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福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会福利
分类号: C913.7
页数: 2
页码: 558—559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迭部县的社会福利,介绍了迭部县的残疾人安置、支边青年安置等内容。
关键词: 政治 民政 社会福利

内容

一、残疾人安置
  1990年9月,成立了县残疾人联合会,设正副主任各1人,配工作人员3人。主要开展的业务是:负责每年做一次白内障和小儿麻痹矫治手术,开展聋儿语训,普查全县残疾人情况等。经普查全县共有残疾病人2534人。
  198.9年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迭部县残疾人木器加工厂》,占地面积5亩,于1990年10月投产。是县民政局投资兴办的集体所有制福利企业,总投资13.13万元,职工总数15人,其中残疾人员7人,主要加工经营各种木器家具。1990年产值为8万元,创利润5万元。
  1990年将原收容站用房经维修改建成迭部县残疾人印刷厂,归县民政局直属集体企业,占地面积0.45亩,职工4人,其中残疾人2人。主要承印各种表格、帐簿、稿纸、铅印信封等。当年产值8000元,利润500元。
  二、支边青年安置
  1959年,在甘肃省农垦局的统一安排下,临潭县在迭部电尕办电尕农场。1960年2月,省农垦局又将临潭冶力关农场人员合并到电尕农场,集中安置了河南支边青年467人。龙叠县在迭部洛大新寺办起洛大农场,分别设立新寺、麻牙、瓜咱(今舟曲境内)3个耕作区,共安置河南开封专区支边青年1800人。后调往舟曲林业局1000人,剩800人从事农业。当时正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支边青年大部分自动回原籍,部分被公路段等单位吸收为工人,少数被陆续吸收为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洛大农场不久人空自散。电尕农场1966年5月由省农垦局移交给迭部县管理,至1977年11月撤销。原支边青年72人按正式工分别安置在县良种场,园艺场;建场后陆续投亲靠友等进场的临时工共82户,344人,划归电尕乡单独成立蔬菜生产大队,分4个生产队,种植蔬菜。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