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迭部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1837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商业
分类号: F715.2
页数: 27
页码: 358-384
摘要: 追溯迭部地区商业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繁衍生息于古叠州的氐羌先民们,在漫长的生存和交往过程中,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并世代相沿。建县后,随着两郎、岷代公路的修通,为民族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县境工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在一系列开放、搞活优惠政策的驱动下,县内的国营、集体和私营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使迭部的民族贸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城镇已呈现出一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 迭部县 商业企业 商业管理

内容

追溯迭部地区商业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繁衍生息于古叠州的氐羌先民们,在漫长的生存和交往过程中,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并世代相沿。
  早在三国、吐谷浑、隋唐时,就有洮叠羌民以马、皮革等本地所产之物向中原进贡并换取钱物的史载。北宋时洮州设立茶马司,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茶马互市。金时又在洮州.三置榷场,叠州马贩则就近赴洮州等地以马易茶。明代仍在洮岷设茶马司,并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制定了 “金牌信符"制。洮、叠二州番马除就近交易外,还定期前往南京茶场进行交易。此外,明代曾有许多叠州僧俗头人,接连不断地结伙赴京进贡良马、兽皮、趙禮等贵重本地所产之物,以换取(赏赐)银钞、佇丝、纱罗绫缎等物,实际上也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动。
  清代以后,民间交往较前更为扩大,境内的外地商贩通过洮叠、岷叠,东至武都,南至松潘,西至郎木寺等古驮道,进行马、茶、布、皮革、麝香等货物交易。
  民国时,境内种植鸦片。很多外地烟贩成群结队组成马帮进入迭部“赶烟场”,携带布匹、茶叶、食盐、火柴、龙碗、清油、铜佛像、银制饰品等民族日用品换取鸦片,从中牟取暴利。
  迭部地区虽然有悠久的贸易历史,但在旧中国的千百年中,由于受文化、地理、社会制度等多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与中原地区相比仍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商业萧条、极少流通的落后地区。民众生活所需的穿用之物,绝大部分自产自制。本地民众很少经商,只有外地货郎、行商不定期的零星出入境内,经销的商品主要有食盐、白糖、茶叶、花椒、辣椒、瓷碗、铜、铁制品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贸易业的发展。建国初就在迭部委派贸易组,开办国营商店、分销店,国家还对少数民族地区在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等方面,实行了照顾政策,有力地扶持了民族地区商业发展。
  建县后,随着两郎、岷代公路的修通,为民族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县境工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在一系列开放、搞活优惠政策的驱动下,县内的国营、集体和私营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使迭部的民族贸易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城镇已呈现出一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的繁荣景象。
  第一节商业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人民政府于1952年在临潭设立了综合贸易公司,该公司向上迭部委派了1个贸易购销小组。同年,岷县供销合作社派出工作组筹建成立了洛大购销合作组。
  1954年后,卓尼商店和上迭贸易购销组已在电尕、扎尕那、各子等地进行流动购销业务。1956年,卓尼县成立贸易分公司后,在电尕建立了上迭购销组(今电尕供销社驻地);在下迭区政府驻地旺藏先派出流动销售工作组,年底设立了下迭购销组(在今旺藏寺院)。
  1957年4月6日,根据自治州商业扩大会议精神,将卓尼县贸易公司上迭购销组、下迭购销组移交给卓尼县供销合作社。并于同年6月15日,由卓尼县下发“卓尼县上迭供销社”、“卓尼县下迭供销社”藏汉两文印章两枚,购销组正式更名为供销社。上迭供销社有职工7人,全年零售额为11.5万元;下迭供销社有职工7人,全年零售额为9万元。
  1958年元月1日起,全省调整商业体制,商业,供销合并,同年7月1日,卓尼供销社并入卓尼县商业局。8月1日,上、下迭基层供销社均改称商店,上迭供销社更名为卓尼县电尕寺商店;下迭供销社亦更名旺藏商店,后于1959年随行政区划,移交龙叠县管辖,改名龙叠县旺藏寺商店。
  1959年临、卓两县合并后,电尕寺商店更名为临潭县上叠商店。时有职工6人,全年零售额为45.23万元。当时,为了活跃市场及中秋节广大干部群众和驻军副食品供应的需要,经上迭公社研究决定,开办小吃部一处。同年11月中旬,上叠商店办猪场1个,并开始收购活猪。至建县前,电尕寺商店下设扎尕那、谢协寺、高杂3个分销店;龙叠县所辖下叠区有旺藏、达拉、卡坝、洛大、桑坝5个商店。都是因陋就简开办,多数商店、分销店都借用寺院经堂和民房,只有电尕商店有土平房仓库10间,办公室5间,营业室3间。商品购进全凭人背畜驮。
  1962年元月建县后,在上迭商店的基础上建立了迭部县商业局。同时成立了1个三级批发站。龙叠县商业局于元月21日,向迭部商业局移交了下叠5个商店,职工23人。县商业局设有人秘股、财会股、统计股、业务股,1962年底,全系统有干部职工56人,商业机构8个:即1个三级批发站和7个基层商店。全部固定资产1.14万元,流动资金总计23.04万元。全年商品销售总额为132.95万元。
  1963年5月8日,经州商业处批准成立了迭部县民族贸易公司,与商业局合署办公,兼营批零业务。并对原有商店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民贸公司下设基层商店有:益哇商店及保合寺分销店;旺藏商店及卡坝、多儿、尼欠、麻牙、阿夏分销店;达拉商店;洛大商店及桑坝分销店。原电尕商店并入县民贸公司。同年9月25日,增设饮食服务商店,有职工8人,经营项目有理发、照像、旅馆业。
  1964年2月18日,接州商业处与文卫处联合通知,将原卫生部门领导经营的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和医药机构,移交给商业部门统一经营,受商业、卫生部门双重领导。同年将原达拉、益哇等商店改为分销店;并增设腊子、花园两个分销店,新增分销店归洛大中心商店经营。
  1965年6月27日,州商业局拨给县民贸公司修建款6.5万元,在新址(今糖业烟酒公司)修建仓库300㎡,营业室200㎡,宿舍及办公室200㎡,11月竣工。商业局、民贸公司于1966年7月迁入新址。至此,商业系统所属机构有:民贸公司、药材公司、服务商店。民贸公司下辖洛大中心商店及所属腊子、桑坝、花园3个分销店;旺藏中心商店及所属尼傲、阿夏、多儿、达拉4个分销店;益哇、谢谢、各子3个代销店。共有职工53人,全部固定资产3.8万元,全年销售总额107.1万元,流动资金总计33.9万元。
  1968年12月6日,县商业局与民贸公司合并成立迭部县商贸革命委员会。1972年4月7日,商贸革委会分设为迭部县革命委员会商业局和迭部县革命委员会商业局民贸公司;原并入商贸革委会的饮食服务商店,分设为迭部县革命委员会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
  1975年3月,成立了农副公司,归商业局管辖。农副公司成立后,民贸公司将基层商店及各分销店,移交给农副公司经营。民贸公司的业务范围缩小到县城之内。年底,商业系统共有职工154人,全部固定资产53.3万元,流动资金总计:129.3万元,全年销售额489.9万元。
  1976年3月5日,成立燃料公司,归商业局主管。同年12月,成立县供销合作社,并将农副公司划归供销社经营。1977年2月24日,成立迭部县商业局食品公司。商业局时辖民贸公司、药材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燃料公司、食品公司。
  1973年,由商业局负责修建综合门市部,总投资11.17万元,建筑面积745S共13间,建成后民贸公司于1980年迁入新址,将原址房舍,全部交付食品公司使用。
  1980年5月28日,接州政府通知,从6月1日起,药材公司改由州药材公司直属。1984年元月,食品与糖烟酒分设为两个公司,但营业室,办公点都在一处。同年10月,燃料公司分设为煤炭公司和石油公司。煤炭公司归物资局管辖。石油公司于1985年6月交由省石油公司直辖。
  1986年,为加强酒类管理,成立了烟草酒类专卖管理局,与商业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到1990年底,商业局共有干部6人,内设人秘股、财会股、统计股、业务股和烟酒专卖等业务。建筑面积404㎡,占地面积1350㎡。下辖民贸、饮食服务、糖业烟酒、食品四大公司。全商业系统共有职工139人,固定资产80.9万元,流动资金80.5万元,全年商品销售总额719.7万元。全系统总建筑面积6492㎡,占地面积10105㎡,有汽车2辆。
  第二节商业体制
  一、国营商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卓尼、岷县、龙叠县商业部门和上、下迭区乡(社)政府的协同努力下,迭部境内的国营商业从1952年组建购销组到开办供销社(商店),从无到有,一批社会主义国营商业雏形在50年代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区内独一无二的商业体制。
  1962年建县后,成立了县国营民贸公司和饮食服务商店,并接收了洛大、旺藏商店及所属各分销店。从此,全县城乡以贸易公司、中心商店和各乡(社)分销店构成的国营商业网已逐步形成,并得到不断地发展。1963年,国务院(63)57号文件规定,对边远山区、牧区的民族贸易企业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方面实行了“三项照顾”政策。这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工作,扩大购销业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7年县供销社(国营)成立后,将农副公司、基层商店划归供销社经营,从此,将城镇与农村,生活日用品与生产资料分开管理,分别经营。同年,又成立了国营食品公司,属商业局管辖。1980年,中共中央(1979)57号文件中规定,要继续贯彻对民族贸易企业在资金、利润、价格补贴方面的照顾政策,并将利润留成比例由百分之二十增加互百分之五十。1958年,在经营体制改革中,将国营供销社改为集体性质。1988年后,国营商业在深化改革中强化了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商业门点实行经理、主任负责制,加工企业实行定额管理,理发业实行超额提成,饮食服务业实行税后利润留成等制度,这些改革措施把企业与职工的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促进了商品流通。1990年全县国营商业商品销售总额719.7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2.1倍。全县国营商业各公司及其29个经营门点,在各类经营体制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国营商业历年经营情况、购、销、存见表1-2。
  二、集体商业
  集体商业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商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商业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容易兴办、不依赖国家投资、小型分散、经营灵活的特点,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经营体制,把职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成果紧密相联,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经营积极性。
  本县集体商业,起步较迟。1978年前,全县城乡各类商品均由国营商业统一经营,集体商业处于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改革、开迭部县国营商业历年经营情况放、搞活的经济政策指引下,集体商业作为社会主义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境内产生和发展。并在活跃经济、搞活流通、方便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始有集体商业8户,其中县手联社派出的5户,由供销社派出经营百货、日杂的3户。到1983年底,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已发展到22户,从业人员390人,共有固定资金7.02万元,流动资金10.5万元。其中:商业4户,饮食业5户,服务业13户。
  迭部县国营商业历年购、销、存总值一览表
  1985年4月,在商业供销体制改革中,供销系统由原来的国营企业,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供销社对所属各店、组和各门市部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菊定额管理的基础上,推行“三定一奖”,实行大固定、小提成的浮动工资制,把企业与职工的责、权、利三者紧密结合,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彻底打破了铁饭碗,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经营积极性。到1985年底,全县有个体商业户6户,从业人员155人,共有35个门市部,固定资产66万元,流动资金104万元;服务业5户,从业人员22人,经营门点7个,固定资产19万元,流动资金3万元。1990年底,全县集体商业已发展到44户,从业人员132人,有门市部61个,注册资金213万元。居民服务业共10户,从业人员71人,注册资金72万元。集体商业遍布全县城乡,除供销系统外,有国营企业派出经营的集体性商业网点,也有乡办企业经营商业户。
  三、私营商业
  1953年前后,始有临、卓外地私营个体商户进入迭部,在上叠区驻地电尕寺设点经营小百货的个体商户有5户。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并入电尕商店,实行公私合营,5户私商货物共计折价入股资金5000余元,由电尕商店上交卓尼财政。公私合营商店实行“资金入股、统一经营、独立核算、共负盈亏”的体制。1958年全部变为国营商业。此后近20年内,县境没有出现个体商贩。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私营个体商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较快的发展。1979年始有个体饮食业4户,从业人员9人。到1983年,个体商户在县城、白云、旺藏、代古寺、洛大等城镇街面开办的饭馆、小吃部、理发店、压面部、小旅店、修理业、小百贷等,共有297户,从业人员414人,全部资金总计29.71万元,年营业额达66.8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9.64万元。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家对个体劳动者实行“低息贷款、免税一年”等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个体商业经营人数和项目逐渐增多,设施不断更新。本地原来从不经商的农牧民群众,有的也开始走上经商致富之路。县工商部门自筹资金1.3万元,在县城修建简易房18间,面积433㎡;售货棚15间,面积90㎡。县级机关部分单位利用临街房舍和地皮,改建或新建店铺,出租给个体商户,为外来户和农村进城经商者提供了方便。至1990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04户,从业人员733人,资金93.3万元,年营业额307万元。其中:从事商业的有164户,从业人员230人,自有资金52.8万元,年营业额达199.8万元;从事糖业烟酒副食业的有94户,从业人员101人,有资金19.8万元,年营业额60.2万元;从事百货业的有94户,从业人员130人,资金33万元,年营业额达139.6万元。
  为了使个体商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商业轨道健康发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1985年成立了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个体商业在工商部门的管理下,在调节市场、补充货源、搞活流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四、集市贸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落实党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和民族政策中,为了搞活经济、疏通流通渠道,在大力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商业部门遵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扶持和发展了城乡集贸市场。首先扶持了综合性日常集市的形成和发展,1980年,县城在市场设点摆摊的小商小贩,每天有20多家。交易商品主要有:农副产品、林副产品、肉食禽蛋、民族用品、瓜果蔬菜、杂货摊等。其中经营蔬菜的每天有10余户,日平均销售量500斤〜1000斤,县城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63万元。仅蔬菜、果类成交额为3.5万元。全年收取市场管理费1.25万元。到1984年,集贸市场由最初的电尕市场(即县城),发展到白云、旺藏、代古寺等地,均有集市贸易点。成交额达14.98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223.5%。
  1985年,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更进一步搞活城乡经济,培植群众的商品观念,创办了定期举办的集会性物资交流大会,会期定为:代古寺为9月23日~26日,旺藏为9月27〜30日,县城为10月1日〜5日。当年10月,县城举办首次物资交流大会,参加交流会人数达14000多人,上市商品有10大类约3860余种,销售摊点424个,全县各乡及企业单位和外地4省18个县的企业单位,个人93户前来参加交易。此后,每年如期举办。到1990年,本县常年集市主要有电尕、代古寺两个市场。电张市场日均上市人数300多人,上市摊位50多个,其中:固定性工商户27户,上市的主要商品有衣服、鞋帽、布匹、杂货摊、瓜果蔬菜、肉食禽蛋、各类小吃等上百种。市场占地面积约700㎡o代古寺市场,日均上市人数均180多人,上市摊位20多个,其中固定性工商户12户,市场占地面积约120㎡o除此外,白云、旺藏、洛大等公路沿线,均有小型贸易点。全年,城乡集市贸易各类商品成交额达57.9万元,成交量170.7吨,其中:肉食禽蛋类成交额43.2万元,成交量94.4吨,全年收取市场管理费7.97万元。
  近几年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统计
  第三节商业各公司
  —、民贸公司
  民贸公司建于1963年5月,初与商业局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该公司是县办第一个国营商业企业。经营供销农副、百货、食品、糖烟酒等项业务,并兼管全县各基层商店和分销店。1965年州商业局拨款6万元,修建了总面积为725.3㎡的仓库、营业室及办公室。1968年12月,与商业局合并成立迭部县商贸革委会。1972年4月与商业局正式分开,归商业局领导,时有职工23人,设立了业务、财统、人秘3个股。1975年,农副公司成立后,将基层商店及分销店移交给农副公司管理,移交商品总值13万元。从此,民贸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在县城。1977年食品公司成立后,又将食品、糖烟酒业务移交给食品公司经营。民贸公司以经营民族日用品、纺织工业品、五金交电等百货为主,在经营项目上,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可的经营范围和规模亦不断扩大。1980年,综合门市部和五金交化仓库建成石,民贸公司迁入今址。1988年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转换内部管理机制中,民贸公司实行了承包制;公司内部各班组、网点、大库,通过内部招标、答辩、择优录选,确定了班组承包人,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了各班组和职工,把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同职工的收入挂起钩来,实行“百元销售工资含量分配办法”,采取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分配原则;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搞活了经济,提高了效益,增加了职工收入。1990年,全公司有职工50人,营业门市部5处,营业专柜8处;总建筑面积2776㎡,其中:仓库870㎡,分针织百货库、鞋帽库、火柴专用库等;营业面积961㎡,有综合门市部、民族用品商店、五金交化商店,早晚门市部;非生产性用房940㎡。全年商品纯购进30.24万元,商品销售总额370万元,税金11.4万元,全部流动资金占用196万元,有固定资产40万元,实现利润13.6万元。
  民贸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见表3
  二、饮食服务公司
  饮食服务公司的前身称饮食服务商店,始建于1963年9月25日,利用部队营房,开展经营活动,有照像、理发、旅馆等项业务。其中照像和理发各有1人,条件简陋。旅馆业是用县商业局和县委支援的10床公用被褥开办的。1965年增加了饮食业。同年,省商业厅拨入流动资金1.3万元。1968年,与商业局、民贸公司合并成立迭部县商贸革委会,下设迭部县生活服务站。
  1971年投资2.7万元,修建一部旅社,建成砖木结构的客房22间,面积423㎡,并添置了被褥床单等配套设备。1972年元月投入使用。
  1972年,在生活服务站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迭部县饮食服务公司。同年4月,投资1.3万元,修建理发馆、照像馆11间,建筑面积256.55㎡o原理发馆、照像馆改设蔬菜门市部。
  1974年,动工修建饮食服务公司二部旅社楼,翌年10月竣工,共建成砖木结构的客房56间,会议室3间,食堂、饭厅8间,总建筑面积2876㎡,工程投资27.45万元,1976年元月投入使用。同期添置了6000多元的配套设备。1975年,取消了蔬菜门市部。1979年5月,扩建职工宿舍10间,总面积320㎡o至1980年底,公司有固定资产31.4万元,流动资金5.2万元,职工32人,内设总务、财会、人秘3个股。经营着一部、二部旅社,二、三食堂以及理发、照像6个项目。全年营业收入10.6万元,税金0.44万元,利润1.5万元。实有床位200张。
  1985年县政府决定将公司二部旅社地址划归县藏族中学,其净值17.13万元折价15.92万元,拨回该公司。
  1986年,修建饮食服务公司综合营业大楼。1988年,在商业体制改革中,迭部县民贸公司历年经营悄况表公司实行承包责任制,内部实行层层承包,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1990年,公司有职工45人,固定资产14.24万元,流动资金5.3万元,年营业收入6.15万元,税金0.38万元,实现利润0.05万元,总建筑面积1540㎡,占地面积5247㎡。
  饮食服务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见表4
  三、食品公司
  迭部县食品公司成立于1977年2月。公司成立后,遂将原民贸公司经营的食品业、糖烟酒等划归食品公司经营。公司下设电尕、旺藏、洛大3个收购网点。1978年,该公司销售总额为33.54万元,实现利润0.8万元。1980年民贸公司搬到综合门市部后,将原有营业室、办公室、职工宿舍等,全部移交给食品公司。1982年,由州食品公司拨款5万元,县财政筹款2.1万元,为公司修建了一座库存量10吨的小冷库,1984年4月投入使用,改善了食品储销条件。
  1984年,食品公司与糖业烟酒正式分开,成立了糖业烟酒公司。从此,食品公司以经营食品为主。1988年商业体制改革中,实行了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经营积极性。到1990年底,公司有职工20人,固定资产13.6万元,全部流动资金53.06万元,全年农副产品收购总值48.7万元;收购菜牛897头,菜羊869只,生猪1350口,全年商品销售额为88.05万元。下设食品门市部、肉菜销售门市部共6处。
  食品公司近几年经营情况见表5
  四、糖业烟酒公司
  糖烟酒业务,先由县民贸公司统一经营;1976年后,由分设的食品公司经营。1984年,正式成立了迭部县糖业烟酒公司,时有职工22人,固定资产30.17万元,全部流动资金18.66万元。下设5个门市部和一个批发部,经营项目主要有:糖、烟、酒、饮料、糕点、茶叶等,并兼营日用百货。全年商品销售总额为73.98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完成税金1.2万元。
  1988年,商业体制改革中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经营体制,建立健全了各种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效益逐步提高,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到1990年底,公司已发展成有8个零售门市部,3个批发部,1个加工厂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批零兼营的全民所有制中小型企业。有职工26人,固定资产13.8万元,全部流动资金16.1万元,全年商品销售总额达255.6万元,实现利润2.9万元,完成税金3.4万元。建筑面积935平方米。
  糖业烟酒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见表6
  表4迭部县饮食服务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表迭部县食品公司近几年经营情况单
  五、石油公司
  石油公司原名燃料公司,成立于1976年4月,隶属县商业局,时有职工7人,国家流资金10万元,固定资产1.5万元,经营项目为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以及民用煤炭等。年营业额20万元。
  1984年底,将燃料公司分设为石油和煤炭两个公司,石油公司上划省石油公司直属,职工由最初的7人增加到14人,有国家流动资金7万元,固定资产8.5万元,年营业总额为62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完成税金2.2万元。
  1984年6月,在电尕乡哇巴沟口修建新油库。建成石油库房175.5㎡,办公室6间,共140㎡,油罐墩子20个,岗楼1间14.4㎡,卸油台35㎡,总建筑面积为383.9㎡,投资16万元,同年12月竣工,1985年4月投入使用。
  到1990年底,公司有职工15人,固定资产27万元,国家流动资金10万元,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油品销售总额达167万元,实现利润4.8万元,完成税金5.2万元,营业占地共28亩。
  石油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见表7迭部县糖业烟酒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表迭部县石油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表第四节商品的购进和销售
  一、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
  1949年前,县境内主要生产资料耕役畜多属自养自役或自由购销。木、铁制小型农由当地私营小手工业者打制,自造自销,或到外地自购自用。品种单调,数量有限。
  1953年后,本地逐渐设有国营基层商店,小型生产用具犁、铳、锄、镰等,由基层商店经营。货源由外地调入。1962年建县后,生产资料由国营商业统一经营,执行国家计划分配政策。1977年成立了县供销社,并将农副公司划归供销社后,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全部归供销社经营。
  1988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为制止多头插手倒买倒卖,价格混乱状况,维护农民利益,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进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
  到1990年底,生产资料的购进值为16.6万元,其中:化肥213吨,化学农药823公斤,中小型农具2806件,农用塑料薄膜1091公斤。
  迭部县历年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情况见迭部县供销社历年农业生产资料购销情况二、农副土特产的收购供应
  1953年前,境内农副产品、畜产品、药材等土特产品极少收购,有时少数外地私商和货郎收购后,转入外地销售。1953年后,农副土特产品始由国营基层商店收购供应,购销量很少。至1962年,收购量6150公斤,牛、羊皮3451张;1977年供销社成立后,农副产品的收购供应归供销社经营。是年收购量达31360公斤,皮张达1259张,农副产品购进总值39.8万元。在多年的计划收购中,国家对二、三类物资,下达收购计划,实行定价派购。1980年后,取消了计划收购,实行议购议销。
  本县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品种,主要有黑木耳、蘑菇、羊肚菌、猴头菌、蕨菜、花椒、沙棘等;畜产品有牛、羊、猪、家禽、蛋、皮、野生皮张等;林果产品有杂木杆、抬杆、苹果、梨、桃等;轻工产品有沙棘饮料、蘑菇罐头、猴头菌罐头、牛肉罐头等。
  1986年国家在商业体制改革中,取消了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1988年8月6日,州人民政府决定:放开菜牛、菜羊、牛皮、羊皮等四种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不再规定指导性收购价和销售价.由生产、经营企业遵循商品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本着购得进来、销得出去、有利生产、稳定市场的原则,自定购销价格。
  迭部县历年农副土特产品收购量见表10、11、12
  三、日用工业品的采购供应
  自1953年境内开办国营商店后,日用工业品始由国营基层商店采购供应,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用工业品的种类和购销量不断增加,主要品种有:棉布、棉花、绸缎、食糖、卷烟、酒、茶叶、肥皂、暖水瓶、煤油、搪瓷等数10种。又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生困难等原因,一度时期日用商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对此,国家对日用工业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办法,其范围和数量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1.凭票供应:1953年全国实行粮棉统购政策后,购买粮食和粮食制成品凭粮票,购买棉花凭棉票,购买棉布凭布票。布票有定量布票、临时调剂布票,少数民族补助布票、鞋票等4种,每年每人最多9米,对结婚、丧葬和生育,给予适当照顾。2.限量供应:对群众生活关系重大而供不应求的商品,区域内发放购物证,加以限制,1958年开始,限量供应的商品有煤油、食盐,I960年后供求矛盾加剧,限量改为定量供应。1962年后,形势有所缓和,但煤油、食盐、火柴、茶叶、水烟、针织等必保商品仍凭购物证限量供应,直到1977年后,才停止使用购物证。3.特需供应:对从事有损身体健康工种的工人,住院病人、工程技术人员、县级以上和1945年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给予适当照顾。
  迭部县国营商业历年主要农副土特产品收购量迭部县供销社历年主要农副土特产品收购量迭部县国营商业历年主要副食品销售・
  1962年建县后,县商业局按照国家计划调拨和计划供应的原则,对日用工业品由国营商业统一购进,批发零售。1978年后,在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驱动下,商品经济大发展,日用工业品购销日新月异,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基本满足群众需要。1982年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疏通了流通渠道,经营部门按市场需求自由采购。1984年取消了对棉布等几种日用工业品的凭票、证供应,敞开购销,并允许个体户经营日用工业品。1986年,国务院关于商业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取消了对日用工业品的统购包销,大大减少了计划商品。商业批发开始打破“三固定”(即固定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倒扣作价)的做法,调整了商业所有制形式。到1990年时,我县形成了国营商业(民贸公司)为主、供销合作社为铺、个体商业作补充的日用工业品批发零售购销市场。
  迭部县历年日用工业品销售量见表13.14
  第五节饮食服务
  —、饮食业
  县境内饮食业始于1959年,由临潭县上叠商店在电尕市场设立了第一处小吃部。1962年建县后,饮食服务商店于1965年在原电尕小吃部的基础上,扩大了饮食经营业。此后十几年中,饮食业发展缓慢,仅由国家饮食服务公司独家经营的两三个饭馆,且变化不大。1978年放宽经济政策后,才逐渐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小吃部、饭馆。到1980年,全县饮食业发展到26户,其中国营5户,集体8户,个体13户。进入80年代后,个体饮食业发展很快,大小饭馆,遍布县城、白云、旺藏、代古寺等地。出现了临夏风味、四川风味的饭馆,手推车出售的红烧猪蹄、卤肉,自搭篷布为摊的酿皮、凉粉、杂碎等多种形式的饮食服务,丰富了集市,方便了来往客商及当地群众。至1990年,全县共有饮食业97户,其中集体2户,个体95户,(县城62户、农村33户),个体从业人员195人,年营业额90万元。
  二、旅馆业
  1979年前,旅馆业均由国营饮食服务公司经营。建县初,只有一处小旅店,1979年增加到一部、二部两大旅社。客容量由10余人增至数百人。
  1980年后,集体和个体旅店业开始发展。1982年3月,成立迭部县人民政府招待所,由县政府办公室直辖。到1985年,全县有旅店业77户,其中国营4户,集体9户,个体64户。至1990年,全县共有旅店业141户(县城80户),从业人员219人,其中个体旅店业132户,从业人员150人,自有流动资金17万元,年营业额10.3万元;国营与集体9户,从业人员69人, 注册资金为57万元。迭部县国营商业历年主要日用工业品销售量迭部县供销社历年主要日用工业品销售量三、其他行业
  1.理发业:1962年建县初.只有一家国营理发店,一个理发师。1967年,由饮食服务商店始建理发馆1处,面积65m2,造价3500元。1972年,新修理发馆4间。
  1983年后,逐渐办有集体、个体理发业。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理发业12户,其中国营4户,集体5户,个体3户。到1990年,有理发业21户 (城镇17户),其中集体1户,从业人员5人,个体20户.从业人员129人,自有流动资金5万元,年营业额1.8万元。
  2.照像业:建县初,由国营饮食服务商店经营的照像业,从业人员只有1人。1972年饮食服务公司修建照像馆1处,有房舍7间。1982年6月份,国营照像馆实行承包制,按当月实现营业额的5%作为定额利润上交公司。到1990年,全县共有照像业3户,其中国营1户,从业人员3人,个体2户,从业人员2人,个体自有资金0.5万元,年营业额1万元。
  3.修理服务
  修理业是1979年后,才逐渐出现的,起初只有手联社派出的自行车修理业1户,钟表修理业1户。1980年增开个体修理业4户,其中自行车修理业2户。到1985年,个体修理业已发展到21户。至1990年,全县共有修理业25户,从业人员32人,自有资金3.2万元,年营业额4.1万元。其中:集体日用品修理1户,个体生产性修理业8户,从业人员11人,自有资金1.5万元,年营业额2.3万元;家用电器修理业5户,从业人员5人,自有资金1万元,年营业额1.1万元;钟表衡器修理业7户,从业人员10人,自有资金0.5万元,年营业额0.5万元;自行车修理业4户,从业人员6人,自有资金0.2万元,年营业额0.2万元;另有修鞋业8户,从业人员8人。

知识出处

迭部县志

《迭部县志》

出版者:兰州大学出版社

迭部县是甘肃省内一块富饶美丽的、熠熠生辉的绿色宝石,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发祥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现代史上,迭部曾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迭部时,当地进步群众和上层人士给予红军协助与接济,他们让道引路、开仓放粮,协助修复栈道、支持红军北上抗日,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长征又在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和中共中央俄界会议遗址等革命胜迹,如今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迭部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农、林、牧业生产及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业、城乡建设等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县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近千万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4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迭部悠久的历史和巨变的现实,应该荣载史册,誉传后世。

阅读