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社会救济
分类号: C913.7
页数: 7
页码: 552—558
摘要: 旧社会,本地历代统治者从劳动人民身上只知搜刮索取,不问饥寒救济。每遇疫病及天灾人祸,仅靠亲友有限相助。无官方赈济史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饥苦,把每年人民群众中发生的病疫、灾害等社会救济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由县、乡政府及民政部门坚持长抓不懈。每遇天灾人祸,都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救济。国家对城乡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和困难户,逐年发放社会救济款物,解决他们的衣、食、住、医疗等实际困难。农村中的社会救济对象,在国家和县财政拨款发放救济费的同时,公社化时生产队还给补贴劳动工分和年终结算时酌情补助。
关键词: 政治 民政 社会救济

内容

一、生产救灾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疾苦。境内先后发生过多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抗灾救灾,并以民政部门为主,配合有关单位组成抗灾救灾领导小组,下设抗灾救灾办公室开展工作。各级领导深入灾区现场,察看灾情,慰问灾区群众,广泛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互济活动,并根据灾情轻重,拨发救济款物。据统计,1962年至1990年底,共发放生产救灾款136.77万元,并发放了大批口粮、籽种、棉布、棉花、衣服等救灾物资,及时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以保障。其中“文革"期间,民政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党的调查研究和访贫问寒的优良传统被践踏,出现了许多救济粮、款不能专用和干部多占等不良倾向。1977年,迭部地区发生较大面积旱、雹等灾害,上级下拨救灾口粮款42,000元,回销口粮88万斤。秋后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据统计全县山货、编织、烧石灰、搞运输等副业收入达88.17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弥补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1979年霜、旱、冰雹等灾害袭击了我县大部分乡村,致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给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对此,县领导带领工作组及时奔赴灾区察看灾情,安抚灾民,并及时拨发救济款98000元;军队支援救灾衣物889件;州民政局又增拨救灾款53000元,免票供应绒衣3526件,棉布2000米和大量棉花。使灾区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广大受灾群众深深地感谢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二、农村扶贫1962年〜1990年发放生产救灾金额统计单位:万元
  1984年前,农村扶贫工作一直由民政部门兼管。1985年后,扶贫被列入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系统工程的专项内容来抓,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12个乡的贫困户进行了较祥细的调查摸底,进而制定了脱贫规划,为扶贫工作做了必要的前期准备。
  1986年县扶贫办公室正式成立,初设民政局内,民政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后被正式列入政府序列,并改名为“迭部县扶贫经济开发办公室”,设正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3名。加强了领导,扩大了业务范围,适应了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在几年的扶贫工作中,结合本县实际,因地制宜搞扶贫,在解决好温饱的同时,逐步使救济型扶贫向开发型扶贫转变,开展科学种田,栽种果树、养殖业、电力提灌、发展农业机械等效益性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增强扶贫的“造血”功能,以带动整体经济全面发展。止1990年,全县贫困面已由1986年的59.2%下降到13.2%,全县有428户,2368人,依靠社会力量和自身能力,走上了脱贫之路。
  1986年〜1990年全县扶贫情况统计
  5年来共脱贫户数为1985户、11648人,累计扶贫贷款为190.64万元。
  1986年〜1990年扶持的具体项目:种植业资金38.55万元,扶贫351户,2192人;养殖业投资94.96万元,扶贫733户,4602人;加工业资金22.69万元,扶贫48户,297人;服务业资金1.95万元,扶贫17户,101人;运输业资金10.95万元,扶贫26户,164人;农电资金8万元,扶贫365户,2190人;水利资金9.11万元,扶贫235户,1141人;矿产资金25.6万元,扶贫37户,236人;智力投资0.5万元,扶贫60户,341人。
  三、社会救济
  旧社会,本地历代统治者从劳动人民身上只知搜刮索取,不问饥寒救济。每遇疫病及天灾人祸,仅靠亲友有限相助。无官方赈济史载。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饥苦,把每年人民群众中发生的病疫、灾害等社会救济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由县、乡政府及民政部门坚持长抓不懈。每遇天灾人祸,都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救济。国家对城乡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和困难户,逐年发放社会救济款物,解决他们的衣、食、住、医疗等实际困难。农村中的社会救济对象,在国家和县财政拨款发放救济费的同时,公社化时生产队还给补贴劳动工分和年终结算时酌情补助。例如:1963年全县发放了17157市尺棉布,1800市斤棉花,共解决了1984户,5284人的穿衣困难。其中有五保户123人,社会残疾40人,孤儿6人,流落红军7人,军属3人,社会贫困户5105人。得到棉衣、棉花救济者占农村总户数4746户的41.3%,总人口21185人的24.2%。本年共发放社会救济款9270.25元,其中用于口粮救济费3850元,购买回销粮食38000斤,解决了249户,860人的缺粮问题。用于遭受火灾救济款500元,用于修补房屋费1016元,给84户社员265人,共修补房屋2032间。用于收容迁送自流人员计费957.28元;用于其他方面的救济费共1199元。通过救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既解决了困难户的实际困难,又扶持了生产,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1982年,发放社会救济款12200元,解决了516户,1875人的生活困难。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对五保户的供养从三个方面进行:1.划给的责任田(畜)由亲友代耕代养,2.由生产队代耕,3.由生产队提留供养。是年从社会救济款中提出2935元给全县五保户每人做棉衣一套。
  迭部县1962年至1990年社会救济金额统计单位:万元
  以上社会救济累计金额为807347元。1985年,全县五保户的供养工作由集体提留粮食、现金,责任田由亲友代耕代收。全县1182户,5125人困难户,其中城镇32户,104人,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123户,247人,聋哑62人,按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精神,给予了资助。全年共支出社会救济款2.5万元。
  (一)贫病救济
  人民政府对群众因患病治疗而生活发生困难的,给予贫病救济。救济采用贫病医药费减免的办法,即病人患病住院治疗后,,无力支付医药费用而尚欠医院时,病人向当地政府或基层组织提出贫病医药费减免申请,由病人所在村委和乡政府逐级上报县民政局审核同意后,减免其尚欠数之全部或部分,减免款由民政局向医院偿付。对传染病患者的医药费用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审核减免。
  如1978年县卫生局统计,县医院和12个乡卫生院帐上村民拖欠的医疗费用款近2万元。据了解拖欠医疗费者中,绝大多数为患病治疗后无力支付医药费的贫苦农牧民。据此县卫生局会同各乡,申报贫病医药费减免人员名单,并报县政府拨款核销。经县政府研究同意下拨专项医疗费救济款2万元。其中核销县医院收治的123名村民的医疗费18194元;核销洛大卫生院收治的村民医疗费584.80元;核销桑坝卫生院收治的村民欠费229.70元。当年共计核销拖欠医疗费19008.50元。
  (二)火灾救济
  迭部地处林区,旧式民房建造除围墙外全系木质结构,且村内各户房屋串壁相连,加之素有屋顶或附近堆放麦草的旧习,易燃物集中。多因烟囱冒火星、儿童玩火或野外生火不慎等故引起房屋或森林火灾,重者烧毁全村或大面积林木,为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旧社会火灾及其救济实况无考。建县后的近30年中全县大小火灾经常发生。其中较大的火灾如:1967年2月28日尼傲乡尼傲村大部民、公房被烧毁,造成损失折价12.16万元。1971年3月25日多儿乡次古村30户民房尽毁,损失20.31万元。1980年4月3日阿夏乡纳告村16户民房被毁,损失5.5万元。同年11月,多儿羊布下庄70户群众房屋财产被烧,损失36.59万元。1982年11月18日,代古寺木材楞场起火,1.6万立方米木材化为灰烬,损失128.51万元。1984年3月16日,达拉林场发生森林火灾,烧毁木材28.93万立方米。,历次惨重的教训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除经常向人民群众加强安全防火教育,制定联防制度,加强防范措施外,每次灾情发生后,在组织应急扑救的同时,及时给予必要的救济。救济办法主要采取:动员城乡干部职工发扬“一方有难、多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友爱精神,捐款捐物支援受灾群众;县、乡领导亲临火灾现场,察看灾情,安抚民心;民政部门及时购买救灾急需的面粉、灶具、衣被、油毡、生产工具等物资,随后送到灾民之手,以解燃眉之急;县政府根据损失程度,发放专项救济款;乡、村积极组织力量协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激发生产救灾的信心。在多年数十次的火灾救济中,人民群众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恩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
  四、收容遣送
  1963年至1979年间,曾对一些外地盲目流入本县而生活无着落的人员,予以收容遣送。办法是先设立收容机构,再分批将自流人员收容起来,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査清住址和籍贯后,及时动员或派人送回原籍,协助当地政府妥善安置。
  1963年春,我县境内从其他邻县盲目流入的闲散人员日益增多,造成一定社会问题。根据上级指示要求,本县设立了收容遣送站。抽调3名干部专搞收容遣送工作。当年先后收容遣送盲流人员1385人;用于遣送自流人员费用957元。
  1964年春末,根据外地自流人员不断增加的新情况,县上临时成立了收容自流人员办公室,抽调干部30名,下设5个工作组分片包干。教育动员流入境内的外地人员自费返回原籍的236人,对不愿回原籍的11人进行了收容遣送。本年此项费用开支3296元。1965年前后4次抽调临时专职干部4人次,加强了收容遣送工作,共收遣184人,遣送费支出计770元。
  1977年收容302人,经费支出1237元。
  1978年收容139人,经费支出678元。
  1979年,全年收容46人次,经审查其中因生活困难流入的22人,长流的23人,其他方面1人,经研究安置5人。本年收容费共支出518元。由于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温饱,流入流出人员逐年减少,1979年底,收容遣送站奉命撤销。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