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04
颗粒名称: 第五编 军事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31
页码: 587—617
摘要: 迭部县境地处中原西陲一隅,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及以前为羌、戎土著部旅争雄割据,军事设置无考。汉代境北洮州设陇西南部都尉。境东有羌道。
关键词: 迭部县 军事

内容

第一章历代军事设置
  第一节历代军事设置
  县境地处中原西陲一隅,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及以前为羌、戎土著部旅争雄割据,军事设置无考。汉代境北洮州设陇西南部都尉。境东有羌道。
  三国时,魏蜀相争于洮、叠,曾一度以境内叠山为界。蜀汉景耀年间蜀将姜维率兵8万屯田于境东沓中(疑今洛大村西,有古城遗址),范围包括白龙江沿岸迭部至舟曲一带。今县城南被传为“姜维城”的古城遗址疑为姜维屯兵点。
  西晋永嘉之乱后,辽东鲜卑族吐谷浑率部远程迁徙洮西,至东晋十六国时已占据川北、洮西大片地区,曾在境内电尕乡吉爱那村南筑城驻兵牧马,史称“土谷浑马牧城”。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前凉君主张骏收复河南失地,在境内达拉沟口置甘松护军。东晋太元十年(385年)西秦乞伏国仁又于境内原甘松护军地置甘松郡。
  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时,北方前凉、西秦、后秦、仇池国、北魏、西魏、北周、吐谷浑诸国之间争夺的战场已由洮、岷、宕地区向西、南延伸至迭部一带。先后200多年间,战事连年,争夺剧烈,得失无常,于北周时趋于短期稳定,始于境内筑城设防,巩固疆场,遂成为重兵驻守的前方重镇。州、郡、县、防等军政一体的建置随之设立。北周时,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平定吐谷浑置洮州,又于保定元年(561年)于境内“三交口"(今达拉沟口)筑城,设甘松防,并置三川县,防、县同治。建德六年(577年)改置芳州,于叠川置叠州,(治今电尕乡吉爱那村),于合川治西疆郡(治今县城东郊然闹村),均驻兵镇守。
  隋统一全国后,在境内仍留州、县建制。为加强境内边防重镇的防守,于开皇四年(584年)废宕州总管府,改置叠州总管府(一称叠川县总管府)。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廷无暇顾及西陲边防的驻守,遂于大业元年(605年)废叠、芳二州及叠州总管府。
  唐时,迭境受辖于陇右道秦州总管府。于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叠、芳二州,是时,在中原王朝隋衰唐兴的更替之机,吐谷浑势力趁机复苏。唐武德至贞观年间,叠境一度成为唐与吐谷浑争夺之地。叠、芳二州几度失而复得,州治废置无常。叠州治曾一度迁往“三面险绝”,易守难攻的今益哇卜岗山巅(有古城遗址)。贞观以后,吐蕃日盛并向东扩展。吐谷浑在唐蕃两强的夹缝中无法生存,并在吐蕃势力的威逼下无奈内附,连同内附党项先后徙居内地。从此,境内又成为唐廷御防吐蕃的边防重镇。遂于贞观十三年(639年)置叠州都护府,府、州同治,洮、岷、叠、宕及9个羁縻州受其督统。至永微元年(650年)改置洮州都督府。唐高宗上元以后,迭境已成为唐蕃相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叠、芳二州又几度失而复置。为加强边防驻守,仪凤二年(677年)于叠州置长史府。天宝元年(742年)又于合川郡治(今县城东然闹村)置合川守捉,“领兵千人”驻守。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吐蕃的强大攻势下洮、岷、叠、宕等诸州全境失陷,遂归吐蕃“嘎玛洛”(未得藏王诏书不能返回)部落统领,原州、县建置俱废。是时,吐蕃军事设置无史料可考。会昌年间(841年〜846年)吐蕃发生内乱,在乞离胡赞普即位后,吐蕃驻秦州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以反对纟林氏家族人当赞普为由,率部西进,展开激烈的内战。此时,大量蕃军随尚恐热西进争权,秦、原、安乐三州六关部落官兵降唐,吐蕃势力分裂削弱。唐军趁机收复陇右各地,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张义潮亦趁机率众起义,反抗吐蕃统治,各地纷起响应,克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献于长安。从此吐蕃在甘青的统治崩溃。滞留于甘青的吐蕃随军奴隶,因尚恐热之乱后奴多无主,遂自相纠合为部落,以“温未”自号,散于甘青各地,并于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入贡于唐。是时县境亦在“温末”势力范围之内。
  北宋时,后藏亚泽王系之后裔唃厮啰在甘青地区创建了地方政权,统辖着河湟及洮河、大夏河流域广大地区,北接西夏,东邻北宋,实行依附北宋对抗西夏的政策。县境亦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宋熙宁六年(1073年)始入北宋版图。宋高宗南渡临安后,境内外吐蕃诸部相继倒戈降金。
  金时,南宋庆元六年、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雄据叠州的蕃族首领青宜可附金,遂于宋开禧二年(1206年),被金任为叠州副都总管加广威将军。
  南宋至元时,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汗国伐蜀,太宗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遗兵攻克白龙江流域诸地,阶、岷、叠、宕十八族蕃部均降蒙古。宝祐元年(1253年),蒙古汗国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境内蒙古驻军受其统领。景定元年、蒙古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任用蕃族首领赵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课农安民,遂成为境内世袭土司。元统一全国后,于吐蕃诸部设脱思麻路,县境属松潘叠宕威茂州统辖。境内军政事宜由世袭土司赵阿哥昌统管。
  明朝,在洮、岷、叠、松潘等边境地区层层设防,重兵把守。先后在洮、岷等边防重镇设立军政一体的卫、所机构。洪武四年(1371年)设洮州军民千户所,十二年(1379)升所为卫。县境西、东、南部分别归洮州卫、岷州卫、松潘卫统辖。
  明廷在边境地区设防驻守,征讨反叛的同时,还对番族诸部采取了恩威相济的怀柔政策,对归附的部族首领委以土司、土千户等职,以达“以夷制夷"、安边利国、巩固其统治地位之目的。明永乐二年(1404年)卓尼番族头目些地率迭部达拉等部族献地内附,十六年(1418年)因其征服边陲有功,诏令进京授世袭土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统领卓尼番族军政事务,行政上隶属洮州卫,军事上受辖于洮岷协总兵。迭境部分部族已先后归卓尼土司统领。此后,迭部境内的番族头目也先后仿效卓尼土司臣服明廷之法,进京朝贡,企盼封赐。永乐三年(1405年),叠州刺儿冈族头目南哈伊实遣人进京贡马,明廷赐与钞币,并授命南哈伊实统治叠州之众。同年十二月叠州头目谷奴坚昝等十人又进京朝贡。十四年(1416年)叠州等处僧人竹星吉等进京贡马。十八年(1420年)叠州升朵等九族头目哈布等赴京求职,哈布被封为千户,余为百户,并各赐诰敕冠带、衣币。从公元1416年〜1467年间,叠州地进京朝贡乞职乞赐者连年不断,先后又有叠州僧人失老星吉、刺答族头目官着肖、班藏族喇嘛烟丹白、这多族番僧头目丹卜坚藏、喇嘛南葛也失、土官千户班的失绰、陇卜族土官副千户南葛坚藏、头目安班、番人米牙肖、十七族头目烟丹坚藏、十四族头目除节、板藏族番人节木、下节藏族头目节陆地等多人结伙进京朝贡马匹、盔甲及氆氇、貂鼠皮等地产之物,受到明廷厚待,并赐给数量不等的冠带、钞币、纟宁丝、彩绸、金织文绮袭衣等物。明王朝对边境番族实行恩威兼施的怀柔政策,使境内出现了较长时期相安无战事的安定局面。
  清代,初期军政设置仍沿明制。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洮州裁卫改厅,设抚番同知,归巩昌府辖。卓尼土司辖区仍实行土司制,军事上归河州镇统辖的洮岷协镇节制。清王朝对番族仍然沿用明代有效的抚慰政策,对土司辖区实行有限的区内军政自治。境内外一遇战事,均征调土司出兵讨伐,重赏或赐封土司及有功土官头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配合朝廷官兵平息吴三桂叛兵之乱有功,被清廷授予洮、岷协副将,并加袭拜他喇布勒哈三品世袭准袭二次。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第十任土司杨威再次收复迭部后在境内编组军政一体的土司制基层机构,设立13个旗,后又分设岀9旗,号称后山22旗。待迭部局势趋于稳定,土司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时,又将22旗改划归并为14旗。雍正初,设置卓尼堡,隶洮州营统辖,卓尼土司自任卓尼堡领军头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十五任土司杨宗业因奉命平息河州之乱,清廷赏给三品顶戴花翎,领受兵部号纸。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二月,兵部议复川陕总督鄂海奏疏:准予发给卓尼土司杨汝松管辖“洮岷边外生番”(含今迭部、舟曲境内的藏族部落)的号纸。光绪六年(1880年)第十八任土司杨作霖领得兵部号纸,下领2000名番兵正式列入兵部编制,按期供给粮饷,土司自任土副将。
  民国时期,卓尼第十九任土司杨积庆被国民政府先后委任为洮岷路游击司令,洮岷路保安司令等军职,下分3个藏兵团编制。迭部各旗均按一户一兵、一马一枪的“兵马田”制要求,被编入土司第三骑兵团。平时为民,战时听候调遣。1937年博峪事变中土司杨积庆被害后,国民军甘肃督军刘郁芬授意岷县专员胡守廉改编了原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撤销八大处,委任第二十任土司杨复兴为洮岷路保安少将司令。仍设3个团。
  1949年9月,卓尼和平解放后,土司属兵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由杨复兴任司令,中共派代表兼任政委,司令部民兵仅留直属营特务连常备队。从此,卓尼土司辖区沿袭600年的土司制及其 “兵马田"制正式废除。
  第二节军事设施
  一、古城
  境内有三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古城遗址7处。
  然闹古城位于今县城东郊电尕乡然闹村。城廓依山傍水而筑,北靠扎尕独山,南临白龙江岸,东濒然闹狭沟。且有内外城之分,城内有城。南北朝时北周合川县治,隋西疆郡,唐代叠州、合川县、合川郡均置于此处。遗址处古城残垣数处犹存,是隋唐时期重兵驻守的军事重镇。
  吉爱那古城位于电尕乡吉爱那村南白龙江北岸台地上,南临江岸悬崖,西隔深水壕沟。该古城遗址最初为南北朝时吐谷浑“马牧城”;北周时的叠州,隋代叠川县、叠州,唐初叠川县治都建在这里。遗址处的残垣断痕尚能辨认出长方形古城轮廓。
  布岗山古城位于县城西10公里处的益哇乡布岗山巅,地处“三面险绝”,易守难攻的独峰端顶。该古城系唐代贞观年间修筑的临时性州城,在叠州城受到吐谷浑袭扰的情势下暂移叠州治于该城堡内。遗址处城堡遗存与境内其余古城遗址相比,原四面都有较完整的残垣遗存,七十年代北、西南三面被挖毁,现仅存东面残高5米、长约60米的一段残垣。
  嘉木堂古城位于县城七九二矿职工医院附近,东与古叠州城相距1公里之遥。1969年前古城残垣隆起,清楚可辨,似一正方形城堡,残垣四周还有明显低凹的护城壕遗痕。1969年国营七九二矿修建中遗址被毁。疑为唐代与叠州古城同期修筑的卫星城;亦传系三国时蜀将姜维屯兵城。
  达拉沟口古城位于县城东约35公里的尼傲乡境内,白龙江与达拉河交汇处东南侧。南依岷山北麓陡峻的山林,西、北分别濒临达拉河和白龙江岸悬崖峭壁,唯东面是一片较开阔的河谷台地。天工造就一处后背靠山、两面环水、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今两郎公路由东向西从中横穿古城。该古城始于南北朝北周所筑甘松防、三川县城和芳州州城;又是隋、唐二朝的芳州、常芬县城。古城遗址残垣断壁及废墟残痕尚能辨认古城轮廓,东西180米,南北300余米,城南第一级山梁及以下山坡都括在城内,内有两座并排的古烽燧残痕。东城墙及城门阙楼墩基残存较多,北起江岸处残高达8米之高。
  九如卡古城位于达拉沟内加阿卡村西、达拉河西岸河谷阶地上。遗址处现仅存两段古城残垣。该古城系南北朝北周恒香郡城,唐代恒香戍、恒香县城。遗址处曾发掘迭压灰层等古文化遗存。
  洛大古城位于县境洛大村桥西头白龙江向南拐弯处。北、东两面江岸悬壁环绕,南依陡峭入云的崇山峻岭,唯西面是一片较平坦的河谷坝台地,往东必渡白龙江险桥;往西4公里处是一道两面绝壁对峙,壁下江水怒吼的险峡作门户。是一处地形优越的军事要地。古城残存较少,残垣隆起不高,从剥蚀程度看,修筑年代似早于境内数处隋唐古城。疑为三国时蜀将姜维屯田时的“沓中"古城。
  二、烽燧(墩台) 境内现残存的数处古代用于辽望敌情和用烟火传递军事信号的古烽墩。这些古烽燧都和古城相配应,一般都修筑在古城附近视线较开阔的山坡或山顶。已发现的有:然闹古城西山烽墩、达拉沟口古城南山烽墩、达拉四场北山顶烽墩、洛大村东烽墩。
  三、关隘
  迭部境内纵横交错的各沟谷通道中,随处都可设卡防御,伏兵制敌。险峡、石门、悬空飞栈、跨江伸臂桥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隘口有数十处之多。明代后卓尼土司辖区内派旗兵把守的25处隘口中,迭部境内有11处。其中最为险要的隘口主要有:扎尕那石门、纳加石门、尼石峡、达拉沟口、尼傲峡、九龙峡、洛大峡、腊子口等处。
  四、土堡(土围子)
  境内上迭地区电尕、益哇乡地处河谷的村庄,为了御防盗贼、部落纠纷引发的械斗、官兵袭扰等,在村宅周围集体修筑起3米多高的土围墙,把全村民宅都围在其中,留有2处〜4处出入口,有的还修有门庭并用木桩横木设障,恰似一座小城堡。如益哇乡的知子村,电尕乡的哇琼村、亚日村、玛尔村、然闹村、麻古村、卡告村等村土堡,至今保留较完整。
  第二章重大战事及军事事件
  第一节历代战事
  县境在秦汉以前,羌、戎土著诸部之间的争斗,以及其他军事冲突定不可免,但史书无详载。
  三国时,从蜀汉建兴六年(227年)蜀相诸葛亮伐魏攻取阴平后,魏、蜀争战即在境内及境东、北一带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蜀将姜维曾一度以迭境沓中为据点,伺机北进攻魏。蜀汉延熙十年(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姜维趁接应之机出兵败魏雍州刺史郭淮于洮西,攻占洮阳(卓尼境内)、候和(临潭境)二戍。延熙十一年(248年)姜维出石营(卓尼境),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漒川之成重山筑城,攻破羌保质。魏将夏侯霸追维于沓中。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维攻雍州,于依曲筑二城(今岷县境)令李韶驻守,并召令羌人攻邻近郡县。魏将陈泰、郭淮截姜维归路,进军洮水,收复洮阳、候和,迫使姜维退还沓中。延熙十六年(253年)姜维率兵由县境越光盖山出卡车沟屯兵石营。蜀汉景耀五年(262年)八月,姜维攻洮阳与魏将邓艾战于候和败退沓中。翌年(263年)秋九月,魏将邓艾、钟会、诸葛绪、师纂五路伐蜀。魏征西将军邓艾统兵3万自狄道(今临洮)入迭攻取沓中、甘松,并向南进军经阴平入蜀攻陷成都,蜀亡。
  西晋至东晋十六国时,吐谷浑与东晋十六国之间的战争和内部争斗在境内外频繁发生。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县境被前凉张骏夺取。东晋太元十年(385年)又被西秦乞伏国仁占领。至十六国后期争夺愈烈,战事连年,得失无常。东晋义熙十三年(416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占漒川,进驻沓中。
  南北朝时,吐谷浑、西秦、北魏、西魏、北周以及仇池国、宕昌国之间的争夺战又在县境及周围先后持续100多年。至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北周战败吐谷浑并将其西逐至洮西和迭部以南一带,开始在境内置州设县,筑城驻守,战争遂减。隋初,境内仍较安定。至开皇十五年(595年),内附党项始又侵扰西北边郡,叠州附近党项部亦“时有翻叛”,遂引发叠州总管慕容三藏率兵讨伐的战争。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廷腐败,军力日衰,吐谷浑趁机起兵攻隋,境内战事再起。大业五年(609年)吐谷浑进攻洮、旭、叠三州,同年四月,吐谷浑攻陷芳州城。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岷山(含今白龙江及洮河上游地区)羌酋钟利俗拥众2万投薛举,陇西之地尽归薛举。
  唐朝统一全国后,县境成为边防重镇。唐军与境西、南的吐谷浑、党项、吐蕃之间的战争时起时伏,接连不断。唐武德五年(622年),吐谷浑进攻洮、旭、叠三州,被岷州总管李长卿率兵击败。八月,吐谷浑又袭击岷州,总管李长卿战败,唐廷诏益州行台右仆射窦轨、渭州刺史且洛生增援。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谷浑攻陷芳州(今达拉沟口),刺史房当树逃奔松州,进而又攻洮、岷二州。武德七年(624年)七月,吐谷浑进攻叠州,并攻陷合川(今县城驻地)。是年,唐军进讨吐谷浑又收复叠州地,复置叠州,武德八年(625年)吐谷浑再次袭扰叠州,唐廷遗扶州刺史蒋善合救之。贞观三年(629年)吐谷浑威逼松州,被迫暂移松州治于境内芳州长乐城(今达拉沟口)。贞观八年(634年),唐廷诏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并突厥、契芯之众大举征讨吐谷浑。翌年(635年)李靖等分兵进击吐谷浑。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行军于阔水(今达拉河上游),违约袭掠党项羌酋长拓跋赤辞部,获牛羊数千头,激怒群羌。拓跋赤辞寻机报复,遂于狼道峡(今境内洛大村西石峡)凭险伏击,大败道彦军,死伤数万,道彦退保松州。唐廷因此降罪李道彦:“减死徙边”。此后,拓跋赤辞在唐廷恩威相济的怀柔安边之策的促使下,受岷州都督刘师的招诱而内附,被唐廷授予西戎州都督。是年,唐军大败吐谷浑。境内战事遂减,出现短暂的安定。
  唐时,吐蕃亦日益强盛,并向东扩张。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五月,吐蕃大破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王室宗女)率残部数千帐弃国奔凉州,请徙居内地,吐谷浑即为吐蕃所灭。至唐高宗上元起迭部境内又成为唐蕃相争的主要战场,战事迭起。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吐蕃进攻叠州,破密恭、丹岭(今卡坝乡境)二县,攻克芳州。旋又被唐军收复。仪凤元年(676年)吐蕃又两次袭扰芳、叠二州。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年)七月,吐番袭击洮州,唐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率兵抵御。翌年(696年)二月,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今临潭县境),吐蕃大败唐军,孝杰被唐廷废为庶人,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玄宗遗使与吐蕃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立碑为界,相约皆罢守备,以利耕牧。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唐后,唐西北防军东撤讨伐叛军,吐蕃趁机大举进攻甘、青一带,从此唐蕃之间又展开了数十年的拉锯战。境内深受兵燹之苦。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吐蕃攻占境内合川及怀道(舟曲境)、武都等郡。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十一月,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败吐蕃于芳州及黑水堡。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洮、岷、叠、宕等诸州全境陷于吐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唐、蕃再次会盟。吐蕃可黎可足赞普与唐穆宗永崇甥舅之好。从此唐、蕃战争遂停,边境稍安。
   北宋时,熙宁六年(1073年)宋王朝发动熙河之役,秦凤经略使王韶率大军征西,收复洮、岷、叠、宕诸州地。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汗国伐蜀,太宗窝阔台汗次子阔端遣兵攻克白龙江流域诸地。蒙古汗国宪宗三年(1252年)九月,忽必烈征云南,兵分三路入滇,兀良合台由西道,诸王抄合由东道,忽必烈亲率中道蒙军经由县境“忒刺”(今达拉沟)南进。
  元代境内无重大战事。
  明初,境内番族头目与明廷边兵之间反叛与征剿的战争相持十余年。据明史载:洪武十二年(1382年)夏,境内蕃羌部叛明,岷州卫指挥使马烨率西安五十卫步骑2万抵叠州城讨伐,获其首领夕拉谷奴及五千余众,遂归附相安。洪武十九年(1386年)洮州底古族头目南秀节随马烽又一次征讨叠州反叛,并功授本卫千户所百户。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宕昌土司马珍随马烨征讨叠州反叛中战死,其子马进良袭父职。在征剿反叛巩固边防的同时,明王朝还对边境番族实行了恩威兼施的怀柔政策,使境内出现了较长时期相安无战事的安定局面。对境内发生的劫掠事件,明廷亦采取了“务在事妥民安”的慎重政策。正统二年(1437年)洮州都督佥事李达等上奏朝廷:叠州答刺等族番人,往来潜路劫掠,请调兵剿捕。明帝敕文李达:“若即调官兵剿捕,不无伤害良善,尔等宜宣布恩威,令其各安生业,若仍出没抢掠・即相机擒捕•将贼首监候且奏,务在事妥民安,毋因而激变,庶称委任。” 由于这种息事宁人的安边之策奉行不渝,在整个明王朝统治的200多年间,境内除部落之间的小型纠纷外,无重大战事发生。
  清代,对番族仍然沿用明朝有效的抚慰政策。土司辖区实行有限的军政自治,故境内重大战事较少。据《清实录》等史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叠部发生劫掠道路事件,清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派河州副将岳超龙率兵进剿,攻取41寨・剿服37寨,使境内遭兵燹之苦。嘉庆二年(1797年),叠部万余人受四川白莲教起义之影响,起事反清。清官员朱尔汉通过当地宗教首领晓喻众人,使事态得以平息。同治四年(1865年)临洮民团“黑头勇”乘战乱之机强行开采洛大金矿,曾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4月,县境与四川交界之达拉、罩子沟等处民众沟通四川包座双寨、甲借等寨起事反清。松潘总兵夏毓秀率兵剿抚。
  清时卓尼土司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为目的,亦对迭部地区数次出兵,进行收复或剿息反叛的军事行动,康熙十四年(1675年),第九任土司杨朝梁承袭父职后即出兵收复了迭部部分部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第十任土司杨威再次出兵收复迭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第十一任土司杨汝松率兵剿抚了迭部腊子等19族的反叛,头目根哈等48人投诚归附。
  民国初,美国传教士进入甘南一带,修建教堂、搜集情报、盗窃珍贵文物,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民国四年(1915年)九月,叠部民众聚众捣毁洮阴录巴寺福音堂,民国政府以为“惹成外交巨案”,遂令甘肃总督派洮州厅振武军统领姚秉义剿办,姚秉义会同卓尼土司杨积庆、临潭土司咎天锡各率本部兵马入迭镇压,迫使起事民众“投诚,退回赃物”。民国十年(1921年)6月,电尕地区民众奋起反对洋人在当地建立教堂,拒绝给洋人做工,并将所建教堂烧毁。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北上经过迭部。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经过迭部。
  民国后期,在国府内政部禁烟委员会的指令下,岷县专署和卓尼设治局曾对迭部采取了数次武装禁烟(鸦片)的军事行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5日,内政部烟毒检查团团员赵大昌、岷县专署副司令杨海等会同卓尼土司杨复兴及卓尼设治局科长施光宇等率藏兵入迭武力查铲烟毒。省保安二团还派机炮中队随同配合,先后历时三个月。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卓尼设治局又会同土司衙门,派团长雷兆祥、杨景华,设治局民政科长李宗宪等率民兵和政警二百余骑入迭禁烟。其间多力禾旗总管亳久次力因阻碍禁烟而被枪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卓尼保安司令部接岷县专署指令,先派哇巴旗长陈世禄劝民铲烟遭抵制后,司令杨复兴亲率参谋长刘济清、团长雷兆祥、杨景华、安绪嗣及藏兵千人入迭武装禁烟,岷县专署派视察员随军同行。在进入哇巴沟时遭到烟民设防阻击,武装禁烟队动用了六O炮和机枪。其余途经电尕、卡坝、达拉沟口、旺藏等地时,均通过和谈达成铲缴烟毒协议。同年2月,境内黑多、道藏、查布、黑乍、赵藏、岔局、拉尕山、录巴、崔古山等村群众,开展了抗粮抗税斗争,于当月14日聚集千余人阻击了保安第四团。
  解放战争时期,境内于1949年9月和平解放。
  第二节剿匪
  解放初期,在西北解放战争中被人民解放军围歼或击溃而疲于逃命的国民党败兵之将和残渣余孽,不甘心彻底覆灭的下场,逃窜到青海、甘南、川北交界的深山林牧区,相互串通,纠集为股匪。并直接与台湾联系,得到台湾的空投支持,又聚集当地潜伏的反动分子、伪军政人员、惯匪、烟贩等,到处造谣惑众、煽动群众,出没于深山密林,伺机抢劫财物、破坏设施,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直接危害本地社会治安。
  1952年,以马良、马硕卿、马元祥、马德福、敏海峰等为首的反革命武装组织,得到台湾国民党的空投支持,并委任马元祥、马德富为“反共救国军”102路正副司令,马良为103路司令,马硕卿、敏海峰、敏胜德为“反共突击军独立第七纵队”正副司令,刘华初为“第九纵队”司令。其中,马良、敏海峰股匪聚集1300余匪徒出没于碌曲、迭部一带。匪首马良还以甘、川、青三省“中国反苏抗共青年仁义救国军”司令的反动头衔,领三路匪徒,马海山为第一路司令,闵生德为第二路司令,马八个为第三路司令。11月18日马匪得到台湾3次空投特务10余名,“60”炮1门,机枪10挺、卡宾枪80余支、电台两部和弹药、物资等。是年3月,逃窜到甘川交界及迭部一带的原国民党青海省府参议敏海峰,被窜据川西的股匪“川康青边区游击司令”傅秉勋委任为“川甘青边区反共突击军直属第七纵队"司令。敏匪纠集匪徒390余人,曾一度流窜到县境达拉沟那盖一带。6月,曾于1949年扶郿战役后逃窜到迭部一带的原国民党鲁大昌部营长、蒋云台部政治处处长边仙桥股匪,偷袭我洛大乡人民政府,杀害乡长,抢去长枪8支,骡马5匹,人民币900万元(折现币900元)。8月,百余名匪徒又包围电尕寺院,威逼寺主僧格出兵阻击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族访问团来上迭地区慰问。僧格不但未答应匪徒的无理要求,还号召当地群众制止了匪徒的暴行,使其阴谋未能得逞。
  1953年1月13日,边仙桥股匪派其匪团长杨卿率匪徒80余人,在腊子口偷袭我公安十一团20名武警战士,武警战士牺牲4人,伤1人。是年,边仙桥股匪共400余人,被匪首马良收编为第九纵队,并委任边匪为“纵队司令”。逃窜到境内的股匪还有:丁儿利一股6人,冯霞波一股40多人。
  对国民党匪特烧杀抢劫的反动暴行,甘南各族人民深恶痛绝,随即开展了政治瓦解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剿匪斗争。1953年1月,西北军区甘青剿匪指挥部在甘南夏河县成立。彭绍辉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委。3月28日,剿匪指挥部下令,由公安十一团和西北军区骑一团组成左路纵队,十一团团长吴作启和骑一团政委慕明君指挥,驻剿、游剿窜据在上迭部至若尔盖一带的边仙桥、敏海峰股匪。在各族人民的积极配合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队有力地打击和剿灭了潜逃于境内外的各股匪特。马、边、敏等各股匪徒最终都没有逃脱惩罚,匪首马良被活捉。6月初,敏海峰在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下交械投降。6月14日,边匪被人民解放军进剿部队追捕击毙。至此,剿匪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逃窜到迭部一带的国民党残匪被全部歼灭。
  第三章红军长征在迭部
  第一节红军北上经迭部
  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及6月懋功以北两河口政治局会议后,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8月3日,红军总部在《夏洮战役计划》中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军(当时,红一方面的第一、三、五、九军团已改称红一、三、五、三十二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的第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五军、三十二军组成,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和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北上红军分期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先后两次途经迭部。
  一、红一方面军经迭部
  1935年8月下旬,右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组成)走出草地后,到达四川省北部若儿盖县的巴西村一带,并发动了著名的包座战役,消灭胡宗南守敌一个团和援敌一个师,为红军北进甘肃创造了极好时机。但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张国焘自恃掌握兵力多,个人野心膨胀,拒不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擅自强令左路军(以四方面军为主力组成)南下,并要求右路军也跟其南下。9月8日,他背着中央给右路军政委陈昌浩发了率右路军南下的密电,企图要挟和危害党中央。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刻报告毛泽东。在这种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和党与红军命运的严峻时刻,为坚决贯彻北上抗日的决议,避免红军内部发生冲突,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断然决定,率领以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的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八千余人,迅速脱离巴西险区,先行北上,向甘肃境内挺进。当时不明真相的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主张武力阻拦,被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坚决制止了这种行动,维护了红军的团结。
  1935年9月5日,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从川北出发,修栈道、架木桥、战恶浪、冲破重重险阻,先期到达迭部县境俄界(今达拉乡高吉村)。
  10日,党中央率领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队,从川北若儿盖县的毛龙村(今红旗乡牙弄村)出发,沿包座河(流入县境后称达拉河)崎岖的林涧小道,向县境俄界进发。途中兵分两路,一路登山.,一路沿河,突破悬崖、飞栈、山洪等艰难险阻,于11日傍晚5时左右抵达俄界与早已等候在俄界的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等会合。部队分别在高吉和岗领(红军称广利)二村宿营。当晚,党中央在高吉村向左路军发出了《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电文是:
   “国焘同志:
  1.中央为贯彻自己的战略方针,再一次指令张国巻总政委立刻率左路军向班右、巴西开进,不得违误。
  2.中央已决定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指挥,并已令一、三军在罗大、俄界集中。
  3.左路军立即答复左路军北上具体部署。
  中央十一日"
  张国焘对中央的电令置之不理。
  12日,为了及时向红军广天指战员解释中央独率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的意图,调整部队的战斗部署,确定以后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还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向干部说明执行战略方针和迅速行动的必要性,会后中央发出《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俄界会议后,红军先头部队星夜离开高吉村,沿达拉河向东北方向的旺藏寺(红军称瓦藏寺)进发。这段行程全是崎岖陡峭的山路和异常险峻的云崖栈道。其中部分险段栈道铺板和石孔木桩被敌人破坏后扔进河里,迫使红军不时停行修道。还遇到小股反动分子从对岸山林里的冷枪,或从栈道山顶滚下石头,行程艰难。当晚,至勾结寺和次哇沟口(红军称庶地)的松林里露宿过夜。第二天部队行至达拉沟口时,遭到埋伏在河西岸山林里敌匪的偷袭,被红军先头部队击溃逃散。出达拉沟后沿白龙江南岸向东至尼傲峡时,因峡壁栈道被敌人破坏,大部队无法前进,经派两名藏族“通司”(翻译)与尼傲村民交涉,得到该村20多名藏族青年的协助,修复栈道,红军赠以枪支弹药以示酬谢。
  14日晚,红军陆续到达旺藏寺。一军团住在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及警卫人员住在居中的次日那村。当日黄昏,毛泽东在其居住的木楼上,向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面授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红四团奉命星夜向腊子口挺进。
  15日拂晓,红军大部队离开旺藏东进腊子口。为了赶上红四团,毛泽东决定改走捷径,带领参谋及警卫人员20多人,从次日那村前的仙人桥上渡过白龙江,翻越4000多米高的压浪尼巴和高日卡两座大山,直奔崔古仓村,与大部队汇合。其余部队沿白龙江南岸横穿九龙峡至多儿沟口过木桥到江北麻牙寺,再由麻牙寺向西北进若尕沟到崔古仓。在麻牙期间,为了迷惑敌人,曾派一支小部队沿江东进佯攻代古寺,给鲁大昌守军造成错觉。当日午后,红军大部队翻越卡浪大山至天黑抵达桑坝吾胡村东侧原始森林里冒雨露宿过夜。
  是日,红一方面军途经若尕沟崔古仓时,发现了一处贮有20多万斤粮食的杨土司粮仓,这批粮食及时的接济了饥困的红军。红军将所拿粮数和购粮钱数书写在仓板上,将钱币压放在仓内留给粮仓主人。
  16日凌晨,红军先后绕过沙藏村,向腊子口方向开进。先头部队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首先进入国民党鲁大昌十四师防区,并在加尔梁附近击溃了正在修筑工事的鲁部一个营。午后,又在腊子黑多村前山小道右侧,击溃了妄图伏击红军的鲁大昌另一个营,俘虏国民军新编十四师副官、医生等官兵20余人。敌六团团长朱显荣率残部向腊子口方向溃逃。与此同时,驻守在黑扎、其尔梁一线之敌亦被红军击溃。红四团乘胜前进,于当日下午4时到达腊子口。下午5时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后到达离腊子口20多里远的黑多村。至黄昏时分已拉通电话线,毛主席不断通过电话询问腊子口战况,并要二师师长陈光每半小时汇报一次。腊子口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天险。国民党守军鲁大昌已派两个营筑堡据险扼守。当晚,担任主攻任务的红四团发动数次正面强攻未能奏效。
  17日零时左右,红四团采用了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政委杨成武指挥4个连从正面攻击;团长王开湘率领两个连攀登悬崖绝壁,向敌后迂回,袭击东面山顶守敌,摧毁大碉堡。待迂回成功时发起总攻,至凌晨6时左右全部占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北上打开了最后一道天险,使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鲁大昌残部丢盔弃甲,由朱立沟向岷县方向溃逃。红军将士乘胜追歼残敌,于当日夜宿腊子口乡朱立村。
  18日,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岷山雪峰大拉山(红军称大喇山)离开迭部县境,向岷县漩涡、大草滩、哈达铺一带挺进,走完了千里岷山。毛泽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正是抒发了红军占领腊子口的激昂之情。
  20日,红军占领哈达铺。
  二、红二、四方面军经迭部
  在红一方面军已胜利走完千里岷山到达哈达铺的9月下旬,同党中央搞分裂的张国焘,却指挥原左路军和右路军一部分重过草地南下。10月5日,他公然另立“中央”,自任“主席”。朱德、刘伯承一直同他进行坚决斗争,并同反对张国焘分裂行为的徐向前等一起,耐心地对受骗指战员做工作。党中央于1936年1月22日作出决定责令张国焘立即撤销另立“中央”,停止一切反党活动,一再电催北上。张浩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名义致电张国焘取消另立“中央",成立西南局。更因张国焘反党分裂行为在红四方面军中不得人心,南下作战伤亡惨重,减员过半。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不得不在6月6日宣布取销另立“中央”,同意北上。
  原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下,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经历千难万险,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在1936年7月2日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中共中央指定红二、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在党中央的再三催促下,经过朱德、任弼时、贺龙、刘伯承等力争和红四方面军许多指战员的支持下,红二、四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
  1936年7月13日,中央电示二、四方面军迅速占领洸岷。7月22日,致电欢迎二、四方面军北上。遂于7月下旬,二、四方面军在朱德、张国焘、徐向前、任弼时、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从川北继续北上。7月30日,蒋介石从重庆电令鲁大昌堵截二、四方面军,鲁急调梁应奎、刘世余、蒋云台三个旅在岷县、腊子口一带布防。同时电令卓尼土司杨积庆在迭部堵击红军。是日,红四方面军已到达川、甘边界的求吉寺。
  8月5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川北包座出发,进入迭部。16日,红二方面军先头部队六军进入迭部直抵勾结寺。二、四方面军进入县境后,至麻牙寺的这段行程,则沿着上年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前进,途经达拉乡的甘沟、卡让寺、高吉、岗岭、勾结寺北出达拉沟,再沿白龙江南岸经尼傲、旺藏、九龙峡至麻牙寺。据传红四方面军前卫总指挥李先念率先头部队在勾结寺驻扎了十多天,在此集结陆续到来的后续部队。红军到达麻牙寺后,没有走一方面军进若尕沟绕桑坝去腊子口的路线,而是沿江向东经花园、水泊沟、代古寺、洛大新寺,再向北跨江登山翻越鹰鸽咀进入腊子沟。据传朱德总司令曾在洛大新寺住过。到腊子口后仍然沿着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入朱立沟经各布寺、朱立、大拉翻山出县境。红二、四方面军从进入迭部到全部过境走出迭部先后长达一月左右。红二、四方面军经过迭部时,与红一方面军转战迭部时的局势已有明显不同:一是红一方面军严守群众纪律的形象,已在迭部民众中留下深刻印象;二是红军和当地土官头人、寺院管家事实上已达成互不干扰的默契,卓尼土司杨积庆密饬部属让开道路,尼傲头人杨告告还给红军借了粮食,并派人协助红军修复尼傲峡栈道;三是鲁大昌因上年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龟缩岷县一线,不敢重兵深入迭境。故在二、四方面军途经迭部时,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战斗和军事冲突。
  红军出境后,分别向洮岷、哈达铺一带进军。9月14日占领临潭县城(今新城)。9月30日兵分两路撤离甘南北上。红四方面军终于10月9日在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完成了长征。
  三、留给迭部的精神财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两次经过迭部时,以其特有的穷苦人民子弟的朴实和勤劳,以严明的军纪、顽强的战斗意志,抗日反蒋的主张,以及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向迭部藏族人民作了现身宣传,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直观上唤起了群众对红军的敬仰。红军所到之处,写下了很多阐明政治主张的标语口号,在进入境内第一个山村甘沟至牙拉村路边的石崖上书写着“北上抗日,夺回失地”表明北上宗旨的标语。在高吉、旺藏、次日那、尼傲、九龙峡、麻牙、桑坝、腊子口等地的石壁、木板、石墙上留有很多当年红军书写的各类宣传标语。主要有:“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红军不破坏番人信教自由”,“番民组织自己的政府",“自己管事”,“红军是保护番民的军队”,“番民联合红军,抗日反蒋”等标语,宣传政治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还有“不压迫穷人”、“不拉伕”、“不派款”、“实行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一类惜民爱民、为民着想的标语。亦有用藏文书写的标语。
  红军的军纪和作风,在迭部人民中传为佳话。红军住旺藏时对寺院和群众秋毫无犯。在修复被敌人破坏的九龙峡栈道中,有位叫陈明初的战士,去附近村民家收买木板因主人不在家而未付款的事被査出后,受到了军内警告处分并在全军大会检查的处罚。在高吉村民家住宿过的红军,临行前将使用过的炊具洗净后放回原处,打扫好室内卫生,损坏之物以银元赔偿,并附上道歉的字条。有户群众的背水桶被使用中碰坏了,红军战士留下一件仅有的毛衣作赔。到朱立村时群众因恐惧而躲避了,红军打了场上的部分粮食,便找该村头人逐户开条子付以银元。至大拉村时,红军怕惊忧群众而露宿在村外草坡上。在红军两次经过县境时,迭部人民在亲眼目睹了红军的行为后,由恐惧、躲避、怀疑转变为接触、热情、互赠纪念品、出售军粮,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播下了信赖的种子。
   长征红军途经迭部时还留下了当年用过的军印、公文包、军号、煤油桶、手榴弹、铁锨等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第二节俄界会议
  俄界,即今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位于县境西南达拉乡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该村座北朝南,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环绕,松林茂密,古树参天,是一个景色秀丽的藏族山寨。俄界会议,以其会址所在村而得名。
  1935年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从川北出发先期到达俄界。9月11日傍晚5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随同中央军委纵队和三军团抵达俄界,与先期到达的一军团会合。当晚,党中央向左路军发出了 《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
  9月12日,为了及时向红军指战员解释中央独率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伍先行北上的意图,调整部队的战斗部署,确定以后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在高吉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革命史称俄界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有: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博古)、王稼祥、何凯丰、刘少奇、邓发(周恩来因病未能到会)。列席会议的有:蔡树藩、叶剑英、林伯渠、李维汉(逻迈)、杨尚昆、李德(共产国际所派顾问),还有一军团的林彪、聂荣臻、朱瑞、罗瑞卿,三军团的彭德怀、李富春、袁国平、张纯青也列席了会议。毛泽东首先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阐述了红军今后的任务和进入甘南后的战略方针。会议对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先后发言的有彭德怀、邓发、李富春、王稼祥、聂荣臻、杨尚昆、林彪、博古、张闻天。一致拥护党中央的北上方针,揭露和批判了张国悉的退却主义、军阀主义和反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当时只发给党的中央委员)。会议确定红军以后的战略方针是:“北上红军经过甘东北和陕北,以游击战争去打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以便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首先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根据地,休整部队,壮大红军,然后再以更大规模、更大力量进取陕甘广大区域”。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会议还通过了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建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为参谋长,张云逸为副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副主任,下辖三个纵队。还决定成立以李德为主任,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为委员的编制委员会,负责部队的编制工作,研究整编方案。会后中央向全军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俄界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它对于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与破坏,胜利完成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俄界会议遗址,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9月10日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腊子口战役
  腊子口位于县境东北腊子口乡政府驻地北7公里外的迭山峡谷之中。迭部全境都是重峦迭嶂的崇山峻岭,形成一道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隔南北,南北走向的腊子沟成为古今天然通道,而腊子口正是这条通道中的一处险要隘口,由两座山峰拢成一道石门。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东西两面是斧劈刀削般的悬崖陡壁。水流湍急的腊子河由北向南纵穿隘口,隘口处横架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门户,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1935年9月,红军到达腊子口时,甘肃军阀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甘肃“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电令,早已派重兵筑堡据险扼守,并派第三军十二师唐维源部随后增援。蒋介石亦电令鲁大昌“加强工事,严整战备”。鲁派其第二旅第五团由西和、礼县一带到岷、迭两县交界之三岔门设防,派一团两个营、五团一个营、六团3个营和第十二师两个营,共8个营的兵力,交由第一旅旅长梁应奎指挥,分布在境内的朱立沟口、腊子口、康多、黑多、道藏、黑扎一带分点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天险为其防守的重点,敌军在隘口桥头和两侧山腰都修筑了碉堡,并在山坡上筑有大量防御工事和军需仓库。敌人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 是时,红军的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有胡宗南的主力,如不很快突破腊子口,就有被敌军三面合围的危险。毛泽东毅然决定立即攻打腊子口,并在9月14日抵达旺藏寺的当晚就向红二师四团下达了以3天行程夺取借子口的命令。红四团16日上午就与腊子口作为十四师前沿防线加儿梁、黑多一线的敌军交战,先后击溃了鲁部两个营,并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为攻打腊子口扫除了障碍。至下午4时红四团到达腊子口,位置在腊子河西岸靠南,敌军扼守据点在腊子河东岸险峡岩壁上。一营率先向腊子口守敌发起进攻,但因敌人火力凶猛,又因战士无法隐蔽而未能奏效,只好暂停等待夜攻。
  夜幕降临了,毛泽东在黑多村通过刚拉好的电话向红二师师长陈光询问并指挥腊子口的战斗。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及陈光按毛泽东的电话指示,立即赶到前沿阵地和红四团营干部一起冒雨观察敌情和地形,共同商定了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团长王开湘率领两个连从远离腊子口数百米处渡过腊子河,攀登悬崖绝壁,一些被挑选善于攀壁的苗族战士,用绑带、裹腿、干粮袋连接起来,挂在崖壁树枝上,一个个逐层登上东山。迂回到敌后待总攻开始后袭击东山腰敌人并摧毁大碉堡。政委杨成武指挥4个连从正面发起攻击。晚9时许,担任正面突击的六连组织了20名勇士,在杨信相连长的带领下,向隘口小桥发动了5次猛攻未能得手。晚11时半左右。林彪、聂荣臻赶到黑多村向毛泽东汇报了腊子口的战况详情,当晚又从俘虏的鲁大昌副官7共词中得知:天亮时鲁大昌从岷县派出的援兵五、六团会赶到腊子口。形势严峻。毛泽东断然下达了天亮前拿下腊子口的命令;又联名向断后的三军团发电,要截击仍处在腊子口南部洛大、道藏一带的敌军,以防从背后袭击红四团。晚12时以后,团、营首长召开火线党、团员动员大会,并组织了15名党团员组成的敢死队,分组轮番袭扰敌人,消耗和疲劳敌人,并相机夺桥。
  至17日凌晨2时后,15名突击队员,在夜幕掩护下,悄悄地向小桥下摸去,攀着崖壁荆棘,手抓桥底横木往对岸运动,一名战士因拉断横木被掉进河里,响声引起敌军向桥下投去密集的枪弹和手榴弹,4名勇士迅速隐身于岩石后等待运动时机。六连指导员胡炳云带领二、三连10名战士,趁敌堡的注意力集中在桥下的一瞬间冲到桥头,摔出一排手榴弹,跃身冲进桥东头敌军的立射工事,举枪扫射,隐蔽在岩石后的4名勇士亦趁机翻上桥面,挥动大刀跟敌人肉搏拼杀,在短兵相接的搏斗中,敌军慌了手脚,乱作一团。此时,王开湘团长率领一、二连攀山迂回敌后成功的信号弹发射了,接着山下红军阵地上发起总攻的3颗红色信号弹亦发射,顿时,红军的冲锋号、轻重机枪和呐喊声响成一片,震撼峡谷。敌军作梦也没想到红军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头顶峭壁上,一捆捆集束手榴弹从侧后甩向敌群和无顶盖的碉堡。正面的猛攻更为激烈,隘口敌军桥头堡及立射工事被红六连炸毁。敌军遭到红军两面夹击,被打得晕头转向,抛弃阵地和枪支弹药,仓慌逃命。红军战士士气大振,乘胜追击,痛歼残敌,追至1公里处的朱立沟口,又迅速突破了敌军的第二道防线。敌军全线溃退,沿朱立沟逃往岷县。至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全部占领了天险腊子口。这时毛泽东和军团首长冒着枪弹的硝烟来到腊子口红军阵地,一面指挥部队向前追歼敌人,一面向后卫部队彭德怀及三军团、军委纵队发出了“腊子口已得手即照原计划前进”的急电,将胜利的喜讯传遍红一方面军全体将士。
  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少见的硬仗。敌军凭借天险,易守难攻。英勇善战的红军却出奇制胜,打出了军威,打开了进军甘肃的大门,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从此,英雄的红四团以自己英勇顽强的战斗,在天险腊子口树立了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丰碑。
  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在腊子口战役纪念地修建了纪念碑。1993年重建。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北面镌刻着省人民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第四章人民武装
  第一节人民武装部
  1962年迭部建县后随即成立迭部县人民武装部。编制7人,隶属甘南军分区领导,配有正副部长和政委,县委书记兼任第一政委。1966年7月,公安部整编,将原县公安队改编为县中队,归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67年4月,县人武部奉命介入地方“文革”。1969年6月,人武部的政委和一名副部长以军代表的身份参加到县“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任职。武装部的政委不再由县委书记兼任,改由军队干部担任。1975年人武部编制10人。同年10月,县中队移交给县公安局领导,纳入公安机关编制。
  1978年,县人武部编制增至20人,机关设三科:组训科、政工科、后勤科。1979年恢复县委书记兼任武装部政委制度。1981年4月,撤销三科。1983年2月又恢复三科,编制16人。1984年组训科改为军事科。
  1986年6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86)5号文件精神,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编制19人,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是年,停止县委书记兼任武装部政委的制度。1990年根据总参谋部参动字第54号文件精神,县人武部复又收归军队建制。
  第二节民兵建设
  一、民兵组建
  迭部县民兵组建始于1962年,将年满18至45周岁身体健康的公民组建为普通民兵,年满18至25周岁政治可靠、身体健康的青年和复员军人组建为基干民兵,当年共建民兵连5个,排22个,班92个;共有民兵803人;其中女民兵372人,党员7人,团员3人,复退军人6人;基干民兵555人,普通民兵218人。组建初期,因受认识程度等条件的限制,组织不够落实。1963年,根据中央军委“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决定精神,县级机关也建立了民兵组织,至1966年,全县共有民兵2405人,其中女民兵1078人,党员74人,团员41人,复退军人69人。因本县机关民兵工作抓得较有成效,甘南军分区司令部于1964年转发了迭部县机关民兵工作经验,并评为机关民兵工作先进县。
  1978年,根据军委参谋部《1978-1982年全军武装基干民兵发展规划》的要求,全县12个乡共组建民兵3个营,27个连,92个排,254个班,和1个民兵独立连328人,共有民兵3965人,其中基干民兵1624人,普通民兵2018人,女民兵125人。
  1985年,根据中央22号文件精神,按照“缩小组建范围,简化层次,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利于经济建设,利于战备”的原则,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调整后12个乡的民兵组织缩减并从新组建为15个连,61个排,198个班,共有民兵1719人。比原有民兵数量减少了2246人。
  二、民兵训练
  建县初期,民兵军事训练主要以射击、掷弹、利用地形、站岗放哨、防迭部县人武部主要领导人更迭表空为主要内容,适当进行队列训练。训练对象主要是武装基干民兵、基干民兵和民兵干部。1964年人武部遵照上级统一安排在全县开展了“预防空投、空降”的战备方案,在人武部和公安局的具体指挥下,组织脱产干部和基干民兵进行训练。
  70年代起,民兵军事训练的主要项目是射击、掷弹、爆破,在普训的同时重点抓了民兵干部和武装基干的训练。从1978年起,每年以15天〜20天时间进行训练,至1980年,共训练民兵干部135人,武装基干124人。
  1981年起,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颁发了《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的试行意见》,民兵训练由年度训练改为周期训练,每个周期15天,训练合格者发给合格证,合格一批,储存一批,至1984年共训练620人。1985年,又改周期训练为年度训练,训练任务减少。至1988年共训练基干民兵21名,普通民兵32名。
  第三节县中队
  1961年底成立人民武装警察中队,驻电尕(今电尕一校),1962年4月迁驻电尕上寺。1963年又迁驻电尕(今卫生院处)。1965年迁至今驻地,并改称公安队,属中国人民公安部队。1966年7月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归县人武部领导,名称改为县中队。1969年初与永登县中队换防。
  1982年6月19日,党中央中发(82)30号文件决定,将人民解放军担负的地方内卫任务及其执勤部队移交给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三个警种统一组建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部成立武装警察总部,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成立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县(市)公安局成立了人民武装警察大队或中队。迭部县中队改为武警中队,隶属于甘南州武警支队,业务上受县公安局领导。武警部队仍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执行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供给标准,享受同等待遇。县武警中队的主要职责是担负本县重点目标的看守警卫,对罪犯的押解,县区武装巡逻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
  县武警中队建队30年来,虽然番号和领导体制几经变化,干部战士亦多次换茬,但中队的优良军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未变,受到了迭部县历届党政机关及全县各族人民和敬重和赞扬。中队干警的风纪警容始终以榜样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所,县境内哪里发生火灾、水灾或其他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险情时,首先奔赴现场抢险救灾的必是中队的干部战士。1984年3月迭部林业局达拉林场发生的重大森林火灾中,中队全体干警及时岀动与全县干部群众一道奋力扑救,很多干警被烈火烧伤,仍在坚持灭火战斗,被县人民政府发文表彰为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1989年6月,在擒捕两名从武都县盗枪越狱逃入迭部的罪犯中,以过硬的擒敌技术捕获了罪犯,被武警总队党委和甘南州支队党委分别给亲手抓获罪犯的赵建新和张新善同志各记二等功和三等功一次。是年,在甘南支队首届军事比武竞赛中,获得了擒拿技术一对一项目第一名,一对二项目第三名,手榴弹投准第二名,精度射击第三名的好成绩,显示了良好的军事素质。
  第四节拥军爱民活动
  1943年延安时期,八路军留守兵团于1月25日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并确定每年2月5日至3月4日为“拥政爱民”月,还发布了 “拥政爱民”公约。从此在延安兴起的这种群众性活动则成为以后继承并持续下来的“拥政爱民”活动的创始和光荣传统,亦是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本质体现。
  全国解放后,“拥政爱民”和“拥军爱民”活动,在全国普遍展开。本县“拥军爱民”活动,自建县以来,一般都在地方党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每年利用“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日,派代表携带礼物到人武部中队等驻军住地进行拥军慰问已成为优良传统。县人武部及驻军,也先后通过帮助附近群众收割庄稼、组织慰问烈军属、打扫公共场所卫生、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村等活动,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第五章兵役
  第一节兵役制度
  明、清至解放前,卓尼土司辖区内均实行一户一兵的兵马田“门兵制”。平时为民,一遇战事则听从土司衙门调遣。因迭部与卓尼衙门较远,不便于应急调兵,故很少调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行“志愿兵制”时期,因境内尚未解放,故无应征入伍的志愿兵。
  解放后,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和(修正草案)先后颁布实施后,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1964年前因县境交通不便等原因未征集兵员。迭部从1965年起始征义务兵。兵役分现役和预备役。现役兵员年龄18岁〜22周岁,少数民族地区则放宽到25周岁。1965年〜1988年全县共应征入伍义务兵325人,其中藏族占87.3%。历年征兵人数及构成情况如表。
  迭部县历年征兵情况表
  说明:1968年后,农村兵规定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城镇兵在高中以上。
  本县历年征兵工作,在人武部和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下进行,首先成立征兵领导小组,设立征兵办公室。每年征兵之际,都利用县内各种宣传机构和设施,在广泛宣传《兵役法》及征兵意义,进行国防教育、爱国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摸底、报名、政审、体检、审定、复查等程序确定新兵名单,发放入伍通知书。并按确定的时间举行隆重地送兵仪式,欢送新兵光荣参军服役。迭部县在历年的征兵工作中,不仅都圆满按期完成年度征兵任务,而且持续多年无退兵,1987年县人武部被甘南军分区授予12年无退兵的先进武装部。
  预备役按《兵役法》规定分一、二类。年满18岁〜30岁的基干民兵和45岁以下的退伍军人服一类预备役,30岁〜45岁的普通民兵服二类预备役。预备役不脱离生产,平时进行业余军事训练。实行只登记服现役期满后的军官和年龄在28岁以下的士兵服一类预备役,29岁〜35岁的服二类预备役。本县始于1980年第一次进行预备役登记,这次共登记复退军人182人,其中28岁以下服一类预备役的46人,29岁〜35岁服二类预备役的136人,内有技术兵62人。1983年进行了第二次预备役登记。至1989年全县共登记复退军人238人,其中服一类预备役的125人,服二类预备役的113人,内有技术兵73人。
  迭部县历年退伍军人预备役统计表
  第二节复退军人待遇
  历年从本县参军服役期满后复员、退伍的军人,都得到了人武部和地方党政组织的妥善安置和优待。安置工作多年来一直执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政策,参军前属城镇户口的劳动人事部门给予招工、招干,安置就业;农村兵仍回农村后,由民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并得到乡村的优待,部分已成为乡村领导干部、骨干或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1976年至1990年,全县共有复退军人292人,其中城镇148人,农村144人。已被吸收为国家干部的43人,招工31人;任乡、村领导干部的38人;在各条战线上分别受省州表彰的29人。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光
相关人物
陈光询
相关人物
聂荣臻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鲁大昌
相关人物
马元祥
相关人物
马德富
相关人物
马硕卿
相关人物
敏海峰
相关人物
敏胜德
相关人物
杨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俄界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然闹古城
相关作品
吉爱那古城
相关作品
布岗山古城
相关作品
嘉木堂古城
相关作品
达拉沟口古城
相关作品
九如卡古城
相关作品
洛大古城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