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2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4
页码: 642—645
摘要: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境内基层政权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需要,逐步出现了农村扫盲、干部文化培训、专业培训、在职进修、业余教育、职业教育、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它对改变和提高本县少数民族地区各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迭部县 教育事业 成人教育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境内基层政权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需要,逐步出现了农村扫盲、干部文化培训、专业培训、在职进修、业余教育、职业教育、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它对改变和提高本县少数民族地区各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农村扫盲
  迭部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极为落后的旧中国,学校教育竟然长期处于空白,乡村农牧民更无识字扫盲之可能。
  新中国建立初期,时有党组织派入的国家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帮助农村干部和积极分子学汉语,教写阿拉伯数字和常用简单汉字。农村扫盲最早始于1958年后,是年,省二届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办学,三年基本扫除文盲”的口号,随即开展运动式扫盲活动。本县也一度组织基层干部、教师、学生,利用晚上或劳动间歇时间教农民识字扫盲。但由于能教字者很少,且持续时间短,成效甚微。
   “文革”期间曾在学习语录中识字扫盲。
  注:1.表内数据来源于1990年教育年报;2.九年制学校的教职工、学生数只统计中学部。1973年后,县教育行政部门动员小学教师利用寒假办夜校,以农村青年和失学少年为脱盲对象开展扫盲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因持续两三年后又因无人过问而松懈自消。
  1987年,农村扫盲又一次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提倡结合本地实际用藏汉两文进行扫盲的办法,发挥宗教界人士的积极性,县政协副主席巴西哇带头在电尕乡吾子村开办第一个扫盲点,并动员群众参加藏语文学习,已坚持数年。
  1990年起,县文教局先后与电尕、旺藏、花园等乡教委共同选定了以村学兼扫盲、文化室“三结合”的试点有亚安、麻日、保扎、新正、尼西、吾子、尼吉巴、巴藏、达益9所村学。参加学习的青壮年农民278人。
  二、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
  建国初至建县前,迭部境内尚不具备就地培训的条件,时有个别新吸收的民族干部和农村积极分子被派往西北民族学院、甘南州委党校等处参加短期培训,学习文化知识和党的民族政策等内容。
  建县后,针对各类人才奇缺,又因社会吸收的工农干部、民族干部以及基层干部的文化知识普遍很低,有的实属文盲,很难适应革命工作的需要这种地区实际,本县按照各时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专业岀发,先后通过举办长、短期文化班、专业班进行学习培训,从而起到了 “临阵磨刀”的应急作用,效果较为显著。
  1963年〜1968年,中共迭部县委党校曾接连举办两期二年制少数民族脱产干部文化学习班,开设语文、算术、珠算、歌唱、体育、政治等课。共培训干部80余人。其间,县党校还协同农牧科举办农村大队会计两年制训练班,专学会计业务和文化课,共培训30人。
  1970年,农牧科又在旺藏举办一期一年制大队、生产队会计培训班。
  1976年在县党校(校址位于电尕乡卡告村北)东侧成立并新建迭部县红专学校。该校于当年秋季举办第一期一年制民族师范班,新招农村学员31名。其后,红专学校又配合农林、农机等主管部门先后举办果树修剪、拖拉机司机等短期培训班多期。
  1982年4月23日县委决定将红专学校改名为迭部县教师进修学校,配专职校长1人,教师3人。先后共培训小学公、民办教师两期60余人。
  1985年〜1987年,为提高部分在职干部文化素质,县委党校举办一期修业两年的初中文化补习班,招收四十岁以下现有文化程度相当于小学的脱产干部35人,授以初中语文、历史、物理、政治和小学算术、珠算等课程。
  1987年根据全省职工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成立县职业教育委员会,并成立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附设于县藏中。始与七九二矿联办一期三年学制的机电班,招收学员40人。1988年将职校与党校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校址新建于县城西河滩,占地面积1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29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楼1299平方米。有教职工10人,教师9人。职校开设电工、家电维修、林果、财会、服装、果蔬6个专业,学制根据本地实际而定,长短结合,有二年、一年、半年、一月不等。办学中还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办法,以求实效为目的。5年中共培训初级技术人员569人,从业率达40%。
  除全县统一组织的文化学习和专业培训外,各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还根据实际需要间或组织本专业实用技艺的短期培训,例如:文档、税收、财务、统计、农业机械管理、农药使用、林果栽培、食用菌培植、计生指导、外语补习等短期学习培训,历年都有,其数无准确统计。
  三、业余教育与离职进修
  业余教育自建国以来,在迭部工作的党政企事业各级干部职工中,多年养成一种识字读书、钻研业务、勤学双语(藏族干部学汉语,汉族干部学藏语)的优良传统,以适工作职能的需要,自成一种业余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相当一批工农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就是通过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业余途径,逐步成长为骨干力量。由文盲到脱盲,由粗识字到能读会写,从业务生疏到精通,从语言不通到通晓日常用语。
  1964年始有5名小学教师报名函授师大中文系,“文革”中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视教育,尊重知识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文凭及实际文化和专业水平被视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在全社会重视文化素质的大气候促使下,本县中、青年干部职工业余自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83年国家自学考试委员会规定实行大、中专自学考试制度后,逐年都有成批中、青年干部自觉参加业余电大、刊大、函授学习。1984年首批参加大专自学考试者30人,1985年增至50人。至1990年已达到840人,已取得毕业文凭的42人。在业余自学中,各所在单位在工作安排、考试、复习、参加录音辅导等方面都给予了必要的支持。
  1984年11月成立迭部县农村应用技术广播学校,1985年8月正式开课。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县城乡报名青年讲授农村应用技术。属成人业余中专教育,全省统一招生,修业三年。从1985年至199。年先后共开办了农业经济与管理、农学林业、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农业技术推广等5个专业的广播电视教育,共招收业余学员73人,已取得毕业证22人,正在修业35人。其间,该校还举办了养鸡、缝纫、果树栽培、农业会计等4期农业应用技术短期培训班,共受训97人,发结业证48人。
  离职进修根据各项专业需要,有计划地抽出部分在职干部职工,送往州、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去进修深造,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善专业队伍的知识结构,是本县党政、企事业单位在成人教育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1980年以来,全县各行业先后分别送往省州党校大(中)专班、师范院校、民族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校、财经工商院校等大中专院校进修的干部职工有300人,其中少数民族200人;已毕业返回工作岗位的240人,其中取得本科学历的30人,大专学历130人,中专学历80人。
  四、电化教育
  1989年创建电化教育馆并建成电教专用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后,随即在12个乡中心小学和城关小学配齐了电教设备,形成了电教网络。为了加强管理,县文教局制订了《关于电教设备、软件使用管理条例》、《电教工作守则》。录制了电教中师课程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录像带360余盘,为开展学校电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已参加电教中师课程学习的小学教师有305人。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