占80.3%。其中农林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38人,少数民族20人,占52.6%;工交系统24人,少数民族14人,占58.3%;卫生系统153人,少数民族116人,占75.9%;经济、会计行业83人,少数民族61人,占73.5%;教育系统317人,少数民族252人,占79.5%;其他51人,少数民族33人,占64.7%。
  二、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务)的评聘和晋升
  1981年成立迭部县评定社会科学专业干部业务职称委员会以来,遵照省、州统一安排,开始在建筑工程、农技、畜牧兽医、教育、卫生、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调查摸底和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1987年该委员会改组为迭部县专业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县劳动人事局;又相应成立了文教、卫生、农林、水利、会计统计等系列专业技术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工作主要分为套改复查、专业职称考核评定和聘任、职称晋升等几个方面。高级职称由甘肃省职改领导小组批准,县人民政府授予和聘任;中级职称由甘南州职改领导小组批准,县人民政府授予和聘任;初级职称由县职改领导小组批准,主管部门授予和聘任。至1984年全县528名专业技术人员中第一批评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136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30人。此后又分年度评定了又一批各类专业技术职称,原评定的转入正常晋升。至1990年全县共计666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共评定或晋升各类专业技术职称240人,其中,副高(相当于副教授)职称4人,中级(相当于工程师)职称69人,初级(相当于助理工程师)167人;员士级426人。
  第三节科技成果
  迭部是1962年才建立的新县。建县前各行业科技单位均未成立,科技队伍尚未形成,还谈不到科技成果的创造。建县后正在县属科技单位开始建立,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陆续派入,科技队伍逐步形成不久,便遇到了十年“文革”,使县内发芽不久的科技青苗遭受“春冻”之灾,延长了发育和成长的进程。至70年代,在农技推广、水电、畜牧兽医、教育、卫生等方面已初见成果。1978年后,本县和全国一样,迎来了尊重知识、科技兴国的新时代,极大地激发了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改变本县落后面貌,治穷致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创造新的成果。
  一、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方面1958年前仅在改变本区浅耕、撒播、耕播合一等旧的耕作制度上进行了初步改革。1962年建县后在继续改革旧的耕作习惯的同时,农技推广主要以引进良种为主,先后试种和推广阿勃系和甘麦系优良品种,初以甘肃96号更换当地土麦,后又以阿勃系和甘青系品种更换甘肃96号,使全县平均亩产由百斤左右增到200斤左右。1973年又引进蜀万系小麦品种15个,经试种对比,推广蜀万29号、723号、雅万2号,以雅万2号增产效果最佳,经大面积推广,蜀万系替代甘青系,使小麦亩产由200斤左右增至300斤左右。20多年来,先后推广良种62种,青稞7种,蚕豆3种,油菜6种,均收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科学施肥方面,1975年〜1980年进行了"5406"菌肥拌种、春小麦施放硝酸铵磷肥、土壤分析与合理施肥研究等项试验和推广,使春小麦、蚕豆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1987年〜1988年在九龙峡进行了220亩配方施肥试验与推广,增产效果更显著,亩产384斤,比对照亩产194斤增长97%。王曾泰主持的《迭部县土壤营养分析及合理施肥研究》被选入甘肃省《科学成果选编》。
  1982年后,为深化对县情的认识,适应新的发展规划的需要,县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全县农林牧水技术人员,先后开展了对本县土地资源、气候、水资源、森林资源、畜牧业资源、种植业资源、乡镇企业、土壤等各类资源以及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等项目的综合调查和区划。其中《迭部县农业资源调查综合区划报告》《迭部县土地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迭部县乡镇企业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于1989年荣获甘南州首届科技表彰大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又进行了全县土壤普查。其中,县农技站的《迭部土壤资源概查》和《迭部县土壤普查报告》,于1988年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二、畜牧业技术
  在畜禽品种繁育改良方面建县以来把畜禽品种改良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措施。60年代主要通过选育改良来优化当地品种为主。1970年开始引进外地优良畜种,与本地畜种杂交改良,创办繁育基地。还采用人工授精和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在黄牛改良中,1973年引进三河牛,选卡坝乡安子点试验;1985年购进液氮30升和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620粒,进行人工冷冻精液配种。在绵羊改良中,曾引进新疆羊选点试养,1984年又引进内蒙茨盖半细毛羊试养推广。对山羊、猪、鸡等畜禽品种,亦先后多次采用选育、引进和更换良种等改良措施。
  在畜禽疫病防治方面县畜牧兽医站和各乡兽防站设立以来,向全县农牧区广泛宣传和推广了畜禽疫病防治科技知识,开展畜病防治工作的同时,先后对全县畜禽疫病作了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县内畜禽的常见病和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畜病等各种疫病的发病规律。又经过数十年的针对性防治措施,已基本消灭了牛瘟、牛肺疫两种传染病;基本控制了口蹄疫、炭疽、破伤风、布氏杆菌病、狂犬病等14种传染病,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同期内,还对全县草场资源及草场鼠、虫害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灭鼠杀虫、保护草场的有效措施。
  三、林业技术
  1984年〜1986年间,完成了《迭部县林业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1987年〜1988年,迭部县林技站在西北林学院植保系师生的协助下,开展了迭部林区森林植物调查和林木昆虫区系调查工作,编写了《迭部林区森林植物调查及树木简志》,筹建了林木种源试验基地20公顷;收集了林区昆虫标本400、200余号,重点调查了虫害类别,建立了迭部林区昆虫标本室,正在编写《迭部林区林木害虫系和主要害虫防治方案》。
   在林业生产中,省属森工企业迭部林业局推广应用的索道机技术,曾获得甘肃省1987年科技进步四等奖。
  四、其它技术推广
  食用菌培殖中,1978年县科技局承担州列黑木耳养殖试验课题,先在花园乡设点试验,1980年迁至县城西河滩,筹建试验基地养殖成功。1988年荣获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当年发展黑木耳养殖专业户36户,年产量达3000公斤,产值13万余元。1989年专业户发展到79户,年产7000公斤,产值30万元。因此项成果,县科委被甘南州政府授予“在科技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又荣获甘肃省科委“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1990年木耳养殖专业户增至85户,年产量达8000余公斤。
  五、气象测报
  在气象测报中,县气象站依据省内外和本地气象观测资料,经综合分析已能较准确地预报本县短中期天气。
  六、地震测防
  1985年在预测省内天水、礼县等地地震时,迭部地震测报台的测报资料曾得到甘南州防震办公室的奖励。1990年在测报甘肃景泰、天祝地震中,县地震测报台曾受到甘肃省地震局的奖励。
  第四节科普活动
  科普宣传自1977年县科委(局)成立以来,先后采用发放科普资料、放映科普电影、科技成果实物展览、图片展出,发挥专业学会作用等办法,向全县广大城乡群众进行科普宣传。通过单位负责人会议和专业会议向各级领导进行重视科技和科技知识的宣传。1984年以来,注重发挥了农学会、畜牧学会、医学会、食用菌协会等专业学会的作用,向城乡群众通过图片和科技成果,展出宣传科普知识。
  1989年10月,县科委在“国庆”物资交流会期间,配合州科委,举办科技成果实物展,展出各类农药、化肥19种,食品5种,兽药8种,食用菌产品5种;破除封建迷信、森林与人类、优生优育画展344张;农村科技致富迭部县科技成果统计表一百例,迭部国民经济成果22版,参观群众达3880人次。向基层发放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各种科技资料100多种,2500多册。
  1990年县科委(协)组织开展了科技兴农宣传月活动,组织各协会18名技术人员播放科教电影、图片展览508张,发放农、林、牧科技宣传资料200册,参观群众达4200人次。
  科技咨询服务县内科技咨询服务工作,主要由县科委和科技单位通过提供一般性咨询课题和帮助生产单位重点解决技术难题两种形式开展服务。县科委(协)近年来组织各专业协会和技术人员开展科普宣传的同时,设点开展科技兴农致富、食用菌养殖、畜牧兽医、乡镇企业、防病治病、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科技咨询服务。到1989年共接待咨询服务5000余人次。在协助县属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方面,1988年县科委帮助多儿乡从外地采访聘请工程师,实地论证了多儿沟修建大型养渔池的计划,避免了盲目性投资。1989年县科委针对本县各乡镇企业中如何改木材粗加工为细加工,使产品增值这个全县林业生产中的共性课题,组织人力到兰州、天水等地考査取经,如对多儿乡筹建“卫生筷”加工等项目提供了技术服务。
  技术培训县科委及各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为全县城乡建设培训急需的适用技术人员,是本县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县科委于1985年〜1990年,分年举办木耳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为各乡村培养技术人员239人。县林业局于1976年〜1990年连续分年举办林果栽培、林木病虫害防治、木材经营管理、护林防火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多期,共为县属林场及各乡培训技术员420人次。农机局1980年〜1990年先后共办了10期农机人员训练班,为农村培养了800名拖拉机手,他们在脱贫致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牧局于1983年〜1989年,先后分别举办了畜牧、防疫员、科学种田等专业技术培训班4期,为乡村培训技术员123人(次)。财政局于1985年以来,为帮助基层单位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先后举办会计专业培训班2期,受训学员114人。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