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教师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3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教师队伍
分类号: G451.2
页数: 8
页码: 645—652
摘要: 清代及以前迭部境内无办学先例,更无教书先生。民国末期,仅有个别私塾共聘用外地教书先生数人。1946年开办的洛大国立小学只有教书先生2人。
关键词: 迭部县 教育事业 教师队伍

内容

一、教师队伍的发展
  清代及以前迭部境内无办学先例,更无教书先生。民国末期,仅有个别私塾共聘用外地教书先生数人。1946年开办的洛大国立小学只有教书先生2人。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境内民族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普通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藏语文教师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年发展壮大。1953年第一个本县籍藏族教师李增秀开始任教。
  1957年始有兰州师范、卓尼师范、夏河师范毕业生被逐年分配到迭部任小学教师,遂成为本县六七十年代小教队伍的骨干。
  1962年建县后,州文卫处从外县调入3名中学教师开办初中班。1963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有47人。1964年从社会上吸收了少数藏、汉两文文化课教师。1965年教师数达72人,其中中学教师6人。1966年增加小学耕读教师7人。
  “文革”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有的教师遭受迫害,部分教师一度处于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的困难境地。进入70年代后,学校数和教师数又以超越客观条件的速度盲目剧增。一方面已有州内外民族院校、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开始成批补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自1972年以来又逐年成批从社会上招收了大量民办教师,使县内教师总数迅速增加,至1979年达到534人,其中中学教师111人,小学教师423人(公办216人,民办194人,代课13人)。形成小学教师多、中学教师缺的状况,部分小学教师被抽调担任中学教师。其间,有一批当地少数民族中专毕业生逐年走上讲台,步入人民教师队伍的行列,并较快地成长为本县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0年后,教师队伍在改革、调整中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冤假错案被平反,进一步激励和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文革”中被取销的民族语文课重新开设,并根据需要于1981年1月从社会吸收了8名藏语文教师,1984年又招聘了17名藏文教师;同期内又有甘南民族学校的藏语文毕业生陆续分配补充了藏语文教师的缺额。
  1981年,根据省、州有关调整学校布局、限额控制民办教师数的精神,经过调整,一方面把部分原被抽调任初中课的小学骨干教师仍充实到小学任教,以加强小学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经过考核辞退了部分不合格的民办教师。
  1984年后,为解决中学教师紧缺问题,从省内外招聘了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初、高中教师12人。从80年代起,本县考入民族学院等大专院校毕业的藏族大学生已陆续被分回家乡任中学教师。
   至1990年,全县教职工总数达到573人。小学教职工376人,其中专任教师350人;中学教职工197人,专任教师154人。
   教职工总数中,省属企业学校的教职工有168人,其中小教93人,中教75人。
  二、文化政治素质和民族构成
  民国末期,迭部境内先后仅有的几名私塾和洛大国立小学的教书先生,其文化程度最高不过初中。他们被雇用的临时性教书职业,只是一种短暂的谋生之举,其社会地位卑贱,被视为“下五行”之列。 新中国成立后,迭部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开化较早的内地相比,可谓素质较差、变化缓慢;然而,就本县教育事业短暂的发展历程而论,教师队伍的文化与政治素质则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一是逐年有成批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充实,二是部分原有公民办教师通过分批轮训进修和业余自修已取得大中专文凭,三是当地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为本县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1962年建县前境内教师多为初级师范毕业生,还有少数社会吸收的小学生;少数民族教师只有2人。至1965年底,有大学本科生2人,专科4人,中专11人;少数民族教师9人;教师中无党员。1966年2月全县第一次在教师队伍中发展了5名党员。1981年初,全县417名各类教师中有大学本科生10人,大专11人,中专、高中生128人,其余在初中以下;党员22人,团员65人;少数民族186人(藏族184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4.6%,其中公办教师占36.1%,民办占60%。1990年中小学教职工总数达573人,党员95人,团员127人;少数民族230人,(藏族220人)占教师数的40.14%。县办中小学教职工405人,少数民族228人,占中小学教职工数的56.30%;本科毕业生18人,大专毕业生78人,中专、高中生198人,初中及以下111人。
  教师队伍中党员数量相对虽少,并不等于政治素质差,是党组织一度未注重教师队伍的党团建设造成的。相反,迭部的各族中小学教师做出的贡献超过本地任何一种行业。他们在基础薄弱、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迭部县1962年-1990年小学教职工一览表迭部县1962年-1990年中学教职工一览表献身于深山村落,攻闯“双语"难关,开展教学工作,数十年中以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勤奋敬业的精神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付出了比其他地区更加艰辛的劳动。
  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中,全县共有269名中小学教师分别被评聘为副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5人,二级教师26人,三级教师15人;小学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101人,二级教师63人,三级教师27人。
  三、教师待遇
  工资待遇民国时期私塾先生的工钱由雇主双方协商而定,国立洛大小学教师酬金从乡民中收原粮支付,所得微薄,仅以度日。新中国时期,1955年实行工资分。1956年始行工资制。从1963年和1971年开始的历次工资调整和改革中,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均按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同时晋级增资。对教师职业优惠性工资待遇主要有:1979年实行班主任津贴;1981年对中小学教职工的现行工资标准实行先补后靠再升级的办法调整了工资;1987年根据《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中小学教职工均在原工资标准基础上增加10%;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在其它待遇方面,如病假、女职工产假、探亲假、公费医疗、退职、退休、子女就业、亡故后直系亲属抚恤等,均与党政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从60年代起一直实行民办公助,按中、上等劳动力参加学校所在生产队收益分配;公助部分从教育事业费中人均每月补助20元。1980年后在农村实行承包经营制后参加分配部分难以筹集的情况下,由教育部门与乡镇共同增加补助,每月公助增至50元,1984年后增至67.50元。
  政治待遇旧中国,“教书匠”虽被上层视为“下五行”,而在民众与学生之中却素有中华民族尊敬师长之传统美德。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教师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敬重人民教师的民族传统在经历一番曲折之后得以发扬广大。在1957年“反右”和“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中,本县教师队伍亦难幸免,有的被打成“右派”或“反革命”,一人被迫害致死,知识分子被蔑称为“臭老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痛遭污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惠得拨乱反正,冤假错案遂得平反昭雪,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又随着全党全社会出现重视教育、大抓教育的政治局面,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在四化建设中的丰功伟绩得到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公认和敬重。卓有贡献的教师相继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或先进工作者而受到各级表彰奖励(见获奖名单)。历届县、乡换届选举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当选为党员代表和人民代表,有的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或政协委员。
  教师节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曾在1931年提出以6月6日为教师节,1939年又提出以教育家孔子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但国人知之甚少,实际并未实行。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1日教育部和全国教育总工会商定废除旧教师节,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并在一起。1985年全国人大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当年,为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和20年以上教龄教师的决定》,对全县评选的14名优秀教师和教龄20年以上的21名中小学、幼儿教师进行了大会表彰。1986年以后,每逢教师佳节,县、乡党政及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与城乡教师代表采取集会、表彰、座谈、慰问、联欢、办实事等多种形式,共同开展庆祝活动。
  获得州以上奖励教师名单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