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幼儿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幼儿教育
分类号: G619.2
页数: 3
页码: 623—625
摘要: 县境的幼儿教育最初出现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时部分农村人民公社为提高农村妇女和附带劳动力的出勤率,曾以村或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年岁较大的妇女集中看管孩子,被称为幼儿园或托儿所,不久自动停办。其数量无统计资料。
关键词: 迭部县 教育事业 幼儿教育

内容

一、幼儿园
  县境的幼儿教育最初出现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时部分农村人民公社为提高农村妇女和附带劳动力的出勤率,曾以村或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年岁较大的妇女集中看管孩子,被称为幼儿园或托儿所,不久自动停办。其数量无统计资料。
  此后至1974年前县内没有开办幼儿教育园(所)的先例。城乡家庭户幼儿全靠父母和老人管教。少数双职工家庭则接来老人或从亲友家引来十余岁女孩看管幼儿。
  1975年5月24日,县工会与妇女联合会为解决县城部分职工家庭无人看管孩子的实际困难,遂在县中学西侧创办了县内第一所幼儿园,临时聘用两名职工家属担任保育员,工资由收缴的保育费中支付,不足部分从工会会费中给予补贴。起初条件简陋,只看管入托幼儿,无其他教育活动,时有入托幼儿35人。
  1981年,因县中学要求占用幼儿园场地,经协商后将园址迁至县武装部北侧山坡根。后因园内设备太差,入冬后很难继续维持,家长担优而幼儿渐减,一度处于停办状况。
  1983年,县妇联根据县级机关干部职工的迫切要求,又针对原幼儿园条件太差、保育员工资无法筹集等问题,提出方案专题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将幼儿园转为公办,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调配1名公办教师担任园长,加强管理;财政投资8000元添置了教具、玩具等幼儿教育必需设备。从此幼儿园条件得到改善,入园幼儿猛增,至1985年达到110名,按年龄分为大、中、小3个班。幼儿教师增至8名。
  1989年,因园址地处僻背,住房失修,县财政再次投资5.3万元,将幼儿园迁入今址(电影院西侧),经维修园舍、添置新设备,使幼儿园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至1990年入园幼儿达121人,仍编3个班;幼儿教师及保育员增至13人;配园长、副园长各1人,内设三组一室,即:三个年级组和总务室、医疗室,配专职医生1人。园内教学设备主要有:幼儿图书资料180册,大型玩具4件,脚踏琴2架,杨琴1架、电子琴2架,收录机1台,扩音机1台、组合音箱1台、幻灯机1台、电视机1台,缝纫机1架、照像机1架。
  在幼儿教育中,主要贯彻了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要求。主要通过教唱幼儿歌曲、跳舞、做游戏、讲故事、看图识单字、简单数字书写及计算等活动进行教育,并遵循幼教方针和规律,不断探索保育教育的途径和新方法,提高教育质量,逐年为小学输送了受欢迎的学生。
  除县办幼儿园外,县境的省属工矿企业国营七九二矿和迭部林业局都办有本企业职工子女幼儿园,且幼教设备、入托条件较好。1990年有幼儿教职工12人,入园幼儿215人。
  二、学前班
  1982年〜1985年间,县城关小学、电尕、洛大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使学龄前儿童熟悉学校生活,增强接受能力,使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粗增汉语基础,曾开设学前班(又称预备班),招收5岁〜6岁幼儿入学,配专职教师进行学前教育。后因教师、教室不足等困难而停办。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