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红军长征在迭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1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红军长征在迭部
分类号: E297.23
页数: 10
页码: 601—610
摘要: 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及6月懋功以北两河口政治局会议后,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8月3日,红军总部在《夏洮战役计划》中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军(当时,红一方面的第一、三、五、九军团已改称红一、三、五、三十二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的第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五军、三十二军组成,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和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北上红军分期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先后两次途经迭部。
关键词: 迭部县 红军长征

内容

第一节红军北上经迭部
  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及6月懋功以北两河口政治局会议后,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8月3日,红军总部在《夏洮战役计划》中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军(当时,红一方面的第一、三、五、九军团已改称红一、三、五、三十二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的第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五军、三十二军组成,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和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北上红军分期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先后两次途经迭部。
  一、红一方面军经迭部
  1935年8月下旬,右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组成)走出草地后,到达四川省北部若儿盖县的巴西村一带,并发动了著名的包座战役,消灭胡宗南守敌一个团和援敌一个师,为红军北进甘肃创造了极好时机。但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张国焘自恃掌握兵力多,个人野心膨胀,拒不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擅自强令左路军(以四方面军为主力组成)南下,并要求右路军也跟其南下。9月8日,他背着中央给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了率右路军南下的密电,企图要挟和危害党中央。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刻报告毛泽东。在这种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和党与红军命运的严峻时刻,为坚决贯彻北上抗日的决议,避免红军内部发生冲突,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断然决定,率领以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的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八千余人,迅速脱离巴西险区,先行北上,向甘肃境内挺进。当时不明真相的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主张武力阻拦,被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坚决制止了这种行动,维护了红军的团结。
  1935年9月5日,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从川北出发,修栈道、架木桥、战恶浪、冲破重重险阻,先期到达迭部县境俄界(今达拉乡高吉村)。
  10日,党中央率领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队,从川北若儿盖县的毛龙村(今红旗乡牙弄村)出发,沿包座河(流入县境后称达拉河)崎岖的林涧小道,向县境俄界进发。途中兵分两路,一路登山.,一路沿河,突破悬崖、飞栈、山洪等艰难险阻,于11日傍晚5时左右抵达俄界与早已等候在俄界的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等会合。部队分别在高吉和岗领(红军称广利)二村宿营。当晚,党中央在高吉村向左路军发出了《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电文是:
   “国焘同志:
  1.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指令张国巻总政委立刻率左路军向班右、巴西开进,不得违误。
  2.中央已决定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并已令一、三军在罗大、俄界集中。
  3.左路军立即答复左路军北上具体部署。
  中央十一日"
  张国焘对中央的电令置之不理。
  12日,为了及时向红军广天指战员解释中央独率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的意图,调整部队的战斗部署,确定以后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还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向干部说明执行战略方针和迅速行动的必要性,会后中央发出《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俄界会议后,红军先头部队星夜离开高吉村,沿达拉河向东北方向的旺藏寺(红军称瓦藏寺)进发。这段行程全是崎岖陡峭的山路和异常险峻的云崖栈道。其中部分险段栈道铺板和石孔木桩被敌人破坏后扔进河里,迫使红军不时停行修道。还遇到小股反动分子从对岸山林里的冷枪,或从栈道山顶滚下石头,行程艰难。当晚,至勾结寺和次哇沟口(红军称庶地)的松林里露宿过夜。第二天部队行至达拉沟口时,遭到埋伏在河西岸山林里敌匪的偷袭,被红军先头部队击溃逃散。出达拉沟后沿白龙江南岸向东至尼傲峡时,因峡壁栈道被敌人破坏,大部队无法前进,经派两名藏族“通司”(翻译)与尼傲村民交涉,得到该村20多名藏族青年的协助,修复栈道,红军赠以枪支弹药以示酬谢。
  14日晚,红军陆续到达旺藏寺。一军团住在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及警卫人员住在居中的次日那村。当日黄昏,毛泽东在其居住的木楼上,向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面授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红四团奉命星夜向腊子口挺进。
  15日拂晓,红军大部队离开旺藏东进腊子口。为了赶上红四团,毛泽东决定改走捷径,带领参谋及警卫人员20多人,从次日那村前的仙人桥上渡过白龙江,翻越4000多米高的压浪尼巴和高日卡两座大山,直奔崔古仓村,与大部队汇合。其余部队沿白龙江南岸横穿九龙峡至多儿沟口过木桥到江北麻牙寺,再由麻牙寺向西北进若尕沟到崔古仓。在麻牙期间,为了迷惑敌人,曾派一支小部队沿江东进佯攻代古寺,给鲁大昌守军造成错觉。当日午后,红军大部队翻越卡浪大山至天黑抵达桑坝吾胡村东侧原始森林里冒雨露宿过夜。
  是日,红一方面军途经若尕沟崔古仓时,发现了一处贮有20多万斤粮食的杨土司粮仓,这批粮食及时的接济了饥困的红军。红军将所拿粮数和购粮钱数书写在仓板上,将钱币压放在仓内留给粮仓主人。
  16日凌晨,红军先后绕过沙藏村,向腊子口方向开进。先头部队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首先进入国民党鲁大昌十四师防区,并在加尔梁附近击溃了正在修筑工事的鲁部一个营。午后,又在腊子黑多村前山小道右侧,击溃了妄图伏击红军的鲁大昌另一个营,俘虏国民军新编十四师副官、医生等官兵20余人。敌六团团长朱显荣率残部向腊子口方向溃逃。与此同时,驻守在黑扎、其尔梁一线之敌亦被红军击溃。红四团乘胜前进,于当日下午4时到达腊子口。下午5时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后到达离腊子口20多里远的黑多村。至黄昏时分已拉通电话线,毛主席不断通过电话询问腊子口战况,并要二师师长陈光每半小时汇报一次。腊子口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天险。国民党守军鲁大昌已派两个营筑堡据险扼守。当晚,担任主攻任务的红四团发动数次正面强攻未能奏效。
  17日零时左右,红四团采用了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政委杨成武指挥4个连从正面攻击;团长王开湘率领两个连攀登悬崖绝壁,向敌后迂回,袭击东面山顶守敌,摧毁大碉堡。待迂回成功时发起总攻,至凌晨6时左右全部占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北上打开了最后一道天险,使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鲁大昌残部丢盔弃甲,由朱立沟向岷县方向溃逃。红军将士乘胜追歼残敌,于当日夜宿腊子口乡朱立村。
  18日,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岷山雪峰大拉山(红军称大喇山)离开迭部县境,向岷县漩涡、大草滩、哈达铺一带挺进,走完了千里岷山。毛泽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正是抒发了红军占领腊子口的激昂之情。
  20日,红军占领哈达铺。
  二、红二、四方面军经迭部
  在红一方面军已胜利走完千里岷山到达哈达铺的9月下旬,同党中央搞分裂的张国焘,却指挥原左路军和右路军一部分重过草地南下。10月5日,他公然另立“中央”,自任“主席”。朱德、刘伯承一直同他进行坚决斗争,并同反对张国焘分裂行为的徐向前等一起,耐心地对受骗指战员做工作。党中央于1936年1月22日作出决定责令张国焘立即撤销另立“中央”,停止一切反党活动,一再电催北上。张浩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名义致电张国焘取消另立“中央",成立西南局。更因张国焘反党分裂行为在红四方面军中不得人心,南下作战伤亡惨重,减员过半。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不得不在6月6日宣布取销另立“中央”,同意北上。
  原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下,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经历千难万险,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在1936年7月2日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中共中央指定红二、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在党中央的再三催促下,经过朱德、任弼时、贺龙、刘伯承等力争和红四方面军许多指战员的支持下,红二、四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
  1936年7月13日,中央电示二、四方面军迅速占领洸岷。7月22日,致电欢迎二、四方面军北上。遂于7月下旬,二、四方面军在朱德、张国焘、徐向前、任弼时、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从川北继续北上。7月30日,蒋介石从重庆电令鲁大昌堵截二、四方面军,鲁急调梁应奎、刘世余、蒋云台三个旅在岷县、腊子口一带布防。同时电令卓尼土司杨积庆在迭部堵击红军。是日,红四方面军已到达川、甘边界的求吉寺。
  8月5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川北包座出发,进入迭部。16日,红二方面军先头部队六军进入迭部直抵勾结寺。二、四方面军进入县境后,至麻牙寺的这段行程,则沿着上年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前进,途经达拉乡的甘沟、卡让寺、高吉、岗岭、勾结寺北出达拉沟,再沿白龙江南岸经尼傲、旺藏、九龙峡至麻牙寺。据传红四方面军前卫总指挥李先念率先头部队在勾结寺驻扎了十多天,在此集结陆续到来的后续部队。红军到达麻牙寺后,没有走一方面军进若尕沟绕桑坝去腊子口的路线,而是沿江向东经花园、水泊沟、代古寺、洛大新寺,再向北跨江登山翻越鹰鸽咀进入腊子沟。据传朱德总司令曾在洛大新寺住过。到腊子口后仍然沿着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入朱立沟经各布寺、朱立、大拉翻山出县境。红二、四方面军从进入迭部到全部过境走出迭部先后长达一月左右。红二、四方面军经过迭部时,与红一方面军转战迭部时的局势已有明显不同:一是红一方面军严守群众纪律的形象,已在迭部民众中留下深刻印象;二是红军和当地土官头人、寺院管家事实上已达成互不干扰的默契,卓尼土司杨积庆密饬部属让开道路,尼傲头人杨告告还给红军借了粮食,并派人协助红军修复尼傲峡栈道;三是鲁大昌因上年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龟缩岷县一线,不敢重兵深入迭境。故在二、四方面军途经迭部时,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战斗和军事冲突。
  红军出境后,分别向洮岷、哈达铺一带进军。9月14日占领临潭县城(今新城)。9月30日兵分两路撤离甘南北上。红四方面军终于10月9日在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完成了长征。
  三、留给迭部的精神财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两次经过迭部时,以其特有的穷苦人民子弟的朴实和勤劳,以严明的军纪、顽强的战斗意志,抗日反蒋的主张,以及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向迭部藏族人民作了现身宣传,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直观上唤起了群众对红军的敬仰。红军所到之处,写下了很多阐明政治主张的标语口号,在进入境内第一个山村甘沟至牙拉村路边的石崖上书写着“北上抗日,夺回失地”表明北上宗旨的标语。在高吉、旺藏、次日那、尼傲、九龙峡、麻牙、桑坝、腊子口等地的石壁、木板、石墙上留有很多当年红军书写的各类宣传标语。主要有:“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红军不破坏番人信教自由”,“番民组织自己的政府",“自己管事”,“红军是保护番民的军队”,“番民联合红军,抗日反蒋”等标语,宣传政治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还有“不压迫穷人”、“不拉伕”、“不派款”、“实行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一类惜民爱民、为民着想的标语。亦有用藏文书写的标语。
  红军的军纪和作风,在迭部人民中传为佳话。红军住旺藏时对寺院和群众秋毫无犯。在修复被敌人破坏的九龙峡栈道中,有位叫陈明初的战士,去附近村民家收买木板因主人不在家而未付款的事被査出后,受到了军内警告处分并在全军大会检查的处罚。在高吉村民家住宿过的红军,临行前将使用过的炊具洗净后放回原处,打扫好室内卫生,损坏之物以银元赔偿,并附上道歉的字条。有户群众的背水桶被使用中碰坏了,红军战士留下一件仅有的毛衣作赔。到朱立村时群众因恐惧而躲避了,红军打了场上的部分粮食,便找该村头人逐户开条子付以银元。至大拉村时,红军怕惊忧群众而露宿在村外草坡上。在红军两次经过县境时,迭部人民在亲眼目睹了红军的行为后,由恐惧、躲避、怀疑转变为接触、热情、互赠纪念品、出售军粮,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播下了信赖的种子。
   长征红军途经迭部时还留下了当年用过的军印、公文包、军号、煤油桶、手榴弹、铁锨等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第二节俄界会议
  俄界,即今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位于县境西南达拉乡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该村座北朝南,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环绕,松林茂密,古树参天,是一个景色秀丽的藏族山寨。俄界会议,以其会址所在村而得名。
  1935年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从川北出发先期到达俄界。9月11日傍晚5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随同中央军委纵队和三军团抵达俄界,与先期到达的一军团会合。当晚,党中央向左路军发出了 《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
  9月12日,为了及时向红军指战员解释中央独率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伍先行北上的意图,调整部队的战斗部署,确定以后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在高吉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革命史称俄界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有: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博古)、王稼祥、何凯丰、刘少奇、邓发(周恩来因病未能到会)。列席会议的有: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李维汉(逻迈)、杨尚昆、李德(共产国际所派顾问),还有一军团的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三军团的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青也列席了会议。毛泽东首先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阐述了红军今后的任务和进入甘南后的战略方针。会议对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先后发言的有彭德怀、邓发、李富春、王稼祥、聂荣臻、杨尚昆、林彪、博古、张闻天。一致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方针,揭露和批判了张国悉的退却主义、军阀主义和反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当时只发给党的中央委员)。会议确定红军以后的战略方针是:“北上红军经过甘东北和陕北,以游击战争去打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以便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首先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根据地,休整部队,壮大红军,然后再以更大规模、更大力量进取陕甘广大区域”。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会议还通过了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建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为参谋长,张云逸为副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副主任,下辖三个纵队。还决定成立以李德为主任,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为委员的编制委员会,负责部队的编制工作,研究整编方案。会后中央向全军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俄界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它对于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与破坏,胜利完成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俄界会议遗址,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9月10日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腊子口战役
  腊子口位于县境东北腊子口乡政府驻地北7公里外的迭山峡谷之中。迭部全境都是重峦迭嶂的崇山峻岭,形成一道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隔南北,南北走向的腊子沟成为古今天然通道,而腊子口正是这条通道中的一处险要隘口,由两座山峰拢成一道石门。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东西两面是斧劈刀削般的悬崖陡壁。水流湍急的腊子河由北向南纵穿隘口,隘口处横架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门户,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1935年9月,红军到达腊子口时,甘肃军阀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电令,早已派重兵筑堡据险扼守,并派第三军十二师唐维源部随后增援。蒋介石亦电令鲁大昌“加强工事,严整战备”。鲁派其第二旅第五团由西和、礼县一带到岷、迭两县交界之三岔门设防,派一团两个营、五团一个营、六团3个营和第十二师两个营,共8个营的兵力,交由第一旅旅长梁应奎指挥,分布在境内的朱立沟口、腊子口、康多、黑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天险为其防守的重点,敌军在隘口桥头和两侧山腰都修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筑有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 是时,红军的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的主力,如不很快突破腊子口,就有被敌军三面合围的危险。毛泽东毅然决定立即攻打腊子口,并在9月14日抵达旺藏寺的当晚就向红二师四团下达了以3天行程夺取借子口的命令。红四团16日上午就与腊子口作为十四师前沿防线加儿梁、黑多一线的敌军交战,先后击溃了鲁部两个营,并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为攻打腊子口扫除了障碍。至下午4时红四团到达腊子口,位置在腊子河西岸靠南,敌军扼守据点在腊子河东岸险峡岩壁上。一营率先向腊子口守敌发起进攻,但因敌人火力凶猛,又因战士无法隐蔽而未能奏效,只好暂停等待夜攻。
  夜幕降临了,毛泽东在黑多村通过刚拉好的电话向红二师师长陈光询问并指挥腊子口的战斗。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及陈光按毛泽东的电话指示,立即赶到前沿阵地和红四团营干部一起冒雨观察敌情和地形,共同商定了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团长王开湘率领两个连从远离腊子口数百米处渡过腊子河,攀登悬崖绝壁,一些被挑选善于攀壁的苗族战士,用绑带、裹腿、干粮袋连接起来,挂在崖壁树枝上,一个个逐层登上东山。迂回到敌后待总攻开始后袭击东山腰敌人并摧毁大碉堡。政委杨成武指挥4个连从正面发起攻击。晚9时许,担任正面突击的六连组织了20名勇士,在杨信相连长的带领下,向隘口小桥发动了5次猛攻未能得手。晚11时半左右。林彪、聂荣臻赶到黑多村向毛泽东汇报了腊子口的战况详情,当晚又从俘虏的鲁大昌副官7共词中得知:天亮时鲁大昌从岷县派出的援兵五、六团会赶到腊子口。形势严峻。毛泽东断然下达了天亮前拿下腊子口的命令;又联名向断后的三军团发电,要截击仍处在腊子口南部洛大、道藏一带的敌军,以防从背后袭击红四团。晚12时以后,团、营首长召开火线党、团员动员大会,并组织了15名党团员组成的敢死队,分组轮番袭扰敌人,消耗和疲劳敌人,并相机夺桥。
  至17日凌晨2时后,15名突击队员,在夜幕掩护下,悄悄地向小桥下摸去,攀着崖壁荆棘,手抓桥底横木往对岸运动,一名战士因拉断横木被掉进河里,响声引起敌军向桥下投去密集的枪弹和手榴弹,4名勇士迅速隐身于岩石后等待运动时机。六连指导员胡炳云带领二、三连10名战士,趁敌堡的注意力集中在桥下的一瞬间冲到桥头,摔出一排手榴弹,跃身冲进桥东头敌军的立射工事,举枪扫射,隐蔽在岩石后的4名勇士亦趁机翻上桥面,挥动大刀跟敌人肉搏拼杀,在短兵相接的搏斗中,敌军慌了手脚,乱作一团。此时,王开湘团长率领一、二连攀山迂回敌后成功的信号弹发射了,接着山下红军阵地上发起总攻的3颗红色信号弹亦发射,顿时,红军的冲锋号、轻重机枪和呐喊声响成一片,震撼峡谷。敌军作梦也没想到红军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头顶峭壁上,一捆捆集束手榴弹从侧后甩向敌群和无顶盖的碉堡。正面的猛攻更为激烈,隘口敌军桥头堡及立射工事被红六连炸毁。敌军遭到红军两面夹击,被打得晕头转向,抛弃阵地和枪支弹药,仓慌逃命。红军战士士气大振,乘胜追击,痛歼残敌,追至1公里处的朱立沟口,又迅速突破了敌军的第二道防线。敌军全线溃退,沿朱立沟逃往岷县。至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全部占领了天险腊子口。这时毛泽东和军团首长冒着枪弹的硝烟来到腊子口红军阵地,一面指挥部队向前追歼敌人,一面向后卫部队彭德怀及三军团、军委纵队发出了“腊子口已得手即照原计划前进”的急电,将胜利的喜讯传遍红一方面军全体将士。
  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少见的硬仗。敌军凭借天险,易守难攻。英勇善战的红军却出奇制胜,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从此,英雄的红四团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在天险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
  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1993年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光
相关人物
陈光询
相关人物
聂荣臻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鲁大昌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俄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