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9
页码: 625—633
摘要: 清代及以前,迭境无学校教育。民国末期,县境东部地区因受长期交往、接触外界文化的影响,始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开明之家萌发了让子女读书识字的愿望。原属岷县所辖的洛大、腊子地区先后曾办有4处私塾。洛大村由杨、李、赵等姓联户最先办起县境内的第一个私塾,从外地聘请教书先生1人,有学生10余人。后又有黑多村一名流落红军(姓名不详),在该村头人的支持下,招领学生数人教书识字;录坝村亦由数户聘请一名陕西籍先生教子读书;腊子村由一名旧军人任私塾先生。此4处是县境最早的私学,但除洛大私塾时间稍长外,其余时间很短,在解放前夕均已停办。
关键词: 迭部县 教育事业 小学教育

内容

一、发展概况
  清代及以前,迭境无学校教育。民国末期,县境东部地区因受长期交往、接触外界文化的影响,始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开明之家萌发了让子女读书识字的愿望。原属岷县所辖的洛大、腊子地区先后曾办有4处私塾。洛大村由杨、李、赵等姓联户最先办起县境内的第一个私塾,从外地聘请教书先生1人,有学生10余人。后又有黑多村一名流落红军(姓名不详),在该村头人的支持下,招领学生数人教书识字;录坝村亦由数户聘请一名陕西籍先生教子读书;腊子村由一名旧军人任私塾先生。此4处是县境最早的私学,但除洛大私塾时间稍长外,其余时间很短,在解放前夕均已停办。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岷县政府在洛大开办了国立洛大小学,借用赵家民房为校舍,第一任校长名叫闫贵士(岷县曹家庄人)。教师的酬金由全乡民众共负,收原粮支付。这是县境开办的第一所小学,1948年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起正式恢复和新建洛大小学,为迭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最早派来的第一位人民教师叫唐发荣(岷县人)。1953年洛大小学被省文教厅确定为省厅直属民族小学。1953年〜1959年间,上迭区和下迭区所属乡村陆续开办了腊子、朱立(久里才)、扎尕那、各子、知子、电尕、吾子、达拉、尼傲、尖尼、旺藏、多儿、然子、录坝、赵藏、黑多、桑坝、道藏等18所公办小学。后又增办了拉路、谢协寺、尼欠、高吉、羊布、台尼傲小学,至1962年建县初,全县共办有公办小学24所,有教师40余人,学生644人。
  1962年建县后,随着县、乡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民族教育事业相应得到进一步重视,很多边远山村开办了学校,从本州卓尼、夏河师范和兰州师范等专业学校培养的外地公派教师逐年被分到迭部,教师队伍得到相应发展。从1964年起,党和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照顾政策在迭部得以实施,一是有藏文教师的小学始设民族语文课;二是对少数民族学生免收学费和课本费;三是由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一定的助学金待遇,每月每生发8元〜15元。在党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照顾政策的惠及和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下,全县的小学教育得到较快地发展。1965年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县内试办了半耕半读小学6所,有耕读教师7人。到1966年,全县各类小学已发展到43所,设107个班级,有在校学生2011人,教师59人。
  1966年"文革”开始后,小学教育深受其害,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优待措施被迫中断,部分学校“停课闹革命”,有的教师冤遭批斗,直至1968年才逐渐复课。1968年9月,县城及农村各学校分别进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和“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贫宣队)管理学校,取代校长负责制。1969年曾有部分公办小学被下放到大队,聘请贫下中农担任校长。这种管理体制施行不久,因管理混乱而被纠正。
  1972年后,在全省民族教育座谈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本县民族教育事业在一度响应“念小学(指完小)不出大队”的口号下,先后新办了很多公办和民办小学。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逐年(最早始于1964年个别吸收)分批从外地和本县回乡知青中吸收了一批民办和社请教师。民办小学实行民办公助,民办教师的待遇除教育行政部门发给少量补助外,主要参加学校所在队的收益分配。并从1970年10月起,逐年将部分民办、社请教师按省、州下达的转公指标转为公派教师;还将一部分逐年招考到甘南师范民办教师培训班进修,毕业后按中专待遇分配为公派教师。至1979年,全县各类小学已发展到141所,是本县小学校数最多的时期,设476年班,在校学生达5813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9%;教职工数达423名,其中民办和社请教师194.人,代课教师13人。
  1980年后,全县农村相继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出现劳动力紧缺的矛盾,部分学生自动退学回家做辅助劳力,致使部分村学因无生可教而自行停办,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幅度下降,至1983年全县小学数量减到55所,在校学生只有3246人,入学率降至45.77%。面对农村体制改革形势对教育的冲击,县、乡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从1980年起重视了民族语文教学,统一调配现有藏文师资力量,在部分小学开设藏语文课。为补充藏语文教师的不足,1981年1月报经甘南州教育局批准吸收了8名藏语文教师。至1982年已有24所农村小学开设藏语文课,且采取一至三年级以藏文为主、三年级以上加授汉文的办法,摸索双语教学的经验。
  1981年,根据甘肃省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问题和工作意见》中指出的:“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太大,力量过于分散的状况还没有改变”,“根据民族地区经济条件和民族特点,按需要和可能下决心对现有的学校进行合理的调整,把学校的布局、规模、结构等调整到客观条件和师资力量许可的范围内"等精神,县文教局经与各乡、学区协商确定,合并和停办了一些学生少、设备陋危、教学质量差的村学;摘掉了4所小学中附设的初中班“帽子”。经调整后全县小学校数减少到95所。
  1981年后,又根据省、州“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小学和寄宿制学校”,并“坚持以公办为主,集中为主、全日制为主、寄宿制为主”的办学精神,全县逐年重点筹集教育经费,先后分期将多儿、达拉、桑坝、益哇、阿夏、尼傲、旺藏、花园、洛大、腊子、电尕、卡坝等各乡中心小学和才可、尖尼小学共14所办成寄宿制小学。寄宿学生造册送粮站供应商品粮,每生每月发给8元伙食补助。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待政策逐步落实,从1980年起,根据省政府批转的《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和课本费;恢复农村高中学生的商品粮供应。
  1983年以来,针对农村小学教育出现的滑坡现象,引起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县乡各级党政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重视,在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村广泛宣传教育、大抓教育的同时,还制定了一些促使学龄儿童入学的辅助性行政措施:规定每户有一个子女者必须入学;两个子女者最少一个,争取两个入学;3个子女者最少两个,争取3个入学;否则给予经济处罚。各寺院不准招收18岁以下青少年入寺为僧。在全县各级普遍重视下,从1984年起学龄儿童入学率开始逐年回升,部分停办的村学又重新恢复。至1985年,全县小学校数已增至85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4468人,入学率达到65.4%。
  1987年7月,为了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切合本县教育实际的《迭部县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从此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全县各级协同办教育的积极性。为充分发挥基层党政组织管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各乡均成立了教育委员会,配备了教育专干。从此,全县的小学教育在学校及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培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无两有”,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双语教学,以及督导教研等方面都步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阶段。1990年,全县共办有各类小学96所,其中完全小学(六年制)26所,村学(三年制)70所,共有班级302个;全县7周岁〜11周岁的学龄儿童总数为5321人,已入学4376人,入学率为82.3%,巩固率97.8%,毕业率98.57%;小学在校学生5586人,其中女生2245人,当年毕业生483人,招生1189人。学校及学生人数中,驻迭省属工矿企业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办的小学9所,55个班级,在校学生825人,女生368人,当年招生94人,毕业生167人。全县小学教职工有367人,其中专任教师350人,行政人员18人,工勤人员8人,招聘教师101人。教职工数中,省属企业办的学校70人,专任教师66人,行政人员2人。
  二、学制与课程
  小学学制1996年前均实行四、二分段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秋季招生。1969年3月执行省革委会决定,改为五年制后实行三、二分段(初小三年、高小二年),同时改为春季招生。1978年9月执行教育部决定,恢复秋季招生。1983年后,根据省厅制定的《甘肃省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规定,学制改为六年。县内村学现行三年制。寒暑两个假期历年均按省、州教迭部县1962年-1990年小学学生一览表迭部县1990年小学学生一览表育行政部门的通知实行。
  小学课程县内小学从开办起完全小学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图画、歌唱、体育、操行9门;初级小学设语文、算术、图画、歌唱、体育、操行6门。1973年增设政治、科学常识,减自然、历史、地理、操行。1981年后增设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减政治。1983年后农村简易小学(村学)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
  县属小学中共有25所小学(村学)开设藏语文课。主要分4种形式:以藏语言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的六年制小学有县藏文小学、益哇乡中心小学两所;以藏语言授课为主的三年制村学有知子、布岗、亚安、傲子、纳加、当多、扎尕那、吾子8所;一至三年级以汉语言授课为主,四年级以上单科加授藏语文的六年制小学有电尕、拉路、谢协、更古、才可、卡坝、达拉、阿夏、多儿、花园、洛大、腊子、桑坝13所;以汉语言授课为主,各年级单科加授藏语文的六年制小学有尼傲、尖尼两所。
  新中国建立后开办的各类学校,除开设文化各科外,多年来在德育方面主要以“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物的教育。1981年后主要进行“五课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教育,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三热爱”教育。
  三、重点小学简介
  迭部县城关小学成立于1971年,校址建在县城。校名曾先后称电尕第二小学、迭部县城关第二小学,1979年1月改用现名。是本县六年制重点小学之一,且于1978年确定为省、州重点小学。1993年有教职工55人,专任教师4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32人,二级教师11人。学校开设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课程。有16个教学班,其中拼音识字实验班3个。在校学生655人。学校占地面积12673平方米,建筑面积2966平方米。学校配校长、副校长各1人,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各1人;设语文、数学、音体美3个教研室。另设有电化教育中师培训班放像点。有图书982册,解放牌141型福利卡车1辆。被州、县列为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教、教育教学责任制的试点学校。该校历年统考成绩和合格率都一直名列全县同类学校之首。
  迭部县洛大学校洛大学校是迭部境内创建最早的学校,始于1946年民国时期开办国立洛大小学,1948年停办。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重新恢复开办,时称岷县洛大小学,也是解放后迭部境内开办的第一所小学。1954年划归舟曲县后称舟曲县洛大小学,1959年,随县名改称龙叠县洛大小学。1962年迭部县成立后始称迭部县洛大小学。1969年改为七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附设初中部。1976年8月又改为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增设高中部,并改校名为迭部县第三中学。1981年将高中部撤并到县中学。1986年改校名为迭部县洛大学校。现为九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寄宿学校。1993年有教师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4人,三级教师1人;中学二级教师1人,三级教师1人。共有10个教学班,初中班3个,小学班7个;在校学生413人,其中初中生98人。小学以汉语教学为主,四年级以上单科加授藏语文。学校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有东风牌生活福利卡车1辆,办有果树基地5000平方米。
  迭部县旺藏学校1959年成立旺藏小学。1979年改为七年制,附设初中部。1974年7月又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设高中部,并改校名为迭部县第二中学。1981年将高中部撤并到县城中学。1986年改用现名。现为九年制寄宿学校。1993年有教职工19人,专任教师17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1人,二级教师3人,三级教师3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二级教师3人,三级教师2人。有9个教学班,其中小学6个;在校学生390人,其中小学生339人。小学四年级以上单科加授藏语文。学生来源于本乡及卡坝、达拉、尼傲、多儿、阿夏等乡。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有图书727册。
  电尕中心小学1957年建立。校址位于县城西郊电尕乡政府驻地附近。建校时称临潭县上迭区电尕寺初级小学。1962年建县后改为迭部县电尕小学,并于当年秋季附设初中班,1971年称迭部县电尕第一小学。1978年改称迭部县电尕学校,1987年将初中部撤并到县中学和藏中,并改校名为现名。1993年有教职工2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9人;藏文教师2人。从四年级起单科加授藏语文。全校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4人。占地面积1812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9平方米。设语文、数学、藏语文、音美体4个教研组。有图书9000册,教学设备、器材基本齐全。另有校办学农基地2833平方米。
  迭部县藏文小学是一所以藏语言授课为主的全日制完全小学。1992年成立,校址建在县城西河滩。1993年有教职工12人,专任教师1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3人。有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2人。该校采用五省区协编教材进行教学。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建筑面积1669平方米,建有三层单面教学楼一幢。
  四、小学(村学)名录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机构

国立洛大小学
相关机构
迭部县城关小学
相关机构
迭部县旺藏学校
相关机构
电尕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迭部县藏文小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