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事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9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事管理
分类号: D035.2
页数: 10
页码: 568—577
摘要: 人事管理是劳动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包括招工、招干、技校招生、自然减员补充、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职工的分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评定技术职称,工人技术考核和临时工、合同工的管理及聘用等项业务。
关键词: 政治 劳动人事 人事管理

内容

人事管理是劳动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包括招工、招干、技校招生、自然减员补充、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职工的分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评定技术职称,工人技术考核和临时工、合同工的管理及聘用等项业务。
  —、干部吸收录用
  1962年建县后,随行政区划的变更,舟曲、临潭两县将原在下迭区和上迭区的工作人员,全部移交给迭部县。省、州还派进一批骨干到迭部工作补充了新建县的干部队伍。州、县组织人事部门,还有计划地分期把当地少数民族中的积极分子培养吸收为干部,逐步壮大了干部队伍。
  1963年根据州下达的招干指标,在当地少数民族公社、大队不脱产干部中,吸收了29名脱产干部,分配在县级各单位工作。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抽调了一批农村骨干,通过在县党校文化班补习后,参加了教育运动,从中选调了部分人员,作为公社工分加补贴的半脱产干部。并从其中吸收脱产干部20名,充实了公社级干部力量。同年,又将13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干部。到1965年底,全县干部总数为30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60人,占干部总数的19.7%。
  1975年〜1979年间,在当地少数民族不脱产干部中,共吸收61名脱产干部,全部分配到基层工作。同期,又在知识青年中吸收8名干部,其中4名为计划生育专干。其间,招干都是从不脱产干部、工人或农村优秀青年中吸收。
  1980年以后,一般不再直接从文化较低的工人、农民中吸收干部。招干中实行组织推荐与自愿报名相结合,并进行文化考试。1980年〜1985年中,从回乡、待业青年中共考核录用各级各类干部62名,其中公社干部24名,政法干部15名,银行、税务等系统23名。银行、财税、公安和工商行政等系统的招干,是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表现好的待业青年和本单位在职工人中选拔录用。
  在此其间,还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以工代干”人员,进行了整顿,并将其中113名转为国家干部。到1985年底,全县有各类干部1153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594人,占干部总数的51.5%。
  1986年后,以合同制形式招聘乡镇干部,1987年〜1990年,从农村青年、城镇待业青年中,通过考核,招聘录用合同制乡(镇)干部63名。其中农财员13人,行政人员17,乡(镇)文秘、团干、妇干等33人。1988年,“以工代干"转干25名。到1990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干部1255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685人,占干部总数的54.6%。
  二、干部状况
  1962年建县初,全县有各类干部233人。干部队伍中除一部分师范和卫生学校毕业分配的教师、医务人员外,行政干部多系工农出身或从农村吸收的积极分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很低。此后,由于大中专毕业生的逐年分配和分批吸收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等原因,干部逐年增多,到1965年,增至30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60人。1975年增至为717人。1980年以后,又因毕业分配、社会招干、落实干部政策,引进科技人才,“以工代干”转干等,干部数量增加较快.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也得到较快的增长。到1985年,全县干部增至1153人,其中藏族干部594人。随着干部数量的增加,干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建县初,干部队伍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干部总数的22.8%,初中以下的占77.2%;年龄普遍较轻,大都在25岁〜35岁左右。七十年代后,由于干部队伍在职离职学习培训,以及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分配,干部队伍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视了对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各行业普遍抓了在职干部的专业培训。在干部招录中,1980年后又不再直接从文化程度低的工人、农民中招干,而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回乡、城镇待业青年中,通过文化考核进行录用。从此,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985年全县干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6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3%。到1990年,已没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附:迭部县几个年份干部基本情况分析表(表1)和历年行政干部基本情况表(表2)
  三、复转军人安置
  建县前就有为数不多的复转军人被分配到迭部区、乡工作。1962年建县时,全县共有复转军人54人。1963至1964年,按照国务院关于选调转业干部到商业部门服务的精神,转业干部多被安排到财贸系统担任领导职务。1965年接收复转军人5人,其中转业军人1人。此后,在接收安置复转军人工作中主要按照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加强农业和其它各类战线的要求,大都分配在各乡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到1975年,共接收安置复转军人86人。1980年,根据中央指示对1969年〜1975年作复员安置的军队干部,改办转业手续分配工作,恢复其干部身份和工资级别。至1990年底,全县共接收安置复转军人145人,其中转业干部16人。
  四、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1962年建县初,全县仅有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10人。至1965年,全县表1迭部县几个年份干部基本情况表表2迭部县历年行政干部基本情况表续表
  注:从1982年起:行业分布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统计。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增至65人,其中大专24人,中专3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数明显减少。1980年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逐年增多。尤其当地少数民族干部中的大、中专毕业生比例提高较快。1980年〜1990年,全县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828人,其中藏族408人,占总数的49%;大专毕业生202人,中专毕业生626人。
  毕业生分配去向,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六十年代初,强调知识分子在生产第一线锻炼,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到工厂、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文革”期间,很多大中专毕业生被分配到基层锻炼,“接受再教育”。而且改行的较多。1980年后,毕业生分配强调专业对口,学用一致,面向基层。除选留少数充实行政机关外,多数分配到基层工作。1985年后,毕业生分配破除体制界限,有的被分配到乡(镇)企业工作,保留全民制干部身份,工资待遇给予优惠。
  五、专业技术干部
  1981年成立“迭部县评定社会科学专业干部业务职称委员会”,由1名主任3名副主任和7名委员组成。在全县建筑工程、农、林、牧业、卫生、教育、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1987年,委员会改组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事局,小组成员由县委、县政府、人事局及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同时,相应成立了文教、卫生、农林牧、水利、会计、统计系列专业技术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健全了职称评定的各个程序,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了职称评定工作。
  职称评定工作分为职称套改复查、职称考核评定、职称晋升3个方面。分级管理的办法是:高级职称由甘肃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州人民政府授予;中级职称由州职革领导小组批准,县人民政府授予;初级职称的助理级,由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授予;初级职称的员士级,由县职革小组批准,主管部门授予。
  1981年〜1984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8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136人,其中中级职称的6人,初级职称的130人。在开展职称评定工作的同时,为专业技术干部建立了科技档案,记载科技成果和业务实绩,科技档案由人事局管理。1990年全县共评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有666人,其中副高4人,中级69人,助理级167人,员士级426人。总数中少数民族496人,占80.3%。
  附:1990年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情况表
  六、离、退休干部管理
  1980年开始对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实行离职休养制度。到1985年底,全县共办理干部离休12人,其中享受县级生活待遇的有10人。离休后,实行基本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优的原则,离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初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负责。1987年4月县老干局成立后,由老干局和所在单位协同管理。还为老干部增设了学习、娱乐活动场所,并在物资供应、就医等方面采取了照顾措施。至1990年底,全县共办理离休手续的老干部21人。其中企业单位3人,事业单位4人,党政机关14人。
  1955年,按照国务院规定,国家开始办理干部退休手续。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后,干部退休作为一项正常工作进行。从1978年到1990年底,全县共办理干部退休202人。其中企业单位27人,事业单位110人,党政机关65人。
  七、精简安置
  1962年建县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彻底实行“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于同年4月28日开始进行职工精简工作。到8月止,全县共精简职工102人,其中干部69人,工人33人。这些职工大都是从农村参加工作的,部分是1958年前后被安置来迭的支边青年。精减后,由县公安、粮食、民政3个部门组成回乡人员办理手续联合办公室,为81名精减职工办理了回原籍迁移手续。在精减职工的同时,还压缩城镇人口和农村中吃商品粮的职工家属71人。
  1981年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在落实冤、假、错案的同时,对1962年精简下放人员的遗留问题进行了妥善处理,并从当年起,对精简回家的职工每月发给15元的生活补助。表3迭部县1990年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系列分布情况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