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粮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47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粮油
分类号: F717.5
页数: 18
页码: 394-411
摘要: 迭部县境自1957年建立粮油供销业务机构(粮站)以来,根据国家发布的粮油统购统销政策,把粮食作为一类物资进行管理,实行计划供应,调剂余缺, 以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要。
关键词: 迭部县 粮油管理

内容

第一节粮油机构
  一、建县前的粮食机构
  迭部境内古代粮食购销及管理情况无史料。明、清至民国,迭境大部分地区久属卓尼杨土司世袭领地,故无官办粮食管理机构,亦无官府田赋之征。辖民只向土司衙门纳粮进贡,土司衙门曾先后在迭境设有尖尼、崔古、然闹、知子等4个粮仓,分别集中收贮附近旗民纳贡之粮,仓官由旗长或总管兼任。下迭洛大、腊子地区,清雍正前后分别属黄(舟曲黑峪)、赵(岷县多纳)二土司辖地,辖民亦向土司纳贡;光绪之后归岷州(县)直属时,则由乡、保等地方官逼民直接向官府纳粮,亦无官办粮管机构。
  解放初,随着国家干部的分批派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驻,为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问题,1957年舟曲县在洛大村东设立洛大粮站;1958年舟曲县又在旺藏寺设立旺藏粮站;同年,卓尼县在电尕寺设立电尕粮站。
  二、县粮食局
  1962年1月迭部建县后,于当年8月成立迭部县粮食科。遂从临潭县接管了电尕粮站;从舟曲县接管了旺藏粮站和洛大粮站。粮食科成立初,只配3人,科长1人,干事2人,始设会计、调运、收购、储存、销售等项业务,全县粮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6人,全部固定资产2.8万元,年销售额38万元。1963年粮食科办公处随县政府机关迁至电尕乡附近的驻军营房。1965年8月迁至今址,是年全县粮食系统有职工45人,固定资产7.98万元,年销售额30万元。1966年“文革”期间,粮食科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6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粮食组,原科室干部只留1人,其余被下放到各粮站。1972年在迭部林业局驻地成立白云粮站。1973年2月成立粮食局,配局长1人,干部5人,粮食系统时有职工59人,固定资产达18.6万元,年销售额93.7万元。1977年8月,为方便国营七九二矿机关职工的粮油供给,在其驻地成立电尕第二粮站。1982年增设议价业务。1985年建立花园粮站(阿夏沟口)。1990年11月在县城兴迭街南建成一幢三层带帽双面粮油供销综合楼,总投资49万元,建筑面积1184㎡。
  1990年粮食局设有人秘、计财、调运、定购、储存、销售、议价等七项业务,未设股,有职工10人。县城和基层先后共设有洛大、旺藏、电尕、电尕第二、白云、花园六个粮站;全粮食系统共有职工78人,固定资产125万元,总建筑面积8463㎡,占地面积35亩,年销售总额达291万元。
  三、基层粮站
  洛大粮站
  1957年建立,属舟曲县粮食科管辖,站址初设洛大村东(今水运处驻地)民房内,有职工7人,水磨一盘,雇用临时性磨面工2人。1962年随行政区划移交迭部县粮食科管理。1964年由省粮食局拨款3万元,在洛大村东(今址)新建砖木结构的粮库一栋,面积273㎡,库容量500吨,新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17间,1965年迁入新址,时有职工9人。1970年钢磨取代水磨。1974年再建砖木结构的粮库一栋面积273m\库容量500吨,是年取消粮食加工业,有固定资产8万元,年销售额19.8万元。该站建立以来一直负责舟曲林业局洛大、腊子林场和洛大、腊子、桑坝等乡的职工、牧民口粮供应及征购入库业务。1990年,全站共有职工10人,设有会计、调运、收购、储存、销售等项业务,有固定资产11万元,年销售额56万元,建筑面积1090㎡,占地面积8亩。
  旺藏粮站
  1958年建立,属舟曲县粮食科管辖,站址设在旺藏寺院内,粮库及职工宿舍均系寺院经堂及僧房,有职工4人,水磨两盘。1962年移交迭部县粮食科管理,职工增至5人。1970年钢磨取代水磨。1974年取消粮油加工业。1980年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以来,为清退所占寺院用房,1981年〜1982年省粮食局先后拨款14万元,在旺藏乡政府驻地西北处选址新建砖木结构的粮库两栋,面积788㎡,库容量1500吨,办公室及职工宿舍13间。当年9月,旺藏粮站由寺院迁至今址。该站建立以来一直负责迭林局旺藏林场、旺藏、达拉、卡坝、尼傲等乡的职工、牧民口粮和征购入库业务,1990年,全站共有职工12人,设有会计、调运、收购、储存、销售等项业务,有固定资产16万元,年销售额43万元,建筑总面积1310㎡,占地面积8亩。电尕粮站
  1958年建立,属卓尼县粮食科管辖。站址设在电尕下寺,有职工2人,水磨一盘,雇用临时性磨面工2人。当时主要供应电尕驻军和上迭区干部职工口粮。1959年临(潭)、卓(尼)两县合并后,交由临潭县粮食科管辖。1962年随行政区划划归迭部县粮食科管辖。1963年站址由电尕下寺迁至电尕乡政府驻地路南河滩处原驻军面粉加工厂旧房内。1965年由省粮食局拨款3万元,就地新建土木结构的粮库一栋,面积273㎡。库容量500吨。是年,粮站职工增至10人。1968年又建成土木结构的粮库一栋,库面积249㎡。库容量500吨。1970年再建土木结构的粮库一栋,面积273㎡,容量500吨,建成粮站营业室5间,是年钢磨代替水磨。1971年投资9万元新建土木结构的粮库三栋,总面积为849㎡。库容量1700吨。1974年取消粮食加工。该站自建县以来一宜承担县城、电尕、益哇等地的城镇人口及牧民口粮供应和征购入库业务,是县内业务量最大的粮站。1990年全站共有职工有20人,设有会计、调运、收购、储存、销售等项业务,有固定资产33万元,年销量99万元,总建筑面积5543㎡,占地面积15亩。
  电尕第二粮站
  1977年建立,主要供应国营七九二矿,所用房屋由矿提供,房产权亦归其所有。该站粮油经营及人事均属县粮食局管理,1990年有职工7人,设有会计、调运、销售、储存等项业务,年销售额33万元。
  白云粮站
  1972年建立,站址设在迭部林业局驻地白云,为林业局专设粮站.所需粮库、办公室及职工宿舍均由林业局修建,房屋产权亦归其所有,站内粮油业务经营及人事均属县粮食局管理。1990年有职工9人,设有会计、调运、储存、销售等项业务,年销售额33万元。
  花园粮站
  1985年建成,站址建在花园乡境内的多儿沟口白龙江桥南,建有砖木结构的粮库一栋,面积273㎡,库容量500吨,办公室和职工宿舍10间。该站主要供应迭部林业局阿夏林场和花园、多儿、阿夏等乡的职工、牧民口粮及征购入库。1990年全站有职工9人,设有会计、调运、收购、储存、销售等项业务,有固定资产8万元,年销售额27万元,建筑面积520㎡,占地面积4亩。
  第二节粮油征购
  一、历代粮食征购及市场交易
  迭部境内,早在“三国”时期有蜀汉名将姜维率兵入“沓中”(今迭部境内)屯田筹粮之记载。除此,别无古代粮油交易史料。
  民国时期,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卓尼杨土司辖民,实行“兵马田地”制度,土地所有权归土司,旗民只有耕种权,没有买卖权。土司所辖40旗根据农林牧等各地出产情况而交纳特产,迭部(后山十四旗)农区都需岁岁向土司纳粮进贡,其征收标准除官钱和土特产外每户需纳粮一斗(约45斤)。缴纳品种根据各旗气候及主产粮种而定,沙录哇旗(今尼傲、旺藏)缴上等麦粮,尖尼、卡坝、安子三旗缴杂粮,益哇旗缴青稞,当多旗缴蚕豆,多儿、阿夏旗则承担往前山运粮任务,达拉旗以奶牛代粮,桑坝旗以金代粮。个别对土司有功的土官头人,由土司敕封数村纳贡之粮交由该土官.享用,如益哇旗知子总管阿帕因相传其曾祖父曾为土司立有替死之功,土司因功赐次吾、沙拉、代巴三村每年将纳贡之粮缴阿帕(世袭总管)家。迭部农户除向土司缴纳贡粮之外,还向“长宪”(旗长)、仓官等头人每年收缴一定数量的马料和面粉,一般每岁每户缴“长宪”马料1升(约4斤)、仓官马料2升,每村收缴面粉四背(约100斤),另加一定数量的烤猪、酥油、水酒等饮食品。长宪、总管处理民事纠纷,还向当事人索要“鞋脚钱”。再加各地寺院摊派的供奉之粮,民众纳粮名目繁多,负担沉重。
  迭部各地山村均地处深山峡谷,因雪峰悬崖和江河等天然屏障阻隔,交通闭塞,运输不便,境内境外很少粮食交易。与境外之交易,籴粮者,即靠近洮、岷二州(县)的山村,间有少数缺粮之民前往处地集市购(换)百十斤粮食,全靠人背畜驮;果粮者,亦有个别洮、岷、舟曲、四川等外地货郎畜驮食盐、茶叶、酥油、瓷碗等生活必需品,走乡串村换取粮食。一般5斤粮换1斤食盐或1斤茶。境内乡村之间,无粮食市场交易。余缺调剂的主要办法是:缺粮户向个别富裕之户借粮,偿还年利率一般为25%,即当年借4斗,翌年加利1斗,本利计还5斗;无粮可还者则折线或服劳役。
  二、粮油征购政策及征购实绩
  解放初期,迭部境内遵照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系列照顾政策,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土司“兵马田地”制度亦未进行实质性变革,1953年前没有向农民下达过粮油征购任务。1954年后由上下迭工作组只征少量工作人员就地食用之粮。
  1957年迭境开始执行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农村统购统销政策,下达粮油征购任务,并通过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和“四统一”(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统一销售、统一储存)来落实定购任务,核定销售指标,当年征购粮食68万斤,油料700斤。1958年至1961年4年间,上、下迭区(社)按行政辖属关系先后分别向卓尼、临潭、舟曲县粮食管理部门交售征购任务。其间.因受浮夸、蛮干等“左"的影响,曾向农民征过一些不符实情的“过头粮”,例如1960年严重自然灾害之年竟征购粮食383万斤,造成农民严重缺粮后又回销110万斤。
  1962年建县时,全县年征购粮食200万斤,占总产1217万斤的16.43%,农业人口人均负担47公斤。1965年起粮油征购实行“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1971年起又实行“一定五年”不变。征购任务的分配办法是,由县、乡(社)、队(村)、逐级下达,按耕地面积(平均亩产150公斤,征粮3.5公斤)和收成采用4种方式进行征购:①征粮,亦叫公粮,系国家征收的农业税,是农民向国家应尽的义务粮,灾荒之年交代金或免征;②统购,即通过买卖方式国家向农民购买粮食;③超购加价,在完成征购任务后,还有余粮的社队适量加价超购一部分粮食;④议购,在征、购、超购外还实行与余粮队议价收购的办法。在征购中对当年人均基本口粮每日不足1斤的队一般不购。本县历年征购的粮食品种有:小麦、养麦、筱麦、青稞、玉米、蚕豆,其中以小麦、青稞、蚕豆为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减少征购任务,对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了更加优惠的照顾政策,1981年起全免征购任务。1985年3月,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国家决定取销粮食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制度。1986年起县内恢复农村粮食征购,但任务很轻,签订合同定购25万斤,加机动10万斤,每年征30万斤左右。价格实行“倒三、七”(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比例价。1988年粮食体制改革后,粮食购销政策由原来的“四统一"改为“五包干”(即粮食产量包干、合同定购包干、销售包干、调拨包干、财务包干)制。油料征购未实行合同定购,实行敞开收购,价格实行倒四六(四成按统购价、六成按原超购价)固定比例价收购,能收多少算多少。
  1990年全县总产2250.26万斤,征购36.4万斤,征购占总产的1.62%, 农业人口人均负担5.1公斤。
  本县油料产量低,种植面积小,征购量每年仅数万斤。主要油料品种是油菜籽。(历年粮油征购实绩见表1.3)
  粮油征购价格的变化均按照上级粮食部门统一的粮油价格政策执行。(见表5)
  迭部县历年粮食征购情况统计
  第三节粮油供销
  县境自1957年建立粮油供销业务机构(粮站)以来,根据国家发布的粮油统购统销政策,把粮食作为一类物资进行管理,实行计划供应,调剂余缺, 以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要。
  一、城镇定量供应
  迭部地区自1957年上、下迭相继建立粮站以来,开始执行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市镇粮油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对公务人员、驻军的口粮实行定量供应。当年城镇供应人口1215人,供应量30万斤,油4千斤。1962年建县后,县粮食部门根据粮食政策,对本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单位的职工及城镇居民、儿童,按其劳动强度、年龄大小实行工种定量供应。是年,全县供应城镇人口有1419人,年供应量56万斤,油8400斤。1969年以来因县内新建迭部林业局、国营七九二矿等单位,城镇供应人口剧增,至1973年城镇人口增至12686人,比1962年增长8.94倍;年供应量达522万斤,增长8.32倍。1980年4月甘肃省对原工种粮作了合理调整,重新制订了《甘肃省市镇粮食定量标准规定》,此标准执行至1990年未变(附表4)。食油供应,1982年前每人每月按200克定量供应,1982年4月起增至250克,除定量供应外,按有关食油供应政策由粮食局核定,对高空、井下、接触有毒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分等(甲:750克、乙:500克、丙250克)实行劳动保健补助;对县、.乡级人代会、党代会实行会议补助(人均第天10克);对国庆、春节、伊斯兰教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实行节日补助(人均200克)。1980年供应人口12649人,供应量636万斤,油8.77万斤。1990年全县城镇供应人口14988人,年供应719万斤,油12.76万斤。(历年供应量附表2、3)。
  城镇供应价格,一直实行长江流域的统销价,至1990年未变。
  二、农村销售
  向农村销售粮食的主要形式有返销粮、奖售粮、牧民口粮,和农村户口的初、高中学生、寄宿制小学生的口粮供应,其中返销粮、牧民口粮、学生口粮的销售量所占比例较大。返销粮(亦称回销粮),是根据国家粮食政策对农村灾民、缺粮户、五保户等通过生产自救仍无力解决基本口粮的,由国家返销救剂粮。回销办法是由队(村)、乡(社)按灾情逐级上报县粮食局审批后,指定粮站每天每人按400克到500克的标准实施供应。这是本县农村销售的主要形式,建县以来大部分年份都有一定数量的返销粮。
  奖售粮是国家为了鼓励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对售缴农副产品的集体或个人按规定奖售的粮食。本县主要对出售药材、畜产品者进行奖售。(历年奖售数量附表2)。农村户口的中小学生口粮供应,“文革”前曾对农村中学高中生供应商品粮,后停止供应;1980年2月根据省州有关民族政策,不仅恢复了农村高中学生口粮供应,还增加了农村初中学生和寄宿制小学生的口粮供应。(历年供应量附表2)。牧民口粮系指1984年以来,本县根据省州批准先后有部分生产队由农业队转为牧业为主的队,从1986年起向牧民供应商品粮,价格实行比例价,略高于城镇供应价。本县农业因山地多,产量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部分自然村先后退农转牧以及农村销售项目的增加,使境内农村粮食不能自给的问题逐渐明显。建县以来,1977年前农村征购总数大于销售总数;而1978年后则农村销售数大于征购数,而且比例逐年增大,1990年全县农村销售434万斤,是同年农村征购数36.4万斤的11.9倍。
  三、工商行业用粮和议价销售
  县内酿造、副食加工、饮食服务等行业的用粮,建县以来历年均根据各业生产计划所需量,由用粮单位编报计划送粮食局核批后,凭证供应,招待所、单位食堂一般在开业初由粮食部闩批给一定数量的周转粮。(历年供应量见城镇供应“其它”栏)01979年以来随着个体饭馆的开办,私营工商户和各类基建工地外地劳工人数的增加,社会用粮需求量增大,遂于1982年起在本县粮食供销业务中增加了议价销售。:1985年以来食油亦增加议价销售。(历年议价粮油销售量见表2、3)其中最多的1988年议价销售粮食达198万斤,油24.88万斤。
  四、饲料供应
  饲料供应的对象主要是:骡、马、狗。建县前后,因境内多数乡村不通汽车,交通不便,干部职工往返需役用牲口,县、乡级很多单位都养有一定数量的骡马,随交通业的发展而逐渐减少;物资、公安等单位还豢养看门狗和警犬。供应办法由单位申报,粮食部门核批后凭证供应。供应品种主要有玉米、蚕豆、碗豆、杂色大豆、土面等。定量标准:牲口每匹每月30公斤。狗每只每月10公斤。1990年全县共供应骡马9匹,狗3只。
  五、粮油票证
  1962年建县以来,在粮油供应中实行票证管理。粮票,是购买粮食及制成品、饲料的凭证,是在国内或省内流通使用的购粮无价证券。县内使用的有:全国通用粮票、甘肃省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军用甘肃省地方价购票;1975年县内曾实行过工种补差粮票,1985年停用销毁。购粮证,是县内实行定量供应中向用户核发的购粮凭证。先后实行的有:城镇居民供应证,牧民口粮供应证、机关团体供应证,工商行业供应证,饲料供应证等。这些购粮证均根据公安、乡政府等户籍单位核定的户口本或计划报告由粮食局按户统一发给购粮本,凭证到指定粮站购粮。
  各类城乡统一销售的粮油价格,均按照上级粮食部门历次下达的变价指示执行。(见表6)
  迭部县历年粮食供销情况统计迭部县历年油脂收购、销售量统计表(折油品)
  迭部县粮食定量分等分级供应标准第四节储存和调运
  —、仓储
  1.粮仓
  民国时期卓尼土司衙门在迭部境内设立的数处粮仓,均系在民房内修造的全木质巨柜式土仓,纳贡之粮晒干后散装入仓存储。每处容量数万斤不等。
  建国后,从1957年相继建立洛大、旺藏、电尕粮站时,利用民房或寺院经堂代仓储粮,阴潮、防鼠雀性能很差,损耗严重。
  1962年建县后,国家投资相继在各粮站建起土木和砖木结构水泥地坪粮仓。至1990年全县各粮站共有粮仓11栋,总建筑面积3248㎡,库容量5750吨。
  迭部县各种粮食、油料统购价格变化情况(一)
  迭部县各种粮食、油料统购价格变化情况(二)
  2.保管
  建县前利用民房寺院储粮期间,条件虽差,但因保管人员尽职负责,未发生过霉变现象。设站建仓后,各粮站逐步健全储粮保管制度,基本做到:粮食入库时种类、等次、新陈、干湿度等层次分明;库内经常保持两净(墙净、地净)、四不留(不留鼠洞、不留雀窝、不留污水、不留易燃物)和5日一小查、10日一大查、风雨过后及时查的保管岗位责任制。每年春秋雨季,粮食局还定例组织专人逐库巡回检查缆漏。
  二、调运
  民国时期迭部旗民向卓尼杨土司纳贡之粮,无论缴境内仓点储存或运送土司衙门,均靠畜驮。
  建国后迭境粮油调运历年均按粮食部门的统一滴拨计划进行调运。先后经历三个时期:1957年〜1960年(油至1959年),境内征购数尚不能满足城镇供应和农村回销,是调入大于调出时期,4(3)年中粮食共调出65万斤,调入311万斤,出入差额+246万斤;油脂无调出,调入1.60万斤,出入差额+1.60万斤。1961年(油1960年)〜1968年(油1969年)间,农村征购量加大,除满足境内城乡销售外,尚有一定数量的调出,8(油10)年中,粮食共调出427万斤,调入156万斤,出入差额一271万斤;油脂调出5.64万斤,调入2.28万斤,出入差额一3.36万斤。1969年(油1970年)以来因县内城镇供应人口剧增,农村销售量亦逐年增大,调出趋于减少,调入逐年增大。其中,1969年(油1970年)至1980年中,粮食调出529万斤,调入5863万斤,出入相差+5334万斤;油脂调出7.02万斤,调入54.85万斤,出入差额+47.83万斤。1981年至1990年十年中,粮食调出170.4万斤,调入9632万斤,出入差额+9461.6万斤;油脂调出16.47万斤,调入151.14万斤,岀入差额+134.67万斤。粮食年调入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1000万斤以上。(历年粮油调运数见表)县粮食局历年粮油调出、调入统计表
  第五节粮油加工
  一、面粉加工
  本县1970年前,农牧民食用粮和城镇供应粮,均靠当地传统的加工作坊水磨加工面粉。农村旧式水磨日(24小时)加工面粉100公斤左右,各粮站修建的较大型水磨日加工面粉300公斤。1970年后各粮站先后安装钢磨(电动磨粉机)取代水磨,每台日加工面粉1000公斤。1974年由甘肃省粮食局投资在电尕粮站水磨附近建成日产两万斤的大型组合式风动面粉加工厂。主要设备有:4台65型磨粉机,一台800型麦筛机,一台比重取湿机,一台5号刷就机,一套输送机。厂内有职工26人,技术员1人,固定资产12万元。该厂实行独立核算,由甘南州粮食局管理。该厂建成投产后,承担全县面粉加工任务,同时取消各基层粮站的零散加工。1980年因本县免去粮食征购任务后,加工厂无加工原料,遂于当年12月停产下马,后报经省粮食局批准撤销县面粉加工厂,全部财产移交电尕粮站管理。
  二、油料加工
  1974年前本县农村食用油加工,一直采用传统的旧式手工油坊榨油。城镇食油供应多由外地调入。1974年新建加工厂后,厂内安有一台油压式榨油机,1975年又新增一台95型罗旋式榨油机和一台滤油清理器,日加工量为300公斤,1980年12月同面粉加工厂一起停产下马。此后,县内城镇供应食油大部分靠外地调入,农村食用油和部分市场销售食油均由私营小型榨油机加工。(历年粮油加工量见表8)。迭部县历年粮油县内加工量统计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