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储存和调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储存和调运
分类号: F253
页数: 5
页码: 405-409
摘要: 民国时期卓尼土司衙门在迭部境内设立的数处粮仓,均系在民房内修造的全木质巨柜式土仓,纳贡之粮晒干后散装入仓存储。每处容量数万斤不等。建国后,从1957年相继建立洛大、旺藏、电尕粮站时,利用民房或寺院经堂代仓储粮,阴潮、防鼠雀性能很差,损耗严重。1962年建县后,国家投资相继在各粮站建起土木和砖木结构水泥地坪粮仓。至1990年全县各粮站共有粮仓11栋,总建筑面积3248㎡,库容量5750吨。
关键词: 迭部县 粮油储存 粮油调运

内容

—、仓储
  1.粮仓
  民国时期卓尼土司衙门在迭部境内设立的数处粮仓,均系在民房内修造的全木质巨柜式土仓,纳贡之粮晒干后散装入仓存储。每处容量数万斤不等。
  建国后,从1957年相继建立洛大、旺藏、电尕粮站时,利用民房或寺院经堂代仓储粮,阴潮、防鼠雀性能很差,损耗严重。
  1962年建县后,国家投资相继在各粮站建起土木和砖木结构水泥地坪粮仓。至1990年全县各粮站共有粮仓11栋,总建筑面积3248㎡,库容量5750吨。
  迭部县各种粮食、油料统购价格变化情况(一)
  迭部县各种粮食、油料统购价格变化情况(二)
  2.保管
  建县前利用民房寺院储粮期间,条件虽差,但因保管人员尽职负责,未发生过霉变现象。设站建仓后,各粮站逐步健全储粮保管制度,基本做到:粮食入库时种类、等次、新陈、干湿度等层次分明;库内经常保持两净(墙净、地净)、四不留(不留鼠洞、不留雀窝、不留污水、不留易燃物)和5日一小查、10日一大查、风雨过后及时查的保管岗位责任制。每年春秋雨季,粮食局还定例组织专人逐库巡回检查缆漏。
  二、调运
  民国时期迭部旗民向卓尼杨土司纳贡之粮,无论缴境内仓点储存或运送土司衙门,均靠畜驮。
  建国后迭境粮油调运历年均按粮食部门的统一滴拨计划进行调运。先后经历三个时期:1957年〜1960年(油至1959年),境内征购数尚不能满足城镇供应和农村回销,是调入大于调出时期,4(3)年中粮食共调出65万斤,调入311万斤,出入差额+246万斤;油脂无调出,调入1.60万斤,出入差额+1.60万斤。1961年(油1960年)〜1968年(油1969年)间,农村征购量加大,除满足境内城乡销售外,尚有一定数量的调出,8(油10)年中,粮食共调出427万斤,调入156万斤,出入差额一271万斤;油脂调出5.64万斤,调入2.28万斤,出入差额一3.36万斤。1969年(油1970年)以来因县内城镇供应人口剧增,农村销售量亦逐年增大,调出趋于减少,调入逐年增大。其中,1969年(油1970年)至1980年中,粮食调出529万斤,调入5863万斤,出入相差+5334万斤;油脂调出7.02万斤,调入54.85万斤,出入差额+47.83万斤。1981年至1990年十年中,粮食调出170.4万斤,调入9632万斤,出入差额+9461.6万斤;油脂调出16.47万斤,调入151.14万斤,岀入差额+134.67万斤。粮食年调入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1000万斤以上。(历年粮油调运数见表)
  县粮食局历年粮油调出、调入统计表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