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业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商业体制
分类号: F711
页数: 7
页码: 361-367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卓尼、岷县、龙叠县商业部门和上、下迭区乡(社)政府的协同努力下,迭部境内的国营商业从1952年组建购销组到开办供销社(商店),从无到有,一批社会主义国营商业雏形在50年代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区内独一无二的商业体制。1962年建县后,成立了县国营民贸公司和饮食服务商店,并接收了洛大、旺藏商店及所属各分销店。从此,全县城乡以贸易公司、中心商店和各乡(社)分销店构成的国营商业网已逐步形成,并得到不断地发展。1963年,国务院(63)57号文件规定,对边远山区、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方面实行了“三项照顾”政策。这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工作,扩大购销业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迭部县 商业体制 商业管理

内容

一、国营商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卓尼、岷县、龙叠县商业部门和上、下迭区乡(社)政府的协同努力下,迭部境内的国营商业从1952年组建购销组到开办供销社(商店),从无到有,一批社会主义国营商业雏形在50年代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区内独一无二的商业体制。
  1962年建县后,成立了县国营民贸公司和饮食服务商店,并接收了洛大、旺藏商店及所属各分销店。从此,全县城乡以贸易公司、中心商店和各乡(社)分销店构成的国营商业网已逐步形成,并得到不断地发展。1963年,国务院(63)57号文件规定,对边远山区、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方面实行了“三项照顾”政策。这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工作,扩大购销业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7年县供销社(国营)成立后,将农副公司、基层商店划归供销社经营,从此,将城镇与农村,生活日用品与生产资料分开管理,分别经营。同年,又成立了国营食品公司,属商业局管辖。1980年,中共中央(1979)57号文件中规定,要继续贯彻对民族贸易企业在资金、利润、价格补贴方面的照顾政策,并将利润留成比例由百分之二十增加互百分之五十。1958年,在经营体制改革中,将国营供销社改为集体性质。1988年后,国营商业在深化改革中强化了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商业门点实行经理、主任负责制,加工企业实行定额管理,理发业实行超额提成,饮食服务业实行税后利润留成等制度,这些改革措施把企业与职工的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促进了商品流通。1990年全县国营商业商品销售总额719.7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2.1倍。全县国营商业各公司及其29个经营门点,在各类经营体制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国营商业历年经营情况、购、销、存见表1-2。
  二、集体商业
  集体商业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商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商业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容易兴办、不依赖国家投资、小型分散、经营灵活的特点,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经营体制,把职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成果紧密相联,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经营积极性。
  本县集体商业,起步较迟。1978年前,全县城乡各类商品均由国营商业统一经营,集体商业处于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改革、开迭部县国营商业历年经营情况放、搞活的经济政策指引下,集体商业作为社会主义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境内产生和发展。并在活跃经济、搞活流通、方便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始有集体商业8户,其中县手联社派出的5户,由供销社派出经营百货、日杂的3户。到1983年底,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已发展到22户,从业人员390人,共有固定资金7.02万元,流动资金10.5万元。其中:商业4户,饮食业5户,服务业13户。
  迭部县国营商业历年购、销、存总值一览表
  1985年4月,在商业供销体制改革中,供销系统由原来的国营企业,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供销社对所属各店、组和各门市部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菊定额管理的基础上,推行“三定一奖”,实行大固定、小提成的浮动工资制,把企业与职工的责、权、利三者紧密结合,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彻底打破了铁饭碗,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经营积极性。到1985年底,全县有个体商业户6户,从业人员155人,共有35个门市部,固定资产66万元,流动资金104万元;服务业5户,从业人员22人,经营门点7个,固定资产19万元,流动资金3万元。1990年底,全县集体商业已发展到44户,从业人员132人,有门市部61个,注册资金213万元。居民服务业共10户,从业人员71人,注册资金72万元。集体商业遍布全县城乡,除供销系统外,有国营企业派出经营的集体性商业网点,也有乡办企业经营商业户。
  三、私营商业
  1953年前后,始有临、卓外地私营个体商户进入迭部,在上叠区驻地电尕寺设点经营小百货的个体商户有5户。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并入电尕商店,实行公私合营,5户私商货物共计折价入股资金5000余元,由电尕商店上交卓尼财政。公私合营商店实行“资金入股、统一经营、独立核算、共负盈亏”的体制。1958年全部变为国营商业。此后近20年内,县境没有出现个体商贩。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私营个体商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较快的发展。1979年始有个体饮食业4户,从业人员9人。到1983年,个体商户在县城、白云、旺藏、代古寺、洛大等城镇街面开办的饭馆、小吃部、理发店、压面部、小旅店、修理业、小百贷等,共有297户,从业人员414人,全部资金总计29.71万元,年营业额达66.8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9.64万元。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家对个体劳动者实行“低息贷款、免税一年”等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个体商业经营人数和项目逐渐增多,设施不断更新。本地原来从不经商的农牧民群众,有的也开始走上经商致富之路。县工商部门自筹资金1.3万元,在县城修建简易房18间,面积433㎡;售货棚15间,面积90㎡。县级机关部分单位利用临街房舍和地皮,改建或新建店铺,出租给个体商户,为外来户和农村进城经商者提供了方便。至1990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04户,从业人员733人,资金93.3万元,年营业额307万元。其中:从事商业的有164户,从业人员230人,自有资金52.8万元,年营业额达199.8万元;从事糖业烟酒副食业的有94户,从业人员101人,有资金19.8万元,年营业额60.2万元;从事百货业的有94户,从业人员130人,资金33万元,年营业额达139.6万元。
  为了使个体商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商业轨道健康发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1985年成立了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个体商业在工商部门的管理下,在调节市场、补充货源、搞活流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四、集市贸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落实党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和民族政策中,为了搞活经济、疏通流通渠道,在大力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商业部门遵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扶持和发展了城乡集贸市场。首先扶持了综合性日常集市的形成和发展,1980年,县城在市场设点摆摊的小商小贩,每天有20多家。交易商品主要有:农副产品、林副产品、肉食禽蛋、民族用品、瓜果蔬菜、杂货摊等。其中经营蔬菜的每天有10余户,日平均销售量500斤〜1000斤,县城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63万元。仅蔬菜、果类成交额为3.5万元。全年收取市场管理费1.25万元。到1984年,集贸市场由最初的电尕市场(即县城),发展到白云、旺藏、代古寺等地,均有集市贸易点。成交额达14.98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223.5%。
  1985年,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更进一步搞活城乡经济,培植群众的商品观念,创办了定期举办的集会性物资交流大会,会期定为:代古寺为9月23日~26日,旺藏为9月27〜30日,县城为10月1日〜5日。当年10月,县城举办首次物资交流大会,参加交流会人数达14000多人,上市商品有10大类约3860余种,销售摊点424个,全县各乡及企业单位和外地4省18个县的企业单位,个人93户前来参加交易。此后,每年如期举办。到1990年,本县常年集市主要有电尕、代古寺两个市场。电张市场日均上市人数300多人,上市摊位50多个,其中:固定性工商户27户,上市的主要商品有衣服、鞋帽、布匹、杂货摊、瓜果蔬菜、肉食禽蛋、各类小吃等上百种。市场占地面积约700㎡o代古寺市场,日均上市人数均180多人,上市摊位20多个,其中固定性工商户12户,市场占地面积约120㎡o除此外,白云、旺藏、洛大等公路沿线,均有小型贸易点。全年,城乡集市贸易各类商品成交额达57.9万元,成交量170.7吨,其中:肉食禽蛋类成交额43.2万元,成交量94.4吨,全年收取市场管理费7.97万元。
  近几年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统计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