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代军事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0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代军事设置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6
页码: 589—594
摘要: 县境地处中原西陲一隅,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及以前为羌、戎土著部旅争雄割据,军事设置无考。汉代境北洮州设陇西南部都尉。境东有羌道。
关键词: 迭部县 军事设置

内容

第一节历代军事设置
  县境地处中原西陲一隅,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及以前为羌、戎土著部旅争雄割据,军事设置无考。汉代境北洮州设陇西南部都尉。境东有羌道。
  三国时,魏蜀相争于洮、叠,曾一度以境内叠山为界。蜀汉景耀年间蜀将姜维率兵8万屯田于境东沓中(疑今洛大村西,有古城遗址),范围包括白龙江沿岸迭部至舟曲一带。今县城南被传为“姜维城”的古城遗址疑为姜维屯兵点。
  西晋永嘉之乱后,辽东鲜卑族吐谷浑率部远程迁徙洮西,至东晋十六国时已占据川北、洮西大片地区,曾在境内电尕乡吉爱那村南筑城驻兵牧马,史称“土谷浑马牧城”。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前凉君主张骏收复河南失地,在境内达拉沟口置甘松护军。东晋太元十年(385年)西秦乞伏国仁又于境内原甘松护军地置甘松郡。
  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时,北方前凉、西秦、后秦、仇池国、北魏、西魏、北周、吐谷浑诸国之间争夺的战场已由洮、岷、宕地区向西、南延伸至迭部一带。先后200多年间,战事连年,争夺剧烈,得失无常,于北周时趋于短期稳定,始于境内筑城设防,巩固疆场,遂成为重兵驻守的前方重镇。州、郡、县、防等军政一体的建置随之设立。北周时,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平定吐谷浑置洮州,又于保定元年(561年)于境内“三交口"(今达拉沟口)筑城,设甘松防,并置三川县,防、县同治。建德六年(577年)改置芳州,于叠川置叠州,(治今电尕乡吉爱那村),于合川治西疆郡(治今县城东郊然闹村),均驻兵镇守。
  隋统一全国后,在境内仍留州、县建制。为加强境内边防重镇的防守,于开皇四年(584年)废宕州总管府,改置叠州总管府(一称叠川县总管府)。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廷无暇顾及西陲边防的驻守,遂于大业元年(605年)废叠、芳二州及叠州总管府。
  唐时,迭境受辖于陇右道秦州总管府。于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叠、芳二州,是时,在中原王朝隋衰唐兴的更替之机,吐谷浑势力趁机复苏。唐武德至贞观年间,叠境一度成为唐与吐谷浑争夺之地。叠、芳二州几度失而复得,州治废置无常。叠州治曾一度迁往“三面险绝”,易守难攻的今益哇卜岗山巅(有古城遗址)。贞观以后,吐蕃日盛并向东扩展。吐谷浑在唐蕃两强的夹缝中无法生存,并在吐蕃势力的威逼下无奈内附,连同内附党项先后徙居内地。从此,境内又成为唐廷御防吐蕃的边防重镇。遂于贞观十三年(639年)置叠州都护府,府、州同治,洮、岷、叠、宕及9个羁縻州受其督统。至永微元年(650年)改置洮州都督府。唐高宗上元以后,迭境已成为唐蕃相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叠、芳二州又几度失而复置。为加强边防驻守,仪凤二年(677年)于叠州置长史府。天宝元年(742年)又于合川郡治(今县城东然闹村)置合川守捉,“领兵千人”驻守。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吐蕃的强大攻势下洮、岷、叠、宕等诸州全境失陷,遂归吐蕃“嘎玛洛”(未得藏王诏书不能返回)部落统领,原州、县建置俱废。是时,吐蕃军事设置无史料可考。会昌年间(841年〜846年)吐蕃发生内乱,在乞离胡赞普即位后,吐蕃驻秦州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以反对纟林氏家族人当赞普为由,率部西进,展开激烈的内战。此时,大量蕃军随尚恐热西进争权,秦、原、安乐三州六关部落官兵降唐,吐蕃势力分裂削弱。唐军趁机收复陇右各地,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张义潮亦趁机率众起义,反抗吐蕃统治,各地纷起响应,克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献于长安。从此吐蕃在甘青的统治崩溃。滞留于甘青的吐蕃随军奴隶,因尚恐热之乱后奴多无主,遂自相纠合为部落,以“温未”自号,散于甘青各地,并于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入贡于唐。是时县境亦在“温末”势力范围之内。
  北宋时,后藏亚泽王系之后裔唃厮啰在甘青地区创建了地方政权,统辖着河湟及洮河、大夏河流域广大地区,北接西夏,东邻北宋,实行依附北宋对抗西夏的政策。县境亦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宋熙宁六年(1073年)始入北宋版图。宋高宗南渡临安后,境内外吐蕃诸部相继倒戈降金。
  金时,南宋庆元六年、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雄据叠州的蕃族首领青宜可附金,遂于宋开禧二年(1206年),被金任为叠州副都总管加广威将军。
  南宋至元时,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汗国伐蜀,太宗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遗兵攻克白龙江流域诸地,阶、岷、叠、宕十八族蕃部均降蒙古。宝祐元年(1253年),蒙古汗国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境内蒙古驻军受其统领。景定元年、蒙古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任用蕃族首领赵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课农安民,遂成为境内世袭土司。元统一全国后,于吐蕃诸部设脱思麻路,县境属松潘叠宕威茂州统辖。境内军政事宜由世袭土司赵阿哥昌统管。
  明朝,在洮、岷、叠、松潘等边境地区层层设防,重兵把守。先后在洮、岷等边防重镇设立军政一体的卫、所机构。洪武四年(1371年)设洮州军民千户所,十二年(1379)升所为卫。县境西、东、南部分别归洮州卫、岷州卫、松潘卫统辖。
  明廷在边境地区设防驻守,征讨反叛的同时,还对番族诸部采取了恩威相济的怀柔政策,对归附的部族首领委以土司、土千户等职,以达“以夷制夷"、安边利国、巩固其统治地位之目的。明永乐二年(1404年)卓尼番族头目些地率迭部达拉等部族献地内附,十六年(1418年)因其征服边陲有功,诏令进京授世袭土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统领卓尼番族军政事务,行政上隶属洮州卫,军事上受辖于洮岷协总兵。迭境部分部族已先后归卓尼土司统领。此后,迭部境内的番族头目也先后仿效卓尼土司臣服明廷之法,进京朝贡,企盼封赐。永乐三年(1405年),叠州刺儿冈族头目南哈伊实遣人进京贡马,明廷赐与钞币,并授命南哈伊实统治叠州之众。同年十二月叠州头目谷奴坚昝等十人又进京朝贡。十四年(1416年)叠州等处僧人竹星吉等进京贡马。十八年(1420年)叠州升朵等九族头目哈布等赴京求职,哈布被封为千户,余为百户,并各赐诰敕冠带、衣币。从公元1416年〜1467年间,叠州地进京朝贡乞职乞赐者连年不断,先后又有叠州僧人失老星吉、刺答族头目官着肖、班藏族喇嘛烟丹白、这多族番僧头目丹卜坚藏、喇嘛南葛也失、土官千户班的失绰、陇卜族土官副千户南葛坚藏、头目安班、番人米牙肖、十七族头目烟丹坚藏、十四族头目除节、板藏族番人节木、下节藏族头目节陆地等多人结伙进京朝贡马匹、盔甲及氆氇、貂鼠皮等地产之物,受到明廷厚待,并赐给数量不等的冠带、钞币、纟宁丝、彩绸、金织文绮袭衣等物。明王朝对边境番族实行恩威兼施的怀柔政策,使境内出现了较长时期相安无战事的安定局面。
  清代,初期军政设置仍沿明制。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洮州裁卫改厅,设抚番同知,归巩昌府辖。卓尼土司辖区仍实行土司制,军事上归河州镇统辖的洮岷协镇节制。清王朝对番族仍然沿用明代有效的抚慰政策,对土司辖区实行有限的区内军政自治。境内外一遇战事,均征调土司出兵讨伐,重赏或赐封土司及有功土官头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配合朝廷官兵平息吴三桂叛兵之乱有功,被清廷授予洮、岷协副将,并加袭拜他喇布勒哈三品世袭准袭二次。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第十任土司杨威再次收复迭部后在境内编组军政一体的土司制基层机构,设立13个旗,后又分设岀9旗,号称后山22旗。待迭部局势趋于稳定,土司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时,又将22旗改划归并为14旗。雍正初,设置卓尼堡,隶洮州营统辖,卓尼土司自任卓尼堡领军头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十五任土司杨宗业因奉命平息河州之乱,清廷赏给三品顶戴花翎,领受兵部号纸。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二月,兵部议复川陕总督鄂海奏疏:准予发给卓尼土司杨汝松管辖“洮岷边外生番”(含今迭部、舟曲境内的藏族部落)的号纸。光绪六年(1880年)第十八任土司杨作霖领得兵部号纸,下领2000名番兵正式列入兵部编制,按期供给粮饷,土司自任土副将。
  民国时期,卓尼第十九任土司杨积庆被国民政府先后委任为洮岷路游击司令,洮岷路保安司令等军职,下分3个藏兵团编制。迭部各旗均按一户一兵、一马一枪的“兵马田”制要求,被编入土司第三骑兵团。平时为民,战时听候调遣。1937年博峪事变中土司杨积庆被害后,国民军甘肃督军刘郁芬授意岷县专员胡守廉改编了原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撤销八大处,委任第二十任土司杨复兴为洮岷路保安少将司令。仍设3个团。
  1949年9月,卓尼和平解放后,土司属兵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由杨复兴任司令,中共派代表兼任政委,司令部民兵仅留直属营特务连常备队。从此,卓尼土司辖区沿袭600年的土司制及其 “兵马田"制正式废除。
  第二节军事设施
  一、古城
  境内有三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古城遗址7处。
  然闹古城位于今县城东郊电尕乡然闹村。城廓依山傍水而筑,北靠扎尕独山,南临白龙江岸,东濒然闹狭沟。且有内外城之分,城内有城。南北朝时北周合川县治,隋西疆郡,唐代叠州、合川县、合川郡均置于此处。遗址处古城残垣数处犹存,是隋唐时期重兵驻守的军事重镇。
  吉爱那古城位于电尕乡吉爱那村南白龙江北岸台地上,南临江岸悬崖,西隔深水壕沟。该古城遗址最初为南北朝时吐谷浑“马牧城”;北周时的叠州,隋代叠川县、叠州,唐初叠川县治都建在这里。遗址处的残垣断痕尚能辨认出长方形古城轮廓。
  布岗山古城位于县城西10公里处的益哇乡布岗山巅,地处“三面险绝”,易守难攻的独峰端顶。该古城系唐代贞观年间修筑的临时性州城,在叠州城受到吐谷浑袭扰的情势下暂移叠州治于该城堡内。遗址处城堡遗存与境内其余古城遗址相比,原四面都有较完整的残垣遗存,七十年代北、西南三面被挖毁,现仅存东面残高5米、长约60米的一段残垣。
  嘉木堂古城位于县城七九二矿职工医院附近,东与古叠州城相距1公里之遥。1969年前古城残垣隆起,清楚可辨,似一正方形城堡,残垣四周还有明显低凹的护城壕遗痕。1969年国营七九二矿修建中遗址被毁。疑为唐代与叠州古城同期修筑的卫星城;亦传系三国时蜀将姜维屯兵城。
  达拉沟口古城位于县城东约35公里的尼傲乡境内,白龙江与达拉河交汇处东南侧。南依岷山北麓陡峻的山林,西、北分别濒临达拉河和白龙江岸悬崖峭壁,唯东面是一片较开阔的河谷台地。天工造就一处后背靠山、两面环水、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今两郎公路由东向西从中横穿古城。该古城始于南北朝北周所筑甘松防、三川县城和芳州州城;又是隋、唐二朝的芳州、常芬县城。古城遗址残垣断壁及废墟残痕尚能辨认古城轮廓,东西180米,南北300余米,城南第一级山梁及以下山坡都括在城内,内有两座并排的古烽燧残痕。东城墙及城门阙楼墩基残存较多,北起江岸处残高达8米之高。
  九如卡古城位于达拉沟内加阿卡村西、达拉河西岸河谷阶地上。遗址处现仅存两段古城残垣。该古城系南北朝北周恒香郡城,唐代恒香戍、恒香县城。遗址处曾发掘迭压灰层等古文化遗存。
  洛大古城位于县境洛大村桥西头白龙江向南拐弯处。北、东两面江岸悬壁环绕,南依陡峭入云的崇山峻岭,唯西面是一片较平坦的河谷坝台地,往东必渡白龙江险桥;往西4公里处是一道两面绝壁对峙,壁下江水怒吼的险峡作门户。是一处地形优越的军事要地。古城残存较少,残垣隆起不高,从剥蚀程度看,修筑年代似早于境内数处隋唐古城。疑为三国时蜀将姜维屯田时的“沓中"古城。
  二、烽燧(墩台) 境内现残存的数处古代用于辽望敌情和用烟火传递军事信号的古烽墩。这些古烽燧都和古城相配应,一般都修筑在古城附近视线较开阔的山坡或山顶。已发现的有:然闹古城西山烽墩、达拉沟口古城南山烽墩、达拉四场北山顶烽墩、洛大村东烽墩。
  三、关隘
  迭部境内纵横交错的各沟谷通道中,随处都可设卡防御,伏兵制敌。险峡、石门、悬空飞栈、跨江伸臂桥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隘口有数十处之多。明代后卓尼土司辖区内派旗兵把守的25处隘口中,迭部境内有11处。其中最为险要的隘口主要有:扎尕那石门、纳加石门、尼石峡、达拉沟口、尼傲峡、九龙峡、洛大峡、腊子口等处。
  四、土堡(土围子)
  境内上迭地区电尕、益哇乡地处河谷的村庄,为了御防盗贼、部落纠纷引发的械斗、官兵袭扰等,在村宅周围集体修筑起3米多高的土围墙,把全村民宅都围在其中,留有2处〜4处出入口,有的还修有门庭并用木桩横木设障,恰似一座小城堡。如益哇乡的知子村,电尕乡的哇琼村、亚日村、玛尔村、然闹村、麻古村、卡告村等村土堡,至今保留较完整。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作品

然闹古城
相关作品
吉爱那古城
相关作品
布岗山古城
相关作品
嘉木堂古城
相关作品
达拉沟口古城
相关作品
九如卡古城
相关作品
洛大古城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